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2.1氯及其化合物课后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2.1氯及其化合物课后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9-19 09:1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2.2.1氯及其化合物2021_2022学年高一化学课后练习(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一、单选题,共14小题
1.用下列装置制备并检验Cl2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实验室制氯气,即使MnO2过量,盐酸也不能全部反应完
B.图2:充分光照后,溶液充满量筒
C.图3:生成蓝色的烟,若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所得溶液呈绿色
D.图4:干燥的有色布条不褪色,湿润的有色布条能褪色,说明Cl2有漂白性
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氯气可以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所以氯气有漂白性
B.将氯水滴入硝酸银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C.向氯水中滴入碳酸钠溶液,有气体生成
D.新制氯水可以使pH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3.以电解饱和食盐水为基础制取氯气、氢气、烧碱等产品的工业称为氯碱工业。氯及其化合物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例如常用的含氯消毒剂“84”消毒液(含有NaClO)、清洁剂“洁厕灵”(含有盐酸)等。“84”消毒液与“洁厕灵”不能混合使用。在“洁厕灵”中,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A.ClO-
B.OH-
C.Na+
D.Ag+
4.新制氯水中存在多种分子和离子。下列关于新制氯水进行的实验,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A.氯水呈黄绿色,且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氯水中含Cl2
B.加入有色布条,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氯水中含Cl2
C.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水中含Cl-
D.加入石蕊溶液,溶液变红后褪色,说明氯水中含H+和HClO
5.“84”消毒液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该消毒液无色,PH大于7,对某些有色物质有漂白作用。你认为它可能的有效成分是(_______)
A.NaClO
B.Na2CO3
C.KMnO4
D.SO2
6.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钠、氢气都能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的烟
②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蓝色的氯化铜
③液氯就是氯气的水溶液,它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
④久置的氯水,因氯气几乎完全挥发掉,剩下的只有水
A.仅①
B.仅①和②
C.仅①和④
D.①②③④
7.化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氯气可用作消毒剂和漂白剂,是因为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强还原性
B.地震灾区和洪涝灾区都用漂白粉消毒,主要是利用漂白粉溶液的碱性
C.氯气与烧碱溶液或石灰乳反应都能得到含氯消毒剂
D.能用同一原理解释ClO-与Fe2+、H+均不能大量共存
8.下列试剂的保存不正确的是
A.漂白粉必须密封保存
B.NaOH溶液保存在带有橡胶塞的试剂瓶中
C.少量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
D.新制氯水用无色的广口瓶保存
9.下列有关氯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氯气在常温下能与铁反应,故不能用钢罐存放液氯
B.液氯和氯水不是同一物质
C.点燃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可以制取氯化氢
D.用氯气对生活用水进行消毒的原因是氯气能杀灭细菌
10.关于新制的氯水、液氯、氯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新制的氯水呈黄绿色,但久置的氯水无色
B.新制的氯水漂白作用强,液氯无漂白性
C.氯水、液氯的组成成分相同
D.新制的氯水中含氯气多,久置的氯水中含有极少量的氯气或不含氯气
11.如右图,a处通入Cl2,当打开b阀时,c处的干燥的红布条没有明显变化,当关闭b阀时.c处的干燥红布条逐渐褪色,则d瓶中装的溶液可能是
A.NaOH溶液
B.饱和食盐水
C.Ca(OH)2溶液
D.浓H2S04
12.下列有关试剂保存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新制氯水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B.金属Na保存在煤油中
C.漂白粉保存在敞口容器中
D.过氧化钠应密封保存
13.如图:A处通入氯气。关闭B阀时,C处红色布条无变化,打开B阀时,C处的红色布条褪色。则D中盛放足量的试剂不可能是
A.浓硫酸
B.饱和食盐水
C.碘化钾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
14.常用Cl2给自来水消毒。某学生用自来水配制下列物质,不会使药品明显变质的是(  )
A.紫色石蕊溶液
B.硝酸银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
