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湖心亭看雪
——
张
岱
凡是短篇杂记一类的文章,均可称之为小品文。
小品文体制较为短小精炼,体裁上则不拘一格,序、记、论、跋、碑、传、铭、赞、尺牍等文体都可适用。
晚明小品文创作风格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不少作家喜欢在文章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况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趣尚。
小品文
学习任务一
知识积累
1.听读文章,结合课文注释,给下面句子中的描红的字词注音。完成后朗读课文两遍。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
)定矣,余拏(
)一小舟,拥毳(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
)沆(
)砀(
)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
)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
)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
)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ɡēnɡ
ná
cuì
sōnɡ
hànɡ
dànɡ
zhān
ɡènɡ
qiǎnɡ
学习任务一
知识积累
1.听读文章,结合课文注释,给下面句子中的描红的字词注音。完成后朗读课文两遍。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
ɡēnɡ
)定矣,余/拏(
ná
)一小舟,拥/毳(
cuì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
sōnɡ
)沆(
hànɡ
)砀(
dànɡ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
zhān
)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
qiǎnɡ
)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学习任务二
制定旅游攻略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出色的小品文,同时也可以说是一份优秀的游记。湖心亭这一景点位于杭州西湖,那么张岱在出行前会怎样制定他的旅游攻略呢?
◎出行时间
◎组团与否
◎交通工具
◎注意事项
崇祯五年十二月某日更定时分
(淡季出行)
独往湖心亭看雪
(单独出游,不组团)
余拏一小舟
(租船)
拥毳衣炉火
(注意保暖)
学习任务二
制定旅游攻略
思考:从这一份旅游攻略来看,同学们觉得张岱是
一个(
)的驴友?
◎出行时间
◎组团与否
◎交通工具
◎注意事项
崇祯五年十二月某日更定时分
(淡季出行)
独往湖心亭看雪
(单独出游,不组团)
余拏一小舟
(租船)
拥毳衣炉火
(注意保暖)
孤芳自赏,孤高自许,独来独往,孤独,一个人独自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学习任务三
欣赏西湖雪景
张岱看到了一幅_______的湖心亭雪景呢?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
学习任务三
欣赏西湖雪景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
赏“景”:
1、课文从哪些角度描写西湖雪景的?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发现。
①从镜头的远近的角度: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全景远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具体近景)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
赏“景”:
1、课文从哪些角度描写西湖雪景的?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发现。
②从感觉角度: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听觉);“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听觉)
学习任务三
欣赏西湖雪景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
赏“景”:
1、课文从哪些角度描写西湖雪景的?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发现。
③概括式描写(或称为“侧面描写”)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没有正面写雪,而写“大雪三日”后人鸟声断绝,寂寥凄清。
学习任务三
欣赏西湖雪景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
赏“景”:
1、课文从哪些角度描写西湖雪景的?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发现。
④全景式描写(或称为“间接描写”),“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没有直接写雪,而写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二为一的世界。
学习任务三
欣赏西湖雪景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
赏“景法”:
1、“天与云与山与水”一句中的三个“与”字重复吗?如果删掉,在表达效果上和原文有何不同?
2、这句话中的有些量词本来就是名词,与景物搭配使用有哪些妙处?
3、用如此简洁,甚至于简单的描写手法来描绘西湖之景,你觉得真能表现出作者“痴狂”吗?
学习任务三
欣赏西湖雪景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赏“景”:
1、“天与云与山与水”一句中的三个“与”字重复吗?如果删掉,在表达效果上和原文有何不同?
析: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天地苍茫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写出了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天地之间的浑然一体,宇宙之大。
学习任务三
欣赏西湖雪景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
赏“景”:
2、这句话中的有些量词本来就是名词,与景物搭配使用有哪些妙处?
析:连用“痕、点、芥、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量词的出色运用,隐含了比喻和夸张两种修辞手法,写出了人置身于茫茫天地之间的渺小。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条,湖中人两三个而已。
学习任务三
欣赏西湖雪景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
赏“景”:
3、用如此简洁,甚至于简单的描写手法来描绘西湖之景,你觉得真能表现出作者“痴狂”吗?
析: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
学习任务三
欣赏西湖雪景
学习任务四
分析旅途奇遇
?
?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1)湖中二人见到张岱的心情如何?
“大喜”。为什么大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补写:湖中焉得更有此____
___之人!
(2)张岱见到湖中二人的心情如何?同样大喜。为什么大喜?
①“强饮三大白”,本不能饮,却竭力饮酒,显示其遇到知音的兴奋之情。
②从“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离群索居,到“问其姓氏”的主动结交,也可见其惺惺相惜之意。
雅趣、豪情
志同道合,遂成倾盖之交
学习任务五
怎一个痴字了得
?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问:你是怎么理解张岱的痴?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代表作是小品集《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少为富贵公子,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一直过着繁华优越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寓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写作本文时,他已50多岁,回忆的是35岁时的事。
学习任务五
怎一个痴字了得
?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问:你是怎么理解张岱的痴?
a.为西湖的美景而痴迷
b.为难得的知己而痴迷
c.为故国的山河而痴迷
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绍兴人客居杭州,更是一个明朝人客居清代。
身处异乡的他注定要孤独不已、漂浮不定、思念不息。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
——《陶庵梦忆序》
甲申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白发婆娑,犹视息人世。
——张岱《自为墓志铭》
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
环境:湖中人鸟声俱绝
全景——广阔(大)
特写——渺小(小)
情景对比
景
炉旺酒沸
拉余同饮
抒发:怀念之情
隐逸之趣
孤独(冷)
人
巧遇知己(热)
情景对比
总结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