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7 15:5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6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堂导入】
材料
美国新清史的代表人物欧立德认为“中国”曾经从历史中消失,实际上民国之前的中华大地上确实没有一个以“中国”为国号的王朝或政权。……更有意思的是,尽管没有出现以“中国”为国号或简称“中国”的王朝或政权,王朝或政权也更替频繁,统治者也没有直接族源关系,但多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进程不仅未曾中断,且以“中国”为国号或简称。【统编历史教研苑】
——李元晖、李大龙《“大一统”思想的形成与实践—
—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的形成和发展》
【思考1】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中华大地上的众多族群很早就存在理想中的以“中国”为核心的“大一统”的“天下”观念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大一统”思想之源起
01
“大一统”思想之践行
02
“大一统”思想之发展
03
目录
(一)
“大一统”思想之源起
材料
“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其中“大”为尊重、重视之意。“统”为开始之意。“大一统”之含义为“尊一始”。这正是它的初始涵义。……秦汉之后的“大一统”思想中最终包含了道统一元(天命归一)、时间一元(万世一系)、空间一元(普天之下)之意。
——刘小枫、何新华等《中国海外研究(上)》
【思考2】“大一统”思想源起于何时?有何含义?
起源:先秦时期
含义:道统一元、时间一元、空间一元
(二)
“大一统”思想之践行
1.“天下一统”之必然
条件:士族的衰落、民族的交融、北强南弱局面的形成、
杨坚等历史人物的作用。
材料
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强烈要求统一,经济发展也要求突破分裂实现统一,统一的条件也已成熟:士族衰落了、民族融合了、北强南弱的局面形成了,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统一的实现只是个时间问题,但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要实现统一,还要有一个杰出领导人物。这个杰出人物必须顺应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充分利用已有条件,带领人民去完成历史时代所赋予的任务。【统编历史教研苑】
——施建中《隋统一原因再探——兼论隋文帝平陈方略》
【思考3】依据材料三,概括隋朝完成统一的条件。
(1)隋朝
表$
隋至五代十国更迭表
【自主学习】
请简述隋至五代十国政权更迭的史实,完成表1。
表1
隋至五代十国更迭表
朝代
时间
都城
概况


五代十国
材料
从唐睿宗景云二年到玄宗天宝年间,共有十镇节度使,即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相当于节度使的岭南五府经略使。这10个藩镇驻军加上其他边地的兵力达49万,而京师和内地的兵力总共才4万,不到边镇的1/6。
——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
在平叛中,朝廷还对内地掌握兵权的刺史多加节度使称号,造成乱后“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藩镇割据的严重局面。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上册)
【思考4】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唐朝为何设立藩镇?有何隐患?
原因:加强边防;巩固唐朝统治。
隐患:易使国家陷入分裂状态。
(2)唐朝
公元755年,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兵15万,自范阳南下,掀起了一场震撼全国的大叛乱,始称“安史之乱”。
此后,藩镇林立局面非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形成藩镇割据局面,最终演变成五代十国的分裂战乱格局。
唐朝后期,由于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唐朝统治进一步削弱,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公元874年爆发的黄巢起义更是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公元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后梁。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3)五代十国
材料
周世宗柴荣即位之后,深谙“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之理。在他在位短短五六年的时间里,顺天应时,兴利除弊,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为今后北宋的统一奠定了良好基础。
——唐建尧、李万晖《周世宗改革的历史意义》
【思考5】后周世宗柴荣的改革有何意义?
增强了后周的实力;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时代,战争频繁,赋税繁重,法治混乱。但“五代”又蕴含着由乱而治重新统一的历史因素。周世宗柴荣的改革,促进了后周发展,为后来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统编历史教研苑】
可见,“大一统”政治形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自然选择,是历史发展进程及演变规律的必然结果。
2.“政治一统”之大治
【思考6】
材料七中的“仓窖”涉及什么制度,
有何影响?
1.盛世之基——隋
材料
这种规模宏大的仓窖,在全国运河地区普遍设立,“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亦不减数百万石。”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制度:仓储制度
影响:备荒赈灾,促进国家发展;为隋“大一统”实践提供保障。
(1)广建仓储
【思考7】隋炀帝为何营建东都洛阳?
材料
从政治上看,洛阳便于对关东和江南地区的控制,从经济上看,当时关中物资不足以供应统一后隋中央政府机构的需求,早在开皇年间,关中一遇荒年,文帝不得不率大小官员就食洛阳。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上册)
政治上加强对关东和江南地区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
经济上解决政府物资供应问题。
(2)营建东都洛阳
隋炀帝营建的洛阳城规模宏大,东城墙长7312米,,南城墙长7290米,西城墙长6776米,北城墙长6138米,周长27516米'内有皇城和宫城,城内有103个里坊,3个商业市场。
材料
隋唐大运河带动了中原地区经济发展,丰富了中原地区文化,也使灿烂的中原文化广泛传播海外。同时,中原地区是大运河的中心枢纽,在政治军事上对大运河流通起决定性作用。
——冯西西《隋唐大运河与中原繁荣的相互影响》
【思考8】大运河的开凿有何意义?
