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大学之道
《礼记》
目录
CONTENTS
壹
知识相关
贰
研习文言
叁
深入探究
肆
总结
一、知识相关
一、认识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一、认识孔子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二、认识《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二、认识《礼记》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
三、认识《大学之道》
二、文言知识
大学①之②道,在明③明④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⑤。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古义: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
2.结构助词,的
3.形作动,彰明,弘扬
4.形容词,美好
5.状语后置:在于至善至
识习文言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之①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②,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③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④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状语后置,欲于天下明明德者
3.使动用法,使……整齐
4.修,动词,修养
识习文言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译文
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三、文本探究
【思考】什么是“大学”?
小学
大学
修身之学
经世之学
与人之道
是什么?
如何与人相处
如何经世
经世=与人
三纲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思考】何为“明明德?”
德
理解三个层次
明德
明明德
德者,得也,人之得于天也
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
德的一种,区别于动物的本质
人的灵性,人的能觉、能知、能明的特点
彰显你的品质
为什么?
亲民,止于至善
【思考】“明明德”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
定
静
安
虑
得
【思考】如何理解“知止而后有定”?
知
止
定
人的知从哪里来?
明德才能有知,不管是知道自己的存在,还是知觉外物,明白事理,一切都从自身的明德而来。
止是停止,代表了限定,万物出于天地,有分有限。
知止,就是知道自身的界限在哪里。人可以从外物的阻碍之中,察觉自我的限度;也可以从自己内心的为与不为之中,逐渐建立自我。
知止,之后自我萌发,便有定。定就是决定,有了方向。
【思考】如何理解“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静
安
静是从令,不生别见,定一旦形成,心中杂乱自然平息,到达安静。
静而后能安,安是自得,是从本分形成了本位,也就是自我出现。
【思考】如何理解“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虑
得
虑是思虑周祥,有了自我,才有思考的余地。否则失去本位,为谁思考呢?虑,就是看见了,就是建立了条理。既看见了自我的限度和意愿,也看见了自我与外物的关系和距离。
得其明也。也就是从明德开始,在知止之后,一系列的定静安虑实现下,明德始终被保存,成为自我之基,并通达外物,显出自我到达外物的条理。所以这虑而后能得的一得,就是明德不失,而得其明也。
明德得其明,才是明明德,
明明德的实际过程
知止
定
静
安
虑
得
你要考大学,你目前的水平在中大,你觉得你可以冲北大
你下了决定
所有迷惘纷扰自我怀疑都消失
目标让你心安
你开始思考怎样才能冲上北大
结果可能成功可能失败,但你认清了自己。
知
止
明明德的实际意义
自己
他人
于世
于自身,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极限在哪里,该怎么才能达到目的。
于他人,知道对方能做什么,极限在哪里,并且知道自己怎样才能使对方行事达到自己的目的。
明白自己的道,了解他人,凭借自身,感化他人,使其趋向于道,道正世平。
【思考】如何理解“亲民”?
霸道
王道
亲民,就是使民能亲我,愿意与我相亲。
为何要亲近?
治国可选
以战争征服天下,以权威驯服民众
以仁政管理天下,民众心悦诚服归之
儒家之道
实行王道,必要亲民
【思考】如何理解“至于至善”?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最高的境界。
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思考】如何才能“明明德于天下”?
格物:
致知:
意诚: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推究事物的原理,建立完善的三观
懂得分辨,认清自己
实实在在不欺骗自己
内心不存在虚妄和幻想
是规范自己的行为、完善自己的性格
是管理好自己的家族或者封地
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
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让众生平等、社会和谐、天下太平。
循序渐进的过程
庶人
士大夫
诸侯
天子
明明德
最终完成
修身
最初开始
于天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概括了修身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
,它包含有两层含义∶
其一,儒家主张"天下为公",人们应该共担社会责任。既然社会成员都不是孤立的存在
,就必须考虑自己的社会性内涵,讲求公共意识和公共道德,不论身处社会基层的民众,还是属于贵族阶层的大夫,乃至国君、天子,都要自觉修身。
其二,由个人而家、国、天下,由身修到家齐、国治、天下平,这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过程。社会要取得大同与和顺,人们就必须自觉修身,由"明德"而"新民",进而实现社会的"至善"。这与孔子所说"修己以安人"一致,突出了"修己"或"修身"的价值与意义。
“修身”的含义
四、总结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本文论证特点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总结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