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韩非子选读课件(2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1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韩非子选读课件(2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1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7 12:23:55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七单元《韩非子》选读


题  目





郑人有且买履者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准确地翻译课文。
2.理解文中每则寓言故事的真正用意,在此基础上把握韩非的一些思想观点。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理解文中的重要语句,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体会本章寓言故事的深刻含意。
3.学习古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
一、郑人有且买履者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出身于韩国贵族,跟李斯同以荀子为师。他眼见国势衰微,屡次向韩王建议变法图强,却未被信任和采用。于是发愤著成《孤愤》《五蠹》《说难》等文章。为秦王政所重视,秦国猛攻韩,韩王不得已,就派韩非出使秦国。韩非至秦,上书主张保存韩国,由于李斯反对,未被信从。不久遭李斯谗害,下狱被逼自杀。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韩非吸收道、儒、墨各家思想,尤其是前期法家的思想,集法家学说之大成,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很大。
韩非清醒而实际,立足于现实寻求达到功利目的的有效手段是他最关注的。历史总是发展变化的,儒、墨、道、法各派基本上都承认这一点。韩非认为,与其用渺茫广远的先王之道来治理当今的社会,不如依据当今社会的实际,采取适当的治理方法。与其他学派的迂阔或者理想色彩浓厚不同,韩非的法家思想和理论更能切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识通假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释词义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解多义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5.辨活用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6.明句式
(1)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判断句
(2)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判断句
(3)是以圣人不期修古 宾语前置
(4)宁信度,无自信也 宾语前置
(5)宋人有耕田者 定语后置
(6)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定语后置
(7)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 定语后置、判断句
(8)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 介宾短语后置、被动句
(9)乐羊以有功见疑 被动句
(10)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被动句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主旨归纳
第1则选文的主旨是说治理天下,应当研究当时的社会实际,准备和采取相应的措施,效法先王或古代要懂得变通。
第2则选文的主旨是先王的言论后人难以确切地理解,根本没法拿来解决眼下的现实问题。总之,治理天下要高度重视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3则选文的主旨是批评做官的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反对巧诈,肯定拙诚。
第4则选文的主旨是说人聪明不难,难的是正确对待自己的聪明,警示人们要谨慎处置。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译文:现在想拿古代帝王治理国家时施行的措施来治理当代的民众,都是守株待兔之类的笑话。
点评:借用寓言来说理立论,是韩非文章最为突出的特点,但是韩非的寓言说理,并不是纯粹地讲述故事,由读者自己对所寓之“言”加以体悟,而是将寓言故事置于文章的论述中,在寓言之后直接点明所寓之“言”,道出寓言所指。这些话语,用字不多,却往往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对前面叙述的寓言故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文中的“今世学者多似此类”“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点评:“郑人买履”的故事告诉我们,办事要根据实际情况,不能只相信教条。时移世变,世间万象日新月异,岂能因循守旧,抱残守缺?治国者如果罔顾国情,一味效法先王,也一定会像郑人一样,“遂不得履”。这则寓言语言浅显通俗,寓讽刺于诙谐幽默之中,便于人理解,也便于人接受。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韩非作为法家的代表,他的思想在本文中体现出怎样的先进性?
参考答案: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要比以前的法家人物商鞅等人的更为全面和先进,他总结出了“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的法治思想。在“法”这一方面,从本文可以看出,韩非反对儒家的“法先王”,以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这种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主张,符合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规律,是韩非进步历史观的具体体现。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也是一种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这些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当时人们立身处世、为政治国来说具有先进的指导意义,对现在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平而不奇,透辟明澈
——从《郑人有且买履者》看韩非语言的特色
《庄子》的寓言多神奇浪漫的想象,《韩非子》的寓言则有贴近现实的特色。
通读课文不难发现,《韩非子》寓言的取材平而不奇,实而不玄,很少以拟人化的动物或者神异色彩浓厚的神话传说为题材,也很少有虚幻的想象和神乎其神的奇异描绘。它往往以较为平实可靠的历史事迹或现实生活为题材,并且写得具体踏实。宋之耕者守株待兔,卜子的妻子弄破新裤子使它像旧裤子,楚国郢地人写错了信而燕国的相国错解了信,郑国人买鞋子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
的脚,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卫国人嫁女儿时教女儿多积攒私房钱,关其思向郑武公建言攻打胡国,宋国富人的邻居说了一句话(其实跟富人的儿子说的相同)而遭受怀疑等,尽管可能有一点夸张的成分,但是大多都有很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些寓言紧紧围绕着论证、阐述法家主张和理论的创作宗旨,旨意纯粹单一,透辟明澈。其描写则大胆泼辣、坦率乃至露骨。比如卫人在女儿出嫁时教女儿多攒私房钱,女儿最终被休弃回家,他不仅不为女儿的下场悲哀,反而为女儿带回来的财物很多而沾沾自喜,觉得自己聪明绝顶。(共16张PPT)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识通假
3.释词义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解多义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5.辨活用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6.明句式
