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陕西省初中生物五年中考三年模拟专题1 生物与生物圈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陕西省初中生物五年中考三年模拟专题1 生物与生物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1.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9-16 15:08:59

文档简介

陕西省初中生物五年中考三年模拟专题1 生物与生物圈
一、单选题
1.(2020·陕西)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的示意图,有关该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草属于生产者
B.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代表的成分外,仅缺少非生物成分
D.假如有毒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则食物链“草→野兔→鹰”中,鹰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最多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该生态系统中,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A正确。
B.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度的,若外来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失调,B正确。
C.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代表的成分外,缺少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C错误。
D.根据生物富集现象,有毒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则食物链“草→野兔→鹰”中,鹰是最高级消费者,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最多,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2.(2020·陕西)下列选项中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仙人球的叶变成刺状,以减少水分的散失
B.千里之堤,溃于蚊穴
C.过度放牧,破坏草场
D.大树底下好乘凉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A.仙人球的叶变成刺状,以减少水分的散失,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A符合题意。
B.千里之堤,溃于蚊穴,体现了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B不符合题意。
C.过度放牧,破坏草场,体现了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C不符合题意。
D.大树底下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许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3.(2020·陕西)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海洋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生物圈
【答案】D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
【解析】【解答】A、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和海洋生物组成。海洋生态系统只是水圈的一部分,而生物圈又包括水圈,不符合题意。
B、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地球环境中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地区。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森林生态系统只是岩石圈的一部分,而岩石圈又属于生物圈,不符合题意。
C、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生态系统只是生物圈的一部分,不符合题意。
D、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符合题意。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据此解答。
4.(2020·陕西)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阳光 B.大熊猫 C.钟乳石 D.计算机病毒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够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阳光、钟乳石和计算机病毒属于非生物,没有生物的特征。大熊猫属于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够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5.(2019·咸阳)下列属于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是(  )
A.兔子以植物为食
B.含羞草的叶片受到碰触时会合拢
C.蘑菇的生长
D.小麦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解: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如植物的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兔子以植物为食”说明生物需要营养;“含羞草的叶片受到碰触时会合拢” 说明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蘑菇的生长”说明生物能生长;“小麦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故答案为:B
【分析】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应激性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应激性是生物的特征之一。
6.(2019·咸阳)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生物构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
B.②→③→④构成一条食物链
C.③、④是消费者,④体内毒素富集最多
D.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A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A、图中的生物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植物→虫→食虫鸟,A符合题意;
B、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此生态系统中仅含有1条食物链是植物②→虫③→食虫鸟④,B不符合题意;
C、③④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⑤是分解者,④鸟体内毒素富集最多,C不符合题意;
D、该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识图:①-阳光, ②-绿色植物,③-虫,④-食虫鸟, ⑤-分解者。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这种关系,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7.(2021·蒲城模拟)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它们所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了最大的生态系统,称为(  )
A.海洋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农田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
【解析】【解答】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它们所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了最大的生态系统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圈的范围:
①大气圈的底部:主要生活着能够飞翔的鸟类和昆虫,以及细菌等微小生物。
②水圈的大部:大多数生物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
③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8.(2021·陕西模拟)“葵花向日倾”体现的生命现象是(  )
A.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B.生长、分裂和分化
C.遗传和变异 D.排出体内的废物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葵花向日倾”体现了生物能够对外界(阳光)刺激作出反应,即应激性,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特征 概 念 举 例
应 激 性 指生物体遇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规律性的反应。【植物和低等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称为应激性,而高等动物和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称为反射。】 向日葵的花盘朝着太阳转;草履虫避开食盐、吃酸梅分泌唾液,听说酸梅分泌唾液等。
生 长 指生物体由小变大的过程。其特点是:使体重增加,体形增大。 小树长成大树;
小狗长成大狗等。
繁 殖 指生物体发育成熟并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植物产生孢子或种子;蜻蜒点水、大猫生小猫等。
新陈代谢 指生物体在生长过程中,必须从外界不断地获取物质和能量,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它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新陈代谢也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
除以上特征以外,还有呼吸、排泄、遗传和变异,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并具有严紧的结构等都是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
9.(2021·陇县模拟)下列具有生命现象的是的(  )
A.机器人扫地 B.钟乳石的生长
C.潮起潮落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AB.机器人、钟乳石都不具有呼吸、生长繁殖等生命的基本特征,不属于生物,没有生命现象,AB不符合题意。
C.潮起潮落属于自然现象,C不符合题意。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10.(2021·陇县模拟)“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句话体现了(  )
A.生物适应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
C.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D.生物的生存依赖环境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指很 长很长的堤坝,因为小小蚁虫的啃噬,最后也会被摧毁的,体现的也是生物带给环境得影响。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11.(2019·华阴模拟)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对于一只生活在四川森林里的熊猫来说,影响它生活的生态因素包括哪些(  )
