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01)科学六年级上册1.2 《杠杆的科学》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01)科学六年级上册1.2 《杠杆的科学》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9-18 14:34:3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题:《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执教者:林妍
学校:
版本: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
《工具和机械》单元第2课
教材分析:
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本课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较直观,很清晰。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设计思路: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因此,小学科学课堂应以探究为基础,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力,引导他们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本课的教学设计由生活入手,巧设疑问,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接着由学生的发言自然地引出撬棍和杠杆的概念,通过观察、寻找杠杆的三要素,从而初步认识了杠杆,通过辨别变形杠杆和寻找生活中的杠杆,加深对杠杆的认识。然后通过认识杠杆尺、分组实验、统计数据、分析数据等系列活动,得出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杠杆尺、钩码、实验记录表)每组一份
老师材料:?学生材料一份、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趣导

出示盒子(盒盖子紧紧扣着)谁能用手帮我打开这盖子?请力气大的同学试试。感觉怎样?有什么办法
能打开它?出示铁棍,用它来打开试试。看来合理利用工具会使我们的
工作更有效率,这位同学用铁棍固定着某个位置将盖子撬起的这种装置我们叫撬棍。我们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杠杆的科学》(板书:杠杆的科学)
活动观察、思考
通过简单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引出接下来要学习的科学概念。
认识杠

要研究杠杆。首先要知道在杠杆上发挥作用的三个位置。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我们要使力的那个点,叫用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阻止你用力,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找一找在图中的位置。课件:撬盖子思考:它也是杠杆。课件:跷跷板
你能找出这个杠杆中三个位置分别在哪里吗?辨别:课件:羊角锤、剪刀、天平、擀面棍。
它们是不是杠杆吗?说说你判断的理由讲解:从刚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杠杆,只要看这种机械是否有三个点,如果能找到这三个点,那这种机械一定是杠杆。不能找出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的不是杠杆。
认识杠杆及杠杆上的三个位置辨别更多的杠杆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认识杠杆和其它简单工具的区分。从撬棍形式的杠杆到生活中变形、组合后的杠杆,有助于学生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其他形式的应用。
发现杠杆规

刚才我们用杠杆很轻易地撬开了铁盖子,说明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吗?怎样证明杠杆能省力?我们可以借助杠杆尺来研究这个问题。出示杠杆尺。杠杆尺子左右两边都有4个举例相等的小格。每个小组老师提供6个小钩码。我们可以把杠杆尺子当“撬棍”,你能找到杠杆尺的支点吗?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钩码看做是要被撬起的重物,这个位置叫?(阻力点)把挂在杠杆尺右边的钩码看作是我们用的力,这个位置叫?(用力点)你们喜欢把钩码挂在哪个位置都可以,想挂几个钩码也随便你。但是要注意以下的实验要求:杠杆尺左右两边都只能挂一串钩码,不能在一边挂好几串。完成一种挂法后,把你左右两端挂的钩码数和位置记录下来,并对比左右两边的用力情况,判断右边用力情况。(省力?费力?还是不省力也不费力?)引导:怎样的状态为之省力?(右边能用很少的钩码翘起左边多的钩码)(演示:杠杆尺平衡和翘起状态都属于省力)PPT:演示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状态。完成表格后,并统计记录表中的数据(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各有多少种情况?)引导:(副板书记录汇总):请同学来汇报实验结果。哪些数据能证明杠杆省力?哪些数据说明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呢?分析我们刚才统计的数据,我们发现什么规律?请你们仔细比较这些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状态,看看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书本三个问题。
(板书: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比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近,省力杠杆;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比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远,费力杠杆;重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远,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思考认识杠杆尺子思考、讨论学生实验,自主决定两端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统计数据,汇报结果共同讨论,分析数据,交流结果发现规律,发现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出示杠杆尺,介绍杠杆尺的结构。介绍其使用方法。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运用实验记录汇总表的形式把学生的实验结果汇集在一起,显得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有利于学生明白答案的多样性,也有利于学生在接下去的研究中分析杠杆的几种类型。典型展示,突破难点
结合生活应

辨析:它们是哪种类型的杠杆?PPT
我们今天主要就是研究了杠杆省力和费力。我想大家对此一定还很感兴趣,(PPT)请课后做个调查,寻找生活中有哪些杠杆类工具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辨析调查生活中的杠杆
巩固知识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人们对杠杆的应用的实例,把学生的活动引到课外。为下节课做铺垫。
板书设计:
杠杆的科学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省力杠杆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杠杆
重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杠杆尺的记录表
左边(阻力点)情况
右边(用力点)情况
用力情况
钩码数(个)
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格)
钩码数(个)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格)
1、省力;2、费力3、不省力也不费力
?
统计记录表中的数据。
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
种。
?
分析实验记录表中的数据,我们发现什么规律?
1、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教学反思:
1、谈谈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思路。
2、本课突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调动学生思维深入参与,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注重引导。由于每组的实验数据比较多,按以往将所有的数据汇报出来,则很费时
3、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今后教学如何调整。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