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04-2012年9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2004-2012年9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06 15:4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重庆市2004-2012年9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2012重庆卷)三.(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战马记
[明]罗洪先
王公桢,济阳公孙也。济阳死靖难,公死贼,获赠于朝,任一子广,吉水称忠义家莫过之。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始公以大学生除夔州府通判,才五月,会荆襄贼流劫入夔,焚巫山县治。是时同知苏州王公授碟捕贼,性柔怯而狡猾,故托疾不敢出一兵。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即代勒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巫山已破,贼方聚山中,索击之,杀渠桀三十三人,余尽遣。居三日,贼复劫属邑大昌,公促王,王又不行,而翟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且激公曰:“公诚为国家出力气,肯慨然复行乎?“公即声应。即日勒民兵,夹曹、柴两人赴之,与贼夹水阵。已而麾民兵毕渡趣战,曹、柴望走,公陷围中,误入淖田,不得脱。贼欲降之,公大奋骂。贼怒以刀断其喉及右臂,堕淖中,马逸去。
始公赴大昌道,宿木商家。商稔公,知贼不敌,不敢言。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如其言。商秘与家人负箦往寻乱尸,见衣白纱丰臂者,公也。载箦上,令不深没。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马奔归府,门阖,长嘶踢其扁,若告急状。守者纳之,血淋漓,毛发尽赤,众始骇公已死,而贼尤不解。后死之二十五日,子广始随木商往殓之,面如生,不以暑腐。然贫甚,不能归,尽售行李与马为资。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竞徒手得之。距殓之二十五日,夜且半,马哀鸣特异。王命秣者加莝①豆,不为止。王疑秣者绐②已,自起视枥。马骤前啮其项,不释口,久乃得脱。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翌日,呕血数升死。贼既平,有司正功罪,曹、柴亦被诛。
呜呼!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世尝言至灵者人,畜之至贱宜莫犬马若也。衔辔所制,鞭策所驱,固有衣冠介胄所不逮者。呜呼!可不畏哉!可不戒哉!
[注]①莝(cu ):铡碎的草。②绐(dài ):欺骗。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 部:部署
B. 与王素党结避祸 党:勾结
C. 商稔公,知贼不敌 稔:熟悉
D. 王命秣者加莝豆,不为止 为:因为
8. 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推出“部”为“统率”意。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战马“义”的一组是
①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②长嘶踢其扃,若告急状
③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 ④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
⑤夜且半,马哀鸣特异 ⑥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
A.①⑤⑥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③④
9. B【解析】本题考查归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全部表现战马“义”, ①③⑥均为他人谈论马,不是马自己的表现,自然也不属于“义”的范畴。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王桢,是济阳公的孙子。济阳公死于靖难,王桢死于贼寇之手,他们都获得朝廷的封赠,承担过很多重任,在吉水以忠义之家著称。
B.王桢任夔州府通判时,遇到荆襄的贼寇前来大肆劫掠,而夔州同知王公和军吏曹能、柴成却不敢出兵。危急时刻,王桢出于义愤犬吠之警兵击贼,壮烈牺牲。
C.王桢遇难后,朋胡及家人找到了他的遗体,准备送回家乡安葬,但因贫穷,只好卖行李和战马作路费。战马落入夔州同知王公手中。
D.王桢战死后,他的战马狂奔三百多里夔州府报讯;在同知王公的马槽旁,哀鸣不已,最后将仇人王公置于死地,替主人报了仇。
10.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3分)
②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如其言。(4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是要抓住关键词(1)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数:斥责。委:丢弃。再就是反问句,要译出语气特点来,表达出原文的情感来,同时对重点词语翻译准确,语言要顺畅。(2) 是:这。祝:祷告。其:他。
翻译 ①王公生气地当面斥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管的什么事, 忍心将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里吗?” ②这天将要回家, 听见有异物在山中长叫, 木商惊骇地祷告说: “替王公叫的吗?果真如此,就长叫三声后停止。”(果然)如他所说。
(2)用余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得 (《伊川易传》卷二《大蓄传》)