A.森林里所有的植物和其他种类动物
B.阳光、空气、温度、水分、山石等非生物因素
C.A和B的总和
D.A和B的总和再加上森林里其他熊猫
【答案】D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解析】【解答】生物的环境不仅是指生活的地点,还包括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因此影响熊猫生存的环境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和森林里所有的植物和其他种类动物以及森林里其他熊猫。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该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12.(2019·华阴模拟)“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司马光该诗句中的“葵花向日倾”体现了生物的(  )特征
A.应激性 B.生长 C.繁殖 D.新陈代谢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解:葵花向日倾,体现了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体现了生物的应激性特征。A正确。
【分析】生物的特征有: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13.(2019·陕西模拟)如图表示一个受重金属镉污染的稻田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
B.鸟和青蛙之间是竞争关系
C.体内积累镉最多的是水稻
D.稻田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生产者
【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解: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太阳和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图中食物链有水稻→昆虫→青蛙;水稻→昆虫→鸟,因此共有2条食物链而不是4条食物链,A错误;
鸟和青蛙均以昆虫为食,鸟和青蛙之间是竞争关系,B正确;
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传递积累的,因此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越多,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越少。 图中营养级最高的是鸟和青蛙,因此体内积累镉最多的是鸟和青蛙而不是水稻,C错误;
稻田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而不是生产者,D错误。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14.(2019·陕西模拟)“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人是生物圈中普通的一员”的理念必将牢牢铭刻我们心中,并践行在我们行动中。以下对此观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B.生物圈是人类的繁荣家园,也是所有生物生存的栖息地
C.生物圈包括整个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D.人类社会应该高速发展,但不能以减少耕地为代价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解: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保护生物圈,A正确;
生物圈是人类的繁荣家园,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我们要爱护它,B正确;
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度,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C错误;
人类社会应该高速发展,但不能以耕地减少为了代价,是为了保护生物圈,D正确。
【分析】生物圈为人类和其它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15.(2018·河源模拟)菜农在室外的大田种韭菜收获的是绿色的韭菜,而在密闭的暗室中种韭菜收获的却是黄色的韭黄,影响这一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A.温度 B.阳光 C.土壤 D.空气
【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韭菜是绿色的,是因为韭菜体内有叶绿素,黄色的韭黄是因为韭菜体内没有产生叶绿素,而叶绿素必须要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单,需要知道:光影响叶绿素的合成,有光叶绿素才能形成。
16.(2018·河源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B.沼泽是典型的淡水生态系统
C.一块农田中的所有农作物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D.过度放牧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温度、空气、水分等,A说法错误,A不符合题意。
B、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而不是淡水生态系统,B说法错误,B不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可见农田中的所有农作物只是生物成分中的生产者,还缺少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等,可见C说法错误,C不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在草原上过度放牧,会使草原上的草受到危害,草原生态系统将受到严重破坏,可见D说法正确,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为基础题,难度不大,关键是需要熟记: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温度、空气、水分等。
17.(2018·临渭模拟)下列有关实验探究活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观察人血涂片时,视野中看到最多的细胞是红细胞
B.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撕取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
C.用澄清石灰水检验种子萌芽放出的气体
D.在验证“不同时段,空气的湿度不同”实验时,可在早、中、晚三个时段分别测量一次环境的湿度
【答案】D
【知识点】观察人血的永久装片;探究植物对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探究呼吸作用原料与产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在观察人血涂片时,视野中看到数目最多的血细胞是红细胞,A不符合题意;
B、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由撕取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便于观察,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用来检验萌发的种子呼吸时是否释放了二氧化碳,C不符合题意;
D、一天之内用干湿计分早中晚三次,分别测量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空气湿度最大的地点是茂密的灌丛,而湿度最小的是裸地,而早、中、晚不同的时间里,空气湿度最大的时间是傍晚,最小的时间是中午.
18.(2018·临渭模拟)下列关于一个小花园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花园中的月季、牡丹、冬青等各种植物构成花园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
B.花园中的月季和杂草之间存在斗争关系
C.温度是决定牡丹开花早晚的重要因素
D.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花园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要弱一些
【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类型
【解析】【解答】A、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花园中的月季、牡丹、冬青等各种植物构成花园生态系统的生产者,A符合题意;
B、花园中的月季和杂草之间存在争夺养料、阳光、水分等物质的竞争关系,B不符合题意;
C、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温度是决定牡丹开花早晚的重要因素,C不符合题意;
D、花园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调节能力要弱一些,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其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二、填空题
19.(2018·十堰)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   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   。
【答案】生物;生态系统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
【解析】【解答】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故答案为:生物;生态系统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
三、判断题
20.(2019·咸阳)(1)海洋占地球面积的7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判断对错)
(2)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和产生的废物。(判断对错)
(3)病毒能独立生活,有些寄生在生物细胞内。(判断对错)
(4)动物的分类依据是形态结构,植物还需要比较生理功能。(判断对错)
(5)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判断对错)
【答案】(1)错误
(2)正确
(3)错误
(4)错误
(5)正确
【知识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生物分类的依据与方法;生物圈的概述;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裸子植物
【解析】【解答】解:(1)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可见题干中的叙述是错误的。(2)血浆的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题干说法正确。(3)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题干说法错误;(4)自然界中的动物多种多样,我们要对动物进行分类,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题干说法错误。(5)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题干说法正确。
【分析】1、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的范围包含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即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2、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 。血浆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呈淡黄色液体。血浆的成分: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3、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它们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一旦离开活细胞可就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
