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导入新课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竣的局面。但是,各地进步青年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但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
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
延安
yán
昔日
xī
竹笋
sǔn
茅草
máo
土炕
kàng
“延”在本课读(yán),避免读成(tínɡ);“媚”读(mèi);“笋”为平舌音,注意读准确。
辉煌
huáng
元旦
dàn
明媚
mèi
全诗押的是anɡ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ɡ,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阳。
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
追寻延安精神。
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自读第一节。
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
自读第二节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下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杨家岭在延安西北,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都曾在那里召开。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什么是延安精神?
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我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要发展,就必须
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朗读第三、四节
为什么说“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
神。“毫不犹豫丢掉”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
丢掉了贫穷和落后,但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朗读第五、六两节
(1)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
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2)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
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诗歌通过对延安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全诗中心
拓展运用
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
总结全课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现在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发扬延安精神,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