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能力目标:在操作活动中体会方法直接的联系,理解“满十进一”的计算道理,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研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提高学生与人合作和倾听能力。
2学情分析
(一)课标的变化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标将双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变成了四基,新增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而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在计算教学中很难把握,但却是不可或缺的方面。它不仅仅只是一个学会如何计算的过程,更应该关注孩子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经验积累。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学习参与者是一年级的学生,一年级下半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我进行了一个前测:
题目是:17+8=?想办法用你喜欢的方法说明计算道理。
因为是已经学过的知识,所以我调研的40名学生中,97.5﹪同学都能算对,只有一个学生出现了错误。
抛开计算结果正确与否的问题,孩子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路径是非常多的。充分利用了计数器、小棒、方块模型和数线,在孩子们圈圈、移移的过程中,能够把计算的道理体现的非常清楚。由于有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知识铺垫,在40名同学中,有42.5﹪的同学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出现了竖式,但是只有17.5﹪的同学能够书写正确,在书写有问题的25﹪的同学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进位““1”的书写问题。只有一个同学是相同数位没有对齐,而且没有书写进位“1”,计算结果出现错误。
简单的问题变成了不简单。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学具体会个位“满十”需向十位“进1”的道理;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动手操作 借助模型
师:同学们喜欢看课外书么?学校图书馆新进了一批课外书,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师:仔细观察图片,你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么?(师简单板书)
同学们非常了不起,这么简单的一个生活情境居然能发现这么多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类问题。
师:你能列式解决么?会算么?
活动2【活动】多种算法解决问题
师:你是怎么算的?有什么办法说明计算道理?想办法用你喜欢的方式说明,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借助学具
师:已经做完的同学尝试能不能用其他方法。
生汇报方法
计数器:这1个珠子是怎么来的?
小棒:这些小棒是什么意思?怎么来的?
算式:谁能看懂这位小作者的计算过程?
数线:这位同学是怎么加的?还有其他加法么?
师:
这个方法能不能说明道理?
师: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式都说明了计算的道理,那这些方法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用不同的方法凑十)
活动3【活动】解读竖式 理解算理
师:邓老师非常佩服你们,能够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快看看,这里还有一种方法呢(展台展示)谁能看懂他是怎么算的?有问题么?
预设1:
师:这不是20么?怎么变成30了?
师:个位4+8=12,明明是10,怎么变成1了?(强调“1”是个位满十,而“1”在十位上)
师:(在学生的方法中)哪儿是你们说的这个“1”?(学生解释的时候把图贴到黑板上)
师:看来这个竖式有些小遗憾,那怎么能让人看清楚呢?(标小“1”)
不标行不行?
预设2:
师:这个小1是哪儿来的?什么意思?明明是10,怎么变成1了?
师:大家能都用竖式算算看么?谁愿意上黑板上写一写?
师:老师看大家在书写的过程中都非常认真,谁能说说,我们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研究的就是
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活动4【练习】巩固练习
你能尝试用竖式解决28+9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