4、生物分类依据的特征有形态、结构、生理、发育 、习性等方面。通过生物分类,可以阐明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反映生物界的进化情况。
5、裸子植物中的松、杉、柏等树种组成的森林,约占世界森林面积的30%。我国是裸子植物的起源地之一,也是裸子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素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 。其中,银杉、水杉、银杏和秃杉等是举世闻名的珍稀裸子植物。
四、实验探究题
21.(2019·华阴模拟)下面是某小组探究鼠妇分布的影响的实验。请将他们探究的过程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作出假设:   。
(2)制订实施探究的方案:该装置设置了阴暗潮湿和明亮潮湿两个不同的环境,其目的是   ,该实验的变量是   。
(3)实验结果: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五次,结果如下表:
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明亮潮湿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
阴暗潮湿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作怎样的处理?   。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
【答案】(1)鼠妇会选择阴暗环境
(2)形成对照;光
(3)取平均值
(4)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生活
【知识点】“光影响鼠妇分布”的科学探究过程
【解析】【解答】解:(1)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此题作出的假设可以是:鼠妇会选择阴暗环境。(2)该实验探究的是“鼠妇会选择阴暗环境”,在设计实验时,要给鼠妇提供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就是形成以光照为惟一变量的对照实验组,因此实验变量是有无光照。 (3)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或增加重复次数,计算平均值是为了排除由于偶然性引起的误差。 (4)通过求实验数据平均值可知:明亮环境中平均一只鼠妇,阴暗环境中平均九只,故可得出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生活。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以及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
五、综合题
22.(2021·陕西)科研工作者在一片有大熊猫活动的野生箭竹林进行研究。为了解大熊猫的食物来源,分析了林中几种动物的粪便残留物,情况如下:
动物种类 灰林鸮(一种猫头鹰) 竹鼠 大熊猫
动物粪便中残留物 竹鼠头骨 竹纤维 竹纤维、竹鼠头骨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分析,箭竹是   。
(2)大熊猫的食物包括箭竹和   。
(3)上述竹林生态系统共有   条食物链。请写出其中任意一条食物链   。
(4)某年此地箭竹大面积开花死亡,其他植物取而代之,大熊猫因缺乏食物陷入困境。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1)生产者
(2)竹鼠
(3)三(或3);箭竹→大熊猫(箭竹→竹鼠→大熊猫、箭竹→竹鼠→灰林鸮)
(4)自我调节(或自动调节)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一般是指绿色植物,所以,图中的箭竹是生产者。
(2)从图中表格可以看出大熊猫的粪便中有竹纤维、竹鼠头骨,可见大熊猫的食物包括箭竹和竹鼠。
(3)根据题干中表格可以看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有:箭竹→大熊猫,箭竹→竹鼠→大熊猫、箭竹→竹鼠→灰林鸮,一共有三条。
(4)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很难恢复,所以生态系统的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故答案为:(1)生产者;(2)竹鼠;(3)三(或3)、箭竹→大熊猫(箭竹→竹鼠→大熊猫、箭竹→竹鼠→灰林鸮);(4)自我调节(或自动调节)。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为基础题,熟记基础知识是关键,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包括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存在的吃与被吃的关系,书写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最高级消费者为终点,箭头方向指向捕食者;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由于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这种能力就越强,但这个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很难恢复。
23.(2021·蒲城模拟)在某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这样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黑脸琵鹭它们体内的有毒物质含量如图1所示,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上述食物链中,浮游动物、小鱼、黑脸琵鹭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   。图一中食物链,丁对应的生物是   。
(2)该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生活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如若该生态系统水污染严重,导致浮游植物的数量突增,小鱼数量大幅减少,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
(3)黑脸琵鹭被称为“鸟中的大熊猫”,有扁长的喙和细长的足,利于捕食鱼类等水生生物(如图2所示),这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答案】(1)消费者;浮游植物
(2)太阳能;自我调节(或“自动调节”)
(3)生物适应环境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一般是指绝大多数动物,它们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因此浮游动物、小鱼、黑脸琵鹭等浮游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消费者。
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黑脸琵鹭,它们体内的有毒物质含量逐级增加,对应图一依次为丁、乙、丙、甲。故丁对应的生物是浮游植物。
(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称为能流,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阳光的能量。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不是生物数量的恒定不变,如动物有迁入、有迁出,有死亡、有出生,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总会因系统中某一部分先发生改变,引起不平衡,然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又进入新的平衡状态。正是这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到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推动了生态系统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发展与进化。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在食物链:草→鼠→蛇→鹰中,大量杀鼠后会使蛇缺少食物而饿死,引起鹰的数量发生巨大变化。当这种变化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打破平衡,破坏生态平衡的稳定性,使生态系统崩溃。
(3)生物适应环境指的是生物在某种环境条件下为了趋利避害而主动对自身进行的调节或改变。因此黑脸琵鹭有扁长的喙和细长的足,利于捕食鱼类等水生生物,这说明生物适应环境。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24.(2021·陕西模拟) 2020年我国已经基本消除贫困县、贫困村,“两不愁,三保障”使曾经的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有了长足的改善;同时政府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也如火如荼。如图是某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构建的庭院生态系统结构简图。请分析回答问题:
(1)在庭院生态系统中,蔬菜扮演的角色是   ,它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表达式是   。
(2)该庭院生态系统中,请写出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
(3)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主要通过   (填一种生理过程)将有机物中的碳元素转移到无机环境中。
(4)沼气池中甲烷杆菌将粪和菜叶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甲烷(沼气的主要成分)等物质供人类利用。甲烷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填生态系统的一种成分)。
【答案】(1)生产者;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2)蔬菜→人
(3)呼吸作用
(4)分解者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光合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植物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其表达式是: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2)庭院生态系统中有两条食物链:蔬菜→家禽、家畜→人,蔬菜→人。最短的是:蔬菜→人。
(3)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和扩散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元素转移到无机环境中。
(4)甲烷杆菌属于分解者,它能将粪和残余的茎叶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的无机环境,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其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植物叫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动物叫消费者;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
25.(2021·延安模拟)呼伦贝尔草原广袤辽阔,夏季绿草茵茵,鸟语花香,牛羊成群。
(1)草原上草的长势、生物种类和数量在一年四季会发生较大的波动,影响其波动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2)如果由于过度放牧、鼠害、虫害等原因,导致该草原出现荒漠化。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这种现象属于     。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总是相伴随而发生的,没有单纯的物质循环,也没有单纯的能量流动,这是因为能量总是以     的形式存在于生物体内。
