认识角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过程与方法: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3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4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师:从刚才的聊天中知道我们二(2)班的同学非常喜欢叮当,今天他也来到我们的课堂,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师:这是谁啊?
师:我们看,大雄也来了。
师:看看大雄遇什么问题想请找叮当帮忙?(找出物体表面的角、大雄不知道角是什么)
师:叮当是怎样帮助大雄的呢?(叮当带大雄去找角。)
师:他们来到校园找角,同学们要认真观察哦。
师:同学们,你能告诉大雄,这一闪一闪的是什么啊?(角)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一)角的组成(认角)
师:同学请看大屏幕,刚才我们从校园中找到很多角,请你们观察一下,你觉得角是怎样的呢?
师:到底是不是真的像你们说的那样呢?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88页,看认一认。
师:请同学认真地看“认一认”这个内容,等一会,把你学到的内容告诉老师。
师:你能把你学到的内容告诉老师吗?(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
师:刚才我们通过看书,学到了很多关于角的知识,你能用一句话完整地说一说角是由什么组成的?(一个角是(
)个顶点和(
)条边组成的。)
(二)分辨角:
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知道了角的组成部分,现在老师考考你们。(下面这些是角吗?并且说说为什么你这样判断)
(三)找找生活中的角。
师:刚才叮当已经带大雄去校园那里找了很多角,我们现在也在课室里找找角。
(1)课件出现活动要求:找一找课室里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与两条边。
(2)音乐停,活动停止
(3)学生汇报
小结:看来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找到了这么多生活中的角,现在就请同学们用你们灵巧的小手画一个角。
(四)画角
(1)动手画。
(2)学生汇报画角的方法
小结:同学们这样画是不规范的。要画一个既标准又漂亮的角,我们可以这样画。(先画一个顶点,定好位置,从顶点出发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
)
(3)现在大家就像老师这样在练习纸上画一个角,并标上顶点、边。
(五)角的大小
师:大雄又遇到问题了,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关于角的知识,大家能帮助他吗?
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边长短不一样的角。你们猜这两个角,那个角大?
师:是不是两边越长,角就越大?到底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呢?
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课件出示:角的大小究竟与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
师:老师已经为你们每个四人小组准备好两个三角板,请你们找出对应的角,∠1和∠1比,∠2和∠2比,∠3和∠3比。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小组活动。
师:通过比较,你们发现了什么?(三个角都是一样大的。)
师:通过验证,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呢?(原来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
师:所以我们判断角的大小,不能只看边的长短。
课件再次出现刚才那对角。
师:∠2真的大于∠1吗?在我们用重叠的方法来判断∠1与∠2的大小。
课件演示,教师边说:顶点与顶点重合,两边也重合,所以∠1=∠2。
师:既然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师:现在就请你们用两根连接件做一个角。
师:现在我们和大家玩一个游戏,看大家能不能从游戏中,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师:拿着你们刚才做好的活动角,准备好了吗?听老师的口令:变大、变小、变大、变小,再来一次,变小、变大、变小、变大……
师:你刚才是怎样把角变大的?(把边拉开)
师:把角的两边拉开,就是角的张口变大;角就变大。
师:怎样变小?(把边合拢。)
师:把角的两边合拢,就是角的张口就变小,角就变小。
师:那角的大小与边的什么有关?(边的张口有关)
师:张口大,角就大,张口小,角就小。
小结:从刚才的游戏我们知道了,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张口有关,张口越大,角越大。(板书)
三、巩固练习,拓展新知。
1、叮当和大雄看到我们学得那样好,他们就邀请我们一起去玩一玩?他们带我们去哪里呢?(快乐岛)
师:咦,怎么大门紧闭呢?原来是有密码的,只要数出这些字母有几个角,门就会打开,同学们有信心打开这扇门?
师:请大家拿出练习纸,数一数下面的字母有几个角,用角的标志标出来。看是否老师找到的一样。
四、课堂小结,升华新知。
今天我们认识了角,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与两条边,还知道了角与什么有关系。假如你是角的话,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
五、课后作业:
今天学了很多关于角的知识,回家,把角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好吗?
《认识角》教学反思
《认识角》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学会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因此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认角、做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
找角是通过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物体角初步感知角,再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认角是通过练习辩一辩怎样才是一个角,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做角是让学生根据角的特征动手做角,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在处理的过程中感觉稍快了一点,没有照顾到学困生,应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引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可让同桌两人用此方法相互比较一下两人做出来的角的大小,效果可能更好一点。同时高估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辨析能力,本课是一节介绍抽象图形知识的课,有些同学出现词不达意,语言本土化、扭曲化,有些学生不会说,不敢说,导致课堂教学气氛不够活跃,课堂参与面不广。这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在抽象的数学学科教学中,应于平时更多地让学生运用语言符号去表述、理解数学抽象概念、定律等。至少让隐性抽象思维通过语言符号化。还让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