(2011·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江公皋传
[清]蓝千秋
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居桐城之龙眠山下。性敏慧,弱冠举于乡。未几,成进士,除瑞昌令。
瑞昌隶九江,负山带湖,民疲苶多盗,逋赋①日积。公至日,前令坐系凡三辈,其一竟以累死,妻子不能归,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罢遣前令,归其妻孥。县郭并河,岸崩壅故道, 公捐俸倡首集赀筑堤,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是时闽、楚告警,瑞昌与楚邻,奸民乘间行剽劫,吏议发兵剿,公曰:“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因勒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丁壮材勇者巡察,时刺取其渠魁②击杀之,盗遂息。
未几,迁巩昌守。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兴旁午③,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公行部出郊,见数骑驰突过车,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越四岁,移刺柳州。柳僻南服,俗犷悍。时新收粤西,兵留镇柳州,军中多掠夺妇女,哭泣思归。公白大府,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恳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饷应期至,军乃戢。粤西山峻削,柳尤邃险,万石离立,斤斧所不及,颇多巨木。时上方修太和殿,使者采木且及柳,柳人大恐。亡何,使者至,公即呼柳民问所产巨木地,令前导,公骑偕使者往视木。行数里,至绝下,山石嶙峋,木森森挺出,下临崖谷,马不能前。公解鞍,踞地稍憩,徒步邀使者登,使者有难色。公曰:“上命也,木苟可出,守臣当先以身殉。”遂短衣持筇,扶两小吏先登,使者强随之,半崖路绝,无置足所。公仰视木顾使者曰:“何如 ”使者咋舌,大呼亟返,曰:“是不可取。”公曰:“木具在是,赖使者为上言不可取状。”使者遂还,奏免,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公享年八十有一,卒康熙乙未。公性廉明,故所在有声绩。为人孝友恬淡,通达时务,习吏事,始终洁白一节,贤达皆叹仰之。
(有删节)
【注】①逋赋:拖欠的赋税。②渠魁:首领。③军兴旁午:军队征敛繁多。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 籍:登记
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趣:通“趋”,前往
C.使者采木且及柳 且:将要
D.公仰视木顾使者曰 顾:回头看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根据上下文可以推知,“趣”应该是动词,催促,督促。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江皋“所在有声绩”的一组是()
①性敏慧,弱冠举于乡
②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
③时刺取其渠魁击杀之,盗遂息
④饷应期至,军乃戢
⑤守臣当先以身殉
⑥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③⑤⑥
【解析】选B。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是体现江皋的聪慧。⑤是江皋教训使者的话。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皋到瑞昌任县令时,当地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前任县令也因此受到牵累。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和妻儿离去;又率先捐出俸禄集资修筑河堤,造福当地百姓。
B.江皋能体谅民情。他反对发兵剿灭“迫饥寒为盗”的平民,只杀掉了贼寇首领,消除了盗患;对军中被掠夺而思归的妇女,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
C.江皋处理政事冷静果决。有军人骄横凶悍,渔夺百姓,他严厉惩治,使军队不再扰民;驻柳州军队因欠饷喧哗军门,他迅速应对,设法应期发给军饷,平息了事端。
D.江皋通晓吏事,做事灵活有谋略。朝廷修太和殿,派使者来粤西山中采集巨木。江皋邀使者亲临巨木产地,其地势险要令人咋舌,使者返回后据实奏免,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解析】选A。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中“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和妻儿离去”有误,是前任县令中有三个因此受到牵连,其中一个还因为受牵累死去,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离去,让牵累死去的县令的妻儿回了家。
1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
译文:
②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译文:
②(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曲线的部分断句。
君子之于射也,内 志 正 外 体 直 持 弓 矢 审 固 而 后 可 以 言 中 故 古 者 射 以 观 德 德 也 者 得 之 于 其 心 也。
(明)王守仁《观德亭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一定要反复通读语句,把握意思后再断。
【答案】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附【译文】