【答案】(1)温度和水分
(2)生物影响环境
(3)有机物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解答】(1)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除了该生物以外,影响其生存的其他生物。草原上草的长势、生物种类和数量在一年四季会发生较大的波动,影响其波动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水分。
(2)生物既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对环境产生影响。如果由于超载放牧、鼠害、虫害等原因,导致出现荒漠化,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这种现象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储存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量总是相伴随而发生的,没有单纯的物质循环,也没有单纯的能量流量,这是因为能量总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于生物体内的。
【分析】(1)非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影响植物的分布,生长,动物的活动等 鼠妇的生活,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
温度 影响植物的分布,动物的分布活动等 南北植物的分布,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
水分 影响植物的分布,动物的生存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26.(2021·陇县模拟)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   进行的。
(2)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代表的成分外,还缺少   。
(3)假如有毒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则   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的最多。
(4)若长期大量捕杀蛇和青蛙,会导致草场遭到破坏,可见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1)3;食物链和食物网
(2)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3)蛇
(4)自动调节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1)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分别是:草→鼠→蛇,草→食草昆虫→青蛙→蛇,草→食草昆虫→食虫鸟。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传递过程中,方向单一,逐级递减。
(2)草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草属于生产者,各种动物属于消费者,图中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图中蛇的营养级最高,体内的有毒物质最多。
(4)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蛇和食虫鸟的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这是通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来实现的,但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若长期大量捕杀蛇和青蛙,会导致草场遭到破坏。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27.(2019·未央模拟)如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食物网和部分生物间的能量(单位; 流动情况调查结果(A,B,C,D,E,F,G分别表示不同的生物))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湖拍至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图中所示生物外,还应有    和   
(2)A属于   ,太阳能通过A的   进人该食物网。
(3)该食物网有   条食物链;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   
(4)该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从A- B-C 变化可以看出其特点是   。
【答案】(1)分解者;非生物部分
(2)生产者;光合作用
(3)4;A--F-G
(4)G;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1)食物网由食物链组成,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因此湖泊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图中所示生物外,还应有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2)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A属于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太阳能通过A的光合作用进人该食物网。
(3)图中食物链有:A→B→C→G、A→B→D→E→G、A→F→E→G、A→F→G,因此该食物网有4条食物链;营养级越少食物链越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A→F→G。
(4)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图中营养级最高的是G,因此该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G;从A-B-C变化可以看出其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书写食物链的正确方法:①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一级消费者结束;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箭头相连,箭头依次指向下一级消费者,箭头两端的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③在食物链中不出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物质和能量流动规律
(1)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2)能量传递的效率为10%~20%,能量逐级减少;
(3)越靠近食物链起始端的生物数量越多,生物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少;
(4)越靠近食物链终端的生物数量越少,生物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强.
28.(2018·临渭模拟)为进一步加快城市文明建设,实现“宜居宜游,富美临渭”的伟大理想,我市近年来特别注重环境保护和交通文明建设,城市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空气中PM2.5的含量得到有效地控制,更多的人在十字路口都能遵照交通规则谨慎文明驾驶或者行走。作为中学生,我们应积极参与。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PM2.5又称可入肺颗粒物,直径很小,却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后,穿过肺泡壁和   壁进入人体的血液,并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部分,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
(2)随着绿化面积的增加,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是因为绿色植物除了能吸附空气中的甲醛等有毒气体外,还能通过   作用,释放人们呼吸所需的氧气。此外,还能通过   作用,将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增加空气的湿度。由此得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   。
(3)上学路上行人走人行道,过马路时走斑马线。当指示灯为红灯时,应停在安全线以内等待绿灯,此反射类型为   反射,使光刺激转化为视觉信息的感受器是   。
(4)饮酒会影响人的反应速度,且饮酒越多,人的反应速度越慢,因为酒精会麻痹人的   ,从而使动作失去协调性和准确性。
(5)为检测某人酒驾的行为是酒后驾车,还是醉酒驾车,要进行抽血检测,由血色暗红,血液缓慢流出这些特征可知,针扎入的是   血管。
【答案】(1)毛细血管
(2)光合;蒸腾;生物影响环境
(3)条件;视网膜
(4)小脑
(5)静脉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光合作用的实质;蒸腾作用及其意义;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1)PM2.5又称可入肺颗粒物,直径很小,却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后,穿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人体的血液,并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部分,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2)随着绿化面积的增加,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是因为绿色植物除了能吸附空气中的甲醛等有毒气体外,还能通过光合作用,释放人们呼吸所需的氧气。此外,还能通过蒸腾作用,将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增加空气的湿度。由此得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生物影响环境。
(3)眼睛的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即视觉感受器。上学路上行人走人行道,过马路时走斑马线。当指示灯为红灯时,应停在安全线以内等待绿灯,此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属于条件反射。
(4)饮酒会影响人的反应速度,且饮酒越多,人的反应速度越慢,因为酒精会麻痹人的小脑,从而使动作失去协调性和准确性。
(5)静脉出血颜色暗红,血液较缓,因此伤及静脉血管的是缓慢流出暗红色的血液,所以为检测某人酒驾的行为是酒后驾车,还是醉酒驾车,要进行抽血检测,由血色暗红,血液缓慢流出这些特征可知,针扎入的是静脉血管。
【分析】 ( 1 )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粉尘主要是固体小颗粒,如地面粉尘、燃煤排放的粉尘、沙尘暴等。大雾天气可导致呼吸病人增多,因为雾霾可使空气中增加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能够对吸入气体进行温暖、湿润和清洁,但是这种清洁能力是有限的;
( 2 )植物能进行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植物体外的一个过程。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本里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台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植物的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 3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 4 )动脉的功能是把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静脉的功能是把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1 / 1陕西省初中生物五年中考三年模拟专题1 生物与生物圈
