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六单元
《墨子》选读
课
序
题目
学
习
目
标
一
兼爱
1.积累文中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
2.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二
非攻
1.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其用法。
2.联系墨子生平,理解其“非攻”思想的内涵,体会本文说理的逻辑性、形象性突出的特点。
三
尚贤
1.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学习文章从不同方面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
一、兼 爱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相传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原有71篇,现存53篇,是中国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是由墨子本人、墨子弟子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反映了墨家的思想。墨子宣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等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这时周天子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迅速的变更中。大国攻小国、大家篡小家、强凌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比比皆是,甚至出现下层人民被迫“易子而食”的惨状。墨子目睹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了一系列为广大平民利益着想的解决社会危机的方针和措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着真理和理想而不懈地奋斗和努力。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识通假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释词义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解多义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5.辨活用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6.分古今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7.明句式
(1)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判断句
(2)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判断句
(3)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 宾语前置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2.主旨归纳
《兼爱》主要告诫世人要懂得相互爱护,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国家才能富强,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同时文中还强调了统治者的喜好对国家的命运有巨大的影响。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兼相爱、交相利。
译文:人与人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互相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点评:爱必言利,以爱启利,以利寓爱,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交相利”也不是鄙视自利,而是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和谐、富足。是故,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别人一定会因此爱他;为别人做好事的人,别人一定会因此为他做好事;憎恨别人的人,别人一定会因此憎恨他;伤害别人的人,别人一定会因此伤害他。
点评:此句强调了“兼相爱、交相利”的彼此相互交换关系。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有一颗博爱真诚之心去爱别人,那么你就会得到他们的认同,你也会为此而自豪。为别人做一些有益的事,这样就会得到别人善意、有利的回报。如果在与人的交往中,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择手段,处处暗算别人,损害别人的利益,那么也会得到应有的报应。这就是损人者亦不利己。总之,与人交往,不要抱怨,要学会付出,才会得到回报。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和“自爱”“自利”矛盾吗?它和孔孟所提倡的“仁爱”完全一致吗?
参考答案:“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交相利”也不是鄙视自利,而是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和谐、富足。利在墨子那里主要是指利益、益处、互利、谋利等,似乎并无特异之处。但是,一旦将利与爱联系起来,使利成为爱的助力、佐证而不是对立面,那么利就获得了非同寻常的意味。墨子既不片面宣扬自爱自利,也不断然否定自爱自利,而是讲求“兼”“交”,提倡同类项之间(君臣、父子、家国等)的互摄、协调,这才是“兼相爱、交相利”的精要。从而,利不是狭隘的自私、计较、得失,不是应该任意贬低、排拒、批判的对象,而是可以借助、肯定、拥有的现实利益,具有更为开阔的胸襟与气势。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孔孟亦有类似观点。孔子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也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但我们应该看到其区别:墨家主张的兼爱是无差别、无亲疏、无远近的爱,而儒家主张的仁爱是有差别的,儒家主张礼不下士人。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尚实重质话墨子
墨家注重实践,不尚空谈,因此其文章也是注重实用性,不重文采。尚实重质是《墨子》文章最突出的特点。这一鲜明的特点,有别于《庄子》,不同于《孟子》,从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也可以看出。
