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搭积木(教案)数学一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7.2搭积木(教案)数学一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9-17 12:27: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搭积木
1教学目标
1.借助摆小棒等直观操作理解2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算理,体会加法递增的特性。
2.通过摆小棒等活动,建立数数、直观模型和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以此来认识20以内不进位加法、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和位值概念的初步形成。
2学情分析
基于对学生的调研发现:在不提供小棒等学具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得出2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结果,但学生普遍不能对如何得到结果作出解释。显然,大部分学生在2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掌握上缺少了借助直观模型支持的过程,而是在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基于以上分析,我有以下思考:
1.借助摆小棒的直观操作理解2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算理,体会加法递增的特性。
2.找到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经验,建立数数与加法计算之间的联系,建立直观模型和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以此来认识20以内不进位加法、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1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到底有什么不同?学生在本课还能获得哪些方面的提升?促进数感和位值概念的建立是本课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并能够讲清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的算理。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
1.口算。
1+8=
7-2=
5-5=
7+1=
9+0=
8-3=
7+2=
3+4=
9-6=
3+2=
最后一题板书算法。
2.谈话。
10以内的加减法大家掌握得都不错,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加法——20以内不进位加法。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复习几加几的计算方法,为今天十几加几的方法做铺垫,并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前后联系。】
活动2【讲授】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情境:
请大家看大屏幕,笑笑正在搭积木。
谁来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笑笑先搭了13块积木,又放上2块,一共用了多少块积木?)
这个问题你能列式解决吗?(13+2=15)
同桌活动:用小棒摆一摆,验证13+2=15。
活动要求:
1.用小棒摆一摆,验证13+2=15。
2.摆完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15的。
方法一:
小结:他是怎么让我们知道这是15的?(1个1个从头到尾数)
方法二:
小结:他是怎么让我们知道这是15的?(接着数)
当数比较大时接着数就比从头数快多了。
方法三:
追问:你是怎么摆的?
问大家:这种13的摆法和前两种13的摆法有什么不同?(把13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10,另一部分是3)
追问:为什么拆成10和3?跟我们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够10个捆1捆)
像这样把10个一捆成1捆,就成了一个更大的整体“十”,1个十和剩下的几个一看起来就更清楚了,请大家都像他这样摆一摆14+3。(一生到前面摆)
2.再回头看看3+2,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相同:都可以通过数数的方法得出结果;都要计算3+2。
这两种方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不同:13+2比3+2多了1个十。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后知识相同于不同的对比,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使学生较为充分地体会知识的生长点。】
3.拨计数器。
刚刚我们用小棒验证了13+2=15,在计数器上能拨出13+2=15的过程吗?
一生边拨边说:
先拨13这一部分,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表示1个十,再在个位上拨3个珠子表示3个一,就是13,再在个位上添上2这一部分,合在一起一共是15。
追问:这个2为什么要添在个位上?(如果添在十位上……)
你的意思是说这个2实际表示2个一,所以放在个位上。
谁能再完整地说一遍?
对,我们要把2个一和3个一加在一起,因为它们在相同的数位上。
4.课件:沟通两种方法。
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摆小棒这种方法,这里有没有数位啊?
(成捆的小棒相当于十位,零散的小棒相当于个位。)
所以,不论用哪种方法,在计算13+2时,我们都是在相同的数位上做加法。
【设计意图:通过沟通两种模型的联系,帮助学生抽象出“相同数位做加法”的算理。】
5.让学生初步感知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其实加法算式中每个数都是有名称的,相加的两部分都叫“加数”,这两部分合成的整体叫“和”,请大家一起读“加数+加数=和”。
活动3【练习】巩固练习
1.P78-3看一看,填一填。
2.哪两个数加起来是18?请填在算式中。
3.直接写出得数。
12+6=
13+5=
15+3=
6+12=
3+5=
15+4=
活动4【讲授】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