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包身工》《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大战中的插曲》联读课件(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包身工》《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大战中的插曲》联读课件(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7 22:0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包身工》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大战中的插曲》联读
聂荣臻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该战役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百团大战
▲彭总指挥百团大战
写作背景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战线拉到太长,各种战略物质紧缺,由此日本采取了“以战养战”方略,加紧对沦丧区矿产资源的掠夺。井陉煤矿就是日本掠夺我国煤炭资源的最大阵地。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正式开战,井陉煤矿成为八路军首要攻占目标。此次破袭战不但打击了日军,解放了3000旷工,还彻底毁灭了井陉煤矿,对物质本已十分紧张的日军是个极大打击,起到了釜底抽薪作用,被华北日军形容为“挖心之战”。
作者简介
聂荣臻(1899.12.29~1992.5.14)
男,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四川省江津县(今属重庆市)吴滩乡石院子人。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主要作品有《聂荣臻回忆录》。
▲聂荣臻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作品简介
《聂荣臻回忆录》
本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回忆录丛书之一。该书以口述的形式,全面回顾了作者聂荣臻的人生历程,其中内容主要集中于革命这一段。通过本书一代革命家对人民解放事业的波澜壮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曲折前进的辉煌壮丽往事的回顾,让今天的我们重新感受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革命历史。
▲《聂荣臻回忆录》书影
预习检测—读文正音
井陉
殒命
兵戎相见
辗转
孤苦伶仃
颠簸
襁褓
幡然
无辜
xíng
yǔn
róng
zhǎn
líng
dīng
diān

qiǎng
bǎo
fān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为段落标序,并进行分层
引述战争中的“插曲”。
交代照顾两个日本小女孩的起因。
写作者照顾两个小女孩,随后找人妥善护送她们返乡,并交代了一封写给日本军官的信。
第一部分(第1段)
第二部分(第2-3段)
第三部分(第4-6段)
第四部分(第7-10段)
第五部分(第11-15段)
交代写信的原因。
交代救助日本小女孩这件事儿的结果和影响。
文本探究
明确: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先说现在,对于战时生活的总结和感受,然后引出“插曲”,开始讲述故事,交代原委和心情。
第一段的作用——引出下文
【思考1】本文的叙述顺序是怎样的?
▲聂荣臻元帅与日本小女孩
文本探究
本文名为“大战中的插曲”,“插曲”讲了什么事情呢?
文本探究
本文塑造了聂荣臻元帅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重情义、有情怀。对战争中发生的一些小事儿,能够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并且用善意和理智来看待战争中的人和事儿。
心思细腻、缜密。在考虑到两个孩子究竟怎么办的时候,把是由自己抚养还是送回去的每一种情况的利弊都加以权衡,体现了办事的细心和周全。
文本探究
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热心。当前线部队请示如何处理两个小姑娘的时候,聂荣臻说道: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体现了对部队、对孩子、对工作、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平易近人,慈爱亲切。例如: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
运筹帷幄、精明干练,有真知灼见。例如: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能够看到长远的发展。
胸怀宽广,有人道主义精神。在中日对战的特殊时期,能够不计嫌隙,救助日本小姑娘。
文本探究
信件一共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层
揭露并强烈谴责了日军侵略中华的暴行,痛斥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第二层
指明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倡导的的人道主义精神;
作者写给日本官兵的信包含几层含义?初衷和目的是什么?
第三层
提出希望,希望日军与中国士兵齐心合力,谋求解放,谋求和平。
文本探究
作者写给日本官兵的信包含几层含义?初衷和目的是什么?
目的:在打仗的过程中,还要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以宣扬和平和人道主义精神。
文本探究
结合聂荣臻写给日方的信,思考聂荣臻当时为何要救下日本女孩?
日本小姑娘的遭遇是日本侵华战争的恶果,孩子是无辜的;
聂荣臻具有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高尚的品质,具有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同时也是一位慈善仁义、和蔼可亲、宽厚细心的将军。
通过两个小孩子的事告诉日本人,八路军有宽待战俘的政策,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宣传人民军队的正义性。
这件事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军队对战争的认识和态度,日本士兵和人民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应给予同情;对于侵华的日本法西斯,为了民族的生存和人类的和平,我们要斗争到底。
文本探究
为什么以“大战中的插曲”作为文章的标题?
