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同步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同步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8 10:36:1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弑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2.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

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
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3.医术以治病救人为宗旨,被称为“仁术”;历代知识分子很多兼通医术,故有“十儒九医”之说;范仲淹也曾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
A.?古代科技具有强烈实用性????????????????????????????????????B.?科技与儒家思想关系密切
C.?古代医学受西方科技影响????????????????????????????????????D.?古代知识分子学识较广泛
4.据史料记载,北宋仁宗曾对一参加科举的学子断言:“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该学子从此自称“奉旨填词”。该学子作词(??
)
A.?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B.?打破诗词界限,使词走向社会
C.?成为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D.?奠定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基础
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念奴娇·亦壁怀古》中的名句。它反映出作者的词风是(??
)
A.?刚健豪放???????????????????????????B.?清新婉约???????????????????????????C.?通俗易懂???????????????????????????D.?沉郁悲壮
?
6.有人称,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
(??
)
A.追求浪漫神秘的宏大气势
B.注重铺陈排比的修辞手法
C.适应了早期城市资产阶级
D.体现了走向平民化的趋势
7.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
)
A.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
C.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
D.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8.与六朝的志怪小说相比,宋代的话本的主人公已经不是神鬼,而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作品也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内容。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是(???

A.?宋城市经济繁荣?????????????B.?科举制度的影响?????????????C.?统治阶级的推动?????????????D.?市民阶层的壮大
9.朱熹认为良知“乃出于天,不系于人”。王阳明说:“良知即是天理。”“良知之外,岂复有加于毫末乎?今必曰穷天下之理,而不知反求诸其心。”由此可知,两人(???

A.?追求良知的途径有别???????????????????????????????????????????B.?对儒学的世俗化认识一致
C.?都强调儒学的思辨性???????????????????????????????????????????D.?都重视良知的外在化特征
10.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亩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彼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这说明元曲(
??)
A.?注重发挥娱乐教化功能???????????????????????????????????????B.?追求艺术创作的真情实感
C.?有力鞭挞当时社会现实???????????????????????????????????????D.?能够彰显作者的个性风格
11.宋被元灭后,相当的南方士人或以“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或以“士人若不至京师,便不足以昌行其道”为由北上仕元。而明清鼎革之际,殉明士大夫就达3800多人,而选择自我放逐的明遗民为数更众。这种变化表明(??

A.?明朝经世致用思想的具体体现?????????????????????????????B.?官方哲学不断拔高并走向僵化
C.?清朝统治者打击汉族士大夫更甚?????????????????????????D.?元朝统治者的文化政策积极有效
12.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中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该学者得出此观点的依据不可能有(??

A.?宋代理学兴盛,儒学再次复兴
B.?宋代文学作品世俗化特点显著
C.?宋代科技发展显著,成果斐然
D.?宋代绘画强调个性,追求意趣
13.宋代画院如同学校,设立佛道、人物、山水等科目,分门培养人才,画院考试常以古诗句为题,如“踏花归去马蹄香”“乱山藏古寺”“竹锁桥边卖酒家”“蝴蝶梦中家万里”等。这说明,宋代画院试题(??

A.?强调画作形似神韵的统一
B.?倡导绘画应表达深邃的意境
C.?注重提高画家的文化修养
D.?关注对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14.与之前的任何理论体系相比,理学都可以称得上庞大而精深,特别是对于思辨性而言,理学在吸收、改造佛教和道教理论之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下列言论体现这一高度的是(??

A.?“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C.?“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D.?“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5.汉唐时期,官方通过乡里制度全面控制基层社会管理体系,但从宋代以来,士大夫们自觉地、义务地开展思想教化,汉至唐被官方控制的三老教化由民间组织执行,“乡约”等民间组织日渐发展。宋代的乡里教化(??

