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文所处的单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本单元的主要是写景抒情散文,要展开想象,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进入一种审美境界。通过反复朗读分析,增强散文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接触过散文,基本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主要还在初读和泛读的水平上,学生相当缺乏审美修养。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让学生发现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能够进行初步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目标
1.通过细读课文,说出这些景物体现了秋怎样的特点。
2.分析作者郁达夫如何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呈现悲凉的秋是美的情感的。
3.体会作者通过怎样的描写在语言上将“雅俗”融为一体,在情感上将悲与不悲合二为一,从而传达生命的自然和自如;学生能够运用景物分析的方法,对自己喜欢的诗文进行简要赏析。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景物的描写,分析作者如何借助语言将自己雅俗趣味水乳交融的?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秋天的“悲凉”也可以成为美的情感?
六、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法
2.小组讨论法
3.探究分析法
七、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我想大家都知道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但你知道么,老舍还写过一篇《济南的秋天》,老师节选了《济南的秋天》中的一段,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多媒体展示:“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又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个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济南。”
读了这段文字,同学们体会一下老舍笔下的秋景是个什么样子的?我们今天也要来品学一篇关于秋天的文章,作者郁达夫写了故都的秋天,那就来看看这故都的秋天和这济南的秋天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二)课前检查
1.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的介绍以及本文写作背景。
2.找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边听边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
(三)初读课文,引导设疑
1.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学生小组进行讨论,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品评,说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个性特征?又是从哪看出来的?
(四)细读课文,感受情感
1.读课文,第三段“陶然亭的芦花......潭柘寺的钟声”,体会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个性特征?
2.品读课文,说说描写的景物,找出作者表现出的雅趣,并加以分析。
3.找出文章中作者描写的“大雅”与“大俗”的地方,想一想这两者放在一起写会不会让文章形成矛盾?例如:“都市闲人的‘闲’字,就很有代表性,一般来说,都市生活的节奏是紧张的,身在都市而‘闲’的人”这样的写法变现了一种怎样的情调,找出文中这样描写的语段,加以分析。
(五)课堂小结
本文生命力最强的部分就是雅俗趣味水乳交融的部分。正是这两种趣味的有机结合使得《故都的秋》成为现代散文史上的丰碑。北平百姓生活节奏的安闲、自在是没有悲秋的意味的,作者把悲与不悲统一起来,就像是生命的自然和自如。
(六)教学检测
学生选取一篇自己喜欢的诗文,进行简要的赏析。
(七)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清、静、悲凉
作者:
钟情于自然;超脱世俗;雅趣;
九、教学反思
本文从分析景物描写入手,以景推情,教师引导学生在秋景中领悟悲秋的美。但是由于学生的经验无法容易的感知并理解这种秋天的悲凉为什么是美的,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仅仅通过语言分析也无法感受作者感情的情况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