江公名皋,字在湄,号磊斋,世代居住在桐城的龙眠山下。生性敏捷聪慧,不到二十就在乡试中中举。不长时间,成为进士,授官瑞昌令。
瑞昌隶属九江,背靠山,以湖为衣带,民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江公到的时候,以前的县令因为收不上赋税被囚系的有三任,其中一个竟然因为受牵累死去,妻子儿女不能回家,江公慨然禀告府县,自身承担拖欠的赋税,让前任的县令离去,让牵累死去的县令的妻儿回了家。县里的城郭连着河,河岸崩溃堵塞了原先的河道,江公捐出俸禄首先倡议集资筑堤,作为完久之计,百姓号称它叫“江公堤”。这时闽、楚告警,瑞昌与楚地相邻,奸民乘机行剽劫之事,县吏提议发兵围剿,江公说:“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于是勒令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促有才能的勇敢的丁壮巡察,趁时机刺取他们的首领击杀,盗贼于是平息。
不久,升迁为巩昌太守。当时大军进入蜀地,取道巩昌,军队征敛繁多,百姓穷乏困顿,士卒日益骄蛮凶悍,有的甚至掠夺百姓,但无人敢呵斥阻止他们。江公去郊外巡行,看见一些士兵骑马快速猛冲过他乘坐的车,(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过了四年,调任柳州刺史。柳州地方偏僻,穿着蛮服,民俗犷悍。当时刚刚收复粤西,军队留镇柳州,军中经常掠夺妇女,妇女们哭泣着想回家。江公禀告府县,命令营帅登记掠夺的妇女到郡中讯问,想回家的妇女衡量路的远近给钱遣还,总共数百人。第二年,柳州的统帅去世,粮饷不能接济,士卒穿着盔甲在军门喧哗,江公立刻出来,与他们约定按月供给粮饷,士卒相信江公,慢慢散去。江公立即派人骑马送信禀告台省催促发饷。粮饷按时间到,士卒才安定下来。粤西的山险峻陡峭,柳州尤其深邃险峻,数万石头分散挺立,斧子砍伐不到的地方,有很多巨木。当时皇上正修建太和殿,使者采购木头将要到柳州,柳州的百姓非常恐慌。不长时间,使者来到,江公就招呼柳州的百姓问产巨木的地方,让他们做向导,江公骑马偕同使者前往看木头。走了数里,到了陡峭的山下,山石嶙峋,树木繁密挺拔,下面临近崖谷,马不能向前走。江公解下马鞍,坐在地上稍微休息,邀请使者徒步登山,使者面有难色。江公说:“这是皇上的命令,木头如果能运出去,我应当首先为此献出生命。”于是穿着短衣拿着手杖,扶着两个小吏先登,使者勉强跟随,到了半崖道路断绝,没有放脚的地方。江公抬头看着树木回头对使者说:“怎么样?”使者咋舌,大呼立刻回去,说:“这是不能运出去的。”江公说:“木头都在这里,依靠使者对皇上说不能取的情形。”使者于是返回,皇上下奏免除采购木头,柳州的百姓欢呼感激皇上的恩德。
江公享年八十一岁,在康熙乙未年去世。江公生性廉明,故任官的地方都有声绩。为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生性恬淡,通达时务,熟悉吏事。自始至终品格高洁坚守一种节操,贤达的人都赞叹仰视他。
(10年重庆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亲笔砚。未冠,以词业称。侍母渡江,奉养以孝闻。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端拱初,举进士高第。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有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迁秘书丞,俄徙知果州。时寇党尚有伏岩彀依险为栅者,其酋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诏书招谕之,未下,咸请发兵殄之。道曰:“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其党岂无诖误邪?”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①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道神色自若,踞胡床而坐,谕以诏意。或识之曰:“郡守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即相率投兵罗拜,号呼请罪,悉给券归农。
天禧元年,知虢州。秋,蝗灾民歉,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又设粥糜以救饥者,给州麦四千斛为种于民,民赖以济,所全活万余人。二年五月,卒,讣闻,真宗轸惜之,诏其子奉礼郎循之乘传往治丧事。
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②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尝出按部,路侧有佳枣,从者摘以献,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曰:“此当分赡孤遗。”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与人交,情分切至,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
初,赴举,贫不能上,亲族裒钱三万遗之。道出滑台,过父友吕翁家。翁丧,贫窭无以葬,其母兄将鬻女以襄事。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别加资遣。又故人卒,贫甚,质女婢于人。道为赎之,嫁士族。搢绅服其履行。好学,嗜弈棋。平居多茹蔬,或止一食,默坐终日,服玩极于卑俭。享年六十四。
[注]①间关:辗转。 ②逋负:拖欠税赋。
(节选自《宋史 查道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鳜尺许以馈 馈:进献
B.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 治:追究
C.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 第:住宅
D.贫甚,质女婢于人 质:人质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查道对亲友“孝义”与对老百姓“仁厚”的一组是()
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 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
