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课序
题 目
学
习
目
标
一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梳理词句,分析人物的语言,理解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2.体会运用动作、语言描写来表现多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的写作手法。
二
当仁,不让于师
1.感知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了解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2.认识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了解孔子与弟子平等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2.结合自我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深入理解孔子的生存智慧。
课序
题目
学
习
目
标
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通过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初步感知孔子的观点。
2.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探究孔子“仁”的思想主张的现代价值。
五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梳理本课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了解孔子眼中“义”的内涵。
2.通过对比,深入理解“仁”和“义”的关系;学习孔子对“义”的持守。
六
有教无类
学习和掌握本课的重要词语,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七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1.翻译语句,了解孔子的学习态度、方法。
2.通过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吸取立身处世的经验。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宣传和推行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终不见用。孔子晚年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互相征伐。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制,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秩序,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反对暴政,强调“仁者爱人”,要求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他一方面教授弟子学习礼仪,一方面积极入世,面对“天下之无道也久矣”的局面“知其不可而为之”,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表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识通假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释词义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解多义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5.辨活用
6.析成语
往者不谏,来者可追:以往的不能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补救。谏:匡正,挽回。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参加劳动,分不清稻、麦等谷物。形容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四体,指人的四肢。五谷,指稻、麦、黍、稷、菽。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7.明句式
(1)隐者也 判断句
(2)子路宿于石门 介宾短语后置
(3)至,则行矣 省略句
8.积名句
(1)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
(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主旨归纳
本课选文通过写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避世隐居,及其对孔子选择的不理解,以及卫国仪镇守边境的官和早晨看守城门的人对孔子的理解、同情,表现了孔子勇于担负匡救天下的责任而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这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有德政,我孔丘就不会参与到变革中了。
点评:子路听了长沮、桀溺的话后,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说了这番话。孔子的话包含两个意思:一是,人不可以与鸟兽同群,自己只会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另一个意思是,自己之所以要改变这个世界,是因为天下没有德政,假如天下政治清明,自己就不会投身到变革天下的活动中去了。前一个意思是要告诉桀溺那样的避世之士:自己只会生活在世间众生之中。其中蕴含着孔子对世间众生的深刻关怀。后面一个意思是要告诉桀溺等人,天下越混乱自己越不会选择避世,因为自己有改变这种混乱局面的责任。由孔子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考虑的是天下众生,表现出了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译文:过去的不能挽回、改正了,将来的还可以赶得上。
点评:接舆认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的做法是徒劳的,已经过去的就算了,希望他从现在起就不要再过问政治了。后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就成了一些人的生活格言,但含意与原来已经完全不同了。现在的意思是说人不能一味追悔既往,而应奋发努力,争取今后有所作为。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译文:不出来做官,就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长幼的礼节不能废弃,君臣的义又怎么能废弃呢?老人家想使自己保持清白,却破坏了君臣间的根本伦理关系、行为准则。君子做官,目的是推行道术或主张。
点评: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俸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说“不仕无义”。他们认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君臣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孔子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推行道术或主张,是人臣应尽的职责。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原文中出现了仪封人、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晨门等人,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怎样?