一、单选题
1.(2020·陕西)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的示意图,有关该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草属于生产者
B.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代表的成分外,仅缺少非生物成分
D.假如有毒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则食物链“草→野兔→鹰”中,鹰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最多
2.(2020·陕西)下列选项中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仙人球的叶变成刺状,以减少水分的散失
B.千里之堤,溃于蚊穴
C.过度放牧,破坏草场
D.大树底下好乘凉
3.(2020·陕西)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海洋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生物圈
4.(2020·陕西)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阳光 B.大熊猫 C.钟乳石 D.计算机病毒
5.(2019·咸阳)下列属于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是(  )
A.兔子以植物为食
B.含羞草的叶片受到碰触时会合拢
C.蘑菇的生长
D.小麦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6.(2019·咸阳)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生物构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
B.②→③→④构成一条食物链
C.③、④是消费者,④体内毒素富集最多
D.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7.(2021·蒲城模拟)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它们所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了最大的生态系统,称为(  )
A.海洋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农田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8.(2021·陕西模拟)“葵花向日倾”体现的生命现象是(  )
A.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B.生长、分裂和分化
C.遗传和变异 D.排出体内的废物
9.(2021·陇县模拟)下列具有生命现象的是的(  )
A.机器人扫地 B.钟乳石的生长
C.潮起潮落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0.(2021·陇县模拟)“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句话体现了(  )
A.生物适应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
C.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D.生物的生存依赖环境
11.(2019·华阴模拟)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对于一只生活在四川森林里的熊猫来说,影响它生活的生态因素包括哪些(  )
A.森林里所有的植物和其他种类动物
B.阳光、空气、温度、水分、山石等非生物因素
C.A和B的总和
D.A和B的总和再加上森林里其他熊猫
12.(2019·华阴模拟)“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司马光该诗句中的“葵花向日倾”体现了生物的(  )特征
A.应激性 B.生长 C.繁殖 D.新陈代谢
13.(2019·陕西模拟)如图表示一个受重金属镉污染的稻田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
B.鸟和青蛙之间是竞争关系
C.体内积累镉最多的是水稻
D.稻田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生产者
14.(2019·陕西模拟)“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人是生物圈中普通的一员”的理念必将牢牢铭刻我们心中,并践行在我们行动中。以下对此观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B.生物圈是人类的繁荣家园,也是所有生物生存的栖息地
C.生物圈包括整个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D.人类社会应该高速发展,但不能以减少耕地为代价
15.(2018·河源模拟)菜农在室外的大田种韭菜收获的是绿色的韭菜,而在密闭的暗室中种韭菜收获的却是黄色的韭黄,影响这一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A.温度 B.阳光 C.土壤 D.空气
16.(2018·河源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B.沼泽是典型的淡水生态系统
C.一块农田中的所有农作物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D.过度放牧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
17.(2018·临渭模拟)下列有关实验探究活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观察人血涂片时,视野中看到最多的细胞是红细胞
B.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撕取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
C.用澄清石灰水检验种子萌芽放出的气体
D.在验证“不同时段,空气的湿度不同”实验时,可在早、中、晚三个时段分别测量一次环境的湿度
18.(2018·临渭模拟)下列关于一个小花园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花园中的月季、牡丹、冬青等各种植物构成花园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
B.花园中的月季和杂草之间存在斗争关系
C.温度是决定牡丹开花早晚的重要因素
D.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花园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要弱一些
二、填空题
19.(2018·十堰)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   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   。
三、判断题
20.(2019·咸阳)(1)海洋占地球面积的7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判断对错)
(2)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和产生的废物。(判断对错)
(3)病毒能独立生活,有些寄生在生物细胞内。(判断对错)
(4)动物的分类依据是形态结构,植物还需要比较生理功能。(判断对错)
(5)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判断对错)
四、实验探究题
21.(2019·华阴模拟)下面是某小组探究鼠妇分布的影响的实验。请将他们探究的过程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作出假设:   。
(2)制订实施探究的方案:该装置设置了阴暗潮湿和明亮潮湿两个不同的环境,其目的是   ,该实验的变量是   。
(3)实验结果: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五次,结果如下表:
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明亮潮湿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
阴暗潮湿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作怎样的处理?   。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
五、综合题
22.(2021·陕西)科研工作者在一片有大熊猫活动的野生箭竹林进行研究。为了解大熊猫的食物来源,分析了林中几种动物的粪便残留物,情况如下:
动物种类 灰林鸮(一种猫头鹰) 竹鼠 大熊猫
动物粪便中残留物 竹鼠头骨 竹纤维 竹纤维、竹鼠头骨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分析,箭竹是   。
(2)大熊猫的食物包括箭竹和   。
(3)上述竹林生态系统共有   条食物链。请写出其中任意一条食物链   。
(4)某年此地箭竹大面积开花死亡,其他植物取而代之,大熊猫因缺乏食物陷入困境。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
23.(2021·蒲城模拟)在某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这样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黑脸琵鹭它们体内的有毒物质含量如图1所示,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上述食物链中,浮游动物、小鱼、黑脸琵鹭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   。图一中食物链,丁对应的生物是   。
(2)该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生活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如若该生态系统水污染严重,导致浮游植物的数量突增,小鱼数量大幅减少,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
(3)黑脸琵鹭被称为“鸟中的大熊猫”,有扁长的喙和细长的足,利于捕食鱼类等水生生物(如图2所示),这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24.(2021·陕西模拟) 2020年我国已经基本消除贫困县、贫困村,“两不愁,三保障”使曾经的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有了长足的改善;同时政府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也如火如荼。如图是某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构建的庭院生态系统结构简图。请分析回答问题:
(1)在庭院生态系统中,蔬菜扮演的角色是   ,它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表达式是   。
(2)该庭院生态系统中,请写出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
(3)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主要通过   (填一种生理过程)将有机物中的碳元素转移到无机环境中。
(4)沼气池中甲烷杆菌将粪和菜叶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甲烷(沼气的主要成分)等物质供人类利用。甲烷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填生态系统的一种成分)。
25.(2021·延安模拟)呼伦贝尔草原广袤辽阔,夏季绿草茵茵,鸟语花香,牛羊成群。
(1)草原上草的长势、生物种类和数量在一年四季会发生较大的波动,影响其波动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2)如果由于过度放牧、鼠害、虫害等原因,导致该草原出现荒漠化。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这种现象属于     。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总是相伴随而发生的,没有单纯的物质循环,也没有单纯的能量流动,这是因为能量总是以     的形式存在于生物体内。
26.(2021·陇县模拟)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   进行的。
