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探究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分辨消息中事实、背景、主观评价这三类材料。
2.思维发展与品质: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叙述思路;学习现实场景与历史回顾有机融合的写法。
3.文化传承与理解:重温历史,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4.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一、故事对比,激发兴趣
二、预习展示,学科融合拓展研习
三、新闻特征,分析写法
四、精读课文,艺术赏析
五、内容拓展
【学习过程】:
一、故事对比,激发兴趣
1997年6月30日午夜,石家庄红旗大街,河北师范大学西校区105阶梯教室,我和我的同学们一起,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和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见证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英国的米字旗降下来了,中国的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从此,英国人结束了对香港的政权,中国人拥有了对它的主权。香港,这座被殖民统治155年的殖民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一次屈辱历史的结束,这是中国强大的有力展示,我们作为大一的学生,群情激昂,拥抱而泣。25年之后,2021年9月8日,我和我的学生们的你们,一起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你会有什么感受?
二、预习展示,学科融合拓展研习
1.字词检测:
接载
旗帜
旗杆
树丛
停泊
紫荆花
世人瞩目
冉冉
2.
新闻价值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文章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3.香港坎坷的历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4.邓小平与香港回归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制度。
三、梳理文脉、赏鉴写法
1.广义的“新闻”泛指整个新闻事业;狭义的“新闻”则是指一种文体,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特写、访谈等。新闻必须具备五个“W”一个“H”,即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事件)、Why(原因)、How(结果、意义)等六个要素。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
学生找到导语,齐声朗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为什么?(复习导语相关知识)
2.情概括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内容。
导语(第1段),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港,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管治的终结。
主体(第2-10段),叙述了中央关于香港政权交接的一系列仪式。
结语(第11段),叙述英国对香港管治的开始与结束。
3.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本文有哪些事实?本文有背景吗?请划出,并且体味其特殊特殊效果。
学习现实场景与历史回顾有机融合的写法。
现实场景:“不列颠尼亚”号在夜然中离开香港;彭定康离开港督府;举行象征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历史背景:
(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2)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3)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
(4)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效果:背景材料对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今昔对照,使得现实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对殖民统治的讽刺;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具有可读性。
四、精读课文,艺术赏析
1.赏析标题
1949年他写下了《别了,司徒雷登》,宣布了美帝对华政策的失败。今天我们来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同样很别致,有内涵,请赏析题目的表达效果。
(1)主谓倒装的句式,突出了“别了”这一内容,能更好地表达与之永远告别,不再相见的强烈情感。
(2)借代,用“不列颠尼亚”轮船指代乘坐的英国人,进而指代英国,妥帖生动。
(3)双关,表面含义是指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深层含义是象征着英国管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
(4)“别了”,语气委婉,诙谐幽默中,对英国人黯然离场的嘲讽,带有中国人的喜悦。
一位著名歌唱艺术大师去世,标题是《别了,我的太阳》(《我的太阳》是一首著名曲段,帕罗蒂唱得最好。)请你赏析题目。
(1)主谓倒装的句式,突出了“别了”这一内容,能更好地表达与之永远告别,阴阳相隔的悲痛情绪。
(2)借代,用“我的太阳”著名曲段指代艺术大师,形象生动。
(3)双关,表面含义是和一首著名曲段告别,深层含义是和著名大师的告别,对大师艺术的高度称赞。
(4)“别了”,将悲痛情感在人们心中委婉表达。
2.细读第6自然段,“雨越下越大”有什么含义?
(1)照应前文的“蒙蒙细雨”;(2)殖民统治倒行逆施,现在天将行大道;(3)衬托殖民者心情;(4)雨过必将天晴,暗示香港灿烂的明天。
3.善于运用象征意义的场景是本文的特色之一,你知道这些场景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①末任港督离府:长达150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②添马舰军营告别仪式:英国管治结束;③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英香港政权正式交接;④“不列颠尼亚”号离港:英国殖民统治结束。
五、课外拓展
1.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这里的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假如你现在就在现场,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2.
重温香港加归激动人心的时刻,播放视频。
3.
对比阅读报道这一历史时刻的新闻,品味本文的价值。
观看交接视频
七、对比阅读当年当日《人民日报》对于此事的报道,再次体会本则消息的报道独特性。
《县委书记的榜样》探究式优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文章的脉络,概括归纳文中的主要事件。。
2.思维发展与品质:体会人物的主要品质,赏析作者在刻画人物时运用的写作手法。
3.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焦裕禄的崇高精神品质,传承焦裕禄精神
4.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语言表达风格
一、写作故事,激趣导入
二、预习展示,分享交流
三、精读课文,归纳概括事件和人物品质
四、文体特色、写作手法
小标题法
“以言见人”特点
动作描写
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五、写作练笔
【学习过程】:
一、写作故事,激趣导入
1966年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一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通讯,一下子在全国人民中引起强烈反响。人们被他的事迹,他的精神震惊、感动。
这是一篇由三个记者穆青、冯健、周原,历时一年又两个多月,亲自在兰考县采访、座谈,七易其稿后方成的。
好的文章需要实地调查的一手材料,更需要反复修改。但我们更加奇妙,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县委书记焦裕禄,什么样的精神,吸引了三位高级记者,感动全中国人民?
二、预习展示,分享交流
1.
字词积累:
冰凌
锻炼
部署
毫不犹豫
脱坯人
崓阳
滔滔不绝
跋涉
淤塞
渍死
挨门
颤抖
自力更生
奋发图强
窟窿
汹涌澎湃
气概
病魔
内疚
病榻
暴发
嘉奖
灌溉
自给
闪烁
辜负
哺育
巍然
屹立
2.