参考答案:长沮、桀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他们对社会形势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同时委婉地劝告孔子放弃无谓的努力。
接舆:“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把孔子比作凤,表达了对孔子的理解和肯定;又以“何德之衰”“已而,已而”,表达了对孔子做法的批评,写出了接舆对当时社会的极端失望。
荷蓧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丈人对孔子不干实事,尽做那些无法做到的事感到厌恶,同时也含蓄地劝诫孔子停止无谓的奔走。
仪封人、晨门:孔子的知己。他们理解孔子、同情孔子,同时也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为表达了尊重之情。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有人说,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决定了他的理想不可能实现,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最终他只能是一个孤独者,一个理想主义者。对此,你是怎么认识的?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参考答案: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处于一个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时代。怎样才能挽大厦于将倾、救百姓于水火呢?孔子做了深入的思考,他以济世爱民为己任,形成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一整套儒学理论体系,力图通过“忠君尊王”,实现“圣君、贤臣、良民”和谐一致的“天下大同”的理想。就当时而言,孔子站在了时代的前面,如果他的理论能够实行的话,无疑将结束社会战乱,实现治世,人民将从此永享太平。但当时的形势是,各个国家为了百姓和土地杀伐扰攘,战火不熄。在一个只相信武力的时代,呐喊和呼吁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虽然它有时还可以产生一些零碎的呼应,然而这种呼应相对于战马的长鸣声、金戈的相交声、统治者胜利后那狰狞的笑声,太过微弱渺小了。因此,即便孔子发出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浩叹,我们还是将其列为“理想主义者”。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但我们又不得不在“理想主义者”前面加上“伟大”二字。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在“斯文”与客观环境出现巨大矛盾之际,在政治、经济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焦点的时代,仍然坚信理想能够实现。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高手过招”,数语风流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艺术特色赏析
《论语》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除了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光照千秋的传世名句之外,还有不少篇章以高超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叙述了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就是这样一篇不可多得的课文。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课文的精彩之处,首先表现在人物的相映成趣上。例如“子路问津”和“子路从而后”两则中,直接出现的人物是子路与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但实际上孔子才是跟长沮等人对立的核心人物。长沮等人的特立独行、超然避世以及对子路的挖苦调侃,显示了隐士阶层愤世嫉俗的性格及对孔子师徒的不解与不屑;子路在每次碰壁之后的“行以告”,显示了传统儒生的恭谨与内敛;而孔子每次的开解与应对,看似尴尬又无奈,实则处处显示出悲天悯人的情怀及以天下为己任的热诚。而这种情怀与境界又是众隐士难以理解和企及的。正是在这种妙趣横生、情态各异的人物的映衬下,孔子的形象才变得更加鲜明,人物的境界也显得更加崇高。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其次表现在人物语言各具声色的情态上。文章可谓本色当行,一语见机,如长沮的明知故问,语带讥诮;桀溺的快人快语,直言不讳;接舆的佯狂恣肆,意味深长;荷蓧丈人的尖酸刻薄,咄咄逼人;子路的谦恭顺从,彬彬有礼;孔子的隐忍执着,百折不挠。这些语言无不蕴含着他们的深刻认识,显示了不同信念的强烈碰撞。(共15张PPT)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识通假
2.释词义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解多义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分古今
古义:于,介词;是,代词,这。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古义:完美无缺的人。今义:人发育成熟,也用来指成年的人。
5.析成语
乐在其中:乐趣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形容自得其乐。
见利忘义:见有利可图就不顾违背道义。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6.明句式
(1)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 介宾短语后置
(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判断句
(3)文之以礼乐 介宾短语后置
(4)德之不修 宾语前置
(5)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判断句
7.积名句
(1)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2)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3)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指出,即使吃粗劣的食物,枕着胳膊睡觉,也可以乐在其中;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020·全国Ⅲ卷)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2.主旨归纳
本课所录选文都围绕一个“义”字展开,孔子主张安贫乐道,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将合乎道义作为一切行为的准则。孔子所张扬的“义”这种价值取向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如果富贵合乎道就可以去追求,即使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役,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顺从我喜欢的(道义)。
点评:后世的人们一直对孔子有些误解,因为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据此认为孔子鄙视富贵、从不言利。其实,孔子只是“罕言利”,并非完全不言利,也并不鄙视富贵,更没有将“义”“利”完全对立。他懂得一个人要生存、生活,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也知道追求富贵、富足的生活是人无法回避的欲望,因此只要合乎“义”,而能够得到“富”,即便是做卑微的差役也是可以的,他反对的是为了富贵与利而不惜损害大义的行为。这些话语不仅无损孔子的伟大,反而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深刻、人格的宝贵。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吃粗糙的饭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点评: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君子认为义是高尚的。在位者有勇而无义就会作乱,平民有勇而无义就会成为强盗。
点评:孔子为了实现他倡导的仁道政治,苦心探求,他深深地认识到:不论是普通的平民还是为政的政治家,都必须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必须做到仁德在心,义为先,一切循礼而行。在“义”与“勇”上,他认为“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勇者如果是在位者,不仁无义就会扰乱国家;勇者如果是平民,不仁无义就会做出偷盗之事。孔子在此借回答子路的问话,深刻地阐述了“义”与“勇”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了“义”的重要性。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而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中小学校却明确提出,不提倡中小学生“见义勇为”。你是如何看待这两种矛盾的态度的呢?