(2)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代表的成分外,还缺少   。
(3)假如有毒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则   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的最多。
(4)若长期大量捕杀蛇和青蛙,会导致草场遭到破坏,可见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
27.(2019·未央模拟)如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食物网和部分生物间的能量(单位; 流动情况调查结果(A,B,C,D,E,F,G分别表示不同的生物))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湖拍至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图中所示生物外,还应有    和   
(2)A属于   ,太阳能通过A的   进人该食物网。
(3)该食物网有   条食物链;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   
(4)该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从A- B-C 变化可以看出其特点是   。
28.(2018·临渭模拟)为进一步加快城市文明建设,实现“宜居宜游,富美临渭”的伟大理想,我市近年来特别注重环境保护和交通文明建设,城市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空气中PM2.5的含量得到有效地控制,更多的人在十字路口都能遵照交通规则谨慎文明驾驶或者行走。作为中学生,我们应积极参与。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PM2.5又称可入肺颗粒物,直径很小,却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后,穿过肺泡壁和   壁进入人体的血液,并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部分,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
(2)随着绿化面积的增加,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是因为绿色植物除了能吸附空气中的甲醛等有毒气体外,还能通过   作用,释放人们呼吸所需的氧气。此外,还能通过   作用,将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增加空气的湿度。由此得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   。
(3)上学路上行人走人行道,过马路时走斑马线。当指示灯为红灯时,应停在安全线以内等待绿灯,此反射类型为   反射,使光刺激转化为视觉信息的感受器是   。
(4)饮酒会影响人的反应速度,且饮酒越多,人的反应速度越慢,因为酒精会麻痹人的   ,从而使动作失去协调性和准确性。
(5)为检测某人酒驾的行为是酒后驾车,还是醉酒驾车,要进行抽血检测,由血色暗红,血液缓慢流出这些特征可知,针扎入的是   血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该生态系统中,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A正确。
B.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度的,若外来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失调,B正确。
C.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代表的成分外,缺少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C错误。
D.根据生物富集现象,有毒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则食物链“草→野兔→鹰”中,鹰是最高级消费者,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最多,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2.【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A.仙人球的叶变成刺状,以减少水分的散失,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A符合题意。
B.千里之堤,溃于蚊穴,体现了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B不符合题意。
C.过度放牧,破坏草场,体现了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C不符合题意。
D.大树底下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许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3.【答案】D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
【解析】【解答】A、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和海洋生物组成。海洋生态系统只是水圈的一部分,而生物圈又包括水圈,不符合题意。
B、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地球环境中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地区。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森林生态系统只是岩石圈的一部分,而岩石圈又属于生物圈,不符合题意。
C、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生态系统只是生物圈的一部分,不符合题意。
D、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符合题意。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据此解答。
4.【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够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阳光、钟乳石和计算机病毒属于非生物,没有生物的特征。大熊猫属于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够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5.【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解: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如植物的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兔子以植物为食”说明生物需要营养;“含羞草的叶片受到碰触时会合拢” 说明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蘑菇的生长”说明生物能生长;“小麦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故答案为:B
【分析】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应激性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应激性是生物的特征之一。
6.【答案】A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解:A、图中的生物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植物→虫→食虫鸟,A符合题意;
B、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此生态系统中仅含有1条食物链是植物②→虫③→食虫鸟④,B不符合题意;
C、③④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⑤是分解者,④鸟体内毒素富集最多,C不符合题意;
D、该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识图:①-阳光, ②-绿色植物,③-虫,④-食虫鸟, ⑤-分解者。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这种关系,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7.【答案】B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
【解析】【解答】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它们所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了最大的生态系统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圈的范围:
①大气圈的底部:主要生活着能够飞翔的鸟类和昆虫,以及细菌等微小生物。
②水圈的大部:大多数生物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
③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8.【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葵花向日倾”体现了生物能够对外界(阳光)刺激作出反应,即应激性,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特征 概 念 举 例
应 激 性 指生物体遇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规律性的反应。【植物和低等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称为应激性,而高等动物和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称为反射。】 向日葵的花盘朝着太阳转;草履虫避开食盐、吃酸梅分泌唾液,听说酸梅分泌唾液等。
生 长 指生物体由小变大的过程。其特点是:使体重增加,体形增大。 小树长成大树;
小狗长成大狗等。
繁 殖 指生物体发育成熟并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植物产生孢子或种子;蜻蜒点水、大猫生小猫等。
新陈代谢 指生物体在生长过程中,必须从外界不断地获取物质和能量,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它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新陈代谢也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
除以上特征以外,还有呼吸、排泄、遗传和变异,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并具有严紧的结构等都是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
9.【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AB.机器人、钟乳石都不具有呼吸、生长繁殖等生命的基本特征,不属于生物,没有生命现象,AB不符合题意。
C.潮起潮落属于自然现象,C不符合题意。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10.【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指很 长很长的堤坝,因为小小蚁虫的啃噬,最后也会被摧毁的,体现的也是生物带给环境得影响。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11.【答案】D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解析】【解答】生物的环境不仅是指生活的地点,还包括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因此影响熊猫生存的环境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和森林里所有的植物和其他种类动物以及森林里其他熊猫。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该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12.【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解:葵花向日倾,体现了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体现了生物的应激性特征。A正确。
