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知道大化改新,初步了解日本古代社会。
知道日本统一的概况;掌握大化改新的背景、时间、内容和影响;了解武士集团的形成及其对日本的影响。结合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有关中日交往历史的讨论,初步培养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点01
6世纪前的日本
国家的出现和统一:
世纪初,本州中部兴起的
政权统一了日本。
2、管理概况:
①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
”,大王依靠
统治全国。(政治结构)
②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
。领地上的居民以“
”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
的称为“田部”,从事
的
称为“海部”等等。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也依其特长分别编入
部、
部等。(经济结构)
③部民是贵族的,地位近似于
。(阶级结构)
温馨提示:给日本倭奴国王赐以印绶的中国皇帝是谁?
东汉
帝
。
知识点02
大化改新
3、背景(原因):
①
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②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
天皇即位。
4、概况:
(1)时间:
年;②人物:
天皇,年号
;
(2)内容:
政治上:建立以
为中心的
制度,地方设
、
、
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和国内局势的稳定。)
经济上:
①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
,成为
、
;(作用:抑制了
兼并,解放了生产力。)
②国家将土地分给
,每隔
年授田一次,不能
,也不能
;(作用:使得底层的劳动人民生活有了保障,社会地位有所改善,提高生产积极性,从而稳固了统治根基。)
③统一
。(作用:不仅充实了国库,也提升了日本政府的综合实力。)
5、意义:谈谈大化改新的意义。大化改新的“新”体现在什么方面?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
社会向
社会过渡的标志,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
制的封建国家。
大化改新的“新”体现在:加速了日本
化进程。(
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6、启示:谈谈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
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锐意改革,重视教育,促进本民族的发展。(
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要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改革求新,与时俱进。)
知识点03、武士和武士集团
(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
7、出现的原因:
根本原因:①土地
、土地
盛行,封建
形成;②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
能力,
动荡。
直接原因:为保护
,出现武士和武士集团
温馨提示:大化改新后出现的大庄园还享有什么特权?有何影响?
“
”的特权,既不向国家
,也不准
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
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
能力,社会局势
。
8、武士和武士集团的人员构成:武士集团的成员有哪些人构成?武士集团的构成原则有哪些?
地方豪强
和
中的青壮男子,成员称为“
”;
关系和
制相结合组,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
和
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
关系和
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
。(武士相当于庄园主蓄养的专职打手)
9、武士团主要职能:武士团有时代表
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
号召去征战。朝廷不得不承认国家体制外的武装力量的合法性。
10、武士道:武士效忠的是他的
,而不是
;
武士道精神内涵:强调忠义节烈,宣扬忠诚无畏;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
和
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在天皇和豪强贵族进行斗争时,双方都竭力拉拢武士,扩大自己的实力,左右政局,形成幕府政治。
11、幕府统治:
形成:12世纪晚期(1192年),源氏首领
获得“
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
。日本由此进入了长达近
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结束:1868年,倒幕运动,
幕府被推翻
12、幕府与天皇的关系:
幕府与天皇朝廷
。幕府首领“将军”名义上由
任命,但
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幕府就成为事实上的中央政府。)
知识点一
6世纪前的日本
1.(2020·辽宁锦州市·北镇第一初级中学)日本是东亚的一个岛国,由四个大岛及其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5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并统一了日本的政权名称是
A.太平天国政权
B.大和政权
C.通贵政权
D.大顺政权
2.(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下图“统治结构示意图”反映的是
A.6世纪前的日本
B.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
C.8世纪的法兰克王国
D.9世纪的东罗马帝国
3.(2021·广东)在日本,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别家族脱离部民组织生产的趋势日益强烈,这种现象使政府和贵族失去了对部民的控制,不仅减少了财政收入,而且动摇了部民制度,动摇了大和国家赖以存在的基础。这一情形出现在
A.大和国建立前
B.大化改新前
C.幕府统治时期
D.明治维新前
知识点二
大化改新
【重难点】
