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中的大数
1教学目标评论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2)掌握数位的排列顺序,初步认读一般多位数。
(3)结合现实情景感受大数的意义,感受多位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2学情分析评论
~《多位数的认识》是学生在二年级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万以内数位顺序表”、“十进制计数法”“数位、”计数单位“等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多位数的了解达到了什么程度?我对34名学生进行了课前调研。
前测结果表明:他们中多数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掌握的非常牢固,对于亿以内数的认识可谓参差不齐:33.8%的学生能够通过想象感受大数的意义;85.8%
的学生对于大数没有相应的大小的概念,一部分学生认为万后面就是亿;
18.2%
的学生能够读出一些大数,但都需要时间;大多数学生面对更大的数束手无策,不能读出来。
基于以上各方面的分析,本节课作为《多位数的认识》教学的第一课时,应该把握到怎样一个度,这不由得引发我的思考:
(1)如何抓住数的本质特点,帮助学生建立比较完整的整数的知识结构体系?
(2)如何认识数级、渗透“位值制”原则、培养数感?
3重点难点评论
~教学重点:掌握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能初步认读一般多位数。
教学难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新设计评论
~一、由今引古,体会认识多位数的必要性。
问题1:关于多位数,你想知道什么呢?
【预设:①什么是多位数?②为什么要认识多位数?③怎么学多位数?】
问题2: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多位数呢?
1.介绍古代计数的方法
2.出示生活中得多位数,感受所学旧知的局限性,产生学习新知的需求。
【设计意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白,学习任何知识时都要从三个方面去思考: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让孩子有目的有重点地去探究。通过古代实物计数法不适应大数的表示,到原来所学知识不适应表示更大的数的需求,一方面,学生可以体会到学习多位数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会感受到多位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了解一些数学文化。】
二、由旧引新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1.初步感知什么是多位数。
【预设:①数位很多;②数特别的大。】
2.复习学过的数位和对应的计数单位。
3.在计数器拨9993
4.从9993一个一个的数,数到9999,体会数的累加过程。
5.理解同一个数字9在不同数位上表示含义不同,再次体会“位值制”。
6.通过在计数器上边说边演示9999+1等于1万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设计意图:首先让孩子们对多位数有一个大体的感觉,复习学过的数位和计数单位,通过拨数、数数感受数的累加过程。9在不同数位上表示含义不同中,使学生再次体会位值制,从相同中找到了不同,潜移默化的渗透了数位和计数单位的作用与含义。由9999加上1引出十进制计数法,通过教师的介绍,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全面。】
三、由现实情境
感受“一万”的大小
1.想象一万人的场景。
回忆全校大约1000名师生做操场景,想象10000人在一起做操的场面,说说自己的感觉。睁开眼睛看一看10000人的场面,带来视觉冲击。
2.实物感受一万。
(1)一张纸的厚度
猜测一万张纸的高度。
(2)1000粒大米的高度,估计一万粒大米的高度。
(3)每页400字的稿纸,25页正好是10000字。
3.
利用第纳斯木块模型感受一万。
再次谈一谈一万给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猜想感悟、数形结合的方式多角度感知“一万”的大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与真实情景中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的意义,使数感的培养落在实处。再次感受1万的现实意义,丰富对1万的感知,从多个层面体会万级的基本单位“1万”,为感悟多位数的大小奠定基础。】
四、“一万”引“十万”
突破学生认知难点
1.计数器演示:这是10700,你能一百一百地往下数吗?
数到11000的时候要求一千一千地数,数到2万
2万里面有几个一万?加上几万是5万?9个一万是多少?
2.完成任务1:10个1万是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把它表示出来吗?
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十万”纵观这么多的学生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从数的累加、数的进率、模型几方面对“十万”有所认识。在这里教师及时纠正学生万位上用10个珠子表示“十万”,出示新的计数器。
【设计意图:前面的调研中我们有所发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认为比万大的计数单位就是“亿”,不认可“十万”也是一个计数单位。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迁移,用不同的新形式来表征“十万”。无论学生用什么方式,他们正一步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多角度表示“十万”,强化“十万”作为一个新的计数单位的价值,纠正了学生对“十万”的错误认识。】
3.感受“十万的大小
(1)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每班50名学生,100000名学生大约组成2000个班级。
(3)100000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3层楼高。
(4)人一分钟心跳动的次数大概75次,一小时大约跳(
)次?
一天大约跳(
)次?
(5)黄种人的头发大约有100000根。
五、自主探究
完善整数数位顺序表
(一)自主探究
完善整数数位顺序表
1.在学生感受“十万”的大小以后,引发学生思考:10个十万是多少?
2.和同伴一起探究后面的计数单位和数位呢,完成任务二。
3.展示汇报,完善数位顺序表。
很多孩子可以利用已有经验探究出后面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然后感受百万、千万、一亿。在整理、完善数位顺序表的过程中,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十亿、百亿、千亿,还有比这更大的计数单位吗?此问题的设置,巧妙地渗透了数的有序和数的无限,体会了省略号在此处的作用,感悟了数学表达的严谨性。
(二)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
1.感受“1000000”的大小。
(1)100000步大约在200米的跑道上走260圈。
1000000步大约在200米的跑道上走(
)圈。
(2)全世界可确认的昆虫大约有1500000种。
(3)蓝鲸重150000-200000千克,胃口极大,一次可以吞食磷虾2000000只。
(4)一枚一元的硬币大约重6克,照这样推算,1000枚一元硬币大约重6千克,1000000枚一元的硬币大约重6吨。
(5)100000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3层楼高。
1000000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
)层楼高。
2.感受“一千万”的大小
(1)10000000人民币大概是115000克,合115公斤。
(2)赤道长40076000米。
(3)100000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3层楼高。
1000000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30层楼高。
10000000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
)层楼高。
3.想象、猜测、估计“一亿”的大小
(1)每秒钟点一个点,不停地点,一亿个点要多久可以点完。
(2)1
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
3
圈半。
(3)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自主探究百万、千万和亿等计数单位,培养他们自学能力;与此同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可感知的现实背景,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大数的意义,逐步建立数感。】
六、设计特色
1.在计数过程中理解“单位”的价值,渗透“单位化”思想。
虽然1万已经学过,本节课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体会万级的基本单位“1万”;从多个层面感知,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认数经验,为学生认识多位数,体会累加的思想做铺垫。
2.结合具体情景感受大数的意义。
本节课认识多位数是从多个维度感知的:
(1)现实情景的实例,体现一一对应的思想和累加;
(2)用计数器拨珠子体会位值;
(3)用长度去体会数的大小,如10万张纸的厚度和走步的圈数;
(4)用时间的维度去体会,如一天心跳的次数大约是10万;点1亿个点大约需要三年两个多月等
(5)借助第纳斯木块模型进行推理;
(6)从质量的维度去感悟用一元硬币的质量推断100万枚一元硬币的质量等。有了这些维度,学生能从多角度感受大数的意义。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利用任务驱动,体现学生思维的轨迹。
给学生布置任务,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享学生个性化的想法,大家一起分享、调整、澄清和接纳,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资源,又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为教师的有效指导和调控提供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