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混合运算(教案) 数学二年级下册-北京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混合运算(教案) 数学二年级下册-北京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9-18 11:0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混合运算
1教学目标评论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混合算式的过程,进而理解混合运算的意义,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学情分析评论
【学情分析】
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了解到:
(1)学生已经掌握了同级的两步运算,如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既从左往右算。
(2)学生已经掌握的“从左往右”算的运算顺序,将会对这节课要的学习的“先乘除后加减”产生负迁移。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辨别这两种运算顺序,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算顺序。
(3)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含两级运算的解决问题,所以目标中“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混合运算的过程,进而理解混合运算的意义,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很大,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4)学生对教材中给出的规定“在算式里,既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除法,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加法”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学生逐步辨析明确。
3重点难点评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确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复习导入评论
教师课件出示练习题:做一做
想想你是按什么顺序做的?
20+30+7=
18-8+5=
2×3×4=
28÷7×2=
教师: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做的?
学生:汇报(从左往右)
教师:这是咱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它们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算的,今天咱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混合运算)
活动2【活动】二、理解运算意义 确定运算顺序评论
(一)创设情境,自主解决。
教师:春天到了,同学们要为春游准备午餐,商店里的食品可真多!看看都有什么?出示课件:商品图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每样食品的价钱。
出示:小姑娘和她说的话
教师:从小姑娘的话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会获得以下的信息:一包饼干7元,一盒牛奶2元,买了3盒牛奶,问题是一共要花多少元?
对于学生表示无序或不完整的,教师要注重指导,帮助零散获取信息的学生建立一定的顺序,并逐步完整的进行表达。
(板书:摆出一盒饼干7元
3盒牛奶每盒2元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1、想一想,你能试着列出算式吗?也可以画一画。
2、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你能试着列出算式吗?可以用画图的方法帮助自己理解。
学生自主通过画图等方法理解题意。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
【设计意图】在理解运算意义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问题,让学生先自主探索,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二)合作交流
初步探索
预设学生会列出以下几种算式:
分步计算2×3=6(元)
6+7=13(元)
7+2+2+2=13元
2×3+7=13元
7+2×3=13元
教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从分步算式开始)
预设学生只能说出算式如:2×3=6(元)
6+7=13(元)
教师:你听懂他说的了吗?你有问题吗?
预设学生不会提问,教师可以教给学生问“2×3=6(元)求的是买什么花的钱呀?”
学生:回答:2×3=6(元)求的是买3盒牛奶花的钱。
教师:你能像我这样问吗?
预设生会提问:“6+7=13(元)求的是买什么花的钱?”
学生:6+7=13(元)求的是买3盒牛奶和一包饼干一共花的钱。
教师:你听明白他说的了吗?谁的想法和他一样,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再说一遍?指名说(板书:(1)2×3=6(元)
6+7=13(元))
继续让学生说出其他几种算式的想法。
(板书(2)
2×3+7=13元(3)
7+2×3=13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
教师:观察这3种算法,你发现什么相同点了吗?
预设学生会说:1、数字相同;2、结果相同;3、运算顺序相同都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4、运算意义相同都是先求买3盒牛奶花的钱,再求3盒牛奶盒一包饼干一共花的钱。
这里学生可能表达不清自己的意思,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和帮助。尤其是运算的顺序和意义是观察的重难点,如果孩子观察不出来,还需要教师引导。
教师总结:在一个算式中有加法又有乘法我们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板书:先算乘法(
)再算加法(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3个算式找出相同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运算意义,进而理解运算顺序。
(三)利于枝形图算法迁移
课件出示:练习卷子的第二题,学生自主完成。
想一想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学生会利用枝形图迁移出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除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由于学生年纪小总结概括能力有限,这里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补充。
教师总结:一个算式里既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除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板书:先算乘法或除法
再算加法或减法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含两级运算的解决问题,所以其它的题型如:20+48÷6=
54÷9-4=只能让学生利于枝形图进行迁移,从而发现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这是学生理解运算顺序的第二步。
活动3【练习】三、巩固提升评论
1、计算
(1)2+14÷7=
(2)5×7-20=
2、进一步辨析运算顺序
先用横线画出先算什么,再观察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9+10-7=
7-20÷4=
18÷9×3=
2×6+5=
【设计意图】学生虽然表面上理解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但是如果和前面学习的同级运算放在一起,一定会产生认知模糊,所以设计了辨析这个环节,帮助学生梳理已经学习过的运算顺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拓展延伸
建立模型
想一想说一说用4+5×2能解决生活中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计算教学要依托实际情境,给算式让学生编数学故事,是帮助学生建模的过程。
活动4【作业】四、全课小结,梳理提升评论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帮学生梳理运算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