A.?表明中央集权遭到削弱;???????????????????????????????????B.?体现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C.?有利于理学在民间的传播????????????????????????????????????D.?削弱了宗族的凝聚力
二、非选择题
16.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河间献王好儒学,从民间收集经过秦火保留下来的《尚书》《礼记》等古文先秦旧书,经考辨将正本献给朝廷。《汉书》评价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颜师古作注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淮南王亦好书,但“所招致率多浮辩”,故颜师古说他“言无实用耳”。
——摘编自《汉书》等
材料二:
清代学者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自遁于虚而争是非于不可究诘之境”,而清儒“束身修行,好古敏求,不立门户,不涉二氏(即佛、道),似有合于‘实事求是’之教”。阮元进一步评论道,“实者,实事也。圣贤讲学,不在空言,实而已矣”。近人梁启超也认为清儒“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梁启超笔下的科学精神,是指“善怀疑,善寻间,不肯妄徇古人之成说与一己之臆见,而必力求真是真非之所存”等。
——摘编自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的背景,并简析河间献王被评价为“实事求是”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的原因,并指出梁启超所述“实事求是”的新内涵。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人人都应该接受教育,而不应该加以分类区别。《论语》开篇就提出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教育准则,这对于今天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有重要启示的。孔子在教授学生时,从来不知劳苦,不厌其烦,一丝不苟,想方设法使学生弄清楚他所讲的内容。孔子认为对待不同智力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为不同学生的性格、志趣和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
——摘编自陈顺珍《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材料二
汉代在郡国设“学”,县道邑设“校”,乡设“庠”,聚设“序”。蜀郡太守文翁选派小吏到长安学习儒家经典和汉朝律令,学成归蜀在成都创设的官立学府传播中原文化,并免除学生的徭役,蜀郡的文化面貌因此大变。汉武帝通令嘉奖,并下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地方官学因此逐步推广开来。汉平帝元始三年,由王莽倡导主持,朝廷颁布了地方官学制度,规定
“学”与“校”设经师一人,“庠”与“序”设考经师一人。至此,地方官学得以全面普及,从中央到地方至乡村的各级学校教育体系全面建成。
——摘编自曹新洲《汉代社会教育》
材料三
宋代理学士人着意对书院进行改造,将已被州县官学取代而走向衰亡的书院重新利用,并在教育中逐渐确立中国古代书院讲学、藏书、祭祀等三个最主要的职能。宋代理学家制定了书院学规,如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强调求学的目的在于正己、修身,而非追求功名利禄。他们确定了以理学经典解释为标准的书院教学内容,制定书院祭祀礼仪,创立书院会讲制度等。多层面对书院进行制度化、正规化建设,从而使其从传统私学的窠臼中脱离出来,达到了中国古代私立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
——摘编自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
(1)根据材料一,列举孔子的教育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汉代地方官学体系全面建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理学家改造中国古代书院并使其重新勃发生机的具体措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弑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宋代盛行婚姻论财,这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而引发的价值观念的变化,而理学家们激烈的抨击这种行为,体现了对传统纲常礼教的维护,B正确;A错误,材料“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带有浓厚的宗族观念;C错误,士大夫们的批判恰恰迎合了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士大夫们批判的实际效果,因此D与材料不相符;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明理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宋明理学倡导儒家的伦理道德,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

