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探界者钟扬
叶雨婷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种子达人
钟扬援藏16年,
在西藏行走50万公里,
采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
为人类储存下绵延后世的“基因”宝藏
导入课文
他是生物学家,
16年间穿梭青藏高原采集4000万颗种子
他是人民教师,
将科研与梦想的种子播撒在无数学子心中
他是一颗种子,
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生根绽放
导入课文
追逐种子,
存储种子,
痴迷种子,
钟扬,追种子的人
作家作品
01
初读文本
02
研读文本
03
拓展练习
04
目录
contents
01
作家作品
为了更全面详细地报道钟扬教授的事迹,叶雨婷在2018年1月赴上海、成都、拉萨进行实地采访多日,采访及写作历时两月,克服高原反应,采访了钟扬老师的家人、朋友、同事、学生。
据她介绍,“在采访前期,我与部门主任堵力老师策划沟通了一周多。在采访和写作中,我发现钟扬是一个很多面的人,他是少年天才、种子达人、科学队长、接盘导师,在历时一周的实地采访中,我曾去过他的家和多处工作地点,见到并采访了60多位与他相关的人,收集到了几十万字的文字材料。
了解作者
叶雨婷,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优秀记者。
在庞大的采访素材中,我筛选出这些‘小故事’,希望用它们还原出一个真实的钟扬。”
叶雨婷还说:“这样的写作方式在一般典型报道中显得有些不同……我们不希望把典型人物捧到脱离群众,也不会用记者的话直接引导读者。报社前辈说,我们要把新闻事实呈献给读者,让他们自己去判断,要做真正能在大家心中产生触动的报道。
了解作者
叶雨婷,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优秀记者。
钟扬(1964年5月-2017年9月25日),出生于湖南新宁,毕业于日本国立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曾任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组织部第六、七、八批援藏干部,在赴内蒙古为民族干部授课途中遭遇车祸不幸去世。
了解钟扬
1研究方向
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生物信息学
2人物荣誉
中共上海市委2017年12月12日印发《关于追授钟扬同志“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
2001年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
(排名第二)
2015年9月17日,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2015“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被推选为活动“特别关注教师”。
2018年3月29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钟扬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
2018年12月,钟扬入选感动中国2018候选人物。
2019年2月18日,荣获“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
钟扬(1964年5月-2017年9月25日),出生于湖南新宁,毕业于日本国立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曾任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组织部第六、七、八批援藏干部,在赴内蒙古为民族干部授课途中遭遇车祸不幸去世。
了解钟扬
3人物评价
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屑于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感动中国组委会评)
4人物逝世
2017年9月25日,复旦大学党委委员、研究生院院长、著名植物学家钟扬教授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
02
初读文本
1.读准字音
拟南芥jiè
第一届jiè
黄冈ɡānɡ
毛坯房pī
愧疚jiù
屋脊jǐ
撰写zhuàn
奇葩pā
负荷hè
2.字词检测过关
【戛然而止】戛:象声词。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鼎鼎大名】形容名气很大。
【雷厉风行】厉:猛烈。像雷那样猛烈,像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跌宕起伏】跌宕:富于变化,有顿挫波折。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勾通:暗中串通?沟通:指使彼此通连;相通。沟通是褒义词,勾通是贬义词。)
【悲怆】悲伤凄惨;非常悲伤的意思。
【奇葩】本意是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常用来比喻珍贵奇特的盛貌或非常出众的事物。也比喻人或事行为独特,与众不同。
检查预习
整体感知
问题一
默读课文,看看《“探界者”钟扬》这篇人物通讯共写了哪几件事?
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植物学家的钟扬哪些方面的品质?
问题二
内容图示
3
总述
2
4
寻求生之所爱(献身于种子事业)
科学队长(普及科学知识)
“接盘”导师(悉心培养学生)
“探界者”钟扬
1
5
英雄少年(寻求生之所爱)
生命延续(探寻生命边界)
《“探界者”钟扬》:通过记叙钟扬援藏16年,备尝艰辛,为国家种子库收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的事迹,突出其心系科学,情系祖国,胸怀人类,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不懈追求的奉献精神。
主旨探微
03
研读文本
你怎样理解题目中的“探界者”?
