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9-18 08:3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
课标要求: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层海陆分布的原因,着重阐明了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的一些基本观点,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延续。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并对其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及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播放音视频和动画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学会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理现象。
重难点〖教学重点〗
1、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山脉、裂谷、海洋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的运动方式对地表形态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动画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分析归纳法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陆漂移说是人类探索大自然奥秘,认识地球演变的一支畅想曲,描绘了一幅惊心动魄的地球演化史。那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的漂移是由板块的运动引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海陆的变迁之板块的运动”。板书:板块的运动
【讲授新课】
一、学生快速阅读【导学案】中“学习目标”和“重难点”部分。
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结合课本第
41-43页的图文资料,完成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有疑问的问题生组内先讨论交流解决)
三、预习结束,师生一起观看一段视频,再次认识板块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师生一起寻求真理,探秘现象:板书: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
(一)初识板块
识图填图
1、生读图认识六大板块,了解地球表层是由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组成。并在图中识记六大板块名称和位置。(师指图板块位置,生一起回答板块名称)
2、思考下列问题:
A.
板块名称和七大洲、四大洋的命名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生回忆板块名称,回答问题)
B.
哪些板块是以大洋名称命名的?哪一个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生读图回答: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C.
印度洋板块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等部分陆地。生在课本
42页图中填出亚洲两大半岛,并检查导学案中“板块示意图”,订正错误,识记板块名称。后组内两人一小组互相指图说出主要板块名称。
3、生读图“板块示意图”,根据图例,观察各板块的运动状况,说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二)动画模拟
探究现象生观察图例,思考:板块运动的两种运动形式,并各对地表形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生观察动画演示:板块的碰撞→高大绵延的山脉,并尝试用板块理论解释“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进而总结出山脉形成的原因:山脉位于××板块和××板块的碰撞地带。
(生展示,师评价后边归纳,边板书)学以致用:解释预言-----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生运用板块理论解释预言)
2、生观察动画演示:板块的张裂→裂谷和海洋,并尝试用板块理论解释“东非大裂谷”的形成,进而总结出海洋裂谷的形成原因:裂谷和海洋位于××板块和××板块的张裂地带。
(生展示,师评价后边归纳,边板书)学以致用:解释预言-----有人预测,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生运用板块理论解释预言)师总结:板块的运动主要体现在板块交界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而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三)观察对比
诱发探究生观察“板块示意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图”,思考:
A.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分布与六大板块之间有何关系?(生读图回答: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
B.
世界上的主要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区在哪里?生认识到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及形成的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并填写在课本
42页“火山、地震带”图中。
生思考:火山、地震为什么集中分布在两大地震带?生读图总结出:环太平洋地带位于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位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
总结地震和火山的形成原因:地震和火山位于××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
(生展示,师评价后边归纳,边板书)读图,再次仔细观察各板块的运动方向,说说板块交界处为什么地壳活跃?师小结: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相对挤压碰撞运动,也有运动相反方向的张裂拉伸运动。张裂拉伸会使板块发生断裂形成裂谷或海洋,挤压碰撞运动,会使地表隆起抬升,容易形成海沟和山岭。总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也成为火山和地震的集中分布区。师生及时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学生及时检查导学案中“自主学习”部分,订正错误并完成导学案的“知识构建”部分。
四、合作探究,运用板块学说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板书:学以致用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完成课本
43页的探究活动,并尝试用准确地语言描述出来。(生展示,师评价后归纳,生在课本上做好笔记)
五、“问一问”环节,挑战自己出示两则材料,生根据信息材料,提出两个地理问题。(只提问题,不作答)师:问题的提出要充分认识到信息之间的联系,才能提出合理的问题。而学会提出问题,是探究学习的第一步,要有敢于质疑的勇气,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当堂达标,生完成导学案中的“当堂达标”部分,生展示。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用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来认识海陆的变迁,总之,板块的运动,塑造了地表千变万化的形态,使地球表层像个有“生命”的东西,经过漫长的不断地运动变化,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