A. B.
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 道不候报,出官癝米赈之
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所得周给。 亲族哀钱三万遗之
C. D.
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 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查道小时候性格沉稳,不苟言笑,喜欢写字作文,后来以词业著称。好学,喜欢弈棋。因奉养母亲竭尽孝道而闻名当世。
B.查道举进士高第,得道寇准的赏识。知果州时候,尚有以何彦忠为首的贼党伏岩谷依险为寇,查道以仁德感化,使他们归顺为农。知虢州时,遇蝗灾,查道千方百计赈灾,救活了一万多人。
C.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D.查道对亲族朋友有情有义。居京师时,家里贫穷,也要供养亲族之茕独者;倾其所有为友人办丧事、择婿嫁女,自己生活却极为节俭。
1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的部分断句。(3分)
子厚前时少年,用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行予时也。
(取材于韩愈《柳予厚墓志铭》)
(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3分)
②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4分)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重庆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以博财物耶      博:增加
B.禄秩优厚         秩:品级
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规:谋求
D.事觉自死        觉:败露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
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④愚者多财生其过
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答案】
(1)A
【解析】“博”应为“换取”的意思。
(2)B
【解析】④项“愚者多财生其过”谈的是多财的祸患。⑥项“祸福无门,惟人所召”讲的是祸福自己掌握。
(3)D
【解析】“鸟”“鱼”被获不是因为贪高、贪深,而是贪饵。
参考译文:
  人有明珠,没有不视之宝贵的,如果用来弹击麻雀,这不是很可惜吗?况且人的性命比明珠还珍贵,见了金钱财帛连法网也不怕了,(就敢)直接接受贿赂,这是不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可用来弹击麻雀,何况人的性命如此宝贵,哪能用来换取财物呢?群臣如果能都努力忠诚正直,益国利人,这样官爵就会马上来到。都不能以这种方法来追求荣华,竟然敢接受财物,等到贪赃纳贿的事败露的时候,其性命也要灭亡了,实在是可笑的事。
  贪财的人却并不懂得爱财,比如朝廷和地方五品以上的官员,俸禄优厚,一年所得的数目很多。如果接受别人的财物贿赂,也不过数万,一旦事情败露,官职俸禄都被剥夺,这岂是懂得爱财?这是因小而失大。以前的公仪休生性喜爱吃鱼,但他从不接受别人送的鱼,所以他能长久地吃到鱼。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诗经》说:‘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大风刮得很猛,贪人败坏族类。是说一人贪会贻害很多人)’这确实不是妄言。以前的秦惠王要讨伐蜀国,但不知道道路,于是刻了五头石牛,把金子放在石牛后面。蜀人看见后,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便派五个大力士把石牛拖入了蜀国。道路出现了,秦军跟随其后而攻打了蜀国,蜀国于是就灭亡了。汉朝的大司农田延年贪赃纳贿三千万,事发后自刎而死。类似这样的事,怎能记述得过来!