(1)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介宾短语后置
(2)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 判断句
(3)失火而取水于海 介宾短语后置
(4)曾从子,善相剑者也 判断句
(5)焉往而不美 宾语前置
(6)讼者奚说 宾语前置
(7)若又奚患 宾语前置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主旨归纳
本课所录两则选文共十四个寓言故事,从不同的方面将韩非子对社会、人性的洞察和思考曲折地反映出来。商太宰最终没有举荐孔子的故事,表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而是对私利的算计;伍子胥凭机智,顷刻间使自己摆脱危险的境地,让人们懂得什么叫“急中生智”;庆封的族人寥寥数语,告诉庆封及世人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绍绩昧借醉酒丢皮袄的故事,传达出对酗酒帝王的警示;犁锄的比喻形象生动,让我们懂得了“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卫出公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能为利益所迷惑,看人要冷静、理智,要以“义”为标准;箕子的“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让我们懂得要防微杜渐;鲁人夫妇的故事告诉人们只有在适合的环境条件下,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惠子的言论表明“人和”至关重要,也让我们知道处世的艰难;杨子的感叹道出了有才德而不以其自居多么重要;“渔者持鳣,妇人拾蚕”的故事,说明了对利益的追逐可以改变人的本性;杨布的故事,提醒我们要学会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管仲告诫我们要知足常乐;“三虱食彘”的故事,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没有集体利益就没有个人利益,要以集体利益为重。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子胥出走,边候得之。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候因释之。
译文:伍子胥从楚国逃出去时,被守护边界的官吏抓到了。伍子胥说:“国君搜捕我,是因为我有一颗美丽的宝珠。可是我现在已经把它弄丢了。(如果你不肯放了我,)我就说宝珠已经被你拿去,并且把它吞了。”守护边界的官吏于是把伍子胥放了。
点评:韩非在其著述中为我们塑造了许多智者的形象。口齿伶俐,才智敏捷,善于随机应变,是这些智者共同的特征。伍子胥为边候所缚,急中生智,巧言以对,从而使自己获释。智者在危难之中总是能够化险为夷,凭借的是其对社会的洞察,对人心的准确把握。边候捉住伍子胥原本可以得到奖赏,可是听了伍子胥的话后由于畏罪、惧死又不得不放了他。在此,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智者的智慧,还有人性之中普遍存在的趋利避害的弱点。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盛羹于土簋,则必将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盛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则必锦衣九重、高台广室也;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矣。
译文:纣王做了象牙筷子,太师箕子就惊惧不安了,认为用上象牙筷子,就一定不会把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盛放在陶制的食器中了,那么一定会用犀牛角和美玉做的杯子来跟它相称;用上玉杯子和象牙筷子,食器里就一定不会盛豆叶煮成的菜羹了,那么一定是装上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来跟它们相称;吃的是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就一定不会穿粗布衣服、住在茅屋当中了,那么一定会穿一件件用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做成的漂亮衣裳,住在高台上宽敞的房子里;继续追求跟这些东西相称的,那么天底下的东西就不够用了。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点评:韩非散文的一大特点就是政论散文向骈文过渡。排偶句在其著作诸篇中约占全部句子的百分之八十,即便以叙事为主的《说林》,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特点。排偶的形式有句内对、句与句对、句群与句群对、段落与段落相对。譬如“象箸必不盛羹于土簋,则必将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盛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则必锦衣九重、高台广室也”。在此,作者借助于对偶,层层递进,将“象箸”的变化将要导致的危害一点点类比推出,让人一目了然。而这就是排偶的力量。即便单纯地从语言形式上看,言辞蜂拥而来,也给人以排山倒海之感。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三虱食彘”一则寓言有怎样的深刻含意和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三虱”的愚蠢之处在于,它们只从个人利益出发,为争“肥饶之地”而互相争斗,没有看到它们个人利益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的,一味作毫无意义的争执,很可能因“腊之至”而全被烧死。如果想每人都享得美味而且保全自身,必须先保住它们赖以生存的母体。
“三虱食彘”的寓言,其实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人们往往也像这三只愚蠢的虱子一样,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互相倾轧、尔虞我诈,不去共同维护集体利益。而集体利益不存在,哪有个人利益可言!大到一个国家、民族、人类社会乃至整个大自然都是同样的道理。每个个体和谐共处,才能维护整体的利益,只有整体的兴盛,才有个体的繁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见微知著真性情
寓言的魅力在于对人性良知的呼唤。
韩非的寓言一般取材于现实生活或者历史传说,他的寓言大多透出人类智慧的光芒,或讴歌,或鞭策,或讽刺。纣王用上了象牙筷子,箕子知道象牙筷子与犀玉之杯才般配,象牙筷子挑的必定是奇珍异宝,玉杯装的必定是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吃的是山珍,穿的是锦衣,住的是高台。正是这种匹配意识,让箕子能准确预测未来。讲究匹配意识,讲究身份意识,树立精英阶层,就会在社会上大搞特权行为,社会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人性化的管理,社会就不可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会完全走上一条形式主义的道路。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韩非讲求实效,一切从实际出发。他重视经验,认为经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但如果固守经验,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不论是经验主义者,还是教条主义者,他都给予入木三分的批判与嘲弄。同时对那种能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各种事务的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子胥的机智,守关者的愚蠢,在韩非眼中好恶是非泾渭分明。子胥被守关者捕获,一般人只能承认自己命途多舛,乖乖伏法,而子胥能临危不乱,编造一个谎言竟骗过了愚钝的守关者。守关者竟相信子胥的话,乖乖放走了他。这故事既有荒诞的地方,也有合乎情理的地方。在世人眼中,守关者只配做一个俗人,一个愚不可及的人,一个偏听偏信的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