D.氯化铝溶液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15.氯化亚砜()是黄色至红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沸点为,在有机合成中用途广泛。遇水剧烈反应,液面上产生白雾,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实验室合成原理:,部分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室制取在三颈烧瓶中进行,整个装置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是⑥→______→①;______→②(已知①处通入、除杂装置可以重复使用)。
(2)冷凝管上连接的干燥管的作用是处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_____________。
(3)实验室制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取少量的加入足量NaOH溶液中,振荡、静置得到无色溶液,检验溶液中存在的试剂有______________。
16.“84消毒液”与硫酸溶液反应可以制取氯气,反应方程式为NaClO+NaCl+H2SO4Na2SO4+Cl2↑+H2O。为探究氯气的性质,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所示的实验装置。
(1)在该实验中,制取氯气的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
(2)装置B、C中依次放的是干燥的红色布条和湿润的红色布条,实验过程中该同学发现装置B中的布条也褪色,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请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离D中液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氯气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为验证尾气吸收后的溶液中存在Cl?,正确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氯气通入饱和NaHCO3溶液能产生无色气体,已知酸性:盐酸>碳酸>次氯酸,该实验证明Cl2与H2O反应的产物中含有________。
17.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以下各装置连接成一整套装置,探究氯气与氨气之间的反应。其中D
为纯净干燥的氯气与纯净干燥氨气反应的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连接好装置后,必需进行的一步实验操作是_____
(2)装置E
的作用是_____,橡胶管
k
的作用是_____
(3)装置F
中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4)装置D
内出现浓厚的白烟并在容器内壁凝结,另一产物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5)接入D
装置的两根导管左边较长、右边较短,目的是_____
(6)整套装置从左向右的连接顺序是(j)接______、______接(f)
(g)接______
、______接______
、______接(a)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但稀盐酸与二氧化锰不反应,当盐酸浓度降低时,反应停止,则盐酸不能完全消耗,故A正确;
B.II中涉及反应有Cl2
+
H2O=
HCl
+
HClO,2HClO
2HCl
+O2↑,,所以溶液达到量筒的一半,故B错误;
C.氯气与铜反应生成棕黄色的烟,加水溶液呈蓝色,故C错误;
D.润的有色布条能退色,是由于发生,Cl2
+
H2O=
HCl
+
HClO,,HClO具有漂白性,而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性,故D错误;
故选A。
2.A
【分析】
氯水中,氯气与水发生:Cl2+H2O?HClO+HCl,溶液中含有Cl2、HClO、H2O等分子,含有H+、ClO-、Cl-等离子,氯水具有酸性和强氧化性,由此分析。
【详解】
A.氯气可以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是由于氯气与水发生:Cl2+H2O?HClO+HCl,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故A符合题意;
B.将氯水滴入硝酸银溶液中,氯水中含有氯离子,与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故有白色沉淀生成,故B不符合题意;
C.根据分析,氯水显酸性,向氯水中滴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与氢离子反应生成钠离子、水、二氧化碳,有气体生成,故C不符合题意;
D.新制氯水中含有盐酸,可以使pH试纸先变红,由于还含有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以使试纸褪色,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A。
3.C
【分析】
“洁厕灵”含有盐酸,即含有大量的氢离子、氯离子。
【详解】
A.ClO-与H+、Cl-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存在,A与题意不符;
B.OH-与H+反应生成H2O,不能大量存在,B与题意不符;
C.Na+与H+或Cl-均不反应,能大量存在,C符合题意;
D.Ag+与Cl-反应生成AgCl,不能大量存在,D与题意不符;
答案为C。
4.B
【分析】
新制氯水中存在Cl2+H2OH++Cl-+HClO,所含分子只有Cl2和H2O、HClO分子,所含的离子只有H+、Cl-、ClO-和OH-,结合对应离子的性质解答该题。
【详解】
A.氯气是黄绿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氯气可溶于水,溶液呈黄绿色,且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有Cl2分子存在,故A正确;
B.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可使有色布条褪色,所以加入有色布条,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氯水中含HClO分子,氯气没有漂白性,故B错误;
C.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即氯化银,所以说明氯水中含Cl-,故C正确;
