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8.2 登高 课件 3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8.2 登高 课件 31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7 11:3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作者:杜甫
部编教材备课·必修上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
诗学宗师——“诗圣”杜甫
代表作: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
《兵车行》《望岳》《登高》《春望》《秋兴八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登岳阳楼》
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

有人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以补史证史,所以称为诗史。
有人认为杜甫具史识史见,其笔法之森严,可媲美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而诗有评人评事者,皆可“不虚美,不隐恶”
,故号诗史。
有人因其诗歌悲天悯人,感时伤事,所以号诗史。
内容
忧国忧民是其思想的核心。“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希望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建功立业,兼济苍生。
杜甫的忧来自于国家,喜亦是来自于国家,这就是儒家知识分子身上所具有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思想
“七律之冠”——《登高》
《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歌大意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清·杨伦《杜诗镜铨》
气象高浑,有如巫峡千寻,走云连风,诚为七律中稀有之作。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明·胡应麟《诗薮》
千古绝唱的“律圣”
律诗的格律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一般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字数、句数)
②通常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押韵)
③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平仄)
④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对仗)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为七言律诗,八句56字。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押韵分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ai),
渚清沙白鸟飞回(uei)。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ai)。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ai)。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ei)。
此诗押“ai”韵(注:古诗中“ai
”“ei”同韵,均属于“十灰”韵部)
第一、二、四、六、八句押韵
平仄分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平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红色字体为可平可仄
原诗有几个地方的平仄与这个标准格式不一致,它们主要出现在第一联(首联)和第三联(颈联)。第一联中不一致的是“风”、“猿”、“渚”、“沙”,第三联不一致的是“百”和“多”,而第四联(尾联只有一个字与标准格式不同,即“潦”字,第二联(颔联)则与标准格式完全一致。
第一联,登高前的目的和登高后的效果极不相同,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力。为了表现这股巨大矛盾力杜甫除了采用其他的艺术手法之外,首先就使平仄发生了一点变化。这就是第一联的平仄与标准格式不同的原因。此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写景和抒情之间显然存在着一个转变,而第三联就处在这个转变的交点上,这一联同时又处在“起、承、转、合”的“转”上,为了体现这个转变,这联的平仄格式与标准格式有一点出入也就十分自然了。
节奏分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的八行诗句的节奏都是“二二三式”,这就说明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前后基本一致,变化不大,虽然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但情景相依,情因景生,写景时没有忘情,抒情时也没有忘景。但变化不大,并非没有变化,仔细阅读原诗,可以发现前两联的节奏是“二二二一”型,而到了第三联,诗句节奏却发生了一点变化,可以读作“二二一二”型,尾联也如此,可知这首《登高》的节奏在无大变化中也存在着小的变化,而这种节奏的变化正好发生在由写景和抒情交接的地方,使前两联的写景和后两联的抒情在节奏上有了不同的节奏标志。可以说写景和抒情之间的界限在节奏上有很清楚的显示。还应该指出,节奏在第三联开始发生变化和我们前面分析平仄在第三联发生变化的效果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节奏的变化与否在此诗也是为一定的内容服务的。
对仗分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八句皆属对。
首联对仗且有句中对
颔联对仗
颈联对仗
尾联对仗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八句皆对仗,这在古诗歌中是少见的。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但在《登高》诗中,首联和尾联也是对仗的。不仅是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意象意境分析
首联一开始就描绘了“风、天、猿、渚、沙、鸟”等各种意象,并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等不同的动态语词对其进行描述:登上高处,天远风疾,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这一联中,诗人把一个巨大的空间展示在读者面前,而且这个空间的所有景物都在活动着,是动态的。
第二联把注意力集中在“落木”和“长江”这两个意象上,并在前面使用了“无边”和“不尽”分别对其进行修饰,在后面又使用了“萧萧下”和“滚滚来”对其进行描述,整个意象群给人产生广袤无边之感,构成了一个动态的整体。虽然作者在这两联中没有直接使用表示时间的语词,但读者不难发现其深层意义中暗示着时间的无限,因为所有事物的运动都必须以一定的时间作为存在的形式“下”、“来”等运动的延续必须以时间的延长做保证。作为名词性意象“落木”是“无边”的,“长江”是“无边”的,同时动词性意象“萧萧下”也具有“无边”的特点,“滚滚来”也具有“不尽”的特点。这就增加了诗歌意象的语义张力,给读者留下了许多品味的余地。
概言之,前两联给读者的印象是:在巨大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中有无限的秋景在不停地激烈运动着。
忧国忧民的“情圣”
从“朱门”到路边,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逐渐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最终成就一代“诗圣”。
成为“诗圣”,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诗歌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个人的悲欢离合,更是家国情怀、黎民百姓,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1、诗人困顿夔州,百病缠身,生活艰难,某日登高临眺,百感交集,遂作《登高》。这首诗中情感复杂,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2、诗人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3、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第1题
诗歌以“悲”为情感基调,表达了多种复杂的情感:
孤苦无依、年老多病的孤寂悲苦之情。
穷困潦倒、流落异乡的羁旅之愁
四处漂泊、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情。
国家多灾多难、人民疾苦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第2题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前两联借景抒情,运用视听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和渲染等方法。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后两联直抒胸臆,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第3题
“万里”,地之远也。写出自己远离家乡,身在万里之外,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悲秋”,时之凄惨也。写出诗人在秋天的悲凄感受。
“作客”,羁旅也。寄居他乡,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而在萧瑟的秋天这种情感会更加浓烈。
“常作客”,久旅也。说明诗人常常要四处漂泊,一个“常”字更令人倍感凄凉。
“百年”,暮齿也。指“暮年”,迟暮之年仍漂泊在外,让人无比伤感。
“多病”,衰疾也。诗人身患疾病,多病之人,多愁善感,更何况还在凄凉的秋天。
“登台”,高迥处也。登上高台,看到一幅凄冷悲凉的景象,想到自己一生遭遇,悲从中来。
“独登台”,无亲朋也。“独”字加在“登台”前,更显悲凉,诗人独自登高,那种孤苦无依之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仿真高考,综合研读
一,阅读《登高》,完成1-3题。
1、下列对《登高》一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2、《登高》这首诗被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然而更多的评论家激赏前六句,对尾联则有些轻视,清代学者沈德潜更给尾联下了“结句意尽语竭,不必曲为之讳”的定评。对此,你是怎样认为的?谈谈你的看法。
3、情景默写。
1)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天景物特点的两句诗:
2)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两句诗:
3)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两句诗:
4)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两句诗:
5)杜甫一生漂泊,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进行直接描述的两句诗:
6)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山色和长江气势的两句诗:
7)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称《登高》中有一联诗十四字含有八层意思,这两句诗是:
8)《登高》中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两句诗:
二、【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题。(8分)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1分)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