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数的估计
1教学目标评论
(1)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数的大小,会用“多一些
、少一些
、多得多
、少得多”等词语描述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建立数感。
(2)鼓励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评论
学生对100以内的数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也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对两个数量用“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来比较,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学习本课知识作好了铺垫。
以往的教学中我发现,“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情况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但使用这些词语描述的频率相对较低,对词语的含义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
3重点难点评论
教学重点: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等词语的数学含义。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联系实际,自主探索评论
学校举行了运动会,这是入场式时侯的情景。现在走过的是轮滑队和鲜花队。
1.观察:鲜花队和轮滑队的人数相比,结果如何?
看台上的观众人数和轮滑队相比呢?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汇报)
鲜花队人数比轮滑队人数多,轮滑队人数比鲜花队人数少。
观众人数比轮滑队人数多,轮滑队人数比观众人数少。
鲜花队人数比轮滑队多,观众人数也比轮滑队多,多出来的人数一样吗?怎么样说才能更准确呢?
引导学生说一说。(试着用上“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来描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使学生自发的产生学习需求,从而调动他们生活中的已有经验,自觉用“多一些”、“多得多”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2.估一估:
数一数:轮滑队有多少人?(21人)
估一估:鲜花队大约有多少人?(30人)
再估一估:观众大约有多少人?(100人)
交流:你是怎样估的?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
3.说一说:根据他们的人数,你能用“多一些
、少一些
、多得多
、少得多”各说一句话吗?
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引发思考:如:根据100比21多得多,你能想到什么?还可以怎样说?
4.交流:刚才进行比较时,什么时候用多得多、少得多?(两数相差很大时)什么时候用多一些、少一些?(两数相差的比较小时)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思维的灵活性。逐步建立“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数学概念。】
活动2【导入】二、灵活应用,巩固新知评论
1.选一选。
运动会上一年级组为学生准备了三种饮料:
有桃汁25箱,矿泉水的箱数比桃汁多一些,橘汁的箱数比桃汁多得多。
30箱()
24箱()54箱()
请你仔细观察,选择正确答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估一估:运动会上各班写广播稿情况:
六(1)班30份
六(2)班比六(1)班多一些
六(3)班比六(1)班少得多
估一估:六(2)班和六(3)班可能写了多少份?
在学生估计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3.说一说。
运动会结束了,六年级四个班得分情况如下:
六(1)班总分
31分
六(2)班总分
25分
六(3)班总分
78分
六(4)班总分
15分
根据得分情况,用刚才学过的知识说一句话。
分数多于30的有几个班?少于30的呢?
4.猜一猜:
排球25元一个,篮球比排球贵多了,篮球可能多少元?
“贵多了”是什么意思?
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可以用这样的词语来描述呢?
【设计意图:精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资源作为练习背景,练习层次由浅入深,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应用意识。】
活动3【导入】三、猜数游戏,拓展思维评论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猜数游戏,好不好?
介绍游戏方法:甲想好一个两位数,让乙猜。乙每猜一次,甲都要作出评价,如“太大了”、“再小一些”等,直至猜对。
多媒体示范游戏。
想一想,怎样才能用比较少的次数猜对。
【设计意图:融游戏于学习之中,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投入,思维积极,气
氛热烈。学生的数感、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合作精神可以得到较好的培养。】
活动4【导入】四、课堂总结,提升认识评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