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作品简介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和学习方法等。《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文字简约质朴。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将其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写作背景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转型的时代。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制度的变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礼仪僭越等现象,是孔子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社会根源。鲁国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是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特殊土壤。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重点实词
子曰(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
不亦君子乎(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
传不习乎(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三十而立(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
不逾矩(逾:越过,超过;矩:法度)
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
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
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喜欢、爱好)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以......为快乐)
饭疏食饮水(饭:吃;疏食:粗粮)
曲肱而枕之(肱:胳膊)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舍:舍弃)
匹夫不可夺志也(夺:改变)
博学而笃志(笃:坚定)
切问而近思(切:恳切)
仁在其中矣(仁:仁德)
重点虚词
【语气词】
1、乎———相当于“吗”
2、矣——相当于“了”
3、也——有时相当于“了”,有时无义
4、焉——有时是“了”,有时无义,文中是“在里面”
【介词
】
1、
于:
(1)在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对于(于我如浮云)
(3)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而:
“而”字的用法有:表转接(转折——可是,但是,却)
表顺接:表并列、表承接(顺承)、表修饰
(1)表转折:可是,但是,却
①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
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
表并列
①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表并列)
表承接(顺承):然后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承接)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承接)
③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表承接)
④
不义而富且贵
(表承接)
⑤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承接)
表修饰
①曲肱而枕之(表修饰)
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一词多义
1、而
①学而时习之(并且)
②温故而知新(然后)
③学而不思则罔(但是)
④人不知而不愠(却)
2、为
①为人谋而不忠(替)
②可以为师矣(做)
知
①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
②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懂得)
其
①仁在其中矣(代词,它的)
②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他人)
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
①时:古义:按时
今义:时间
②习:古义:复习;温习
今义:学习
有朋自远方来
朋: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彼此有交情的人
不亦君子乎
君子:古义:指有才德的人
今义:人格高尚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
①日:古义:每天
今义:一天
②三:古义:泛指多次
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古义:诚信
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
故:古义:学过的知识
今义:过去的,老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古义:好的方面,优点
今义:善良
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用作状语,时常)
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传不习乎(传:动词做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动词,故:旧的知识;新:新的理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饭疏食饮水(饭:名词用作动词,吃)
文言句式
判断句:
①贤哉,回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①可以为师矣(省略宾语“之”,应为“可以之为师矣”)
②人不知而不愠(省略宾语“之”,应为“人不知之而不愠”)
十三、本文主旨
本文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等方面,告诫人们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勤奋好学的精神;要学会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要有诚实守信、重视友情、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和珍惜时间的观念等。
十四、文本特色
1.语言简洁、生动,极富概括性
本文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乎”“矣”“也”等语气词,使表情达意更富有感染力。且本文语言极富概括性,如“一箪食,瓢饮,在陋巷”仅九字,便将颜回的淸贫状态概括了出来。
2.隽永含蓄,富有哲理
课文所选的十二章语录,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等方面的内容,各有所指,语意含蓄,富有哲理,闪烁着思想的光芒,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至今仍有很强的借鉴、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