选文部分从仁人的事业说起:“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指出对于天下而言其利为何,其害为何:“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接着作者分析了“害”产生的原因是“不相爱”,并且采用对比,列举了“兼相爱”与“不相爱”的不同结果,论证了以“兼相爱”代替“不相爱”的重要性、必要性。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我们如果对作者陈述的论点、展开论证的语言细细分析,便不难看出,作者使用的语言浅显易懂。这些语句虽然历经千年,带有较重的文言色彩,可是本身并没有因讲求文采、辞藻而导致艰深晦涩。文中有对比,有排比,如“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这些语句针对现实,有感而发,丝毫不见庄子想象的汪洋恣肆,和大量使用排偶句式的孟子、充满华彩的荀子的文章也截然不同。(共17张PPT)
三、尚贤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识通假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释词义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解多义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5.辨活用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6.分古今
7.明句式
(1)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判断句
(2)始我所恃者富贵也 判断句
(3)任之以事 介宾短语后置
(4)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 介宾短语后置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主旨归纳
本篇主要探讨尚贤与政治的关系,墨子提出尚贤为“政之本”,主张统治者突破宗法血缘的限制,从各阶层中选拔才德兼备的贤能人才,给他们地位、财富和权力,同时将那些没有才德的人裁撤下来。这对当时广大平民阶级争取政治权力无疑有着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译文:不义就不让他富有,不义就不让他尊贵,不义就不让他亲密,不义就不让他接近。
点评: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墨子认为就是一个“义”字。他告诉执政者,应当做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一旦贯彻了这个原则,天下人就知道了天子推举贤人的标准是“义”。于是全国上下都争先恐后行善为义、积极向上,这样天下便人才济济,贤士辈出,国家就可治理好了。在墨子心目中,“尚贤”不仅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和办法,而且是一种社会运行机制。这种机制关系到全国各阶层人士的价值取向,对全国各阶层人士都具有垂范和教育的作用。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墨子“尚贤”的思想有何进步意义?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在春秋以前,基本上依据宗法血缘的“世卿世禄”制度规定进行任官和封赏,所谓“殷道亲亲”“立嫡以长不以贤”。春秋中后期,政治、军事斗争日趋激烈,贤能人才的作用日益突出,各国统治者开始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如晋文公虽仍“昭旧族,爱亲戚”,但更重视“明贤良”“赏功劳”,以至“左右皆卿才”。吴公子季札甚至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但真正系统地提出尚贤思想的是孔子。孔子不仅论述了尚贤的重要作用、贤能的标准,而且也提出了识贤的原则和用贤的策略。而孔子的“尚贤”还局限在贵族阶级内部,与一般平民无涉。墨子在继承孔子尚贤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又发展了这种尚贤思想,在选贤、用贤、众贤等方面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观点和具体方案,含有平等选拔人才的民主因素和合理使用人才的思想,这是具有创新意义的,体现了其思想的进步性。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平民哲学家的论辩艺术
墨子的论辩艺术在课本所选的《兼爱》《非攻》《尚贤》三篇中有很好的体现。
《兼爱》首段即指出自己的观点:“天下之害”在于不相爱。接下来分别从反正两方面按照国、家、人的顺序进行分析,指出:不相爱,则天下祸篡怨恨起,仁者非之;而相爱,则天下祸篡怨恨毋起,仁者誉之。最后一段则进一步结合现实形势“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举出晋文公、楚灵王、越王的例子,指出“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的道理。而现今自上而下不能“兼相爱、交相利”,只是由于“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再次阐明自己的观点,要求统治者“兼爱”。在上位者实行“兼爱”了,天下百姓自然也会兼相爱。文章的结构,大致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从反正两方面加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即解决问题之法。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如果说《兼爱》体现的是墨子的治世之道,那么《非攻》则集中体现了他的军事思想。“非攻”,即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墨子认为当时进行的战争都是掠夺性的非正义战争,正是战争导致了人民的灾难,而那些君子们却认为战争是“义”的。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步步设喻,层层推进,由窃人桃李到攘人犬豕鸡豚到取人马牛再到杀人越货,情节益重,不义的程度也益深,“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然而到“攻国”,这些君子们却“不知非”,且“从而誉之,谓之义”。足见君子们的逻辑是多么荒谬!墨子的说理技巧非常巧妙:一是这种归谬推理的方式逻辑性强,易于让人在对比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二是比喻、类比的论证方式使说理形象生动,更易于下层民众接受;三是语言质朴,却道出了民众的反战心声。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尚贤》同样体现了其高超的论辩艺术。墨子仍是先从现实的国情“失其所欲,得其所恶”入手,指出其症结所在是国君“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接着借古代圣王为政的例子指出具体的尚贤之法:“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在总结尧、禹、汤、文王因尚贤而成就千古功绩之后,自然得出全文的结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共15张PPT)