提示:钟扬在青藏高原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天。
“探界者”有多重含义:
(1)探学习工作之界
(2)探植物学之界
(3)探科普之界
(4)探教书育人之界
(5)探生命之界。
分体现了钟扬把工作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
任务探究
《“探界者”钟扬》一文的作者是如何来报道钟扬的事迹的?
提示:关键句:“‘英雄’少年”“种子达人”“科学队长”
“‘接盘’导师”“生命延续”。
研读课文
《“探界者”钟扬》一文的作者是如何来报道钟扬的事迹的?
提示:本文是以时间为行文线索并结合人物身份变化来进行报道的。首先在第一段用总结性的句子“哪一个身份都可以以一种完整的人生角色在他身上呈现,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天……”来概括全文。然后回忆其少年事迹,工作后的身份变化(种子达人、科学队长、“接盘”导师),最后跳回到时间线索(生命延续),突出人物的贡献和生命意义。报道采用小标题的形式,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研读课文
理解作者是多方面、多角度采集材料的手法的。
《“探界者”钟扬》采集材料有特色,请加以分析。
提示:文本中的五个小标题,体现了每一部分的写作重点,交代了每一部分的写作内容。文本中的标题呈并列关系照应了开篇对钟扬不同的“人生角色”的介绍,文章选材围绕“钟扬心系科学、情系祖国、胸怀天下”的主旨。文章选材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地介绍了人物事迹。
研读课文
理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钟扬的形象。
提示:(1)功底深,才艺多。钟扬不仅精通计算机技术,对植物学有深入的研究,还热爱科普,文字功底深厚。
(2)关爱学生,有担当。把培养学生当作自己应尽的义务,认为每个学生都像种子一样宝贵,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他培养的研究生遍地开花。
(3)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别人不愿接的烫手山芋他接,因找不到合适导师而“流落街头”的学生他“接盘”,不顾身体状况,亲自爬上海拔6
000多米的高峰采集种子。
研读课文
关注作者多角度、多层次表现人物的方式
在《“探界者”钟扬》这篇通讯中,作者大量地引用材料,请分析不同引用的作用。
提示:(1)大量引用钟扬作为“种子达人”的事迹,既增加了通讯的真实性,而且在对这些材料的运用中,钟扬心系科学,情系祖国,胸怀人类的境界得到了彰显。
研读课文
关注作者多角度、多层次表现人物的方式
在《“探界者”钟扬》这篇通讯中,作者大量地引用材料,请分析不同引用的作用。
(2)引用钟扬与妻子结婚的故事,体现了钟扬的外向热情,增强了通讯的活泼度,使文本更具有可读性。
(3)引用钟扬的话语,能够让读者更深入地走近人物。在通讯的最后,钟扬对于生命的意义的阐释真正体现了一位植物学家的最高境界。
(4)在“‘接盘’导师”一节中,作者大量引用学生对钟扬的评价,这是一位点亮学生人生的好教师,字里行间流露出学生对钟扬的爱戴。
研读课文
04
拓展练习
拓展练习
高考题型展示
扩展语句
示例连词成句型
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
银杏树 初冬 疾风骤雨 凋零
方法指导
01
02
03
04
在中心词前添加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等修饰性词语,或在句子中添加表示情态动作的修饰性定语、状语、补语成分
添枝加叶法
根据所给词语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
联想想象法
巧妙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来描述事物,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简单为丰富
巧用修辞法
[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清题目要求。本题需要审清在表达、修辞和字数上的要求,如题干中的“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
第二步:注意词语自身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四个词语“银杏树、初冬、疾风骤雨、凋零”,首先应该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初冬”时节,“银杏树”这一陈述对象,经受了“疾风骤雨”的洗礼(情景)后“凋零”(事件的结果)。其次,“银杏树”是设置情境中的描述主体,也是扩写的重点。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组织出答案后,要检查一下答案是否落实了题干中运用描写性的文字和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要求,字数是否符合要求等。
拓展练习
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
银杏树 初冬 疾风骤雨 凋零
[尝试答题] (示例)初冬时节,银杏树经霜的黄叶在秋风中凋零,吟唱着飘向大地。一阵疾风骤雨过后,银杏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如剑直指苍穹。
拓展练习
探界者钟扬
叶雨婷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种子达人
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
——钟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