参考答案:“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义勇”二字,撑起了中华美德的一片天。救死扶伤和见义勇为的故事层出不穷,任何一个有良知的公民,都会被这种舍生忘死、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精神感动。正是这些平凡的人,用他们无私的爱心构建起我们现在的和谐社会。他们让我们看到:社会是美好的,人心是正义的灵魂所在。和平年代,谁是真正的英雄?见义勇为者当之无愧,他们是社会正义的代名词,是平安建设的中流砥柱,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榜样。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我们知道,现在社会上有许许多多“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感人至深、可歌可泣。但仔细观察,发现他们往往存有两方面的遗憾,一是缺乏专业知识与能力,二是经常为此而致伤,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实践证明,许多“见义勇为”行为背后须得以专业知识与能力为支撑,否则很难达到“见义勇为”的最佳效果,不是将被救人救起后自己牺牲,就是不但没将被救人救起还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不提倡中小学生“见义勇为”,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有其合理性。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精练形象,韵味深长
《论语》的语言,虽说基本风格朴素简洁,却也文采富赡,既精练含蓄,又韵味深长,处处流光溢彩,时时掷地有声,其表现的内在的深度和视野的广度也是不容小觑的。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论语·子罕》),这不仅是对松柏的礼赞,更概括了丰富的生活内蕴和社会现象,象征了坚贞不屈的伟大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这一特点在本课节选的几则短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第一则“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在此指出了在财富面前,人生需要做出的两种选择:义而富、不义而富。孔子的选择是义富一致即选择富,如果义与富冲突即舍弃富。用语不多,出口斩截。一个“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孔子对待财富的热切追求——不在意地位和尊严;一个“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又态度鲜明地表现出他在财富面前的冷静和理性。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让人读后掩卷,颇受启迪。又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用简洁朴素的笔致,勾画出一个安贫乐道者的心理状态,平凡而又高洁,令人向往之至,在今天弥显珍贵。文学语言力求用最经济的笔墨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使读者感到严谨而又丰满,精练而韵味无穷。正如古人所言:“文贵精,不贵多。”强调“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论语》中很多语言就是这一类型的典范。(共17张PPT)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2.识通假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释词义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解多义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5.辨活用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6.析成语
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克,克制。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奋斗终生。
杀身成仁:为了成就仁德而不惜舍弃生命,后泛指为了正义或崇高的理想而牺牲生命。
7.明句式
(1)富哉言乎 主谓倒装
(2)何谓也 宾语前置
(3)舜有天下,选于众 介宾短语后置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8.积名句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主旨归纳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从根本上说,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就是要建立一个重礼有序、融洽和谐的社会。而要实现这一理想,一方面,整个社会的人(特别是“士”)都要以礼来约束自己,宽待他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的统治者要能够实行“德政”——“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就是本课所要阐述的主要内容。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克己复礼为仁。
译文: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就是仁。
点评:“克己复礼”是指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这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和“礼”是融为一体的,“仁”是“礼”的精神支柱,“礼”是“仁”的一种体现,“仁”是目的,而“礼”“乐”等则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而服务的,故不要以“礼”为核心,核心仍是“仁”。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自己所不愿意承受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点评:孔子的“仁”,包含着“忠、孝、信、恕、敏、勇”等诸多道德观念。关于“恕”道,《论语》中多有阐述,如“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一种推己及人、人我统一的德行,虽然在现实社会中未必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但它作为一种待人接物、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对于人的良好道德修养的建立,对于一个和谐融洽社会的建立,无疑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人和有仁义的人,不会贪生而损害仁德,却会为了成全仁德而牺牲生命。
