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2.1.2钠盐及其焰色反应2021_2022学年高一化学课后培优练习(一)(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一、单选题,共14小题
1.下列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同条件下,在水中的溶解性:碳酸钠
碳酸氢钠
B.相同条件下,热稳定性:碳酸钠
碳酸氢钠
C.相同条件下,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速率:碳酸钠
碳酸氢钠
D.一定条件下,碳酸钠不能转化为碳酸氢钠,而碳酸氢钠可以转化为碳酸钠
2.加热10.0g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至质量不再变化,剩余固体的质量为8.45g求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
A.58%
B.42%
C.36%
D.64%
3.取16.8gNaHCO3固体,加热一段时间,将剩余固体分成四等份,分别取四份固体进行实验。下列能够说明NaHCO3固体已完全分解的是
A.加水溶解后向其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
B.加水溶解后向其中滴加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产生
C.称量固体,继续加热,冷却后再次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不变
D.加入稍过量的盐酸,充分反应后将溶液蒸干,所得固体质量为2.925g
4.下列对进行焰色反应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说明,正确的是
①钾的火焰颜色,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②先把铂丝灼烧到与原来火焰颜色相同,再蘸被检物质
③每次实验后,要用硫酸把铂丝洗净
④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
⑤没有铂丝,也可用光洁无锈的铁丝代替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全部
5.焰色试验过程中铂丝的清洗和灼烧与钾焰色反应的观察两项操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每次实验中都要先将铂丝灼烧至与原来火焰颜色相同为止,再蘸取被检验的物质
B.钾的焰色反应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C.实验时最好选择本身颜色较深的火焰
D.没有铂丝可用光洁无锈铁丝代替
6.某探究活动小组根据侯德榜制碱原理,按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设计方案制备少量碳酸氢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装置中盛放的是NaOH溶液
B.丙装置中的溶液变浑浊,因为有碳酸氢钠晶体析出
C.丁装置是为了吸收丙装置可能逸出的NH3、CO2,防止污染空气
D.实验结束后,分离碳酸氢钠的操作是蒸发结晶
7.为确定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可通过加热分解得到的CO2质量进行计算,某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如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气体可以是空气,反应前和反应后均需通一段时间空气
B.装置B、C之间缺少CO2的干燥装置
C.没有a装置会导致所测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偏高
D.a装置内应装碱石灰,目的是为了尾气处理
8.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NaCl可用作食品防腐剂
B.纯碱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C.甘油具有护肤保湿作用
D.地沟油可用于制肥皂
9.现有两瓶失去标签的同浓度的Na2CO3和NaHCO3无色溶液,下述鉴别方法不合理的是( )
①用干燥的pH试纸检验,pH大的是Na2CO3
②取同量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加热,有气泡产生的是NaHCO3
③取同量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开始就有气体放出的是NaHCO3
④取同量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滴加Ba(OH)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的是Na2CO3
⑤取同量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的是Na2CO3
A.①⑤
B.③⑥
C.②④
D.②⑤
10.实验室按如下装置测定纯碱(含少量NaCl)的纯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滴入盐酸前,应将装置中含有CO2的空气排尽
B.装置①、④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CO2进入装置③
C.必须在装置②、③间添加盛有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瓶
D.反应结束时,应再通入空气将装置②中CO2转移到装置③中
11.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NH4HCO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中:HCO+OH-=CO+H2O
B.NaHCO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HCO+OH-=CO2↑+H2O
C.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2Na+Cu2+=2Na++Cu
D.CuSO4溶液与Ba(OH)2溶液混合:Cu2++SO+2OH-+Ba2+=BaSO4↓+Cu(OH)2↓
12.焰色实验过程中,铂丝的清洗和灼烧与钾焰色实验的观察两项操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每次实验中都要先将铂丝灼烧到火焰颜色,再蘸取被检验物质
B.钾的焰色实验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C.焰色实验是某种金属元素灼烧时所具有的特殊颜色,是化学变化