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
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答案】
B
【解析】
A项材料没有体现赈灾效率如何,故A不符合题意;B项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反映了朱熹作为理学的代表人物,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故B符合题意;C项材料反映赈灾过程中存在问题,但不能说明赈灾方式不合理,故C不符合题意;D项材料没有反映绍兴农业注重精耕细作技术,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理学。
宋代理学是宋代哲学的主流,是儒家哲学的特殊形式,又可称为道学。因理学家主要讨论的内容为义理、性命之学,故称为理学。是融合佛、儒、道三教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
3.医术以治病救人为宗旨,被称为“仁术”;历代知识分子很多兼通医术,故有“十儒九医”之说;范仲淹也曾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
A.?古代科技具有强烈实用性????????????????????????????????????B.?科技与儒家思想关系密切
C.?古代医学受西方科技影响????????????????????????????????????D.?古代知识分子学识较广泛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意,牵涉的是中国古代医术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牵涉西方科技,故C项错误;D项表述太过宽泛,并未表述到“历代知识分子很多兼通医术,故有‘十儒九医’之说”,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4.据史料记载,北宋仁宗曾对一参加科举的学子断言:“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该学子从此自称“奉旨填词”。该学子作词(??
)
A.?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B.?打破诗词界限,使词走向社会
C.?成为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D.?奠定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基础
【答案】
A
【解析】据材料“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结合所学柳永诗词可知该词人是柳永,故A项正确;据所学打破诗词界限,使词走向社会是苏轼而不是柳永,故B项错误;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故C项错误;奠定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基础是《诗经》,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了宋朝文学演变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为:“风前月下”“浅斟低唱”。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念奴娇·亦壁怀古》中的名句。它反映出作者的词风是(??
)
A.?刚健豪放???????????????????????????B.?清新婉约???????????????????????????C.?通俗易懂???????????????????????????D.?沉郁悲壮
【答案】
A
【解析】根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可知作者的词风是豪放派的刚健豪放,故A项正确;苏轼是宋代豪放派词人,清新婉约是婉约派的词风,并且材料所反映的风格是刚健豪放,故B项错误;材料所反映的词句体现了刚健豪放的风格,并非通俗易懂,故C项错误;辛弃疾的词风沉郁悲壮,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宋朝的文学成就,解答本题抓住关键信息:题干中的词和“苏东坡”,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
?
6.有人称,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
(??
)
A.追求浪漫神秘的宏大气势
B.注重铺陈排比的修辞手法
C.适应了早期城市资产阶级
D.体现了走向平民化的趋势
【答案】
D
【解析】根据“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可知这种“新文化”属于平民文化,显然追求浪漫神秘的宏大气势与这种“新文化”不符,故A项错误;注重铺陈排比修辞手法的是汉赋,而汉赋不属于平民文化,故B项错误;根据“新文化形态在崛起”可知此时处于宋代,宋代并没有产生资产阶级,故C项错误;根据“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可知这种“新文化”体现了走向平民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宋朝的文学成就,答题的关键信息是对“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进行分析,结合宋代文学成就取得的原因进行分析即可。
7.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
)
A.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
C.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
D.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答案】
B
【解析】“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重点表达了宋代科技文化发达的现实,而这一现象不是科技推动的结果,故A项错误;“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可得出国家政策对科技发展影响大,故B项正确;“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可以看出其主旨在于强调国家的政策对科技文化发展的作用,故C项错误;“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强调政策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而没有说明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需要掌握宋朝的治国思想及其影响。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8.与六朝的志怪小说相比,宋代的话本的主人公已经不是神鬼,而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作品也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内容。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是(???

A.?宋城市经济繁荣?????????????B.?科举制度的影响?????????????C.?统治阶级的推动?????????????D.?市民阶层的壮大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市民生活丰富多彩,促使话本主人公由鬼神变为现实中的人,因此A正确;BCD都是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但不是根源;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朝市民文学的产生,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宋朝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推动了市民文化的发展。
9.朱熹认为良知“乃出于天,不系于人”。王阳明说:“良知即是天理。”“良知之外,岂复有加于毫末乎?今必曰穷天下之理,而不知反求诸其心。”由此可知,两人(???

A.?追求良知的途径有别???????????????????????????????????????????B.?对儒学的世俗化认识一致
C.?都强调儒学的思辨性???????????????????????????????????????????D.?都重视良知的外在化特征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朱熹认为追求良知要靠天理,而
王阳明认为追求良知要反省内心,这说明他们对追求良知的途径的认识存在
差别,A正确;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儒学的世俗化;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儒学的思辨性;D错误,朱熹注重良知的外在化特征;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明理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朱熹认为理在心外,主张格物致知,而王阳明认为理在心内,因此强调内心反省。
10.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亩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彼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这说明元曲(
??)
A.?注重发挥娱乐教化功能???????????????????????????????????????B.?追求艺术创作的真情实感
C.?有力鞭挞当时社会现实???????????????????????????????????????D.?能够彰显作者的个性风格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的“自然而已矣”“意兴之所”“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可以看出,元曲在艺术创作上追求清新自然,表达真情实感,故B符合题意;A、C、D三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自然而已矣”“意兴之所”“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本题主要通过元曲的艺术成就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1.宋被元灭后,相当的南方士人或以“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或以“士人若不至京师,便不足以昌行其道”为由北上仕元。而明清鼎革之际,殉明士大夫就达3800多人,而选择自我放逐的明遗民为数更众。这种变化表明(??