点评:在孔子看来,追求仁德之心,是做人的起码要求,所以一切的“士”,一切的“人”都应该自觉地去实现“仁”,即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孔子的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孟子,面对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义正词严地表示要“舍生取义”。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孔子对颜渊、仲弓、樊迟、子贡等人的回答各有侧重,各不相同。试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品评孔子所说的“仁”到底体现了儒家哪些人格思想。
参考答案:“仁”是儒家的最高道德规范,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仁”的内容包含甚广,其核心是“爱人”,基本含义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而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私欲,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来说,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在孔子的语录里,“仁”的基本含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为“恕”,或者“忠恕”。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孔子“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对我们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孔子“仁”的学说的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的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地对他人好,只是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群的秩序,所以,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规范。因此,孔子宣扬的那套礼固然有不少需要扬弃的内容,但它严于律己的基本精神也有值得继承的方面。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对句精辟,气势磅礴
孔子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明白如何利用独特的语言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思想。
对偶句式可以精确地揭示事物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奥秘。而孔子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对其加以利用,创造出一系列或精警动人或鞭辟入里的格言。例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精彩、深刻之极,何须再置一词!这一类警句,孔子说得最多的还是关于君子小人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无不可以让一切怀才不遇者在自比君子时引用,从而得到一种蔑视群小、傲世挺立、回肠荡气的快感。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孔子立志高远,守道正直,见识通达,自然出语,气质刚毅,壮志凌云,气势磅礴。例如本课第一则中,他的弟子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马上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尽管面对的是他最为欣赏的弟子,但是由于涉及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问题,孔子还是回答得极为斩钉截铁,气势凌厉,不容置辩。孔子的语言气势,有时是通过设问、反问达到的,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而更多的是通过排比句式达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里,四个“非……勿……”语言整齐而连绵,明确地界定了仁者待人接物的准则,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量。(共14张PPT)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2.识通假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释词义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解多义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5.辨活用
6.析成语
欲速则不达: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7.明句式
(1)其何以行之哉 宾语前置
(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介宾短语后置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8.积名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9.记常识
四书五经:“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的主要经典;“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2.主旨归纳
课文分别从求知、为人处世、从政治国等方面表现了孔子的人生智慧。求知方面,要实事求是,正视自己的无知,知错能改。为人处世方面,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从政治国方面,讲究诚信,循序渐进。不贪求小利,不急躁冒进。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懂就是懂,不懂就是懂,这就是聪明。
点评:关于治学,孔子认为不仅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更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谦虚诚实,实事求是。因为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不知、不足,才能自强不息、奋发有为。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治学也是做人,是否诚实也是我们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犯了错误而不改正,这就是错误!
