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秋天的怀念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5 秋天的怀念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8 16:5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教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细节,体会母爱的厚重与宽容。
通过合作探究,习得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学会感受爱,表达爱,反思爱,并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教学重点】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母爱是人们恒久歌颂的主题,著名作家史铁生就用他朴实的文字表达着对母亲深深的爱,今天我们就带着一份感动,一份崇敬,来学习他的散文《秋天的怀念》。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zhuō)县,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
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往事》等;著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2002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2005年6月,《病隙碎笔——史铁生人生笔记》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散文作品奖。
后来,史铁生患有严重的尿毒症,靠着每周三次的透析来维持生命。但他依然活得从容,活得坚定,活得热烈而烂漫……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三、生字、词
瘫痪(tān
huàn)
憔悴(qiáo
cuì)
仿膳(shàn)
侍弄(shì)
诀别(jué)
整宿(xiǔ)
2.解释词语:
瘫痪: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的下肢完全或不完全丧失活动能力。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诀别:不再相见的分别。
翻来覆去:来回翻身。
四、课文分析
第一段(1-2):写重病缠身的母亲想方设法鼓励“我”好好活。
第二段(3):写“我”答应母亲去北海公园看菊花,母亲非常高兴。
第三段(4-6):写母亲去世了,昏迷前仍然牵挂着“我”和妹妹。
第四段(7):写“我”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五、问题探讨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后,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答:我感受到了——
(1)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作者对母亲的悔恨之情;
(3)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
(4)作者自己已经成长,完全理解了母亲的苦衷。
……
2、阅读下面文字,说说母亲为什么忽然不说了?为什么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体现母亲对儿子怎样的爱?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一感。
答:因为儿子双腿瘫痪,担心“跑”和“踩”一类的字眼会使儿子的伤心,所以忽然不说了。体现了母亲对儿子体贴入微的爱。
3、“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体现在哪儿?
答: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4、如何理解“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答: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总是悄悄躲出去,目的是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所以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5、“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话都死了。”这说明什么?
答:因为母亲全身心地照顾“我”,所以对于那些喜欢的花再也无暇顾及。
6、如何理解“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分析表达效果)
答:从“扑”和“抓”两个字看出母亲对儿子的担心,“忍住”表现出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母亲对儿子的关心,使人物性格鲜明而突出,感人至深。
7、作者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情感?为了表达此情感写了哪些事?
答:作者表达了对母亲感激和怀念之情。为了表达此情感写了我双腿瘫痪后,母亲抚慰我;母亲重病缠身,却瞒着我;为让我去看菊花,央求我;临终前牵挂我。
8、文末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开的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活儿”的话,有什么深意?
答:在作者心中母亲有菊花一样的精神品质,菊花中包含了母亲的殷切嘱托,也表明“我们”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作者描写菊花是用来表达“我”对母亲的一片深情和怀念,揭示了文章主旨。
结尾重复母亲的话,表明我们已经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应该勇敢的面对现实,热爱生命,顽强生活。
9、文章的标题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呢?
(1)文章叙事的时节是秋天;(2)秋天隐喻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暗示着在作者经受了命运的残酷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痛心悔恨之后,在这个菊花盛开的秋天,懂得了母亲的期盼,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要好好儿活,活的精彩。 
10、阅读最后一段,思考:绝望的作者后来变得怎样了呢?
答:作者先是暴怒无常,后来从作者写的对菊花的看法:“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说明我已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
作者最后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积极面对生活,最终他成了著名的作家。
母亲离他而去才49岁,如果真的有在天之灵,我想母亲看到他的儿子有今天,也一定会含笑九泉的,真可谓伟大的母爱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儿子。
六、感悟母爱
作者通过一个个的细节描写了母爱,请你仔细品味细节,想想“母爱”究竟是什么?
①读:“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又悄悄的进来,眼睛红红的,看着我。”
作者把东西砸碎,母亲为什么不制止,反而躲出去任凭儿子去“砸”去“摔”,透过这个“躲”字,你看出了什么?(我看出了母亲理解儿子。)
母亲会怎么想,怎么理解儿子呢?(儿子的腿瘫痪了,他需要宣泄。)
答:一个“躲”字,让人看到了母爱是理解。泰戈尔说过:“理解是爱的别名,没有理解也就没有爱。”
②读:“我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为什么要“挡”?(担心作者看窗外的树叶‘刷刷拉啦’地飘落会伤感。)
作者看到落叶,会想到什么?(会想到自己的生命像落叶那样短暂。)
……
答:一片树叶落下来,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结束。瘫痪的作者看到“无边落叶萧萧下”的情景,会伤感,会想到自己生命的短暂。透过这一挡,我们领悟出母爱就是:是呵护。是给儿子一个生的希望。母亲的这一挡,挡住了儿子对生活的绝望,给了儿子一份生的希望。
③读:“要是愿意,就明天?”这句话,母亲是用什么样的语气说的?(母亲用商量、征求的语气。)
答:透过这个“?”,你感悟到的母爱是什么?
母爱是商量。母爱是平等。
④读:“‘啊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笑了……”透过一个“笑了”,你又感悟出母爱是什么?
答:母爱是宽容
⑤读: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作者就知道母亲接下去要说什么?(
“你俩在一块,要好好儿活。”)
问:透过母亲还没讲完的话,想想母爱又是什么呢?
答:母爱是期望,是对儿女永远的牵挂。
小结:这一堆堆细节告诉我们:母爱是理解,是呵护,是商量,是期望,是永远的牵挂。难道母爱仅只这些吗?不,母爱是无私、是伟大。
七、文章主旨
本文讲述了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直至生命最后一息的故事。表达了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伟大的爱,也表达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与愧疚。
八、写作手法
(1)插叙:母亲生病的事;母亲去世前的牵挂。
(2)对比:“我”的暴怒与母亲的体贴形成对比;“我”对生活的绝望与母亲的坚定形成对比。
(3)记叙和抒情相结合。
九、板书设计
母亲:坚强、无私、伟大
秋天的怀念
儿子:热爱、愧疚、怀念
十、中考链接
1.本文开头极力描写“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其作用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亲”性格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
作用:表现我病后的痛苦与绝望,反衬母亲对待疾病平和的心情。性格:慈爱、坚强。
2.文中,作者两次写到了母亲要推儿子到北海看花,母亲的用意是什么?文章结尾着重描写了“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其作用是什么?
用意:调节儿子的情绪,激发“我”战胜疾病的勇气。
作用:表明“我”摆脱了痛苦的心境,变得坚强起来;照应上下文。
3.根据文意,分析文中画线句子所表达的人物思想感情。
①“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答:是写母亲在鼓励儿子坚强地活下去,表现了母亲的伟大。
②“我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答:是写儿子对母亲在天之灵的深情告慰,表现儿子坚强活下去的决心。
4.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答: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5.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答:不好。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C
D
) 
A.文章之所以以《秋天的怀念》为题,一是因为文中描写的故事都发生在秋天;二是因为母亲是在秋天去世的,而我则是在秋天获得“新生”。
B.文章的第一段写到“母亲悄悄地躲出去”,第三段又写到“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这两个细节都主要为了表现母亲对儿子内心痛苦的体谅。
C.文章的第二段和第五段两次写到“我”对母亲病情的不了解,字里行间隐含着一种深深的自责,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面对精神与肉体双重折磨的母亲的伟大。
D.文章第三段写“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这一细节,表现出母亲时时刻刻在关注儿子的情绪的变化,一个“挡”字,突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拳拳爱心。
E.文章第六段写母亲临终时,“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两个“艰难”的强调主要为了表达“我”对母亲一生不幸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