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目录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孔子与老子
学习目标:
1.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相关事实;
2.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3.认识孔子与老子的思想;
4.掌握百家争鸣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商鞅变法;百家争鸣
2.难点:商鞅变法;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时代特点: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形成时期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2.
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华夏”的特征是什么?
文明的先进和优越
中华民族的发展体现出怎样的特征?
史料阅读:
中华民族在先秦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夏、商、西周,发展形成了华夏族;
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春秋时代,华夏诸大国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与四夷斗争,护卫和扩大了华夏文明,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则开拓国土,力图争霸中原,但还是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而在战国时期,秦、楚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基础上,“大一统”理论指导下的七国争雄以秦统一中国告终,中国形成为全国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从华夷对立,到华夷一统,体现出民族融合的特点
申不害变法
邹忌改革
燕昭王改革
李悝变法
吴起变法
商鞅变法
赵武灵王变革
秦
魏
韩
赵
燕
楚
齐
“仁”的表现:
对于统治阶级:
“为政以德”
——民本思想
对于普通人: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做人的根本吧!”
体现什么思想?
体现什么思想?
“仁”的表现:
对于统治阶级:
“为政以德”
——民本思想
对于普通人: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做人的根本吧!”
A、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B、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
C、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D、主张恢复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具有保守性和落后性)
史料1:子曰:仁者,爱人。
——《论语·颜渊篇》
孔子的政治思想
做笔记
史料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篇》
史料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进步性:
2.保守性:
A、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B、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
C、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D、主张恢复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思考:如何看待孔子的“仁”
“德”“礼”
?(做笔记)
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依据材料归纳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创立私学)(教育对象);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知与不知、温习、学与思(学习态度与方法)
当时: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在后世:后来经过学者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被推崇为圣人。
对世界: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思想的影响
作探究:在春秋时期,孔子为安定社会秩序,开出了
“仁”的处方,但他周游列国十四载,积极推销他的政治方案,为什么未被诸侯们采纳?(做笔记)
社会背景:
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诸侯割据,社会秩序相当混乱,统治者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儒家自身:
虽然儒家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但在当时未能适应形势,满足统治者兼并战争的需要。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老子的思想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弱者道之用”
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守静可以以弱胜强。
治国思想:
道家:老子
哲学思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弱者道之用”
“柔弱胜刚强”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为无为,则无不治”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治国思想
道是世界之本
朴素辩证法
方法论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学者、思想流派,相互诘难批驳、争芳斗艳,形成彼此吸收融合的局面。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含义
思想活跃,文化繁荣
兼容并包、宽容开放
本阶级立场上的治国方案
多样性和差异性
一、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做笔记)
1.政治: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诸侯纷争,社会动荡
2.经济:
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井田制崩溃
,封建经济发展
3.阶级:私学兴起,打破“学在官府”
“士”阶层的活跃
4.
法家思想的推动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直接原因?
各学派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成“争鸣”局面
孟
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韩非子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墨
子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战争使)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墨子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
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墨家
法家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儒家
道家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家
●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一阴一阳谓之道。五行,一曰水,二曰火,
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相生相克。
名家
阴阳家
问题探究:
4.谁的主张?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
君主,你会采用哪一家的思想?为什么?
春秋以后,周王渐失天下共主的地位,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历史遂进入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经济上,铁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政治上,权力纷争,政权下移,诸侯间强国纵横,迭为霸主,旋而造成七国争雄的态势;时势的激荡,促进了文化思想界的活跃,呈现出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代的变革,并非局部的、一事一物的兴替,而是由一系列相关性变迁运动构成的大变局。其动荡之激烈,变革范围之深广,为中国千年历史所仅见。
——王家范等编著《大学中国史》
史料阅读: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交融
诸子百家主要学派的思想
(2)内容
学派
时期
代表
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
春秋
孔子
核心“仁”;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
战国
孟子
仁政;性善论
战国
荀子
隆礼重法;性恶论
道家
春秋
老子
核心“道”;无为而治;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战国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
战国
邹衍
五行“相生相胜”(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墨家
战国
墨子
节俭;兼爱;非攻
法家
战国
韩非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摘自李宗桂著《中国文化导论》
【思考】概括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特征。
内容上:学派众多;关系上:各种思想之间有关联;多元到一统趋势。
韩非的法治思想是战国后期这一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限制贵族特权,维护新兴的封建制度,适应当时中国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但它主张对人民实行残酷的暴力镇压,崇尚阴谋权术,压制工商业发展,提倡文化专制主义,无论在当时或后代都产生深远的消极影响。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
法家思想对国家有哪些益处?又会造成怎样的问题?
限制贵族特权,适应统一的历史趋势,但提倡专制暴力统治,重农抑商……
经济:土地公有(井田制)
土地私有
政治格局:诸侯分封
争霸●兼并●县制
行政权力:宗法世袭
专职官僚(流动)
文化学术:贵族特权
民间(百家争鸣)
小结: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