【分析】生物的特征有: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13.【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解: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太阳和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图中食物链有水稻→昆虫→青蛙;水稻→昆虫→鸟,因此共有2条食物链而不是4条食物链,A错误;
鸟和青蛙均以昆虫为食,鸟和青蛙之间是竞争关系,B正确;
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传递积累的,因此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越多,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越少。 图中营养级最高的是鸟和青蛙,因此体内积累镉最多的是鸟和青蛙而不是水稻,C错误;
稻田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而不是生产者,D错误。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14.【答案】C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解: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保护生物圈,A正确;
生物圈是人类的繁荣家园,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我们要爱护它,B正确;
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度,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C错误;
人类社会应该高速发展,但不能以耕地减少为了代价,是为了保护生物圈,D正确。
【分析】生物圈为人类和其它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15.【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韭菜是绿色的,是因为韭菜体内有叶绿素,黄色的韭黄是因为韭菜体内没有产生叶绿素,而叶绿素必须要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单,需要知道:光影响叶绿素的合成,有光叶绿素才能形成。
16.【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温度、空气、水分等,A说法错误,A不符合题意。
B、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而不是淡水生态系统,B说法错误,B不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可见农田中的所有农作物只是生物成分中的生产者,还缺少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等,可见C说法错误,C不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在草原上过度放牧,会使草原上的草受到危害,草原生态系统将受到严重破坏,可见D说法正确,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为基础题,难度不大,关键是需要熟记: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温度、空气、水分等。
17.【答案】D
【知识点】观察人血的永久装片;探究植物对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探究呼吸作用原料与产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在观察人血涂片时,视野中看到数目最多的血细胞是红细胞,A不符合题意;
B、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由撕取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便于观察,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用来检验萌发的种子呼吸时是否释放了二氧化碳,C不符合题意;
D、一天之内用干湿计分早中晚三次,分别测量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空气湿度最大的地点是茂密的灌丛,而湿度最小的是裸地,而早、中、晚不同的时间里,空气湿度最大的时间是傍晚,最小的时间是中午.
18.【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类型
【解析】【解答】A、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花园中的月季、牡丹、冬青等各种植物构成花园生态系统的生产者,A符合题意;
B、花园中的月季和杂草之间存在争夺养料、阳光、水分等物质的竞争关系,B不符合题意;
C、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温度是决定牡丹开花早晚的重要因素,C不符合题意;
D、花园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调节能力要弱一些,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其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19.【答案】生物;生态系统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
【解析】【解答】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故答案为:生物;生态系统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
20.【答案】(1)错误
(2)正确
(3)错误
(4)错误
(5)正确
【知识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生物分类的依据与方法;生物圈的概述;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裸子植物
【解析】【解答】解:(1)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可见题干中的叙述是错误的。(2)血浆的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题干说法正确。(3)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题干说法错误;(4)自然界中的动物多种多样,我们要对动物进行分类,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题干说法错误。(5)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题干说法正确。
【分析】1、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的范围包含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即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2、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 。血浆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呈淡黄色液体。血浆的成分: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3、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它们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一旦离开活细胞可就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
4、生物分类依据的特征有形态、结构、生理、发育 、习性等方面。通过生物分类,可以阐明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反映生物界的进化情况。
5、裸子植物中的松、杉、柏等树种组成的森林,约占世界森林面积的30%。我国是裸子植物的起源地之一,也是裸子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素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 。其中,银杉、水杉、银杏和秃杉等是举世闻名的珍稀裸子植物。
21.【答案】(1)鼠妇会选择阴暗环境
(2)形成对照;光
(3)取平均值
(4)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生活
【知识点】“光影响鼠妇分布”的科学探究过程
【解析】【解答】解:(1)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此题作出的假设可以是:鼠妇会选择阴暗环境。(2)该实验探究的是“鼠妇会选择阴暗环境”,在设计实验时,要给鼠妇提供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就是形成以光照为惟一变量的对照实验组,因此实验变量是有无光照。 (3)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或增加重复次数,计算平均值是为了排除由于偶然性引起的误差。 (4)通过求实验数据平均值可知:明亮环境中平均一只鼠妇,阴暗环境中平均九只,故可得出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生活。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以及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
22.【答案】(1)生产者
(2)竹鼠
(3)三(或3);箭竹→大熊猫(箭竹→竹鼠→大熊猫、箭竹→竹鼠→灰林鸮)
(4)自我调节(或自动调节)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一般是指绿色植物,所以,图中的箭竹是生产者。
(2)从图中表格可以看出大熊猫的粪便中有竹纤维、竹鼠头骨,可见大熊猫的食物包括箭竹和竹鼠。
(3)根据题干中表格可以看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有:箭竹→大熊猫,箭竹→竹鼠→大熊猫、箭竹→竹鼠→灰林鸮,一共有三条。
(4)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很难恢复,所以生态系统的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故答案为:(1)生产者;(2)竹鼠;(3)三(或3)、箭竹→大熊猫(箭竹→竹鼠→大熊猫、箭竹→竹鼠→灰林鸮);(4)自我调节(或自动调节)。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为基础题,熟记基础知识是关键,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包括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存在的吃与被吃的关系,书写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最高级消费者为终点,箭头方向指向捕食者;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由于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这种能力就越强,但这个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很难恢复。
23.【答案】(1)消费者;浮游植物
(2)太阳能;自我调节(或“自动调节”)
(3)生物适应环境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一般是指绝大多数动物,它们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因此浮游动物、小鱼、黑脸琵鹭等浮游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消费者。