通讯:
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
通讯的类型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新闻故事、文艺通讯、主题通讯、旅游通讯。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三、精读课文,归纳概括事件和人物品质
1.文脉梳理,概括事件
一(第1—7段),焦裕禄面对兰考“三害”,分析有利因素,带给人民希望。
二(第8—16段),焦裕禄率领的调查队亲临一线实地调查成果显著。
三(第17—27段),大雨涝灾后,焦裕禄带领同志们深入群众,挨家走访,救灾慰问。
四(第28—36段),焦裕禄忍着病痛开会、工作,病情加重被迫离开了兰考。
五(第37—62段),焦裕禄病危,临终遗言,离世,时刻牵挂兰考未完成的工作。
六(第63—71段),兰考人民对焦裕禄的悼念,发扬焦裕禄精神,使兰考换新颜。
2.体悟优秀品质
在兰考“三害”中,看到种种有利因素,富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调查准备,体现了亲力亲为,身先士卒实干的精神。
救灾工作,责任到人,人民至上,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忘我工作,感动人民。
关心爱护同志,带病工作,意志坚定,顽强抗争,无私奉献。
时刻想着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精神永存,感召人民,终造奇迹。
四、文体特色、写作手法
1.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要求写作中既见事,又见人,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焦裕禄,男,汉族,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人,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94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1964年5月14日因肝癌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
1962年,焦裕禄来到兰考,兰考遭遇严重的灾荒,金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总结出了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
2、这篇人物通讯的特色是什么?
2.1小标题法
利用小标题组合的方式,选取焦裕禄书记到达兰考的典型事迹,各节之间不是随意的组合而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它们共同组合在一起,塑造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县委书记的形象。
第一节: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第二节: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第三节: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
,唯独没有他自己
第四节: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第五节: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五个小标题,按照时间顺序,选取焦裕禄同志的典型事迹,多维度展示其品质和精神,构成一个立体全面的好书记的形象。
2.2“以言见人”特点
第一,
使用典型的语言描写:这一点在上一个问题中体现出来,焦裕禄的语言表现出其精神品质,其精神实质从其语言里跃然纸上。如:“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县委书记的榜样-一焦裕禄。
2.2.1他说:“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见到涝洼窝,他说:“这里可以栽苇、种蒲、养鱼。”见到碱地,他说:“治住它,把片白变成一片青!”
当时是兰考县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他的语言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县委书记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兰考百姓带来希望!
2.2.2许多同志担心他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加剧病情的发展,劝他不要参加,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同志们的劝告,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语言生动形象,体现出焦裕禄身先士卒、敢为人先、事必躬亲实干的精神。
2.2.3这里住的是一双无依无靠的老人。
老大爷有病躺在床上,老大娘是个瞎子。焦裕禄一进屋,就坐在老人的床头问寒问饥。
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您的儿子。”老人问他大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
一段朴实的对话,反映焦裕禄她深入群众,关心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宝贵品质。同时也表明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拥护和爱戴。
2.2.4焦裕禄到地委开会,地委负责同志劝他住院治疗,他说:“开会要安排一年的工作,离不开!”没有住。……他笑着说:“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住你了。”
写出了他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一心工作,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忘我奋斗的精神。
2.2.5隔了一会儿,焦裕禄从怀里掏出-张自己的照片,
颤颤地交给张钦礼,然后说道:“钦礼同志,现在有句话我不能不向你说了,回去对同志们说,我不行了,你们要领导兰考人民坚决地斗争下去。党相信我们,派我们去领导,我们是有信心的。我们是灾区,我死了,不要多花钱。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焦裕禄心系百姓、心系民生的奉献精神,以及不忘初心的使命担当。
2.2.6人们一个个含着泪站在他的坟前,一位老贫农泣不成声地说出了36万兰考人的心声:
“我们的好书记,你是活活地为俺兰考人民,硬给累死的呀。困难的时候你为俺贫农操心,跟着俺们受罪,现在,俺们好过了,全兰考翻身了,你却一个人在这里……”
通过侧面描写,百姓的语言,侧面写出了焦裕禄的精神品质的高贵。
2.3典型的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如“他经常把右腿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他对自己的病,是从来不在意的。”
“踩、顶、揣、按、顶、顶”这几个动作的描写表现出他为了兰考人民而忘记了自己的病痛,坚持带病工作的无私精神。
2.4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叙事、抒情、议论等。
2.4.1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带给兰考人民的毛泽东思想的红灯,愈来愈发出耀眼的光芒。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这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已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着兰考人民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奋勇前进。兰考灾区面貌的改变,还只是兰考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开始,在这场伟大的向大自然进军的斗争中,他们不仅要彻底摘掉灾区的帽子,而且决心不断革命,把大部分农田逐步改造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建设社会主义新兰考。
这段使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讴歌了焦裕禄的精神,不仅带给人们兰考的物质生活的改变,更重要的给人民巨大的精神财富,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征服自然,奋勇前进。
2.4.2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兰考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你不愧为毛泽东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好党员,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你是千千万万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巍然屹立的共产党员和贫下中农革命英雄的代表。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
这段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使用第二人称,直接与人物对话,赞誉了焦裕禄的精神给后继者以极大的精神鼓舞。他的精神永放光芒,值得中国人永远铭记,值得所有共产党人学习!
五、写作练笔
在当下社会,请你谈谈在焦裕禄身上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值得学习和弘扬。结合你的阅读经历,谈一谈怎样才是一个好的官员形象?
明确:焦裕禄同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革命胆略和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坚强党性和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