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皇帝的新装》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皇帝的新装》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8 17:2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19
皇帝的新装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童话的有关知识。
2.熟悉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体会文中角色所揭示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自觉抵制社会丑恶行为的意识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
1.熟悉情节,把握形象,体会角色的社会意义。
2.初步理解童话这一文学体裁。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一篇著名的童话,它的作者很了不起,是安徒生。周扬说:“丹麦出了一个安徒生,赢得了世界的、不只限于少年儿童的广大读者。”下面哪位忠实的读者想大家推荐一下他的主要作品?(学过的有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另外还有可爱的《丑小鸭》等等。他的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安徒生(1805-1875),丹麦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过些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从1835年起开始写童话他的作品一方面以真挚的笔触热情歌颂劳动人民,另一方面又愤怒地鞭挞了残暴、贪婪、愚蠢的统治阶级和剥削者。他的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代表作品有童话《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夜莺》等。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837年。当时的丹麦,劳动人民受着本国封建势力和外来资本主义势力的双重压迫和剥削,生活极为贫困,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将西班牙的一则民间故事改编成了《皇帝的新装》,把批判的锋芒直指统治阶级,无情地嘲讽了贵族阶层的丑恶行径,并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四、检查字词(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赏赐(


御聘(
pìn

炫耀(
xuàn

称职(
chèn

愚蠢(
chǔn

妥当(
tuǒ

呈报(
chéng

钦差(
qīn

滑稽(


勋章(
xūn

骇人听闻(
hài

随声附和(


2.解释下面的词语。
称职: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
滑稽:形容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故事的引子。交代皇帝喜欢穿新装的怪癖,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第二部分(2-4):故事的开端。皇帝上钩,骗子们开始织布做新衣。
第三部分(5-23):故事的发展。写皇帝和群臣看布料的场面,展现了他们的虚伪和愚蠢。
第四部分(24-33):故事的高潮。写皇帝“穿”新装参加游行大典。
第五部分(34-37):故事的结局。一个小孩揭穿了新装的骗局。
六、全文分析(教师提问,学生思考作答)
1.文章写了哪些人物?
明确:老大臣、皇帝、骗子、官员、骑士、内臣、百姓、小孩
2.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明确:皇帝爱新装
骗子织新装
君臣看新装
皇帝展新装
小孩揭新装
3.第1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夸张。从多方面把皇帝酷爱新装的癖好描写到极致,突岀了皇帝虛荣、愚蠢的性格特点,同时又为下文骗子行骗得逞做铺垫。
4.第2段中冒号后面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内容上,骗子揣摩透了包括皇帝、官员在内的人们的虛伪心理,他们正是抓住这些人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看不见“新装”这一心理行骗的,体现了骗子的狡猾。
结构上,布的这一特性是贯串故事始终的主线,作者展开情节、安排材料、刻画人物都是围绕这个主线进行的。
5.第3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心理描写。皇帝想凭借衣服来辨别臣民是聪明还是愚蠢和是否称职,表现了皇帝的愚蠢无知。而正是皇帝这种愚蠢的想法,才导致了下文中骗子的骗术得逞,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6.找出第5段中表现皇帝心理变化的词语,并分析皇帝的性格特点。
明确:“不大自然”“相信他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仍然觉得”,表现了皇帝由心虛到强作镇静的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把皇帝骄横、心虛、愚蠢、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现了出来。