点评:在孔子看来,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有无“仁德”,而不在于“无过”“有过”。君子与小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君子“闻过则喜”“过而能改”;小人闻过则怒则惧,千方百计地去掩饰自己的错误与过失。有了过错而不去改正,就是错误。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但假如人民不信任政府,那么政府就不可能站得住脚。
点评:在此,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时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起码应当具备三个条件:食、兵、信。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讲,诚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统治者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政权就不可能稳固。诚信是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根本。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译文:时令到了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最后衰落。
点评:孔子度过贫困卑贱的少年时期,直到青年时期仍不被贵族统治者接受,后来他广泛地接触社会,掌握了各种技能,可还是不被重用,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不得不周游列国,即便这样也不能找到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最后不得不再次回到故土著书立说,开馆授徒。而孔子最宝贵的地方也正在于此:身处困厄而自强不息,穷且益坚而不坠青云之志。“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与其说是表达了孔子对一种品格的赞美,毋宁说是对其自身的一种客观评价。这个比喻生动隽永,寓意深刻。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文中的第3、4、5则分别表达了孔子对待犯错误的看法和认识,这些看法和认识对你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错误是难免的。有过错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要想改正错误,首先就要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试图去掩饰自己的过错。
第3则: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错误是正常的,所以不能害怕犯错误,畏惧犯错误的人不可能取得进步;犯了错误不改正就是真正的错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要学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第4则:有过错,别人都能看见,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对领导者、公众人物而言尤其是这样;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反而会赢得人们的尊重。
第5则:掩饰错误是人格卑下的表现,会闹笑话,会让人瞧不起;要有把自己的错误暴露出来的勇气,因为只有暴露出来,才能得到纠正;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犯不犯错误,而在于能不能改正错误。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真理本朴素,咏叹亦华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语言特色浅探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所录都是孔子及其弟子有关人生的格言。该文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朴素中透露着练达,咏叹中彰显着智慧。具体表现为:
其一,多用判断,旗帜鲜明。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既简练明快,又旗帜鲜明,极具张力。
其二,鞭辟入里,一语中的。课文中的语句多数不加藻饰,仅凭数语,就切中问题的本质,显示出洞悉万物事理的睿智与深刻。如“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既坚持原则,毫不姑息;“小人之过也必文”,一语点破千古小人情状,既慧眼识人,又警诫意味十足,凝练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其三,取譬设喻,雅俗互现。文中不少句子善在说理中随手嵌入形象通俗的比喻,使事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如“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或先喻后理,或先理后喻,亦俗亦雅,灵活多变。
其四,善于捕捉寻常物象,稍作指点咏叹,着墨不多,而道理自现。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只就酷寒之中松柏的坚毅形象、情状做一指点,一种对高洁志行的赞扬和无限感慨之意便表露无遗。
朴素是真理的常态,精练是语言的生命。《论语》中所体现出的这种卓越的语言艺术对我们的阅读和写作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共14张PPT)
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向来以博学著称,然而孔子的博学是以他的好学为前提的,故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只是一般人“不如丘之好学也”而已。孔子所讲的学习,内容极其丰富,它不仅包括一般的书本知识,更不仅仅是坐而论道,还包括在社会人生的大背景下的人们的社会实践。读书是学习,参加社会实践也是学习——学习是人生的有机组成部分。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识通假
2.释词义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解多义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辨活用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5.明句式
(1)生而知之者,上也 判断句
(2)君子笃于亲 介宾短语后置
(3)敏于事而慎于言 介宾短语后置
6.积名句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2.主旨归纳
本课所录选文紧紧围绕“好学”展开,既阐明了好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又阐述了好学的种种表现。通过孔子的言论,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孔子把道德修养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将道德修养作为学习的基本内容和衡量是否好学的重要标准。孔子的思想是富有启发意义的。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译文:一味喜欢仁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愚蠢;一味喜欢聪明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放浪而没有准则;一味喜欢诚信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害人害己;一味喜欢耿直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因急切而伤害人;一味喜欢勇猛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闯祸;一味喜欢刚强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狂妄而不知道天高地厚。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点评:仁、知、信、直、勇、刚都是好品德,都是我们应该喜好而加以修养的。但是,如果不通过学习而明白事理,不通权达变地把握其实质,便很容易偏执一隅,造成危害,从而由“六言”(六种美好的品德)变成“六蔽”。