A.?明朝经世致用思想的具体体现?????????????????????????????B.?官方哲学不断拔高并走向僵化
C.?清朝统治者打击汉族士大夫更甚?????????????????????????D.?元朝统治者的文化政策积极有效
【答案】
B
【解析】材料“明清鼎革之际,殉明士大夫就达3800多人,而选择自我放逐的明遗民为数更众”体现的是受理学的影响,明朝士大夫及百姓气节较高,纷纷以身殉国,说明的是官方哲学不断拔高并走向僵化,B正确;经世致用思想强调的是做学问应该有益于国计民生,材料未涉及,A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了明清思想领域的变化,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明清鼎革之际,殉明士大夫就达3800多人,而选择自我放逐的明遗民为数更众”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2.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中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该学者得出此观点的依据不可能有(??

A.?宋代理学兴盛,儒学再次复兴
B.?宋代文学作品世俗化特点显著
C.?宋代科技发展显著,成果斐然
D.?宋代绘画强调个性,追求意趣
【答案】
D
【解析】宋代理学兴盛压抑了人的个性,宋代绘画不可能强调个性,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宋代理学兴盛、文学作品世俗化、科技发展显著均和文艺复兴时代相似,选项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朝文化
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学生要把握题干要求。
13.宋代画院如同学校,设立佛道、人物、山水等科目,分门培养人才,画院考试常以古诗句为题,如“踏花归去马蹄香”“乱山藏古寺”“竹锁桥边卖酒家”“蝴蝶梦中家万里”等。这说明,宋代画院试题(??

A.?强调画作形似神韵的统一
B.?倡导绘画应表达深邃的意境
C.?注重提高画家的文化修养
D.?关注对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答案】
B
【解析】根据“画院考试常以古诗句为题”、“踏花归去马蹄香”“乱山藏古寺”“竹锁桥边卖酒家”“蝴蝶梦中家万里”等信息可知宋代画院的试题注重引导绘画追求表达深邃的意境,故B符合题意;AC项这些试题主要是强调已经,而非形似,更不是注重画家的文化修养,AC不符合题意;D项这些考题已经说明不是追求对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画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踏花归去马蹄香”“乱山藏古寺”“竹锁桥边卖酒家”?“蝴蝶梦中家万里”。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的书画成就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4.与之前的任何理论体系相比,理学都可以称得上庞大而精深,特别是对于思辨性而言,理学在吸收、改造佛教和道教理论之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下列言论体现这一高度的是(??

A.?“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C.?“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D.?“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答案】
C
【解析】根据“理学都可以称得上庞大而精深,特别是对于思辨性而言,理学在吸收、改造佛教和道教理论之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得出理学从万物本源的角度探讨儒学的核心内涵,因此“宇宙之间,一理而已”符合题意,强调理是万物的本原,使其更加思辨化,C正确;A项是民本思想,之前已经有,排除A;B项是董仲舒的主张,D项是黄宗羲的主张,排除BD。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明理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辨化。
15.汉唐时期,官方通过乡里制度全面控制基层社会管理体系,但从宋代以来,士大夫们自觉地、义务地开展思想教化,汉至唐被官方控制的三老教化由民间组织执行,“乡约”等民间组织日渐发展。宋代的乡里教化(??