D.没有铂丝可用无锈铁丝代替进行实验
13.某物质灼烧时,焰色反应呈黄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物质一定含钠元素
B.该物质一定是钠的化合物
C.该物质一定是金属钠
D.该物质中一定含有钾元素
14.某探究活动小组根据侯德榜制碱原理,按下面设计的方案制备碳酸氢钠。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图中夹持、固定用的仪器未画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装置中盛放的是饱和食盐水
B.丙装置中的溶液变浑浊,因有碳酸氢钠晶体析出
C.丁装置中倒扣的漏斗主要作用是防止产生的气体污染空气
D.实验结束后,分离碳酸氢钠的操作是蒸发结晶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15.某校化学课外小组为了鉴别和两种白色固体,用不同的方法做了以下实验,如图所示。
(1)方法Ⅰ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由此可知方法Ⅰ_______(填“能”或“不能”)鉴别和。
(2)方法Ⅱ能鉴别和的现象是__________。
(3)方法Ⅲ、Ⅳ均能鉴别这两种物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与方法Ⅲ相比,方法Ⅳ的优点是________(填字母)。
A.方法Ⅳ比方法Ⅲ复杂
B.方法Ⅳ比方法Ⅲ安全
C.方法Ⅳ比方法Ⅲ操作简便
D.方法Ⅳ可以用一套装置同时进行两个实验,而方法Ⅲ不行
(4)若用方法Ⅳ验证和的稳定性,则试管B中装入的固体是_________(填化学式)。有的同学在连接盛的试管的导管口观察到开始加热时也有气泡产生,据此认为加热也分解。你认为此观点_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5)除了以上方法,请再写出一种鉴别二者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
16.为确定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可通过加热分解得到的CO2质量进行计算,某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如下:
请回答: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中冰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存在缺陷,有关该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中,下列因素可能使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偏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A.样品分解不完全
B.装置B、C之间缺少CO2的干燥装置
C.产生CO2气体的速率太快,没有被碱石灰完全吸收
D.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通入过量的空气
(4)若m=100g,加热至恒重,玻璃试管中固体质量变为96.9g,则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17.为测定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可通过加热分解得到的质量进行计算.某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如下:
请回答: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
(2)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装置B中冰水的作用是______。
(4)该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存在缺陷是______,改进后该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中,下列因素可能使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偏高的是______(填字母)。
A.样品分解不完全
B.产生的速率太快,没有被碱石灰完全吸收
C.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通入过量的空气.
(5)若C中的碱石灰改用足量固体,请设计实验方案检验反应后C中固体成分______。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相同温度下,较易溶,故A错误;
B.碳酸氢钠加热发生分解反应
,而碳酸钠加热不分解,故B正确;
C.碳酸钠与酸反应先转化为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再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相同条件下,与酸反应的速率:碳酸钠碳酸氢钠,故C错误;
D.碳酸钠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在加热条件或与氢氧化钠反应可以转化为碳酸钠,故D错误;
故选B。
2.A
【详解】
加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时,碳酸钠不分解,碳酸氢钠不稳定,加热时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为2NaHCO3Na2CO3+CO2↑+H2O,则固体质量减少的原因是由于碳酸氢钠分解的缘故,设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m,利用差量法计算,则
2NaHCO3Na2CO3+CO2↑+H2O
△m
2×84
106
62
m
10.0g-8.45g=1.55g
m=4.2g
所以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10.0g-4.2g=5.8g
,
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故选A。
3.C
【详解】
A.NaHCO3和Na2CO3溶液都呈碱性,滴加酚酞后都变红,无法证明NaHCO3固体已完全分解,故A错误;
B.
加水溶解后向其中滴加澄清石灰水,NaHCO3也会出现白色沉淀,无法证明NaHCO3固体已完全分解,故B错误;
C.
称量固体,继续加热,冷却后再次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不变,说明NaHCO3固体已完全分解,故C正确;
D.