①巩固了中原地区的政治、军事地位;
②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发展;
③将中原地区和海上丝绸之路联系起来,
加强了中原地区对外交流。
(3)开凿大运河
2.盛世气象——唐
材料
贞观初年、二年,唐太宗两次释放宫女,令其婚配。贞观前期,不仅没有兴修宫室,还把在建的洛阳乾元殿停建。在他看来,追求宫殿的奢华,喜欢游玩池台,只是帝王个人欲望。
——李磊《李世民靠什么开启贞观之治》
材料
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征:“怎样才算是明君或暗君?”
魏征回答说:“能兼听就是明君,只偏信就是暗君。”
——王小甫《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
开明开放》
【思考9】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①唐太宗注意节制统治阶级;
②为民众的生产、生活创造较为宽松政策环境;
③重视人才,兼听纳谏等。
(1)唐太宗:贞观之治
这些政
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危机,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唐朝能享国近300年打下坚实的基础。
政治
知人善任,兼听纳谏,革新政治
经济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俭
文化
尊崇儒学,大兴科举,大办学校
唐太宗
材料
开元初以姚崇为相,他帮助玄宗实现政治重点转移,沙汰僧尼,整顿吏治,对安定政局起很大作用。之后所用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皆为名相,政治上均有所建树。
——王小甫《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
开明开放》
材料
当时经济繁荣,天下富足,州县仓库和京城国库里,粮食、布帛和货物堆积如山……人口大增,物价便宜。唐初人口1000多万,到天宝十三年增至5200多万,长安和洛阳的米价每石不到200钱;疆域广大,国威远扬。【统编历史教研苑】
——张仁木《“开元盛世”论》
【思考10】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任用贤相;整顿朝纲吏治;调整经济;发展农业;加强对外交流等。
(2)唐玄宗:开元盛世
吏治清明、政局稳定
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李隆基
政治:选贤任能,裁汰冗官
经济:清查户籍,减免徭役
文化:大兴文治
军事:改革兵制
3.华夷一统之交融
【思考11】阅读材料,指出唐太宗在民族问题上强调
“华夷一体”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
他们不但在政治上结为一体,且都曾与鲜卑贵族独孤氏联姻:北周大将独孤信的长女嫁给周明帝宇文毓,四女嫁给唐太宗祖父李昞,七女嫁给隋文帝杨坚,成为关系密切的亲戚。唐太宗的母亲窦氏和妻子长孙氏也都出于代北族群的贵族家庭。
——王小甫《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
开明开放》
原因:李唐皇室具有少数民族血统。
影响: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思考12】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概括唐朝对少数民族采取
哪些民族政策,并分析政策实施的影响。
材料
唐政府对东突厥及其别部贵族一律予以既往不咎。尤其对阿史那氏,通常以封官授爵形式进行怀柔。
——朱德军《优容·征服·怀柔:唐初二帝经营东突厥战略述论》
材料
唐太宗时期,为了发展唐蕃友好关系,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形成了汉藏政治关系的崭新局面。
——邓舒《唐朝民族管理的思想理念透视》
政策:怀柔政策、和亲政策、羁縻政策、册封制度等。
影响:有利于加强民族交融;促进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三)
“大一统”思想之发展
【思考13】分析我国多民族“大一统”思想发展过程的特点。
材料
两宋时期,中国境内分别有汉族建立的宋朝、契丹建立的辽朝、女真建立的金朝、党项建立的西夏、白蛮建立的大理等政权。……他们都把建立更大规模的“大一统”作为统治者的政治目标和政治理想。
——王文光《“大一统”中国发展史与中国边疆民族发展的“多元一统”》
材料
元明清时期,多民族最终朝着“多元一统”的格局发展,各个民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与发展。
——朱延君等《“大一统”思想在维护边疆地区民族团结中的作用》
“大一统”格局相对稳定,形成了“多元一统”政治格局。
【思考14】“大一统”思想对当代中国有何启示?
材料
从古代中国的“武力统一”,到新中国的“和平统一”,到今天的“一国两制”和“九二共识”。时代在变,但中华民族对统一的渴望和追求始终未变,统一的方式在变,但中华民族完成国家统一的决心和信心始终未变。
——董文文《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思想及当代价值》
强化国家认同;加强民族团结、交融;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