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短歌行
曹操
曹操之最
第一章
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
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
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
最受肯定的是
最受指责的是:
最有争议的是
最没有争议的是
挟天子以令诸侯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他的才略
他的人品
他的历史功过
他的文学成就
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周瑜
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
道之臣,于操为甚。
裴松之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毛泽东
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唐太宗
曹操:我是这样的人吗?
易中天
鲁迅
曹操是可爱的英雄,他的奸与雄统一与雄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实方法。又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实行“屯田制”,任人“唯才是举”,统一了北方,加强了中央集权。
曹操
作为政治家
指挥了官渡之战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军事家
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作为文学家
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曹操、曹丕、曹植
三曹
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
建安风骨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一般指建安至魏初,即公元196-220年。
诗歌风格:
语言刚健有力,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
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歌行体
文体常识
此诗写于赤壁大战前后,时曹操已53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立志建功立业,《短歌行》就是这种抱负的写照。
写作背景
正音
短歌行
譬(pì)如朝露
青青子衿(jīn)
呦呦(yōu)鹿鸣
何时可掇(duō)
契(qì)阔谈讌(yàn)
绕树三匝(zā)
朗读
揣摩气韵
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诗眼,是诗歌精神的凝聚点,是观照全诗情感的所在。发现诗歌思想的凝聚点,即揭示诗的主旨。通过分析诗歌中精炼传神的字,就能找到“诗眼”。
要点提示
寻找诗眼——发现诗歌情感的基点
忧
忧思难忘
所忧为何
何以解忧
忧在何处——梳理诗歌的结构线索
归心解忧
曹操忧从何来?从哪些诗句可看出?用了什么手法?分小组,结合具体诗句,交流讨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忧从何来——分析诗歌的内容
添加标题
一忧人生短暂
诗人将人生比作“朝露”,一会儿就干了,极言人生的短促,感叹时光易逝。
比喻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忧从何来——分析诗歌的内容
添加标题
二忧求贤难得
借用《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里用来抒发自己对贤士的思念之情,提醒人才主动投靠自己。
用典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何来——分析诗歌的内容
添加标题
二忧求贤难得
诗人将贤才比作碧空中的皓月,什么时候才能摘取呢?表现了诗人求贤不得的心情。
比喻、设问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忧从何来——分析诗歌的内容
添加标题
二忧求贤难得
诗人将贤才比作“乌鹊”,写出他们徘徊犹豫不知投靠谁的心态,抒发自己担忧人才投靠他人愁情。
比喻、设问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忧从何来——分析诗歌的内容
添加标题
三忧功业未成
借用周公热切殷勤接待贤才的故事,表明自己招纳贤才的热诚。
用典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忧从何来——分析诗歌的内容
添加标题
三忧功业未成
诗人借用《诗经·小雅·鹿鸣》中天子宴请宾客的诗,表明自己礼贤下士的求贤态度。
用典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忧从何来——分析诗歌的内容
添加标题
三忧功业未成
诗人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明主不厌人,
故能成其众”,表明自己就希望尽可能多的接纳人才。
用典
小结:
诗歌紧扣一个“忧”字,微吟低徊,娓娓道来:人生之忧,写曹操作为一个诗人的人生短暂之叹;人才之忧,写曹操作为一个能臣的渴求贤才之叹;天下之忧,写曹操作为一个雄主的渴望建功伟业之叹。
单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单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单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单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单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
1.巧用典故
何以写忧——聚焦诗歌的写法
诗人是如何表达忧愁和志向的?
典故是诗文中经常引用的、有来历出处且为人们所公认的故事或诗词。诗中使用典故叫“用典”,好处在于能用极精简的语言,丰富诗歌的内容,强化诗歌的内涵,耐人寻味。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1.巧用典故
何以写忧——聚焦诗歌的写法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渴望得到贤才,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
表明贤才若来投奔自己,自己必将极尽礼节来招待他。
海纳百川,诚心接纳英才,诗人希望自己接纳的人才越多越好。
以周公自比,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做饭要放米,做人要讲理
万水千山总是情,请我吃饭行不行?
浇树要浇根,交人要交心。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
天上下雨地上流,小俩口吵架不记仇。
1.巧用比兴
何以写忧——聚焦诗歌的写法
诗人是如何表达忧愁和志向的?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好处是加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强了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1.巧用比兴
何以写忧——聚焦诗歌的写法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人生美好的时光何其短暂
得不到贤才,忧思不可断绝
贤士们还没有选好归宿
贤才还在徘徊,并急于找到可依托的明主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表示自己一定会像周公那样厚遇贤士,让天下英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自己。
创作本诗时,曹操说自己“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既然全诗贯穿着一种忧愁的感情,那么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不是消极而低沉的?
短歌行
短歌行
哀怨还是欢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欧阳询去其半,尤为简当,意贯而语足也。
——谢榛《四溟诗话》
《文心雕龙·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再会
xxxx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