  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总是敬畏天地,(这样)不只百姓安宁,自己也可常得快乐。古人说:‘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这话可以深以为诫。如果徇私贪污,不只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
  “古人说:‘飞鸟栖息于树林,唯恐树木不高,所以筑巢于树木的顶端;鱼藏于水中,唯恐水不深,所以穴居于水底洞穴中。然而能被人们所捕获的,都是因为贪饵的缘故。’现在大臣受任命,身居高位,享受厚禄,应当要履行忠诚正直,遵循清廉无私,这样才能没有灾祸,长守富贵啊。古人说:‘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些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斜线(/)断句:
若徇 私 贪 浊 非 止 坏 公 法 损 百 姓 纵 事 未 发 闻 中 心 岂 不 常 惧
(2)翻译:
①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②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重庆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景公出游于寒途,睹死胔注,默然不问。晏子谏曰:“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使令不劳力,籍敛不费民。先君将游,百姓皆说曰:‘君当幸游吾乡乎?’今君游于寒途,据四十里之氓,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而君不问,失君道矣。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骄泰奢侈,上无以亲下。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此三代之所以衰也。今君行之,婴惧公族之危,以为异姓之福也。”公曰:“然!为上而忘下,厚籍敛而忘民,吾罪大矣!”于是敛死胔,发粟于民,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公三月不出游。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数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公曰:“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晏子曰:“君过矣,夫厚籍敛不以反民,弃货财而笑左右,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且夫孤老冻馁,而死狗有祭;鳏寡不恤,而死狗有棺。行辟若此,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怨聚于百姓,而权轻于诸侯,而乃以为细物,君其图之。”公曰:“善。”趣庖治狗,以会朝属。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胔(zì):腐尸。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君将游,百姓皆说曰:“君当幸游吾乡乎?” 说:高兴
B.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 服:服从
C.公曰:“以属狱。” 属:交付
D.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 特:只是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齐景公“荒唐行径”和“苛虐百姓”的一组是( )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齐景公漠视百姓疾苦、只顾自己取乐之时,晏子指出“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是国家衰败的原因。
B.齐景公所爱之马暴死,欲杀养马之人。晏子假意斥责养马人,阻止了这种行为。
C.齐景公能听从晏子的劝谏,也还算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君主。
D.文章通过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晏子的贤能有德、刚正不屈、机智幽默。
【答案】
答案:B
【解析】“服政”,指服役纳税。
答案:C
【解析】C项中,景公狗死后采取的做法是荒唐的,按他的话说是“以与左右为笑耳”,而“厚敛籍不以反民”正反映了“苛虐百姓”。
答案:B
【解析】晏子假意斥责养马人是在景公决定不杀养马人之后。
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斜线(/)断句:
昔 吾 先 君 桓 公 出 游 睹 饥 者 与 之 食 睹 疾 者 与 之 财(2分)
(2)翻译:
①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4分)
②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4分)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重庆卷
【答案】
(1)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
(2)①他们竭尽财产还不够供奉您,竭尽全力还不能完全干完劳役。百姓又饿又冷,腐尸一具接一具。
②忽略百姓的忧愁,而在意左右的玩笑,那么国家也没有希望了。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重庆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弘治五年,旱灾求言。东阳条摘《孟子》七篇大义,附以时政得失,累数千言,上之。帝称善。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还,上疏言:
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篒窳[注],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
夫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臣在山东,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乞取从前内外条奏,详加采择,断在必行。
帝嘉叹,悉付所司。
是时,帝数召阁臣面议政事。东阳与首辅刘健等竭心献纳,时政阙失必尽言极谏。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
(节选自《明史·李东阳传》)
[注]皆窳:ziyu,疏懒。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充:担任
B.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 遄:速疾
C.江南、浙东流亡载道 载:负载
D.始于容隐,成于蒙蔽 容:包庇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民生维艰”和“厉治混乱”的一组是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李东阳幼时聪明颖悟,擅书法,深得皇上喜爱。十八岁中进士后进入仕途,不断得到升迁。
