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时计时法
1教学目标:评论
知识与技能:知道一日是24时和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
过程与方法:通过拨动互动式学习时钟“探索时间”软件,理解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之间的转换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重点难点评论
教学重点:理解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之间的转换关系。
教学难点:(1)理解钟表上“12”的三层含义。
(2)理解两种记时法之间的转换关系。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知道一日是24时评论
1、什么是“一日”
课前,我们观看了小品《不差钱》。小品里,小沈阳说
“眼一闭,眼一睁,一天就过去了。”这里的“眼一睁”和“眼一闭”分别说的是什么时候?
诶,一个白天和一个夜晚合在一起是什么时候?(一天)这“一天”在数学上又叫“一日”。
【媒体功能应用及分析】
小品《不差钱》的导入,拉近了新学知识与学生的距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白天和一个夜晚合在一起是什么时候?”这一问话为后面学习“在一日里,钟表上的时针要走两圈”做准备。“这‘一天’在数学上叫‘一日’”这句话突出了时间单位“日”。
2、一日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
(1)你认为一日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教师打开ipad“探索时间”软件,快从后屏幕ipad的钟面上找一找。
师:看来,当表针都指向“12”时,还同时隐藏着“0”时。
听一听:ipad播报时间:“0时0分”。
看一看:旁边的画面是黑黑的。
想一想:在“0时”这个时刻,咱们大家都在干什么?
好,我们知道了一日从“0时”开始。
(2)一日从几时结束?
有开始就有结束,那一日在(
)时结束呢?
咱们来看一看,老师操作ipad“探索时间”软件:从深夜12时,即0时开始,到中午12时,
师:这一天结束了没有?继续快速拨动表针,一直到午夜12时,这次,一日结束了吗?
那你知道一日从()时开始,()时结束了吗?
师小结:你的思维真清楚,引导大家明白了:一日共(24)小时,从(0)时开始,(24)时结束。
3、再次感受特殊数“12”的三层含义
师生共同完成板书(详见幻灯片动画):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用一个长直条表示“今天”,那么在“今天”的这1日里,时针在钟面上走的两圈怎么用数来表示呢?
表示一日开始的“0时”和一日结束的24时”分别在哪儿?
钟面上的12个数,哪个数最特殊了?(12,怎么特殊?既表示一日开始的0时,又表示一日结束的24时,还表示中午的12时。)
如果再用另一个直条表示“昨天”,那么“昨天”这个直条应该放在“今天”的哪儿呢?明天在“今天”的哪儿呢?
【媒体功能应用及分析】
“一日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这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理解钟面数“12”的三层含义。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ipad的直观演示的辅助作用。
教师借助iPad,打开学生端,投影在后屏幕上,从“探索时间”软件的钟面上找一找
“0”时在哪儿?“24时在哪儿?从中感受到钟面上数“12”的特殊性。尤其是通过拨动ipad“探索时间”软件中的表针,旁边的画面也在随着变化,
这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感受到白天、夜晚周而复始重复的自然现象。
表示“今天”、“昨天”、“明天”的线段图更直观地展示了在一日里,时针在钟面上走两圈的特点。钟面上数“12”既隐藏着表示一天开始的0时,又隐藏着表示一天结束的24时,还表示中午的12时。从而较好地突破钟面上特殊数“12”三层含义的教学难点。从中学生能够理解本环节的教学知识点。
活动2【讲授】知道24时记时法, 探究两种记时法的区别与联系评论
1、利用情境问题
揭示“普通记时法”(12时记时法)
(1)设置问题情境
知道了一日共24小时,那在这一日里你都会做些什么?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幻灯片1:看,这两个钟面显示的时间,都是6时(板书:6:00),问题也就出来了:为什么在同一日里,都是6时,小华有可能在起床,也有可能在吃晚饭?
如果我只写6:00,能不能把小华做的这两件事表示清楚?
师:添上时间词“早上”、“晚上”,就分清楚了。
出示幻灯片2:中午12:00,小朋友在吃午饭。
出示幻灯片3:下午1:00,同学们在课间休息。
(2)师小结:像这种用时间词加上钟面时刻来表示时间的方法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用的,我们也非常熟悉,这种记时方法叫12时记时法,也叫普通记时法(板书:12时记时法)。看来时间和我们的生活真是有密切联系。
2、提出问题,揭示课题“24时记时法”
(1)师质疑:像“早上”、“晚上”这类时间词对于12时记时法很重要,但是书写这些汉字比较麻烦。看,为了省事,老师都提前把这些字打印了下来。如果咱们不用“早上”、“晚上”这类时间词,还得让别人知道是什么时候,你有什么办法?