4.(2021·江西)“在整个7—8世纪,大和政府向大唐朝廷派出一系列的使节并改组政府……结果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社会的每一个方面。”材料中的“影响”主要是指
A.严重削弱了天皇的权力
B.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C.加强了世袭贵族的地位
D.大和基本统一了日本
5.(2020·河南)孝德天皇在公元646年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一系列改革,颁布改新诏书,“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这一改革被称为
A.大化改新
B.查理·马特改革
C.明治维新
D.彼得一世改革
6.(2021·山东)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技术以至生活风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国的深刻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7世纪中期的一次改革。这次改革
A.改变了社会性质
B.建立了幕府统治
C.产生了近代工业
D.发展了资本主义
7.(2021·山东九年级二模)比较法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历史兴趣小组将日本大化改新与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形式的改革进行比较,其共同之处是
A.都通过土地分封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B.国家都将土地分给公民,得到土地的公民要向国家缴纳赋税
C.都通过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D.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促进了本国封建制度的形成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通过四次遣隋使,日本在初步直接接触中国的优秀文化并有所汲取之后,“对中国优秀文化益加叹羡和憧憬,朝野上下醉心于学习和模仿,形成一股狂热的学习高潮”。……而当时的中国,在唐继隋统一全国,历太宗、高宗等诸代的治世后,经济高度繁荣发达,文化空前隆盛辉煌。……唐代文化之隆与对留学生待遇之厚,自然对日本有强烈的吸引力。于是为了实现继续直接地向中国学习优秀文化的目的,日本皇廷组织大型使团,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节,以便更有效地学习,并随派大批留学生、留学僧,以便长期从事学习。显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才是日本遣唐使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池步洲《日本遣唐使简史》
材料二 依照中国隋唐的模式,改革日本的土地、赋税和徭役制度,并废除官职世袭的陋习,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摘编自王毅《论日本大化改新的成败》
材料三 由于日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大规模吸收中国文化,以促进本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日本人把移植外来文化视为当然的事情,只要能够适应形势,任何需要的东西都可以从海外引进,既无顾虑也不以为耻。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在该时期“醉心于学习和模仿”的典型事件。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判断,“废除官职世袭的陋习”后日本确立了怎样的选官标准?这次改革对日本有何影响?
(3)通过这次改革,反映出日本这个民族的特点是什么?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什么启示?
知识点三
幕府统治
9.小敏在电影《霍元甲》中看到日本的军人讲求武士道精神(武士应遵守的道德)。请问这一现象产生于日本哪一社会发展阶段?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原始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0.(2020·安徽相山?初三三模)日本在12世纪,由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年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被称作
A.武士道
B.士
C.幕府
D.武士
11.(2020·山东北区?初三期末)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日本出现许多大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其直接结果是
A.促成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最高统治者放弃“大王”称号,改称“天皇”
C.出现一种以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武士集团
D.日本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能力点
大化改新
【易错点】
1.(2021·江西抚州市·九年级月考)王毅在《论日本大化改新的成败》中说:“为数不多的铁制农具仅仅被当时的氏姓贵族所垄断。他们凭借这一优越的生产条件,大肆开垦、兼并土地,大大加速了自身的成长??并且很快在政治上崛起,造成了七世纪日本社会的动乱。”材料主要论述大化改新的
A.历史背景
B.改革措施
C.成败得失
D.历史影响
2.(2021·广东梅州市·九年级期末)日本德仁天皇于2019年10月22日在皇居正殿“松之间”举行了“即位礼正殿之仪”,正式宣告日本第126代天皇即位。来自194个国家及联合国、欧盟等组织的代表共2000余人参加了此次即位仪式。大化年间,日本通过学习唐朝的文化与典章制度,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A.天皇从此掌握了国家实权,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B.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C.全面引进了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D.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3.(2021·全国)大化五年(649年),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并建立“置八省百官”的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材料中涉及的改革措施与作用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编订律令法典,作为治国的基础