“大战”指历史上著名的“百团大战”,介绍故事背景;“插曲”指拯救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
通过叙述大战中一个小小的“插曲”,体现我党和军队的人道主义精神,对于战争的态度和思考,这个故事也成为中日友谊的象征。
文本探究
《长征胜利万岁》和《大战中的插曲》都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回忆录,请结合全文谈谈他们的创作意图。
《长征胜利万岁》描写红军长征的艰难,回顾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彰显出革命战士英勇乐观,亲民爱民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的自豪与喜悦之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
《大战中的插曲》记叙抗日战争中发生的故事,展现出我军的立场、态度和精神。聂帅的信件义正辞严、不卑不亢,展现了其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体现了我们军队是一支不畏强敌的仁义之师、正义之师。
课文关联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宣示中国革命的性质、革命胜利的意义和胜利后国家的前景。
《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
都是对中国革命的回忆,通过展示不同侧面用具体事件形象地解答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以及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
(理念的具体化)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物介绍
焦裕禄,原兰考县委书记,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1964年5月14日因肝癌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2009年焦裕禄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19年9月25日,焦裕禄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写作背景
为了摸清河南的受灾情况,穆青派记者周原去受灾最重的豫东地区采风。周原了解到焦裕禄的事迹后,马上向穆青汇报。此前,《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均已发表过焦裕禄的人物通讯。但是,穆青觉得有重新采访、重新撰写的必要,于是带着新华社记者周原、冯健等人抵达兰考县,深入基层,做群众采访,掌握了许多第一手材料。1966年2月7日,当时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这篇通讯稿,随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动全中国!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文体介绍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以《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为例复习人物通讯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
细节描写;
多种表达方式。
任务一:阅读《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文,完成下列表格。
发生时间
典型事件
人物品格
刚到兰考的调查研究时期
在激流中绘制洪水流向图
大公无私、舍己忘我
1963年秋冬
兰考遭遇严重雪灾,焦裕禄周密安排,给出详尽救灾方案
临危不乱,关心群众
1963年冬
亲自访问生活困难的老贫农,但“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
严于律己,关心群众
1964年春天
肝痛难忍仍然坚持听取汇报
“心里装着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人民公仆形象。
1964年三月
躺在病床上预见兰考新未来
乐观向上,心怀人民
1964年五月
住在医院仍然急切询问兰考人民抗灾斗争情况
无私奉献,心怀人民
写作特点一
选取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
文中的材料都是围绕焦裕禄的精神、品格精心选取的,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红线。
以上一个个典型而具体的材料,无不显示出一名模范共产党员面对困难时的英雄精神,面对群众时的公仆精神。
不同的事件与材料凸显同一个主题,共同服务于彰显焦裕禄精神这样一个核心主题
写作特点二
以时间为线索结构全文。
作者以时间为线索,将新闻材料精心串联起来
进一步思考:在对典型材料或典型事件的记叙中,作者主要从哪些描写角度塑造焦裕禄的形象?
写作特点三:运用记叙、描写等多样的表达方式,通过言行等细节描写再现人物风范。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表现出焦裕禄充沛的工作热情
任务二:某报社了解到焦裕禄上任后“三害”的举措,决定编发一条消息进行报道。请你根据《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相关内容,为这一条消息写一段导语。
思路提示:
?
关键概念一:消息,高度概括、表达简明,具有及时性。?
关键概念二:导语,一般情况下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起着提纲挈领,牵引全文的作用。?
关键概念三:报道焦裕禄上任后“三害”的举措。
答案示例:焦裕禄初到兰考,面对“三害”,遵循毛泽东思想,迎难而上,在与激流与风沙的搏战中掌握“三害”发生规律,经过春夏两季调研,制定出详细的改进方案。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导入:用一种颜色来形容你印象中的武汉疫情。
黑色?灰色?白色?
粉色!红色!绿色!