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黑脸琵鹭,它们体内的有毒物质含量逐级增加,对应图一依次为丁、乙、丙、甲。故丁对应的生物是浮游植物。
(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称为能流,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阳光的能量。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不是生物数量的恒定不变,如动物有迁入、有迁出,有死亡、有出生,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总会因系统中某一部分先发生改变,引起不平衡,然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又进入新的平衡状态。正是这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到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推动了生态系统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发展与进化。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在食物链:草→鼠→蛇→鹰中,大量杀鼠后会使蛇缺少食物而饿死,引起鹰的数量发生巨大变化。当这种变化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打破平衡,破坏生态平衡的稳定性,使生态系统崩溃。
(3)生物适应环境指的是生物在某种环境条件下为了趋利避害而主动对自身进行的调节或改变。因此黑脸琵鹭有扁长的喙和细长的足,利于捕食鱼类等水生生物,这说明生物适应环境。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24.【答案】(1)生产者;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2)蔬菜→人
(3)呼吸作用
(4)分解者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光合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植物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其表达式是: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2)庭院生态系统中有两条食物链:蔬菜→家禽、家畜→人,蔬菜→人。最短的是:蔬菜→人。
(3)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和扩散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元素转移到无机环境中。
(4)甲烷杆菌属于分解者,它能将粪和残余的茎叶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的无机环境,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其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植物叫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动物叫消费者;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
25.【答案】(1)温度和水分
(2)生物影响环境
(3)有机物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解答】(1)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除了该生物以外,影响其生存的其他生物。草原上草的长势、生物种类和数量在一年四季会发生较大的波动,影响其波动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水分。
(2)生物既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对环境产生影响。如果由于超载放牧、鼠害、虫害等原因,导致出现荒漠化,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这种现象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储存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量总是相伴随而发生的,没有单纯的物质循环,也没有单纯的能量流量,这是因为能量总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于生物体内的。
【分析】(1)非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影响植物的分布,生长,动物的活动等 鼠妇的生活,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
温度 影响植物的分布,动物的分布活动等 南北植物的分布,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
水分 影响植物的分布,动物的生存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26.【答案】(1)3;食物链和食物网
(2)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3)蛇
(4)自动调节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1)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分别是:草→鼠→蛇,草→食草昆虫→青蛙→蛇,草→食草昆虫→食虫鸟。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传递过程中,方向单一,逐级递减。
(2)草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草属于生产者,各种动物属于消费者,图中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图中蛇的营养级最高,体内的有毒物质最多。
(4)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蛇和食虫鸟的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这是通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来实现的,但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若长期大量捕杀蛇和青蛙,会导致草场遭到破坏。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27.【答案】(1)分解者;非生物部分
(2)生产者;光合作用
(3)4;A--F-G
(4)G;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1)食物网由食物链组成,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因此湖泊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图中所示生物外,还应有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2)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A属于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太阳能通过A的光合作用进人该食物网。
(3)图中食物链有:A→B→C→G、A→B→D→E→G、A→F→E→G、A→F→G,因此该食物网有4条食物链;营养级越少食物链越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A→F→G。
(4)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图中营养级最高的是G,因此该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G;从A-B-C变化可以看出其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书写食物链的正确方法:①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一级消费者结束;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箭头相连,箭头依次指向下一级消费者,箭头两端的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③在食物链中不出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物质和能量流动规律
(1)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2)能量传递的效率为10%~20%,能量逐级减少;
(3)越靠近食物链起始端的生物数量越多,生物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少;
(4)越靠近食物链终端的生物数量越少,生物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强.
28.【答案】(1)毛细血管
(2)光合;蒸腾;生物影响环境
(3)条件;视网膜
(4)小脑
(5)静脉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光合作用的实质;蒸腾作用及其意义;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1)PM2.5又称可入肺颗粒物,直径很小,却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后,穿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人体的血液,并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部分,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2)随着绿化面积的增加,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是因为绿色植物除了能吸附空气中的甲醛等有毒气体外,还能通过光合作用,释放人们呼吸所需的氧气。此外,还能通过蒸腾作用,将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增加空气的湿度。由此得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生物影响环境。
(3)眼睛的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即视觉感受器。上学路上行人走人行道,过马路时走斑马线。当指示灯为红灯时,应停在安全线以内等待绿灯,此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属于条件反射。
(4)饮酒会影响人的反应速度,且饮酒越多,人的反应速度越慢,因为酒精会麻痹人的小脑,从而使动作失去协调性和准确性。
(5)静脉出血颜色暗红,血液较缓,因此伤及静脉血管的是缓慢流出暗红色的血液,所以为检测某人酒驾的行为是酒后驾车,还是醉酒驾车,要进行抽血检测,由血色暗红,血液缓慢流出这些特征可知,针扎入的是静脉血管。
【分析】 ( 1 )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粉尘主要是固体小颗粒,如地面粉尘、燃煤排放的粉尘、沙尘暴等。大雾天气可导致呼吸病人增多,因为雾霾可使空气中增加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能够对吸入气体进行温暖、湿润和清洁,但是这种清洁能力是有限的;
( 2 )植物能进行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植物体外的一个过程。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本里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台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植物的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 3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 4 )动脉的功能是把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静脉的功能是把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