B.土地收归国有,使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C.改革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D.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促进了日本进步发展
4.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放眼古今中外,有过很多重要的改革。例如雅典“伯里克利改革”、8世纪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形式的改革、日本“大化改新”,关于这些改革的共同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改革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B.改革推动了社会转型
C.改革都是与土地有关
D.改革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素养点一
大化改新的内容——--史料实证
1.(2021年江苏盐城中考真题)观察图政治体制示意图,它体现了
A.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B.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C.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
D.俄国农奴制改革措施
素养点二
大化改新的意义——---历史解释
2.(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从“大化”开始,日本共有247个年号出自中国古籍。大化年间,通过学习中国的文化与典章制度,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A.天皇从此掌握了国家实权,直至二战结束
B.缓和了各种社会矛盾,稳定日本社会秩序
C.全面引进了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D.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素养点三
中华文明对日本的影响——家国情怀
3.孙立祥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一文中指出“日本通过三次‘开国’,成功实现了社会的全面转型”。依据下列图片判断日本此次“开国”事件是指
大化改新
明治维新
军部专政
D.民主改革
课前预习记录:
月
日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课后作业三维度科学设计
维度一、夯实基础,对点精练(精准练习显高效)
维度二、能力提升,思维拓展(挑战自我必提高)
维度三、学科素养,价值引领(拔尖提升素养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知道大化改新,初步了解日本古代社会。
知道日本统一的概况;掌握大化改新的背景、时间、内容和影响;了解武士集团的形成及其对日本的影响。结合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有关中日交往历史的讨论,初步培养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点01
6世纪前的日本
国家的出现和统一:
5世纪初,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2、管理概况:
①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政治结构)
②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等等。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也依其特长分别编入织锦部、锻冶部等。(经济结构)
③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阶级结构)
温馨提示:给日本倭奴国王赐以印绶的中国皇帝是谁?
东汉光武帝刘秀。
知识点02
大化改新
3、背景(原因):
①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②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
4、概况:
(1)时间:646年;②人物:孝德天皇,年号大化;
(2)内容:
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和国内局势的稳定。)
经济上:
①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作用:抑制了土地兼并,解放了生产力。)
②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作用:使得底层的劳动人民生活有了保障,社会地位有所改善,提高生产积极性,从而稳固了统治根基。)
③统一赋税。(作用:不仅充实了国库,也提升了日本政府的综合实力。)
5、意义:谈谈大化改新的意义。大化改新的“新”体现在什么方面?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大化改新的“新”体现在:加速了日本封建化进程。(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6、启示:谈谈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
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锐意改革,重视教育,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要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改革求新,与时俱进。)
知识点03、武士和武士集团
(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
7、出现的原因:
根本原因:①土地私有、土地兼并盛行,封建庄园形成;②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直接原因:为保护庄园,出现武士和武士集团
温馨提示:大化改新后出现的大庄园还享有什么特权?有何影响?
“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
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8、武士和武士集团的人员构成:武士集团的成员有哪些人构成?武士集团的构成原则有哪些?