任务一:请仔细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各部分主要内容,挖掘典型事件的抓取及其报道意义。
段落结构
主要内容或典型事件
剖析事件原因或意义
引子: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
概述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一事件及其历史意义。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我们挺过来了
用大量数据直观展现抗击新冠疫情取得的成效。
党中央的领导力、组织动员力、执行力,基层党组织、党员和人民在疫情阻击战中的贡献。
(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武汉主题灯光秀表达谢意;武汉保卫战动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医疗力量调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
(三)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的镜子
呈现不同历史时空的“武汉保卫战”的剪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当代国人优秀精神品质。
(四)一个国家对生命的态度是最有说服力的文明标尺。
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数字清零;4月4日上午10时,举国悼念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
诠释党中央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许多平凡而伟大的同胞用生命践行使命,用大爱护佑苍生,担起民族未来。
段落结构
主要内容或典型事件
剖析事件原因或意义
(五)对抗疫魔,人类最有力的武器是科学。
强调科学防治的重要性,肯定中医药对抗击疫情的重要贡献。
疫情防控知识得以普及,人们生活习惯得以改变,科学理性的声音为社会注入正能量。
(六)增强忧患意识,破除沉疴积弊,永远都是进行时。
反思抗疫经验教训,提出改变的方向与措施。
为战胜疫情,实现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指明道路。
(七)只要心中有光,世界就有希望。
报道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最新形势,总结中国为全球疫苗做出的贡献。
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中国声音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共鸣,推动团结合作的中国理念和中国行动得到各国广泛支持和认同。
(八)在磨难中成长,在磨难中奋起。
描绘新冠疫情中逐步恢复的中国途径,回望中华民族百年沧桑的磨难历史,展望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
中华民族能在百年磨难的历史中不断前行,是因为中华民族一直拥有不断奋斗的力量。
任务二:比较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的不同。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为例。
课文篇目
所选事件例举
聚焦的重点
写作目的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焦裕禄肝痛难忍,仍然坚持听取汇报;
躺在病床上预见兰考新未来。
以英雄人物或者先进人物为报道主体,把人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通过介绍焦裕禄的相关事迹,赞扬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宝贵的共产党人的精神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肯定中医药对抗击疫情的重要贡献;
报道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最新形势。
以典型事件或先进单位作为报道主体,通过典型事件来写一个集体、群像。
从国家和人民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全面、立体地报道了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这一历史事件。
《包身工》——作者介绍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包身工》——文体介绍
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介于新闻报道和小说之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的散文。
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
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多姿多彩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
《包身工》——创作背景
抗日战争前夕,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贫困,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让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就大量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任务一:根据课文内容,绘制《包身工一天作息时间表》,其中也穿插了不少背景材料,请予以标识,并思考这些背景材料的价值与意义。
段落
包身工
一天作息
段落
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的价值与意义
1-7段
四点一刻起床
8-11段
介绍包身工从哪里来,反映出底层民众生活的艰难
农村经济破产,点明包身工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12-13段
四点半之后吃早饭
14-22段
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包身工制度越是发展,越能说明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对包身工的奴役和剥削
23-33段
五点钟之后,包身工开始劳作
34段
介绍东洋纱厂的飞跃,回答了包身工为谁带来了好处
对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进行了抨击与控诉
35-47段
整体的生活和命运
48-50段
概述了包身工悲惨的一生
分析了包身工制度的实质以及产生的社会根源
为了全面反映包身工的状况,作者理出了“包身工的一天”这样一条主线,在其中穿插着对包身工制度的批判和分析。写一段包身工的活动,穿插一种材料。
事实描述和制度分析的交相进行,本文开合自如,穿插有致,线索分明,体现了清晰的逻辑性。
小结:
进一步思考:该篇报告文学不仅具有逻辑性,还具有真实性。请概括作者“不带虚构”“如实”记录了包身工的哪些重要场景?
点面结合的叙事,使人身临其境
重点生活场景(面)
具体人物遭遇(点)
起床的场景
饮食的场景
劳动的场景
“芦柴棒”烧火
伙食为两粥一饭
轮值时一碗粥也轮不到
被“外头工人”看低
小福子被东洋婆与拿莫温“修理”
小结:从背景到场景,从逻辑性到真实性,都体现着《包身工》的新闻性,都体现着报告文学记事为主的要求。
任务二:报告文学除了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应具有文学性。思考文章的文学性从何体现?
非常生动的细节描写,还有如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所以这篇文章兼具新闻性与文学性。
本文通过对包身工一天生活遭遇的描写,概括了包身工的全部悲惨生活,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控诉了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压榨、虐待中国工人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不幸生活的深切同情与关注,并指出了黑暗必将过去,光明必将来临的历史趋势。
总结:
新闻的倾向性
任务三:消息(《别了,不列颠尼亚》)、通讯(《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报告文学(《包身工》)都是新闻体裁,都强调真实性与时效性。结合本单元所学,比较差异之处。
内容上
表达方式上
时效性
消息
高度概括
多用叙述,表达简洁
具有及时性,时效性最强
人物通讯
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时效性不如消息
报告文学
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形象
叙述、描写,具有一定文学性
时效性最差
任务四:梳理本单元课文所叙写的历史事件,探究这些事件在中华民族奋斗历程中的重要意义。
课文篇目
历史事件概括
历史意义
《长征胜利万岁》
1935年红军长征取得阶段性胜利
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奠定了中国革命步步走向胜利的坚实基础。
《大战中的插曲》
1940年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拯救日本小姑娘
此展现人民军队与人民战争的性质与影响彰显了人民军队的性质,人民战争的正义性。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
中国人民从此结束了被奴役,被压迫的历史,获得了独立自主的生活。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1962年焦裕禄到河南兰考担任县委书记
彰显了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精神面貌,鼓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新中国建设树立了榜样。
《别了,不列颠尼亚》
1997年香港回归
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2020年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疫情
中国人民向着彻底战胜病毒,全面恢复正常生活的目标大步向前;中国人民展现的民族气节和时代精神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