B.弘治十七年,李东阳给皇帝上疏,描述了奉命往祭途中所见所闻的严重灾情,令人触目惊心;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C.李东阳一路上听取了各种意见,认为产生灾异的根源在于势家巨族、亲王贵戚、内廷官员互相勾结,危害百姓。
D.为了革除蒙蔽之祸,李东阳请求皇上将以前的各种建议详细地加以整理并择善实施。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重庆卷)
【答案】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基本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载:充满。
9.【答案】C
【解析】本题是每年必考的十八个虚词之内的项目。前一个“以”:因为;后一个“以”:连词,来。A项,者,代词。B项,于,介词,在。D项,所字结构。
10.【答案】D
【解析】考查了学生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A项表现“民生维艰”;B项表现“吏治混乱”;C项表现“民生维艰”。
11.【答案】C
【解析】考查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根源是“天灾和人祸”。
12.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2)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
【答案】
(1)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居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
(2)游荡不务正业的人,假托皇亲国戚手下之人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店铺,并搜罗商税。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重庆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 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堪:忍受
  B、拜住袖其疏入谏  袖:藏在袖里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少:稍微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昼则默诵,夜则闭户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纟希
  C、不得已而为盗耳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D、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
  A、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B、首毁淫祠三十余所
   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C、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D、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
   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重庆卷
【答案】
 8.C 9.B 10.D 11.B
8 【解析】“拜”应解释为“授给官职”。
9.【解析】 B项两个句子中的“则”都是用在表并列对举的句子中,可译作“就”。
A项中前一个句子中的“其”为指示代词“那”,后一个句子中的“其”为人称代词“他的”;C项中前一个句子中的“而”为表条件关系的连词,后一个句子中的“而”为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D项中前一个句子中的“为”是“因为”,后一个句子中的“为”是介词“被”。
10.【解析】 A项“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属正常请求不属于直言逆耳的话;B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和C项“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是在治理不法和法办坏人,不属直接的“行义”为善。
11 【解析】“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错误,文本第三段第一行有“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并没有直接给皇帝。而且劝以“崇俭虑远”。
12、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答案】
(1)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2)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解析】略
阅读下文。完成第lO—13题。
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随计①入京,里中醵金赆行②。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曰:“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且行,闻乡人病,念曰:“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孙沔征侬徭,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再调华原主簿。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郡吏赵至诚贪狡区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可暴其罪,荷枷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
签书仪州判官。西夏寇边,使者使可按视,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亟分其骑为三四,令之曰:“建尔旗帜,旋山徐行。”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骑不敢击。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说渭源羌酋输地八千顷,因城熟羊③以抚之。琦上其功。
可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与田颜为友。颜病重,千里求医,未归而颜死,目不瞑。人曰:“其待侯君乎 ”且殓而可至,拊之乃瞑。颜无子,不克葬,可辛勤百营,鬻衣相役,卒葬之。方天寒,单衣以居,有馈白金者,顾颜之妹处室,举以佐其奁具。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适友人郭行扣门曰:“吾父病,医邀钱百千,卖吾庐而不售。”可恻然,计橐中装④略当其数,尽与之。关中称其贤。(选自《宋史·列传》)