加入稍过量的盐酸,充分反应后将溶液蒸干,根据Na元素守恒可知,无论碳酸氢钠是否完全分解,最后得到的NaCl始终相等,无法证明NaHCO3固体已完全分解,故D错误;
故选C。
4.A
【详解】
①在观测钾的焰色反应时要透过蓝色钴玻璃片,滤去钠的黄光的干扰,故①正确;
②取一根洁净的铂丝,放在酒精灯上灼烧至无色,再蘸取被检物质,进行焰色反应,故②正确;
③盐酸易挥发,其盐高温时也易挥发,灼烧时,盐酸及其盐可一起挥发掉,以达洗净的目的,不用硫酸来清洗铂丝,故③错误;
④焰色反应是电子的跃迁引起的,属于元素的物理性质,故④正确;
⑤洁净的细铁丝,放在酒精灯上灼烧至无色,本身无颜色,故可用铁丝进行焰色反应,故⑤正确;综合分析可知,正确的有①②④⑤,故A正确;
故答案选A。
5.C
【详解】
A.为防止其它离子干扰,每次实验中都要先将铂丝灼烧至与原来火焰颜色相同为止,再蘸取被检验的物质,故A正确;
B.钾的焰色反应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以排除钠离子的干扰,故B正确;
C.为了能够更加突出被检验试剂的颜色,选用本身颜色较浅的火焰,最大限度的减少火焰本身颜色的干扰,故C错误;
D.铁的焰色几乎为无色,对其它元素的焰色无影响,故可用铁丝进行焰色反应,故D正确;
选C。
6.B
【分析】
工业上侯氏制碱法是在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和二氧化碳,由于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所以先通入氨气,通入足量的氨气后再通入二氧化碳,生成了碳酸氢钠,由于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较小,所以溶液中有碳酸氢钠晶体析出,将碳酸氢钠晶体加热后得纯碱碳酸钠,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A.
利用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因盐酸易挥发,所以,二氧化碳中常会含有氯化氢气体,碳酸氢钠能与盐酸反应不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通过碳酸氢钠的溶液是可以除掉二氧化碳气体中的氯化氢气体,因此乙装置中盛放的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二氧化碳与氯化氢均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除杂,选项A错误;
B.
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碳酸钠小,丙装置中的溶液变浑浊,因有碳酸氢钠晶体析出,选项B正确;
C.
实验过程中氨气可能有剩余,而稀硫酸能与氨气反应,所以稀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末反应的NH3,不能吸收二氧化碳,氨气极易溶于水,丁装置中倒扣的漏斗主要是防止倒吸,选项C错误;
D.
分离出NaHCO3晶体的操作是分离固体与液体,常采用的实验操作是过滤操作,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7.B
【分析】
用气体X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避免空气中二氧化碳影响测定结果,X可以是氮气等。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在装置B中利用冰水混合物冷却生成的水蒸气,装置C中的碱石灰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最后干燥管中为碱石灰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进入装置C影响测定结果,通过加热分解得到的CO2质量进行计算。
【详解】
A.X气体不能是空气,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通入过量的空气,会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也被装置C吸收,测定碳酸氢钠质量增大,碳酸钠质量减小,导致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偏低,故A错误;
B.装置B、C之间缺少CO2的干燥装置,水蒸气进入装置C导致测定二氧化碳质量增大,碳酸氢钠质量增大,碳酸钠质量减小,导致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偏低,故B正确;
C.没有装置a,会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也被装置C吸收,测定碳酸氢钠质量增大,碳酸钠质量减小,导致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偏低,,故C错误;
D.仪器a应装碱石灰,目的是防止外界的水蒸气与二氧化碳进入装置C中,影响二氧化碳质量测定,故D错误,
故选:B。
8.B
【详解】
A.NaCl可用作食品防腐剂,正确;
B.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错误;
C.甘油为丙三醇,它由于是脂肪醇含有多羟基结构极易从空气中吸水,并且有非常高的沸点而具备一定的保湿能力,正确;
D.地沟油中存在有害物质,会危害人体健康,应禁止食用,地沟油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在碱性条件下能够水解为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该反应也叫作皂化反应,可以用于制肥皂,正确;
故选B。
9.C
【详解】
①碳酸钠、碳酸氢钠都是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同温度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中,Na2CO3水解程度大于NaHCO3,所以Na2CO3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大,pH大,故方法合理;
②取同量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加热,均没有气体生成,故方法不合理;
③取同量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碳酸氢钠反应快,开始就有气体放出的是NaHCO3,故方法合理;
④取同量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滴加Ba(OH)2溶液,均产生白色沉淀,故方法不合理;
⑤取同量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的是Na2CO3,而碳酸氢钠与氯化钡不反应,故方法合理;
故选C。
【点睛】
碳酸氢钠溶液在加热时不容易分解,不会有气体生成。
10.C
【分析】
根据实验目的和装置图,实验原理为:样品与盐酸反应产生的CO2用足量Ba(OH)2溶液吸收,通过测量装置③中产生沉淀的质量计算纯碱的纯度。
【详解】
A、为了排除装置中含有CO2的空气对CO2测量的影响,滴入盐酸前,应将装置中含有CO2的空气排尽,A项正确;
B、装置①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通入的空气中的CO2,防止空气中CO2进入装置③中,装置④的作用是防止外界空气中的CO2进入装置③中,B项正确;
C、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反应产生的CO2中混有HCl,若在装置②、③间添加盛有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瓶,HCl与NaHCO3反应产生CO2,使得测得的CO2偏大,测得纯碱的纯度偏大,C项错误;
D、为了保证测量的CO2的准确性,反应结束,应继续通入除去CO2的空气将滞留在装置②中CO2全部转移到装置③中,D项正确;
答案选C。
11.D
【详解】
A.
