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短文两篇》精品资料包(同步练习、教案、课件、音频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7.《短文两篇》精品资料包(同步练习、教案、课件、音频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14 08:37:21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gaokao.21cnjy.com/H/13/106/V20266.shtml ( http: / / gaokao.21cnjy.com / H / 13 / 106 / V20266.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2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夕日欲颓(tuī) B.沉鳞竞跃(jìnɡ)
C.藻荇交横(xìnɡ) D. 何处无松柏(bǎi)
2. 解释加点的字。
(1)五色交辉:
(2)晓雾将歇:
(3)夕日欲颓:
(4)沉鳞竞跃:
(5)念无与为乐者: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相与步于中庭:
(8)庭下如积水空明:
3.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 ______,字通明,号____ 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
(一)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5.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⑵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至:
⑶相与步于中庭 于:
⑷盖竹柏影也 盖:
2.解释加点词 。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②念无与为乐者 与:
3.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⑴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写出文中用水草比喻月光下竹柏摇曳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为什么作者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结尾的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把_______比作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
⑹“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相与步于中庭
参考答案
一、
1.A 2.①交相辉映 ②消散 ③坠落 ④潜游在水中的鱼 ⑤考虑、想到 ⑥参与,这里指欣赏 ⑦共同,一起 ⑧形容水的澄澈 3.(1)陶弘景 华阳隐居 (2)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 4.(1)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3)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的时候),猿和鸟儿不住地啼叫 ④还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山异水的人
二、
A.
1.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2.“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4.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5.……共谈‖高峰……仙都‖…… ①层:引子,引出写景 ②层:具体写景 ③层:议论、抒情,点明中心。 6.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
B.
1. ⑴考虑,想到 ⑵于是 ⑶在 ④原来
2. ①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②和
3. ⑴都是闲人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⑶月色入户 ⑷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
⑸月下中庭 积水空明;竹柏影也 藻荇交横
⑹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
4. 相与/步于中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2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七课
泸水县民族中学段国春制作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诵读训练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音频范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答谢中书书音频
记承天寺夜游音频
文章结构
答谢中书书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
二、写景。先仰视,再俯瞰,
再平视,最后分晨昏来写
三、感悟。
记承天寺夜游
一、叙事(1-3)
二、写景(4)
三、抒情(5-6)
意境美
色彩搭配之美
山水相映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感官交互之美
语言美
结构美
言简意赅,字字玑珠 以四字为主,句式整饬 句句含景,画面优美
总分总的结构。开篇一句总领全文,以“美”点明文章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全文。这样首尾呼应,叙议结合,浑然天成。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我 来 欣 赏 美
夜游缘起
夜游所见
夜游所思
寺庭步月
月下幽景
对月感怀



(1-3句)
(4句)
(5-7句)
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幽美深远的小景,创造出清幽宁静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又饱含着宦海沉浮的悲凉感和落拓不羁、随缘自适的旷达乐观的个性。
夜游 记承天寺
(记事)
(写景)
(抒情)

研读课文
1、读《答谢中书书》,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文章《答谢中书书》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记承天寺夜游》写景中无“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何理解文章的“闲人”?
研读归纳一
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研读归纳二
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研读归纳三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研读归纳四
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陶弘景(456—536年)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苏轼(1037—1101年)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宋代著名文学家,与父洵、弟辙,号称“三苏”。二十岁中进士,多次在朝廷中做官,又因新旧两党斗争,多遭贬谪,一生坎坷。1101年,遇赦北归,七月卒于常州,谥“文忠”。苏轼的思想较为复杂,儒、释、道对他都有影响。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全集》传世。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gaokao.21cnjy.com/H/13/106/V20266.shtml ( http: / / gaokao.21cnjy.com / H / 13 / 106 / V20266.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27、《短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欣赏者境界、生活阅历、具体的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脍炙人口名篇,今天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让我们去领略作者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 朗读课文
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宋代著名文学家,与父洵、弟辙,号称“三苏”。二十岁中进士,多次在朝廷中做官,又因新旧两党斗争,多遭贬谪,一生坎坷。1101年,遇赦北归,七月卒于常州,谥“文忠”。苏轼的思想较为复杂,儒、释、道对他都有影响。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全集》传世。
2、朗读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 理清文路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七句84字,可以分成三层。一、二、三句是叙事;绍游的时间、人物、地点。四句写景;最后两问一答为一层,写出作者的感悟。
四、研读课文 探究欣赏
1、读《答谢中书书》,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2、文章《答谢中书书》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记承天寺夜游》写景中无“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何理解文章的“闲人”?
明确: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五、比较阅读,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意境
1、生齐背两篇短文。
2、问:这两篇短文意味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篇?并说明理由。
学生小组交流,然后选择较好的发言人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所展示的自然美和作者的人情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