【注】①计:计吏,考察官吏的官员。②醵:聚集钱财;赆:临行时赠送礼物。③熟羊:地名。 ④橐中装:指珠玉之类的财物。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 责:索求
B.夏人循环问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 问:间或
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 质:质问
D.颜无子,不克葬 克:能够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B.其待侯君乎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D.卖吾庐而不售
位尊而无功
12.下列各句中,与“唯巫言是用”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
C.言于大府诛之
D.夫晋,何厌之有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可少年时倜傥不羁,长大后笃志为学。家贫,乡亲们凑钱资助他人京应诏,回来后将钱全分给其他同举者,将要走时又留下来照顾生病的乡人,显示出他自律不贪的良好品格。
B.侯可任地方官政绩卓著。在巴州化城时,订立规约制度,基本上改变了当地“尚鬼废医”、“娶妇责财”等陋习。在华原时,打击富人的巧取豪夺;把贪暴的郡吏绳之以法,此举大快人心,得到百姓的佩服和拥护。
C.侯可能妥善处理边境事务。西夏寇边时,使者派侯可巡视,侯可立即带领数十骑到了边境,突然与夏人相遇。他派人迷惑敌人,使夏人“不敢击”;又说服羌人首领献纳土地,并筑熟羊城来安抚他们,韩琦上报他的功绩。
D.侯可轻财乐义,有朋友去世,他“鬻衣相役”以葬,并用所“馈白金”为朋友未出嫁的妹妹置办嫁妆;友人父病无钱医治,侯可把自己的财物全给了他。其义举获得人们交口称赞。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重庆卷
【答案】
10、C 11、B 12、D 13、A
10.【解析】质:抵押。
11.【解析】B项第一个“其”是副词,表示推测,“大概”的意思;第二个“其”是代词,“它的”。A项两个“以”都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C项两个“与”都是介词,“和”的意思。D项两个“而”都是表示转折关系,“却”的意思。
12.【解析】例句“唯……是……”是宾语前置,只有D项符合条件,A项祈使句,B项省略句,C项状语后置。
13.【解析】等到要回来的时候,侯可把剩余的钱财分给其他同举者,而不是“回来后”,也不是“全”分给。而且,留下来照顾生病的乡人,是显示其气节,重情义,不是显示“自律不贪”。
1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令之曰:“建尔旗帜,旋山徐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恻然,计橐中装略当其数,尽与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重庆卷
【答案】
14、
(1)侯可一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还给它的主人。
(2)命令他们说:“竖起你们的旗帜,围绕着山慢慢地走。”
(3)侯可显出怜悯同情的样子,计算自己的财物大致和那数目相当,全给了他。
【解析】文言文翻译要抓住重点词,同时要能字字落实。各句的重点词如下:(1)驰,骑马奔跑;发,打开;券,田契。(2)建,竖起;旋,绕着;徐,慢慢地。(3)恻然,怜悯同情的样子;略,大致;当,相当;与,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夏侯端,寿州寿春人,梁尚书左仆射详孙也。仕隋为大理司直。高祖微时与相友,大业中讨贼河东,表端为副。密语高祖曰:“上①性沈忌,内恶诸李,今金才已诛,次且取公,宜蚤为计。”帝感其言。义师兴,端在河东,吏捕送长安。帝入京师,释囚,引入卧内,擢秘书监。
李密之降,关东地未有所属,端请假节招谕,乃拜大将军,为河南道招慰使。即传檄州县,东薄海,南揵②淮,二十八州遣使顺附。次谯州,会毫、汴二州刺史已降王世充,道塞,无所归,计穷彷徨。麾下二千人粮尽不忍委端去,端乃杀马宴大泽中,谓众曰:“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吾丐若首,持与贼以取富贵。”众号泣不忍视,端亦泣,欲自刎,争持之,乃止。行五日,饿死十四三。遇贼,众溃,从者才三十余人,遂东走,撷豆③以食。端持节卧起,叹曰:“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纵其下,令去,毋俱没。会李公逸守杞州,勒兵迎端。时河南地悉入世充,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世充遣人以淮南郡公、尚书少吏部印绶召端,解所服衣以赠。端曰:“吾,天子使,宁污贼官邪!非持首去不可见。”即焚书及衣,因解节毛怀之,间道走宜阳。历崖峭榛莽。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帝闵之,复拜秘书监。出为梓州刺史。散禄禀周孤穷,不为子孙计。贞观元年卒。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忠义》)
【注】 ①上:指隋炀帝。②揵:连接。③豆:豆名,又名野绿豆。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次谯州,会毫、汴二州刺史已降王世充  次:顺着
B.端持节卧起  节:符节,古代用作凭证
C.会李公逸守杞州,勒兵迎端  勒:统率
D.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  及:言及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13.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夏侯端“体恤麾下”和“不污贼官”的一组是(  )
A.
C.
D.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侯端是梁朝尚书夏侯详之孙,曾在隋朝为官。高祖未显贵时,和他是朋友。义军兴起,夏侯端被官吏捉住送往长安。高祖攻入长安后,把他释放出来,委以要职。
B.在毫、汴二州刺史降王世充后,夏侯端部走投无路,其麾下二千人粮尽,不忍抛弃夏侯端离去。夏侯端愿把头给他们换取富贵,被制止;又下令让部下离去,以保全他们的性命。
C.夏侯端坚持操守。王世充派人以官职相诱,夏侯端严辞拒绝,怀揣节毛,从小路逃出,历经千辛万苦回到朝廷。
D.夏侯端为官清廉,任梓州刺史时,禀告皇帝,把他的俸禄、口粮拿出救济孤儿和穷人,不为子孙留下财产。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重庆卷
【答案】
11.A 12.D 13.C 14.D
15.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
(2)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
(3)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重庆卷
【答案】
15.(1)我奉君王之命,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
(2)李公逸为夏侯端的气节而感动,坚守(杞州)。
(3)等到到达的时候,他部下中还活着的人全都身体瘦弱,毛发枯焦,人们不忍心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