过量的NaOH会与反应,故A错误;
B.
HCO与OH-反应生成碳酸根,故B错误;
C.Na先会与硫酸铜溶液中水反应,故C错误;
D.
CuSO4溶液与Ba(OH)2溶液混合离子方程式为:Cu2++SO+2OH-+Ba2+=BaSO4↓+Cu(OH)2↓,故D正确。
故答案选:D。
12.C
【详解】
A.每次实验中都要先将铂丝灼烧到火焰颜色,排除杂质元素的影响,然后再蘸取被检验物质,进行灼烧进行验证,A正确;
B.钾的焰色实验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以滤去钠元素的黄光的干扰,B正确;
C.焰色反应是某种金属元素灼烧时所具有的特殊颜色,是电子跃迁时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为元素的物理变化,C错误;
D.由于Fe元素灼烧时火焰无明显颜色,所以没有铂丝可用无锈铁丝代替进行实验,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C。
13.A
【详解】
试题分析:某物质灼烧时,焰色反应呈黄色,说明一定含有Na元素,可能是Na元素的单质,也可能是钠元素的化合物,但是不能确定其中是否含有钾元素,故选项A正确。
考点:考查元素的确定的知识。
14.B
【分析】
工业上侯氏制碱法是在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和二氧化碳,由于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所以先通入氨气,通入足量的氨气后再通入二氧化碳,生成了碳酸氢钠,由于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较小,所以溶液中有碳酸氢钠晶体析出,将碳酸氢钠晶体加热后得纯碱碳酸钠,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A.
利用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因盐酸易挥发,所以,二氧化碳中常会含有氯化氢气体,碳酸氢钠能与盐酸反应不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通过碳酸氢钠的溶液是可以除掉二氧化碳气体中的氯化氢气体,因此乙装置中盛放的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故A错误;
B.
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碳酸钠小,丙装置中的溶液变浑浊,因有碳酸氢钠晶体析出,故B正确;
C.
实验过程中氨气可能有剩余,而稀硫酸能与氨气反应,所以稀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末反应的NH3,氨气极易溶于水,丁装置中倒扣的漏斗主要是防止倒吸,故C错误;
D.
分离出NaHCO3晶体的操作是分离固体与液体,常采用的实验操作是过滤操作,故D错误;
答案选B。
【点睛】
明确“侯氏制碱法”的实验原理为解题的关键。本题的易错点为A,要注意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通常选用的试剂。
15.,
能
盛的装置比盛的装置反应剧烈且反应后的气球大
,
D
错误
试管A中的空气受热膨胀逸出
把二者分别配成溶液后加入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为,无现象的为
【分析】
方法Ⅰ利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速率快慢来鉴别,方法Ⅱ利用等质量的、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时,与稀盐酸反应剧烈且产生的气体多进行鉴别,方法Ⅲ、Ⅳ利用了受热分解可生成,而受热不分解的性质进行鉴别。方法Ⅳ的优点是用一套装置可同时做两个实验,据此解答。
【详解】
(1)方法Ⅰ中与稀盐酸反应开始时无气泡放出,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当稀盐酸滴加到一定量时才有气泡产生,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立即有气泡产生,所以能鉴别二者,故答案为:①,;②;③能;
(2)方法Ⅱ利用等质量的、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时,与稀盐酸反应剧烈且产生的气体多进行鉴别,现象为盛的装置比盛的装置反应剧烈且反应后的气球大,故答案为:盛的装置比盛的装置反应剧烈且反应后的气球大;
(3)方法Ⅲ、Ⅳ利用了受热分解可生成,而受热不分解的性质进行鉴别。方法Ⅳ的优点是用一套装置可同时做两个实验,故答案为:,;D;
(4)酒精灯直接加热试管A,可知试管A中温度比试管B中温度高,因此试管B中盛放,且与试管B相连的试管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与试管A相连的试管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更能说明稳定性:,连接盛的试管的导管口观察到开始加热时也有气泡产生,是试管A中的空气受热膨胀逸出,故答案是:;错误;试管A中的空气受热膨胀逸出;
(5)
把二者分别配成溶液后加入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为,无现象的为,此方法也可鉴别,故答案为:把二者分别配成溶液后加入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为,无现象的为。