地方豪强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成员称为“武士”;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组,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武士相当于庄园主蓄养的专职打手)
9、武士团主要职能:武士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朝廷不得不承认国家体制外的武装力量的合法性。
10、武士道: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是国家;
武士道精神内涵:强调忠义节烈,宣扬忠诚无畏;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在天皇和豪强贵族进行斗争时,双方都竭力拉拢武士,扩大自己的实力,左右政局,形成幕府政治。
11、幕府统治:
形成:12世纪晚期(1192年),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日本由此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结束:1868年,倒幕运动,德川幕府被推翻
12、幕府与天皇的关系:
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幕府就成为事实上的中央政府。)
知识点一
6世纪前的日本
1.(2020·辽宁锦州市·北镇第一初级中学)日本是东亚的一个岛国,由四个大岛及其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5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并统一了日本的政权名称是
A.太平天国政权
B.大和政权
C.通贵政权
D.大顺政权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5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B符合题意;洪秀全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A不正确;通贵政权的说法错误,C不正确;李自成建立了大顺政权,D不正确;故选B。
2.(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下图“统治结构示意图”反映的是
A.6世纪前的日本
B.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
C.8世纪的法兰克王国
D.9世纪的东罗马帝国
【答案】A
【详解】根据“大王、部民”可知,材料反映的是6世纪前的日本,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生产的称为田部,A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A。
3.(2021·广东)在日本,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别家族脱离部民组织生产的趋势日益强烈,这种现象使政府和贵族失去了对部民的控制,不仅减少了财政收入,而且动摇了部民制度,动摇了大和国家赖以存在的基础。这一情形出现在
A.大和国建立前
B.大化改新前
C.幕府统治时期
D.明治维新前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日本、部民、动摇大和国家的基础等信息,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和的世袭贵族占有大量的土地、奴隶以及地位近似奴隶的部民,权势极大。部民不断反抗,政府和贵族失去了对部民的控制,减少了财政收入,而且动摇了部民制度。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天皇和一些留学生中国的士大夫决心参照隋唐制度,实行了大化改新。B正确;1世纪前后,大和国已经建立,A排除;大化改新后,日本建立庄园,进入幕府统治时期,C排除;推翻幕府统治后,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D排除;故选B。
知识点二
大化改新
【重难点】
4.(2021·江西)“在整个7—8世纪,大和政府向大唐朝廷派出一系列的使节并改组政府……结果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社会的每一个方面。”材料中的“影响”主要是指
A.严重削弱了天皇的权力
B.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C.加强了世袭贵族的地位
D.大和基本统一了日本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在整个7—8世纪,大和政府向大唐朝廷派出一系列的使节并改组政府……结果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社会的每一个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执政的孝德天皇仿行隋唐制度颁布改新诏书,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B正确;大化改新强化了日本天皇的政治权力,排除A;大化改新废除大贵族垄断政权的体制,排除C;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实现统一,排除D。故选B。
5.(2020·河南)孝德天皇在公元646年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一系列改革,颁布改新诏书,“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这一改革被称为
A.大化改新
B.查理·马特改革
C.明治维新
D.彼得一世改革
【答案】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公元646年开始,日本孝德天皇时期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一系列改革。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班给农民口分田,六年一班,死后归还。另分给园地和宅地,可以世袭占有。另外,对贵族官僚授予封食,对功臣贵族另赐功田。改革租税制度,实行租庸调法;改革国家机构,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中央政府设二官八省,分别掌握各项政务;地方行政设国、郡、里等单位,国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长由地方土豪充任。所以这一改革被称为大化改新,A项符合题意;B项是欧洲法兰克王国的改革,C项是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时期开始进行的改革,D项是俄国历史上的改革。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6.(2021·山东)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技术以至生活风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国的深刻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7世纪中期的一次改革。这次改革
A.改变了社会性质
B.建立了幕府统治
C.产生了近代工业
D.发展了资本主义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其中影响最大的是7世纪中期的一次改革”可知,7世纪时,日本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发展到了封建社会,故A正确;幕府统治是在1185年开始,故B错误;明治维新使日本产生了近代工业,发展了资本主义,故排除CD项。故选A。
7.(2021·山东九年级二模)比较法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历史兴趣小组将日本大化改新与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形式的改革进行比较,其共同之处是
A.都通过土地分封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B.国家都将土地分给公民,得到土地的公民要向国家缴纳赋税
C.都通过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D.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促进了本国封建制度的形成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日本大化改新与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形式的改革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促进了本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故选D;法兰克王国没有建立中央集权,排除A;法兰克王国采用封建制度,即国王将领土分封给属下(大封建主),属下再将领土分封给他们的属下(小封建主),排除B;日本大化改新与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形式的改革都促进了本国封建制度的形成,C错误。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通过四次遣隋使,日本在初步直接接触中国的优秀文化并有所汲取之后,“对中国优秀文化益加叹羡和憧憬,朝野上下醉心于学习和模仿,形成一股狂热的学习高潮”。……而当时的中国,在唐继隋统一全国,历太宗、高宗等诸代的治世后,经济高度繁荣发达,文化空前隆盛辉煌。……唐代文化之隆与对留学生待遇之厚,自然对日本有强烈的吸引力。于是为了实现继续直接地向中国学习优秀文化的目的,日本皇廷组织大型使团,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节,以便更有效地学习,并随派大批留学生、留学僧,以便长期从事学习。显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才是日本遣唐使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池步洲《日本遣唐使简史》
材料二 依照中国隋唐的模式,改革日本的土地、赋税和徭役制度,并废除官职世袭的陋习,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摘编自王毅《论日本大化改新的成败》
材料三 由于日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大规模吸收中国文化,以促进本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日本人把移植外来文化视为当然的事情,只要能够适应形势,任何需要的东西都可以从海外引进,既无顾虑也不以为耻。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在该时期“醉心于学习和模仿”的典型事件。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判断,“废除官职世袭的陋习”后日本确立了怎样的选官标准?这次改革对日本有何影响?