二、非 攻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墨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空前的大分化、大变动的局面,争霸战争接连不断,《春秋》记载的242年间,就发生了300多次战争。墨子看到,国与国互相攻伐,家与家互相掠夺,人与人互相残杀,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给劳动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墨子认为,人无贵贱,生而平等,“皆天之臣也”,国无大小,“皆天之邑也”,指出战争乃天下最大的祸害。《非攻》就是一篇体现墨家反对掠夺性战争的文章。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2.识通假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释词义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解多义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5.辨活用
6.明句式
(1)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省略句,宾语前置
(2)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省略句
(3)今有人于此 介宾短语后置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主旨归纳
本课选文,墨子采用层层推进及类比说理的方法,反复证明了“天下之君子”不知道“义与不义”的区别的观点,从而得出了“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的结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天下的君子们在如何看待攻打别人的国家这种事情上,价值判断的混乱,表明他们根本不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墨子在谴责“天下之君子”的同时,言明了战争是最大的不义的观点,表达了自己“非攻”的思想主张。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译文:现在最大的不义是进攻别的国家,(天下君子)却不知道反对,反而跟着称赞它,说它是义。
点评:“非攻”大概是除“兼爱”之外最为人所熟知的墨子的主张。“非攻”直接源于“兼爱”思想,墨子竭力用“非攻”思想劝说各国君王止战息争,就是为救天下百姓于水深火热的困苦中。这些话是墨子站在平民阶级的立场上说给统治者听的,反映了平民的呼声。但热衷于兼并的各国君主根本听不进“非攻”的说教,墨子的努力收效甚微。墨子实际上还是在做一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然而他在奋斗中焕发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却是难能可贵的。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作者认为最大的不义是攻国,可为什么要从窃人桃李、攘人犬豕鸡豚、取人马牛和杀人越货说起?这不是多余的吗?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参考答案:偷窃者从偷窃桃李到偷窃犬豕鸡豚,以至马牛,其罪孽随着损人利己的程度加重而加重,人们也能辨其不义。抢劫者从抢劫衣裘、戈剑以至把别人杀死,损人利己的程度越来越重,罪孽也越来越重,人们也同声谴责其不义。然而,现在有人做着最大的不义之事——侵略别国,大规模地杀人和掠夺,君子们非但不谴责,反而称誉他。这能说他们懂得义与不义本质上的区别吗?作者用这种层层剥茧的方法,揭示了侵略的实质,表现出对侵略者蔑视、冷嘲和贬斥的态度。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于此并不进行义正词严的正面谴责,而致力于用幽默诙谐的事例进行类比。类比告终,境界全出,原来用以类比的事例的字字句句,无不落实在对侵略行径的揭露与谴责上,比之正面谴责,显得含蓄、辛辣、有力。因此,这并不多余。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就近取譬,对照鲜明
墨子极善论辩,他的论辩逻辑严密,善于用具体事例进行说理。在说理散文史上,墨子的散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墨子曾专门阐述了论辩方法:“辟”,指譬喻,通过逻辑思维而提出;“侔”,指类比,将同一性质或同一道理的内容列在一起,由浅入深进行推论;“援”,指援例,举例证明自己的论点;“推”,指推论,从已知推未知。这四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形成了《墨子》散文较强的逻辑性。《墨子·非攻上》就充分体现了墨子文章这种善辩而富于逻辑性的特点。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全篇论证攻伐别国的行径为大不义,以及对这种不义行径的赞誉之荒谬。这样一个大问题,墨子论证起来轻松自如。他就近取譬,层层类推,一环紧扣一环,先举日常生活中是非显而易见的一些事例,以引出一个判断标准,然后再根据这个标准论证攻国为什么不义,赞誉攻国为什么荒谬。墨子以“入人园圃,窃其桃李”“攘人犬豕鸡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以至于“杀不辜人”等“不义”之事为例,再三论证如果一个人损人越多,他的不仁也就越突出,其罪过也就加重的道理。进而论断,现在有人大规模地去攻打别国,而对此“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显然是十分荒谬的,是混淆黑白、颠倒是非,这样就有力地突出了“非攻”的主旨。这里用类推手法,从显而易见的事情说起,由浅入深,逻辑严密。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接下来的一段进一步以类推的手法论证攻国之大不义。以杀人为例,指出从杀一个人到杀十个人、百个人,便是十倍、百倍的不合道义,天下的君子都要惩罚杀人的行为。再将笔锋转到攻伐别的国家的更大罪行。最后以不辨黑白、不辨甘苦为喻,驳斥赞成攻伐他国者,归结到“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整个论证,观点明确,推理严密,条理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