推而广之,“六言六蔽”实际上就是反对教条主义,反对经验主义,反对理论脱离实际,而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权达变,掌握精髓和实质。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尊重有才有德的人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点评: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奉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孔子所说的“学”与我们今天通常所理解的“学”含义是否一样?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不一样。今天通常理解为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孔子所说的“学”有其特殊的含义,它不只是指学习关于自然、社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指道德修养,把知识的学习放在其后,主张先成人再成才,赋予学习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人生意义。
与现代教育观念相比,孔子的学习观既有不足,又有长处,特别是他注重道德修养的思想观念,对于矫正我们今天重知识学习而轻道德修养的流弊有着巨大的借鉴作用。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可敬的人,有趣的书
——由“陈亢问于伯鱼”谈开去
著名翻译家杨绛先生在其《<论语>趣》一文中,曾称赞孔子为“可敬的人”,《论语》为“有趣的书”。对于孔子其人和《论语》其书来说,这一赞语真可谓一语中的,再恰当不过了。下面我们就以“陈亢问于伯鱼”为例来谈一谈孔子其人和《论语》其书的特点。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陈亢问于伯鱼”记叙的是孔门弟子陈亢怀疑老师给自己的儿子伯鱼“开小灶”并向伯鱼打探底细的事。伯鱼在不经意中使陈亢了解了学习《诗》《礼》的重要性,也了解了君子如何处理与子女的关系,所以陈亢喜不自禁,仿佛捡了大便宜,“问一得三”的自白尽显他得意的心态。值得注意的是,《论语》没写陈亢当面欢喜,而是写他“退而喜”,这就将其热衷于背后打探人隐私并在达到目的后“得意窃喜”的性格和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有趣的是,伯鱼的回答也极为奇妙:他在否认了对方的怀疑之后,忽然又说出关于学《诗》、学《礼》的两件趣事。这两件事,看似出于家常,却又似乎泄露了他颇为自得的秘密。细微的心思,表现得精妙而自然。而且,伯鱼又何曾料到陈亢听了自己的回答,竟又如获至宝呢?更是有趣。正因记人叙事如此鲜明生动,妙趣横生,所以《论语》被杨绛先生誉为一本“有趣的书”。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另外,全文由对话组成,条理清晰,开头与结尾是陈亢的“问”与“得”;中间部分是孔鲤的答话,孔子并未出场,但孔鲤的叙述从侧面刻画了这位教育家循循善诱、公正无私的形象,所以杨绛先生称孔子为“可敬的人”。(共18张PPT)
六、有教无类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辞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公所封的“尼父”,汉元帝所封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所封的“先圣”,宋真宗所封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所封的“至圣先师”。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处于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对派那里,也无法动摇。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享受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即“学在官府”。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主张的提出和实践。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释词义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解多义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辨活用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5.析成语
有教无类:对各类人平等看待,都施以教育。
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反,类推。
切磋琢磨:比喻互相商量研究,学习长处,纠正缺点。
6.明句式
(1)回也非助我者也 判断句
(2)起予者商也 判断句
(3)其斯之谓与 宾语前置
(4)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省略句
7.积名句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2.主旨归纳
本课讲到了孔子关于教育和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育,注重学习与思考,这些都表现了他的人生智慧。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资质处于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资质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点评:在孔子看来,每一个学生由于智力、志向和后天的勤奋刻苦程度不同,学习基础也不相同,教育者要立足于学生的基础施教,不论是教育的过程还是教育的内容都不能完全不变。承认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这种教育思想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也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做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次去教他。
点评:在此,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做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可加以借鉴。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从本文看,孔子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探索和实践了哪些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方法?