7.皇帝为什么要先派他的老大臣去看布料?
明确:因为在皇帝眼里,老大臣是“诚实”的、“很有理智”的,同时又是最“称职”的;另外,皇帝不亲自去而先派别人去,其中又掺杂了些许疑虑和心虚。
8.第10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心理描写。表现出老大臣从惊恐到故作镇定的内心变化,体现了他虚伪、自私、自欺欺人的性格特点。
9.第1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老大臣?突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老大臣假装看布并极力称赞根本看不见的布料,揭示了他生怕别人认为他愚蠢或不称职的惶恐心理,生动地展现了老大臣愚蠢、虚伪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
10.第5-17段写两位“诚实”的官员去看布料的情形,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有何作用?
明确:内容上:安排两位官员先后去看布料,强化了皇帝渴望得到新装的迫不及待的心理,表现了皇帝的虛荣、愚蠢;两位官员看布料的表现,揭示了官员的虚伪、自私,也从侧面讽刺了皇帝不能量才用人的昏庸无能。
结构上:两位官员看布料并向皇帝撒谎的情节,直接推动了骗局的进一步扩展,为下文的游行大典做好铺垫。
11.试探究第23段中“每个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句中每个人快乐的内涵。
明确:皇帝为能穿上这美丽、精致的新装举行游行大典而快乐,为能辨别出臣民是聪明还是愚蠢、称职与否而快乐;两位“诚实”的官员因为保住了自己的官职而快乐;其他官员为有机会向皇帝献媚而快乐,也为能得到皇帝的信任而快乐;骗子既赚足了钱,又得到了荣誉,名利双收,当然更快乐。
12.第29段写众人对新衣的齐口夸赞,有何作用?
明确:连用四个“多么”写众人对新衣的齐口夸赞,生动有力地刻画出众人阿谀奉承、自欺欺人的性格特点,也从侧面烘托了皇帝的昏庸、愚蠢。
13.街上人们对新装的夸赞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人们对新装一致的夸赞,一方面揭示了人们不敢说真话,害怕别人笑话自己愚蠢的自私心理;另一方面从侧面说明了社会上充塞着虛伪,人们的心灵受到了虚伪的侵蚀。
14.为什么那么多大人不敢说出真相而一个小孩子却敢说出来呢?
明确:老大臣、诚实的官员、骑士们说假话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职务;老百姓中的成年人说假话是怕别人说自己太愚蠢。小孩子单纯,心里没有任何顾虑和杂念,所以敢说真话。
15.试探究老百姓为什么开始不敢说真话,后来又敢说真话了?
明确:老百姓开始是怕触犯皇帝,又怕被别人认为不称职或愚蠢,所以不敢说真话;但是老百姓的顾虑远没有官员那么严重,他们没有官职,也不怕被罢免,因而在小孩子的带动下,有了说真话的勇气。
16.概括出皇帝、大臣及官员、小孩的性格特点。
明确:皇帝:昏庸无能、爱慕虚荣、愚蠢。
大臣:虚伪愚昧、阿谀奉承。
骗子:狡猾伪善。
孩子:天真烂漫、无私无畏。
七、本文主旨
本文通过叙述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昏庸、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告诉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八、文本特色
1.极度的夸张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运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了一个爱慕虛荣、穿新衣成癖的昏庸皇帝,为故事的展开埋下了很好的伏笔。接下来老大臣和官员们的荒唐表现更是极度夸张的结果,让读者看到一个个虛伪、愚蠢、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丑陋形象,同时对统治阶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讽刺。
2.奇特的想象
骗子设计的骗局,皇帝及众官员乃至百姓们的上当受骗,最后上演的一幕皇帝裸体游行的闹剧等,都体现了作者想象的奇特。作者通过这些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群丑图,増强了故事的艺术感染力,鲜明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3.清晰的脉络
全文以“新装”为叙事线索,以“皇帝”为中心人物,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围绕着“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小孩揭骗”等情节来刻画人物,全文的情节发展脉络为“皇帝酷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皇帝穿新装—小孩揭新装”,结构清晰,条理清楚。
课后作业
文章开头一段写皇帝酷爱穿着打扮,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地步。用这样夸张的手法开头,不仅让我们对皇帝虚荣、愚蠢的性格特点有所认识,而且顺理成章地推出了整个骗局故事。请你也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一个你见过的场景吧。(100字左右)
示例:他双手捧着球,深吸一口气,然后踮起脚,原地弹动了三四下,接着,如离弦的箭一般朝篮架奔去。(夸张)离篮架足有四五米远,他把球交到右手中向篮圈抛去,球“砰”的一声反弹下来。说时迟,那时快,他三步就跨到篮下,“噌”地跳起来,双手抓住飞来的球,举到头顶,腰一挺,然后“嘿”地叫了一声,把球灌进了篮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