(3)通过这次改革,反映出日本这个民族的特点是什么?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什么启示?
【答案】(1)大化改新;唐代文化之隆与对留学生待遇之厚。
(2)以才选官;日本发展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3)日本非常善于学习其它民族的先进文化,通过改造创新,使其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启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应该坚持改革开放、引进外来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不断创新,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围绕日本的学习和创新,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在该时期“醉心于学习和模仿”的典型事件是大化改新,日本孝德天皇时期仿效唐朝典章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得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根据材料一“唐代文化之隆与对留学生待遇之厚,自然对日本有强烈的吸引力”指出,唐朝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原因是唐代文化之隆与对留学生待遇之厚。
(2)据材料二判断,“废除官职世袭的陋习”后,日本仿效隋唐科举考试制度,确立了以才选官的选官标准。这次改革即大化改新使得日本发展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3)依据材料三“日本人把移植外来文化视为当然的事情,只要能够适应形势,任何需要的东西都可以从海外引进,既无顾虑也不以为耻”,反映出日本这个民族的特点是非常善于学习其它民族的先进文化,通过改造创新,使其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围绕日本的学习和创新分析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应该坚持改革开放、引进外来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不断创新,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三
幕府统治
9.小敏在电影《霍元甲》中看到日本的军人讲求武士道精神(武士应遵守的道德)。请问这一现象产生于日本哪一社会发展阶段?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原始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大化改新使得日本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此后百余年后,日本地方豪强崛起,他们占有大片土地,建起庄园。为保护自己的庄园和统治,豪强把自己的家族和仆人武装并蓄养起来,组成一种以血缘关系和主仆关系为纽带的军事集团,特殊的武士阶层逐渐形成。后来,日本形成了武士应遵守的封建道德,称为“武士道”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忠君”、“节义”、“勇武”等。武士道是日本军事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对以后日本的发展影响深远,所以这一现象产生于日本封建社会,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0.(2020·安徽相山?初三三模)日本在12世纪,由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年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被称作
A.武士道
B.士
C.幕府
D.武士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兼并盛行,日本出现许多大庄园,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其直接结果是出现一种以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武士集团,日本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选项D符合题意;武士道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精神支柱,排除A;士一般是古代中国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排除B;幕府是古时日本一种权力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机构,排除C。故选D。
11.(2020·山东北区?初三期末)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日本出现许多大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其直接结果是
A.促成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最高统治者放弃“大王”称号,改称“天皇”
C.出现一种以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武士集团
D.日本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日本出现许多大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出现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武士集团,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题干无关。故选C。
能力点
大化改新
【易错点】
1.(2021·江西抚州市·九年级月考)王毅在《论日本大化改新的成败》中说:“为数不多的铁制农具仅仅被当时的氏姓贵族所垄断。他们凭借这一优越的生产条件,大肆开垦、兼并土地,大大加速了自身的成长??并且很快在政治上崛起,造成了七世纪日本社会的动乱。”材料主要论述大化改新的
A.历史背景
B.改革措施
C.成败得失
D.历史影响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的“为数不多的铁制农具仅仅被当时的氏姓贵族所垄断。他们凭借这一优越的生产条件,大肆开垦、兼并土地,大大加速了自身的成长…并且很快在政治上崛起,造成了七世纪日本社会的动乱。”可知,题干材料主要论述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七世纪日本社会的动乱促使日本向先进的中国学习,进行大化改新,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未涉及大化改新的改革措施,排除B;成败得失和历史影响在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D。故选A。