D.氯水显酸性,具有强氧化性,则加入石蕊试液变红说明含H+,后褪色说明含有漂白性的HClO,故D正确。
故答案选B。
【点睛】
本题考查氯水的成分及氯水中各微粒的性质,明确有关离子、分子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选项B是解答的易错点,注意氯气具有强氧化性,但没有漂白性,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才具有漂白性。
5.A
【解析】“84消毒液”是由氯气和NaOH反应后得到的消毒剂,主要成分为NaCl和NaClO,其中具有漂白性的原因是NaClO与酸反应生成具有漂白性的HClO,所以有效成分为NaClO,且二氧化硫为气体,碳酸钠不具有漂白性,KMnO4溶液为紫色溶液,与无色不符,故选A。
6.D
【详解】
①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的固体小颗粒,称为“白烟”;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氯化氢溶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盐酸小液滴,称为“白雾”,①叙述不正确;
②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棕黄色的烟——固体小颗粒,溶于少量水时能形成蓝色溶液,②叙述不正确;
③液氯指液态的,液氯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③叙述不正确;
④久置的氯水由于次氯酸分解,最终变为盐酸,④叙述不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③④均错误,故D符合;
故选D。
7.C
【详解】
A.氯气可用作消毒剂和漂白剂的原因是Cl2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故A错误;
B.地震灾区和洪涝灾区用漂白粉消毒是利用了漂白粉的强氧化性,故B错误;
C.氯气与烧碱溶液或石灰乳反应都能得到含氯消毒剂,前者得到漂白液,后者得到漂白粉或漂粉精,故C正确;
D.ClO-与Fe2+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ClO-与H+反应生成HClO为弱酸而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C。
8.D
【详解】
A.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钙和次氯酸钙,次氯酸的酸性弱于碳酸,次氯酸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反应,使漂白粉变质,所以漂白粉必须密封保存,隔绝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接触,防止漂白粉变质,故A正确;
B.氢氧化钠溶液能与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反应生成具有粘接性的硅酸钠,为防止瓶、塞粘结后不易打开,氢氧化钠溶液保存在带有橡胶塞的试剂瓶中,故B正确;
C.钠具有很强的还原性,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反应,使钠变质,由于钠的密度小于煤油,则将少量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可以隔绝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接触,防止钠变质,故C正确;
D.新制氯水中的次氯酸遇光易分解,为防止次氯酸遇光分解,新制氯水应用棕色的广口瓶保存,故D错误;
故选D。
9.B
【解析】
【分析】
氯气是黄绿色的气体,有毒,有刺激性气味,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可用于杀菌消毒,氯气性质活泼,可与铁、氢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
A.干燥的氯气与铁在常温下不反应,因此可以用铁罐存放液氯,故A错误;
B.氯水为氯气的水溶液,液氯为纯净物,二者不是同一种物质,故B正确;
C.点燃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易发生爆炸,不安全,故C错误;
D.氯气之所以长期用于自来水消毒,是因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可以杀死细菌、病毒,故D错误。
答案选B。
【点睛】
本题考查氯气的化学性质,把握氯气与水的反应及HClO的性质为解答的关键,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选项D是易错点。
10.C
【详解】
A.新制的氯水中由于含有Cl2而呈黄绿色,但久置的氯水由于其中的HClO光照分解产生HCl和O2,使化学平衡Cl2+H2OHCl+HClO正向移动,最终可能导致Cl2被完全消耗,而使溶液变为无色,A正确;
B.新制的氯水中含有较多HClO,因而漂白作用强,但液氯中只Cl2,无漂白性,B正确;
C.氯水中含有Cl2、HClO、Cl-、ClO-等多种微粒,属于混合物,而液氯中只有Cl2一种微粒,属于纯净物,因此二者的组成成分不相同,C错误;
D.新制的氯水中存在电离平衡:Cl2+H2OHCl+HClO,因而新制氯水中含氯气多;当氯水久置时,氯水中HClO光照分解,导致上述平衡正向移动,使气体中含有氯气量减少或不含氯气,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C。
11.B
【解析】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性,有漂白性的是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关闭b阀时,C处的干燥的红布条看不到明显现象,而当打开b阀后,C处干燥的红布条逐渐褪色,则d中物质与氯气不能反应,可带出水蒸气,则A.NaOH溶液与氯气反应吸收氯气,所以d中能盛放氢氧化钠溶液不符合上述现象,A错误;B.若d中为食盐水,不能吸收氯气,符合上述现象,B正确;C.Ca(OH)2溶液与氯气反应吸收氯气,不符合上述现象,C错误;D.通过盛浓硫酸d瓶,氯气仍然是干燥的,不能使红色布条褪色,所以d中不能盛放浓硫酸,D错误;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实验装置的综合,把握具有漂白性的物质及装置中开关闭合的作用为解答的关键,注意物质的性质及发生的反应。注意氯气没有漂白性,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是易错点。
12.C
【详解】
A.