16.干燥管
冷凝反应生成的水蒸气
AC
91.6%
【分析】
按照图示连接好装置后,利用气体赶净装置中的空气,X为氮气,避免空气中二氧化碳影响测定结果,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装置B,利用冰水混合物冷却生成的水蒸气,进入装置C中的碱石灰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最后干燥管中为碱石灰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进入装置C影响测定结果,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1)依据仪器形状和用途,仪器a名称为干燥管,故答案为干燥管;
(2)装置B利用冰水混合物冷却生成的水蒸气,防止水蒸气进入装置C造成误导结果增大,故答案为:冷凝反应生成的水蒸气;
(3)A.样品分解不完全,测定二氧化碳质量减小,碳酸氢钠质量减小,则碳酸钠质量增大,导致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偏高,故A正确;
B.装置B、C之间缺少CO2的干燥装置,水蒸气进入装置C导致测定二氧化碳质量增大,碳酸氢钠质量增大,碳酸钠质量减小,导致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偏低,故B错误;
C.产生CO2气体的速率太快,没有被碱石灰完全吸收,测定二氧化碳质量减小,碳酸氢钠质量减小,碳酸钠质量增大导致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偏高,故C正确;
D.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通入过量的空气,会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也被装置C吸收,测定碳酸氢钠质量增大,碳酸钠质量减小,导致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偏低,故D错误;
故答案为AC。
(4)若m=100g,加热至恒重,玻璃试管中固体质量变为96.9g,根据差量法,结合方程式2NaHCO3Na2CO3+CO2↑+H2O,分解168份碳酸氢钠,固体质量减少44+18=62份,实际固体减少100g-96.9g=3.1g,则参加反应的碳酸氢钠的质量为=8.4g,则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91.6%,故答案为:91.6%。
17.干燥管
使水蒸气变成液态的水
装置B,C之间缺少的干燥装置
AB
取C中样品少量溶于水,滴加足量的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有碳酸钠;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若溶液变红色,说明有
【分析】
连接好装置后,利用气体X为氮气赶净装置中的空气,避免空气中二氧化碳影响测定结果,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装置B,利用冰水混合物冷却生成的水蒸气,进入装置C中的碱石灰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最后干燥管中为碱石灰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进入装置C影响测定结果,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
(1)依据仪器形状和用途分析,仪器a名称为干燥管;
(2)碳酸氢钠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2NaHCO3
Na2CO3+CO2↑+H2O;
(3)装置B利用冰水混合物冷却生成的水蒸气,防止水蒸气进入装置C造成误导结果增大;
(4)装置B、C之间缺少CO2的干燥装置,水蒸气进入装置C导致测定二氧化碳质量增大,碳酸氢钠质量增大,碳酸钠质量减小,导致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偏低;
A.样品分解不完全,测定二氧化碳质量减小,碳酸氢钠质量减小,则碳酸钠质量增大,导致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偏高,故A正确;
B.产生CO2气体的速率太快,没有被碱石灰完全吸收,测定二氧化碳质量减小,碳酸氢钠质量减小,碳酸钠质量增大导致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偏高,故B正确;
C.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通入过量的空气,会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也被装置C吸收,测定碳酸氢钠质量增大,碳酸钠质量减小,导致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偏低,故C错误;
故答案为
AB;
(5)若C中的碱石灰改用足量NaOH固体,吸收二氧化碳可生成碳酸钠,且氢氧化钠过量,可取C中样品少量溶于水,滴加足量的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有碳酸钠;静置,取上层溶液,滴加酚酞,若溶液变红色,说明有NaOH。答案第1页,总2页
答案第1页,总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