A.?表明中央集权遭到削弱;???????????????????????????????????B.?体现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C.?有利于理学在民间的传播????????????????????????????????????D.?削弱了宗族的凝聚力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士大夫们自觉地、义务地开展思想教化,汉至唐被官方控制的三老教化由民间组织执行,‘乡约’
等民间组织日渐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乡约”
组织在基层乡村传播思想教化,这有利于理学在基层民间的传播,故C正确;宋朝“乡约”组织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A;
B中“民主政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宋朝“乡约”组织更加注重发挥基层乡村的作用,而古代乡村中宗族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宋朝的基层治理方法更有利于宗族的凝聚力,排除D。
故答案为:
C。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考生可结合材料“士大夫们自觉地、义务地开展思想教化,汉至唐被官方控制的三老教化由民间组织执行,‘乡约’
等民间组织日渐发展”进行分析。
二、非选择题
16.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河间献王好儒学,从民间收集经过秦火保留下来的《尚书》《礼记》等古文先秦旧书,经考辨将正本献给朝廷。《汉书》评价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颜师古作注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淮南王亦好书,但“所招致率多浮辩”,故颜师古说他“言无实用耳”。
——摘编自《汉书》等
材料二:
清代学者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自遁于虚而争是非于不可究诘之境”,而清儒“束身修行,好古敏求,不立门户,不涉二氏(即佛、道),似有合于‘实事求是’之教”。阮元进一步评论道,“实者,实事也。圣贤讲学,不在空言,实而已矣”。近人梁启超也认为清儒“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梁启超笔下的科学精神,是指“善怀疑,善寻间,不肯妄徇古人之成说与一己之臆见,而必力求真是真非之所存”等。
——摘编自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的背景,并简析河间献王被评价为“实事求是”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的原因,并指出梁启超所述“实事求是”的新内涵。
【答案】
(1)背景:①吸取秦朝焚书坑儒的教训;②汉朝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③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确立了主流正统的地位。④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推恩令、设刺史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⑤汉初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汉武帝时期盐铁官营、汉朝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原因:①考证古书时求其真本。重视实物,从民间收集古文先秦旧书。②实证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对先秦旧书进行考辨,遵从实际情况出发。
(2)原因:①阮元反对宋明理学的“虚学”“空疏”,力求恢复儒学经典的本来面目,探讨圣贤之道的真义。②阮元认为宋明理学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不纯粹。③阮元强调实事求是,就在于圣贤不讨论空言。与宋明理学不一致,宋明理学关注天理,朱熹强调格物致知;陆王心学强调心即理也,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新内涵:①提倡质疑、批判精神。②注重实践,强调经世致用,学以致用。
【解析】(1)
第一小问,据材料关键信息“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入手分析,联系所学,汉武帝时期,历经汉初的60多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生产恢复并发展;政治上为了巩固大一统专制王朝,汉武帝转变“无为”政策为“有为”;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动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的确立;据材料一关键信息“从民间收集经过秦火保留下来的《尚书》?《礼记》等古文先秦旧书,经考辨将正本献给朝廷”可知,河间献王并未将收集的古文先秦旧书直接交付朝廷,而是经过考辨后将正文献给朝廷,从中体现出其实事求是的精神。
(2)
据材料二关键信息“清代学者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自遁于虚而争是非于不可究诘之境’”可知清代学者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言论空虚、争论到无法弄清楚问题之根本的境界,可见宋明理学家空谈心性,无益于学术发展和思想进步,不能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再联系所学,从清代思想领域的史实入手分析,理学占据主导地位,思想僵化,束缚社会发展,新的活跃的儒学思想产生,强调经世致用的学风,推动批判理学;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关键信息“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善怀疑,善寻间,不肯妄徇古人之成说与一己之臆见”可知,梁启超强调的“实事求是”是指科学的精神,善于怀疑,善于求证的精神。
故答案为:
(1)
背景:①吸取秦朝焚书坑儒的教训;②汉朝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③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确立了主流正统的地位。④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推恩令、设刺史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⑤汉初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汉武帝时期盐铁官营、汉朝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原因:①考证古书时求其真本。重视实物,从民间收集古文先秦旧书。②实证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对先秦旧书进行考辨,遵从实际情况出发。