参考答案:主要有下列几种:
(1)因材施教法。教学中善于根据弟子不同的个性,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有时对同样的问题,对不同的弟子,他会做出不同的回答。
(2)形象教育法。孔子很少抽象地谈论社会人生道理,而是常常采用评论历史(或现实)人物、事件的方式阐明思想观点,启发大家思考并做出抉择,使道理的阐述深入浅出,明白有趣。
(3)启发式教学法。孔子是我国第一位自觉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教育家。他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教学原则,非常注重培养弟子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的自觉要求与教师的合理启发相辅相成的作用。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4)学思结合法。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著名论断,既注重向弟子传授知识,又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特别强调学思结合。
(5)教学互动法。在教育过程中,孔子特别重视跟弟子相互切磋,教学相长,使教与学形成良性互动。他从不希望弟子言听计从。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形式多样,意韵悠长
——以《有教无类》一章为例略谈《论语》的语言艺术
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论语》在说理、抒情、叙事、写人等方面均有成功之处,就本课而言,主要表现为三点:
一、词约义丰,以少胜多,富有表现力。
《论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辞约义丰,以少胜多。叙事,洗尽铅华,字字珠玑;记言,肖其声口,句句警策。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要言不烦,决不徒费文字。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形式多样,意韵悠长
——以《有教无类》为例略谈《论语》的语言艺术
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论语》在说理、抒情、叙事、写人等方面均有成功之处,就本课而言,主要表现为三点:
一、词约义丰,以少胜多,富有表现力。
《论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词约义丰,以少胜多。叙事,洗尽铅华,字字珠玑;记言,肖其声口,句句警策。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要言不烦,决不徒费文字。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子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这里记载的是子张和孔子的对话,子张先行叙述陈文子之事,然后征求孔子对陈文子的评价。师生对话语气平和,文字简约,表达的信息却很多。“崔子弑齐君”交代了陈文子离开齐国的原因;“有马十乘”交代了陈文子的家产,也是写陈文子的地位;“弃而违之”道出陈文子对崔子弑君的极端不满之情和决意离开齐国的决绝态度;“至于他邦”“之一邦”既写出陈文子对原则的坚持,也让人想到权臣持政、弑君现象的普遍,进而想到当时社会的混乱;而“清矣”“未知。焉得仁”则是孔子对陈文子的评价,这里既有赞赏,又有不满,态度客观公正。如此少的言语,包含如此多的意义,何其凝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二、骈散结合,形式多样,巧于变化。
《论语》不仅章短,句也短。从形式构造方面分析,《论语》的语言骈散结合,灵活多样,富于变化。
如: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这些语句,句式两两相对,形式齐整,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读之节奏明快,朗朗上口,铿然入耳,娓娓动听。尤为难得的是,这些不同的句式构造,并不是辑录者刻意求工,而完全出于言语者的自然表达。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三、朴素自然,雍容典雅,气韵悠长。
受孔子“述而不作”的影响,孔子弟子辑录孔子言行的时候,忠实于生活的原貌,较少润色加工。一般说来,生活的原生态语言是粗糙的、俚俗的、不精练的,而《论语》则不同。《论语》的言语者本身具有深厚的思想和语言文化修养,其言语多为经典之论,言近旨远,理精语隽,加上辑录者高超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记录语言的时候,对具体语境稍作叙说,往往三言两语,就能使言语者神情毕现,从而形成《论语》朴素自然而又雍容典雅的语言风格。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这一章所记为孔子的日常生活:弟子质疑,老师作答;弟子联想追问,老师又受启发。这两则文字自然明白,质朴无华,但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师生关系之融洽。(共18张PPT)
二、当仁,不让于师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接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孔子创办私学,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施教不分贫富贵贱,不分种族、地域。孔子很重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孔子在教育教学中既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特点,又因势利导,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孔门七十二贤”,是孔子思想和学说的坚定追随者和实践者,也是儒学的积极传播者。
孔子弟子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有、子路,在言语方面出众的有宰我、子贡,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子游、子夏。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识通假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释词义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辨活用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5.析成语
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
欲罢不能:想停止却不能停止。罢,停、歇。
诲人不倦:教育人极有耐心,从不厌倦。
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割鸡焉用牛刀:杀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值得用大的力量。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6.明句式
(1)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判断句
(2)偃之言是也 判断句
(3)贤哉,回也 主谓倒装
(4)不吾知也 宾语前置
(5)求,尔何如 宾语前置
(6)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宾语前置
(7)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介宾短语后置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7.积名句
(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2)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3)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2.主旨归纳
本课选文主要写了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如何对待自己的弟子以及弟子对孔子的评价,赞颂了孔子的德行、智慧、才学以及谦虚的精神,同时表现了孔子跟弟子平等相处的精神、对弟子的关爱之情以及弟子对老师的无限尊崇之情。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译文:仲尼的才德如同日月,没有办法超越。虽然有人要自行断绝与日月的关系,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能表明他不自量罢了!
