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gaokao.21cnjy.com/H/13/106/V20266.shtml ( http: / / gaokao.21cnjy.com / H / 13 / 106 / V20266.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24.《大道之行》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3、联系生活,理解提升。
【重点、难点】
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难点: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课程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导入 联系生活
学生齐背《桃花源记》……文中的桃花生活是历代文人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但早在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关于人类美好生活的构想,我们的先哲们把这种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种社会是怎样的。他和我们当今社会的小康和和谐的有什么相似处?
二、介绍作品 阐释背景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guān,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三、熟读成诵 理解课文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
③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三层:总结全文
4、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四、拓展延伸 关注生活
1.发挥你的想像,把大同社会的场景进行形象的描绘。
2.“大同 ”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3.你如何看待我们政府今天提倡的和谐社会和这个大同社会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 课外探究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尽管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实现,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的财富……
查阅资料,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六、板书设计
详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总结全文,折射现实
满足生存需要
满足发展需要
满足精神愉悦需要
大道之行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8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
泸水县民族中学段国春制作
背诵《桃花源记》
读一读
1.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2.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
3.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译一译
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理一理
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三层:总结全文
议一议
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拓展延伸
1.“大同 ”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你如何看待我们政府今天提倡的和谐社会和这个大同社会的关系?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gaokao.21cnjy.com/H/13/106/V20266.shtml ( http: / / gaokao.21cnjy.com / H / 13 / 106 / V20266.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24.《大道之行》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
1.填空
(1)孔子, 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2)本文选自《 》。礼运,《礼记》 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 的著作。
(3)《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朝代) (编者)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 篇。你知道的儒家经典著作有 。
2.解释下列句中相同的词语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故: )
②废疾者(废疾: )
③女有归(归: )
④谋闭而不兴(兴: )
⑤盗窃乱贼而不作(作: )
⑥故外户而不闭(闭: )
⑦大同(同: )
3.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及其意义。
⑴选贤与能。( )
⑵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4.翻译句子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释词:
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睦: )
②不独子其子(子: )
③矜、寡、孤、独(孤: )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贼: )
2.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
大道:
大同:
3.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概括层意。
⑴
⑵
⑶
4.文中哪些句子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
(二)课外阅读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1.下面句中“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①此公欲来。指代( )
②老人肯相引之此。指代( )
③此殊不缺也。指代( )
2.下面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落:落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未果,寻病终 子果来
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处处志之 故可同处
3.补出下面句子中的主语:
(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与老人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不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5.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②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1.(1)春秋 (2)《礼记·礼运》篇 孔子 (3)西汉戴圣 《论语》《孟子》等。
2. ①所以②残废人③女子出嫁④发生⑤兴起⑥用门闩插门⑦有和平的意思
3. (1)“与”通“举”,选拔任用
(2)“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4.①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②(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二、文段阅读
1.①和睦②以……为子③幼而无父的人④指害人
2.“大道”指古代政治上最高理想,“大同”指理想社会。3.略4.略
三、拓展延伸
1.①杨氏②大穴③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2.C 3.穴中人;杨氏 4.D
5.①这个人想到这里来,你们能容纳他吗?
②您亲自把他引来,那他一定是很人才能的人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