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2.3《峨日朵雪峰之侧》课件(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2.3《峨日朵雪峰之侧》课件(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7 18:4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峨日朵雪峰之侧
第一单元
第2课
课文导读

字词学习

课文解析

目录
课后思考


《峨日朵雪峰之侧》
一个作家,如果吞入多少苦难便吐出多少苦难,总不是大本事,而且这在实际上也放纵了苦难,居然让它囫囵出入、毫发无损。塞万提斯正恰相反,他在无穷无尽的遭遇中摸透苦难的心窍,因此对它既不敬畏也不诅咒,而是凌驾于它的头上,俯视它的来龙去脉,然后再反躬自问。
——余秋雨《一个让人心疼的大师》

《峨日朵雪峰之侧》
我们或许见过雪山落日,或许见过攀岩比赛,或许还见过蜘蛛人的表演。但我们或许没有见过将这种种意象组织在一起的诗篇,《峨日朵雪峰之侧》则让我们领略到了这些。
课文导读

作者介绍
昌耀(1936年6月27日-2000年3月23日),原名王昌耀,湖南省桃源县人,诗人。
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诗集有《昌耀抒情诗集》(1986)、《命运之书》(1994)、《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1996)、《昌耀的诗》(1998)等。2000年3月,身患骨癌的昌耀在西宁跳楼自杀。
昌耀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
诗歌特色

耀
写作背景
1957年,昌耀因诗作《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此后仅得以一“赎罪者”身份辗转于青海西部荒原从事农垦,1962年昌耀已陷入冷寂和沉闷了,由此,他得以以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
昌耀的所有诗作都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根本和落脚点最终都在诗歌主体本身。就这首短诗而言,他一方面在观照和揣度外在的年段,另一方面,他又以此为通道走入了自己的内里世界,观照和揣度自己的心理时空。
字词学习

听读,朗读,赏读。
朗读诗歌
词语正音










Xiāo
míng
Xiù
shí
Xià


Páng
huáng


Xiē

课文研习

解读诗歌
“峨日朵”
是现在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而“峨日朵”则应该是当地老百姓“峨堡”的发语词。那么,“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镇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了。想来,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它们只是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峨日朵雪峰
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这方面的论述很多。如刘勰指出,诗的构思在于“神与物游”;谢榛说“景乃诗之媒”;王夫之说"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直至王国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实际上只是中国传统诗学关于诗的意象手法的不同表述。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
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
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
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
从上述两例我们可以发现,意象离不开意境,"梅"离开全诗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诗中的独特涵义,"孤帆"脱离原诗意境,也与眷眷离情无关。
“有语之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
意象
解读意象
石砾
诗中的反讽手法
坚守
冷静
真实
理智
山海
太阳
深渊
雄鹰
雪豹
蜘蛛
喊杀声
默享




峨日朵雪峰之侧
狂热
虚浮
伟岸高大
喧嚣
反讽手法
反讽,又称反语,是说话或写作时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事物,而事实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涵的相反,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语境来了解其用意。
课程解读
内容图示
石砾
坚守
冷静
真实
理智
山海
太阳
深渊
雄鹰
雪豹
蜘蛛
喊杀声
默享
我能征服



峨日朵雪峰之侧
狂热
虚浮
伟岸高大
喧嚣
痛苦
快慰
小心探出
铆钉一样楔入
1.《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这是我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请你谈谈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这个判断句还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
重点探究归纳
2.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一特写镜头有何作用?
【明确】在这样的高度上,只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与前一诗节的宏阔和“嚣鸣”相对照,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
重点探究归纳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管淑珍:《峨日朵雪峰之侧》绝不是在登上雪峰的瞬间能够领悟到的诗句,那是久经沉淀的思想化成的诗句,读之,有万语千言在胸前堵着,就是无法说出。“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诗人攀登人生险峰的过程,有多少辛苦、寂寥和茫然,最终也只能实现具有极大局限性的上升。这首诗是昌耀1962年在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时创作的,我会遥想他“席坐山脚,望山良久良久”(《凶年逸稿》)的样子,似乎看到他“指关节铆钉一般楔入巨石罅隙,血滴,从脚下撕裂的鞋底渗出”的样子,我终于发现,在颠簸的人生之路上,孤独的诗人直以苦行僧的姿态,不断探索着社会与人性的奥秘。“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诗人虽然孤独,但是一切的外力都挫伤不了他的坚强意志。反复诵读,能够感觉到全诗的声、光、色与诗人的复杂情绪相互纠结着,有一种内在的张力。
重点探究归纳
复旦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教授张新:这是一首关于人的“敬畏自然”观念战胜“征服自然”观念的歌。诗人用登山过程浓缩了他的这种自然观念的转变过程。登山前,诗人像许多登山者一样,把登山行为看成是人的意志战胜自然的证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把登山过程中的阻力想象为“军旅远去的喊杀声”也恰恰符合那种用战争场景来表述征服与被征服关系的特征。在丧失了征服新的高度的力量的时候,诗人仍然渴望以雄鹰或雪豹来继续激励自己的征服意志。然而,此时正处在与诗人同样高度和恶劣环境中的“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却极大地震撼了诗人的心灵。并且彻底改变了他固有的自然观念。这种情感的变化看似突兀,其实却是一种“顿悟”,其后有着深刻的自然观念嬗变的历史背景。
重点探究归纳
2
课后巩固
1.仿照《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写一首诗歌。
2.课外阅读郭沫若的《炉中煤》,感受郭沫若早期诗歌的特点。
拓展延伸

延伸阅读
人生困窘
如同在一条
不知首尾的长廊行进
四周都见血迹
仁者之叹不独于
这血的真实
尤在不可畏避的血的义务


昌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