点评:面对有些人对孔子的毁谤贬低,子贡通过比喻和对比做了生动形象的回答。子贡对孔子十分敬重,认为他如同日月,高不可及。这种评价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这是一位智者对先贤至圣的评价;所流露出的敬重也远远超过了一个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表现出的是对孔子这位历史巨人的赞颂。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译文:颜渊感叹说:“老师之道,往上看越发觉得高远,钻研它越发觉得坚实。往前看它好像在前面,忽然间却发现在后面。”
点评:这是颜渊赞叹老师孔子及其学说的话。意思是越是往上看,就越觉得高远;越是用劲钻研,就越觉得深邃。后常用以表达对伟人或某种学说的赞叹、仰慕之情。做学问者往往有这样的体会:以学问来充实自己,但总有不满足的时候,想要停止都做不到,于是不停地进取。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孔子说:“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点评: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而在仁德面前,即使对老师,也不必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4.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颜回多么有才德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狭窄的巷子里,别人受不了这种愁苦,可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颜回多么有才德啊!
点评:孔子的弟子中贤才不少,但是只有颜回能够得到孔子如此高的评价。主要是因为在孔子心目中颜回是最理想的学生——虽生活艰辛,但品行卓越。他是真正的“安贫乐道”的君子,他的身上体现出来的正是贫贱不移的精神。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作为老师,孔子的高尚师德体现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平等——平等对待学生。这种平等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不以“圣者”和“仁者”自居,而是把自己放在和弟子平等的位置上。其二,尊重学生人格,主张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其三,与学生相处,坦诚相待,毫不隐瞒,知错必改,包容学生的误解和不满,并进行耐心的讲解。其四,招收学生不问出身,唯重才德。无门第观念,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其五,与学生交流,不论高下贤愚,从不阻止任何学生表达自己的意愿,而是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其六,对学生充满关爱,视生如子。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情态毕现,形象生动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虽短,但在语录体的《论语》中称得上“鸿篇巨制”。它叙事简洁而完备,生动而含蓄,人物情态、性格毕现。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首先是四位弟子各具情态。子路比孔子小9岁,为人耿直,有勇力,擅才艺。他性情粗犷、率真,常常当面批评孔子,孔子也经常批评他。但孔子对子路评价很高,认为他有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孔子话音刚落,子路就抢先发言,从“率尔而对”可见子路直爽性急的特点。而冉有、公西华则能从“夫子哂之”中隐隐感到老师的态度,回答得特别谦和。文中虽无一词写二人动作,但从“以俟君子”“非曰能之,愿学焉”“愿为小相焉”的叙述中,可以想见二人的谨慎和缓。曾皙是曾参的父亲,年龄可能略小于孔子。大家畅谈理想时,他是边鼓瑟边听着。当孔子要他谈谈时,他才“舍瑟而作”,侃侃而谈。短短几句话,两千多年后仍让我们想起他超脱的思想、持重的举止、高雅的风度。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其次是孔子神情毕具。本章一开头的启发语,诚恳而有气度。子路一番陈述,孔子是“哂之”。微微一笑,既是对子路才能的肯定,又是对子路的不谦逊略显不满。前三个人一一表白完毕,出于平等思想和对学生的尊重,孔子没有马上做出评价。当曾皙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时,孔子马上鼓励他“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而当曾皙说完,孔子才喟然慨叹,并评价说“吾与点也”。一叹一评,写出了孔子的坦荡胸襟和思想境界,也隐隐透露了孔子的追求和无奈。最后孔子在曾皙要求下所做的分析,更见出孔子对学生的由衷赞赏和中肯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