氯水中的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所以应保存在棕色瓶,A正确;
B.
钠密度大于煤油,与煤油不反应少量的钠保存在煤油中可以隔绝空气中氧气和水,B正确;
C.
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可与空气中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易分解的次氯酸而变质,漂白粉要密闭保存,C错误;
D.
过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水、二氧化碳反应,所以过氧化钠应密封保存,D正确;故答案为:C。
13.B
【分析】
干燥的氯气不能漂白有色布条,潮湿的氯气能使有色布条褪色;在A处通入氯气,关闭B阀时,氯气先经过溶液D,而C处红色布条无变化,说明D处可以干燥氯气或与氯气发生反应;打开B阀时,红色布条褪色,说明通入的氯气为潮湿的氯气,氯气发生反应为:Cl2+H2O=HCl+HClO,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能够使有色布条褪色,据此进行判断。
【详解】
A.若D处盛放浓硫酸,关闭B阀时,氯气被浓硫酸干燥,干燥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所以C处干燥的红色布条无变化;打开B阀时,C处红色布条能够褪色,故A符合现象描述;
B.若D盛放的为饱和食盐水,关闭B阀时,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溶解度很小,溢出的氯气含有水蒸气,所以C处干燥的红色布条会褪色,故B不符合现象描述;
C.若D处盛放碘化钾溶液,关闭B阀时,部分氯气被碘化钾溶液吸收生成碘单质,有色布条无变化,打开B阀时,C处红色布条能够褪色,故C符合现象描述;
D.若D处盛放氢氧化钠溶液关闭B阀时,氯气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有色布条无变化,打开B阀时,C处红色布条能够褪色,故D符合现象描述;
综上所述,答案选B。
14.D
【详解】
Cl2溶于水反应:Cl2+H2O=HCl+HClO,A、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褪色,使药品变质,故A错误;B、HCl与AgNO3溶液反应,AgNO3+HCl=AgCl↓+HNO3,能使硝酸银溶液变质,故B错误;C、Cl2与NaOH溶液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氢氧化钠变质,故C错误;D、Cl2、HCl、HClO均不与AlCl3溶液反应,不会变质,故D正确。
点睛:熟悉氯水的成分,即为三分子四离子,即含有的微粒是Cl2、H2O、HClO、H+、ClO-、OH-、Cl-,然后考虑与所配物质是否发生反应。
15.?→?→⑨→⑩
⑦→⑨→⑩
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反应装置与发生反应
溶液、稀、溶液
【分析】
实验室用二氧化锰、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取氧气,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混有的氯化氢、用浓硫酸干燥氯气;亚硫酸钠固体和70%的浓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硫,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硫;SO2、Cl2、SCl2在三颈烧瓶中反应制备,遇水剧烈反应,故碱石灰的作用是尾气处理和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三颈烧瓶。
【详解】
(1)根据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实验室用二氧化锰、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取氧气,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混有的氯化氢、用浓硫酸干燥氯气;亚硫酸钠固体和70%的浓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硫,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硫,所以整个装置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是⑥→?→?→⑨→⑩→①;⑦→⑨→⑩→②,故答案为:?→?→⑨→⑩;⑦→⑨→⑩;
(2)遇水剧烈反应,冷凝管上连接的干燥管可以吸收未反应完的、防止污染空气,还可以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反应装置与发生反应,故答案为: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反应装置与发生反应;
(3)二氧化锰、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锰、氯气、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4)遇水剧烈反应,液面上产生白雾可知生成了氯化氢、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故答案为:;
(5)取少量的加入足量NaOH溶液中,振荡、静置得到无色溶液,其中含亚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检验溶液存在的的方法是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溶液,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稀酸化,再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溶液中有,故答案为:溶液、稀、溶液。
16.c
Cl2中混有少量H2O(g)
在A~B之间增加装有浓H2SO4的洗气瓶
下层CCl4层呈紫红色
Cl2+2I?===I2+2Cl?