师:其实,还有一种记时法,就是这节课我们要重点研究的“24时记时法”。(板书:24时记时法)
师:那么,什么是24时记时法?它与12时记时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ipad“探索时间”软件里告诉了我们答案。请同学们打开“探索时间”软件,从中找答案,并填写课前下发的表格,并认真思考两种记时法的区别与联系,(出示幻灯片:探究思考题)
(2)学生探究、思考:
边拨动ipad“互动时钟”表针,边找答案。
(3)组间交流
(4)全班交流:
1)填写表格
2)区别:
用12时记时法记录时间都有表示时间的词语;用“24时记时法”,不用添加时间词语,数目本身就能分清楚。
3)联系(怎么一眼就能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你有什么窍门?)
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时针在钟面走第一圈和12时记时法一样,不用加12,只是去掉表示时间的词语,而第二圈是在12时记时法的基础上加12。反之,就减12,同时加上表示时间的词语。(注意:第一圈不需要加、减12)
(5)顺学生思路板书:
板书:
12时记时法
24时记时法
早上6:00
6:00
+12
晚上6:00
-12
18:00
(6)出示线段图(详见幻灯片课件)
这幅图我们已经比较熟悉了,看,再加一组数据。你能从中找到两种记时法吗?(12时记时法在哪儿?24时记时法在哪儿?)
比较两种记时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7)师生互动练习
出示钟面模型(详见幻灯片课件)
顺向思考:
凌晨3时,用24时记时法怎么表示?——3时
下午5时呢?——(12+5)时
逆向思考:
11时,用12时记时法怎么表示?——上午11时
22时呢?——晚上10时
横着看,找到了两种记时法
上面是12时记时法(从午夜12时到午夜12)。
下面是24时记时法(从0时到24时)。
竖着看,(第一圈相同,第二圈加12,但要注意:用12时记时法时加时间词,24时记时法不加时间词)
(8)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的价值及其日常运用
教师出示幻灯片:节目预报等5种应用。
除了这些,你还在哪里见到过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的?
【媒体功能应用及分析
】
出示问题情境“为什么在同一日里,同一时刻,小华有可能在起床,也有可能在吃晚饭?”引导学生理解在钟面时刻前面添加时间词语的重要性,从而悟出“12时记时法”的特点。
“探究两种记时法区别与联系”这个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本环节采用ipad辅助教学。学生借助ipad玩“探索时间”游戏的方式,带着问题主动探究,边听ipad播报声音,边看旁边的画面,边注意下面的记时写法。
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含有两种记时法的线段图更直观地展示了时针在钟表上走第一圈与第二圈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便于学生理解两种记时法之间的转化。
练习中的这个钟面模型完整地显示了一天中的0至24时。非常直观,便于学生观察和想像。便于理解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转化关系。
活动3【练习】利用iPad自主练习评论
(1)请学生打开“学习时钟”软件,进入“调整时间”练习模式,一对一练习。
指一名学生打开iPad学生端投影在后屏幕上。
(2)示范“现在几点了”练习模式
对获得奖励的闯过“调整时间”这一关的同学,教师借助后屏幕进一步指导(全体同学一同观看),让他进入“现在几点了?”的练习模式,继续进行练习。
【媒体功能应用及分析】
利用“学习时钟”课件内置的奖励机制,及时将学生的成果通过学生投影屏幕进行展示,对学生进行表扬。
活动4【测试】课堂检测反馈评论
请打开任务栏教学工具e图标,快快输入姓名到齐老师的ipad上吧。
老师开始发题(学生要从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两种角度考虑)
(钟面图片详见“幻灯片课件”)
选择题1:图中的钟面上所显示的时间是
A:上午7:50
B:7:50
C:19:50
选择题2:图中的钟面上所显示的时间是
A
上午6:05
B
6:05
C
晚上6:05
D
18:05
选择题3:图中的钟面上所显示的时间是
A
上午10:00
B
22:00
C
10:00
【媒体功能应用及分析】
教师按遥控器切换到iPad状态,利用iPad的e-Presenter的Live模式进行课堂检测,学生登录授课教师的iPad,全班学生的姓名就会先后出现在前面的屏幕上,授课教师利用无线网络向学生发送检测题,学生利用e-audience接受检测题并提交结果,教师可以随时查看每个学生做题的进展、做题的正确率,以及全班学生的做题情况。这些结果即时生成,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学生做题情况展示在后面的屏幕上,充分实现双屏互动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