2.(2021·广东梅州市·九年级期末)日本德仁天皇于2019年10月22日在皇居正殿“松之间”举行了“即位礼正殿之仪”,正式宣告日本第126代天皇即位。来自194个国家及联合国、欧盟等组织的代表共2000余人参加了此次即位仪式。大化年间,日本通过学习唐朝的文化与典章制度,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A.天皇从此掌握了国家实权,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B.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C.全面引进了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D.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上台执政,参照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所以D项符合题意;AB项不符合史实,C项不是实质性变化。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3.(2021·全国)大化五年(649年),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并建立“置八省百官”的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材料中涉及的改革措施与作用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编订律令法典,作为治国的基础
B.土地收归国有,使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C.改革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D.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促进了日本进步发展
【答案】C
【详解】由材料
“天覆地载,帝道唯一”,并建立“置八省百官”的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概括可知,大化改新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设立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从而改革行政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因此C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编订律法,因此A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土地问题,因此B错误。改革行政制度确实是效仿唐朝典章制度,但是没有体现出促进日本社会进步,因此D错误,综上故选C。
4.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放眼古今中外,有过很多重要的改革。例如雅典“伯里克利改革”、8世纪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形式的改革、日本“大化改新”,关于这些改革的共同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改革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B.改革推动了社会转型
C.改革都是与土地有关
D.改革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雅典“伯里克利改革”、8世纪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形式的改革、日本“大化改新”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都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A正确;大化改新推动了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但是雅典和法兰克王国的改革并没有推动社会转型,B排除;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形式的改革和日本大化改新涉及土地问题,但是雅典“伯里克利改革”与土地无关,C排除;雅典“伯里克利改革”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是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形式的改革和日本大化改新并不是涉及民主政治,D排除。故选A。
素养点一
大化改新的内容——--史料实证
1.(2021年江苏盐城中考真题)观察图政治体制示意图,它体现了
A.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B.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C.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
D.俄国农奴制改革措施
【答案】C
【详解】据材料“地方设国、郡、里三级;中央设立二管八省;天皇处于政权的最顶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中央设立二官八省,地方上设国、郡、里,实行征兵制。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标志,故选C;印度的种姓制度由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组成,不符合材料,排除A;古希腊实行民主制度,没有天皇,B错误;俄国农奴制改革最高统治者称为沙皇,D错误。
素养点二
大化改新的意义——---历史解释
2.(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从“大化”开始,日本共有247个年号出自中国古籍。大化年间,通过学习中国的文化与典章制度,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A.天皇从此掌握了国家实权,直至二战结束
B.缓和了各种社会矛盾,稳定日本社会秩序
C.全面引进了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D.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大化年间,通过学习中国的文化与典章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D正确;日本从镰仓幕府建立后,天皇的权力被架空将尽700年,排除A;大化改新的结果缓和了各种社会矛盾,稳定日本社会秩序,不是对日本社会的实质性描述,排除B;全面引进了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是大化改新成功的原因之一,排除C。故选D。
素养点三
中华文明对日本的影响——家国情怀
3.孙立祥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一文中指出“日本通过三次‘开国’,成功实现了社会的全面转型”。依据下列图片判断日本此次“开国”事件是指
大化改新
明治维新
军部专政
D.民主改革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日本仿效中国唐朝进行了大化改新,使日本走上了封建社会的道路,故A正确。明治维新仿效的是西方发展模式,故排除B项。军部专政是受经济危机的打击,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民主改革是二战以后,美国占领了日本以后进行的,故排除D项。故选A。
课前预习记录:
月
日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课后作业三维度科学设计
维度一、夯实基础,对点精练(精准练习显高效)
维度二、能力提升,思维拓展(挑战自我必提高)
维度三、学科素养,价值引领(拔尖提升素养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