分液
Cl2+2OH?===Cl?+ClO?+H2O
1∶1
取少量烧杯内吸收Cl2后的溶液,加入足量的稀HNO3酸化,再加入AgNO3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其中含有Cl?
盐酸
【详解】
(1)根据“固+液气”原理可知应选择c装置制取Cl2。
(2)布条褪色证明Cl2中混有H2O(g),生成了HClO,应增加除H2O(g)的装置。
(3)Cl2+2I?===I2+2Cl?,CCl4将I2萃取出来,I2溶于CCl4,溶液呈紫红色,分离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采用分液法。
(4)Cl2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根据反应前后氯元素化合价变化可知Cl2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且物质的量之比为1∶1;检验Cl?,应先用稀HNO3酸化中和溶液中的OH?,并将ClO?转化为HClO,再加AgNO3溶液,若有AgCl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含有Cl?。
(5)因酸性HCl>H2CO3>HClO,HCl与NaHCO3反应:HCl+NaHCO3===NaCl+H2O+CO2↑,而HClO不与NaHCO3反应,故氯气与H2O反应的产物中含盐酸。
17.检查装置气密性
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气体
平衡气压,保证浓盐酸顺利滴下
2NH4Cl+Ca(OH)2CaCl2+2NH3↑+
2H2O
8NH3+3Cl2=
6NH4Cl+N2
使氨气和氯气充分接触
d
e
b
c
h
i
【分析】
A为制备氯气的发生装置,B干燥氯气的装置,C干燥氨气的装置,D氯气与氨气的发生装置,E为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的除杂装置,F为制备氨气的发生装置。
【详解】
(1)连接好装置后,必需进行的一步实验操作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答案为:检查装置气密性;
(2)因为浓盐酸有挥发性,所以制备出的氯气中会混有少量的氯化氢,应用饱和的食盐水进行除杂,则装置E
的作用是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气体;橡胶管
k
连接烧瓶和分液漏斗,组成恒压装置,作用是平衡气压,保证浓盐酸顺利滴下,故答案为: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气体;平衡气压,保证浓盐酸顺利滴下;
(3)F为制备氨气的发生装置,其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NH3↑+
2H2O,故答案为:2NH4Cl+Ca(OH)2CaCl2+2NH3↑+
2H2O;
(4)根据现象和提示可知,氯气和氨气反应的产物为氯化铵和氮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8NH3+3Cl2=
6NH4Cl+N2,故答案为:8NH3+3Cl2=
6NH4Cl+N2;
(5)氯气密度较大,从短管进入,氨气的密度较小,从长管进入,这样操作能够使进入其中的气体混合均匀,接触更充分,故答案为:使氨气和氯气充分接触;
(6)由分析可知,整套装置从左向右的连接顺序是(j)接d、e接(f)
(g)接b、c接h、i接(a),故答案为:d;e;b;c;h;i。答案第1页,总2页
答案第1页,总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