(2)
原因:①阮元反对宋明理学的“虚学”“空疏”,力求恢复儒学经典的本来面目,探讨圣贤之道的真义。②阮元认为宋明理学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不纯粹。③阮元强调实事求是,就在于圣贤不讨论空言。与宋明理学不一致,宋明理学关注天理,朱熹强调格物致知;陆王心学强调心即理也,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新内涵:①提倡质疑、批判精神。②注重实践,强调经世致用,学以致用。
【点睛】(1)本题考查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需结合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背景来解答。
(2)本题考查宋明理学,需结合宋明理学的评价来解答。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人人都应该接受教育,而不应该加以分类区别。《论语》开篇就提出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教育准则,这对于今天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有重要启示的。孔子在教授学生时,从来不知劳苦,不厌其烦,一丝不苟,想方设法使学生弄清楚他所讲的内容。孔子认为对待不同智力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为不同学生的性格、志趣和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
——摘编自陈顺珍《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材料二
汉代在郡国设“学”,县道邑设“校”,乡设“庠”,聚设“序”。蜀郡太守文翁选派小吏到长安学习儒家经典和汉朝律令,学成归蜀在成都创设的官立学府传播中原文化,并免除学生的徭役,蜀郡的文化面貌因此大变。汉武帝通令嘉奖,并下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地方官学因此逐步推广开来。汉平帝元始三年,由王莽倡导主持,朝廷颁布了地方官学制度,规定
“学”与“校”设经师一人,“庠”与“序”设考经师一人。至此,地方官学得以全面普及,从中央到地方至乡村的各级学校教育体系全面建成。
——摘编自曹新洲《汉代社会教育》
材料三
宋代理学士人着意对书院进行改造,将已被州县官学取代而走向衰亡的书院重新利用,并在教育中逐渐确立中国古代书院讲学、藏书、祭祀等三个最主要的职能。宋代理学家制定了书院学规,如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强调求学的目的在于正己、修身,而非追求功名利禄。他们确定了以理学经典解释为标准的书院教学内容,制定书院祭祀礼仪,创立书院会讲制度等。多层面对书院进行制度化、正规化建设,从而使其从传统私学的窠臼中脱离出来,达到了中国古代私立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
——摘编自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
(1)根据材料一,列举孔子的教育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汉代地方官学体系全面建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理学家改造中国古代书院并使其重新勃发生机的具体措施。
【答案】
(1)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立德树人;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2)原因:政治上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发展地方教育的重视。
(3)措施:确立书院的主要职能;规范书院学规及求学目的;确定以理学为主的书院教学内容;制定书院祭祀礼仪;创立书院会讲制度等。
【解析】(1)“教育思想”,根据材料一信息“人人都应该接受教育,而不应该加以分类区别”得出:有教无类;由材料信息“《论语》开篇就提出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教育准则”得出:立德树人;由材料信息“孔子在教授学生时,从来不知劳苦,不厌其烦,一丝不苟,想方设法使学生弄清楚他所讲的内容”得出: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由材料信息“孔子认为对待不同智力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为不同学生的性格、志趣和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得出:因材施教。
(2)“原因”,根据材料二信息“汉武帝通令嘉奖,并下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地方官学因此逐步推广开来”得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发展地方教育的重视;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上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等角度补充。
(3)“具体措施”,根据材料三信息“宋代理学士人着意对书院进行改造,将已被州县官学取代而走向衰亡的书院重新利用,并在教育中逐渐确立中国古代书院讲学、藏书、祭祀等三个最主要的职能”得出:确立书院的主要职能;由材料信息“宋代理学家制定了书院学规,如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强调求学的目的在于正己、修身,而非追求功名利禄”得出:规范书院学规及求学目的;由材料信息“他们确定了以理学经典解释为标准的书院教学内容,制定书院祭祀礼仪,创立书院会讲制度等”得出:确定以理学为主的书院教学内容、制定书院祭祀礼仪、创立书院会讲制度等。
故答案为:(1)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立德树人;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2)
原因:政治上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发展地方教育的重视。
(3)
措施:确立书院的主要职能;规范书院学规及求学目的;确定以理学为主的书院教学内容;制定书院祭祀礼仪;创立书院会讲制度等。
【点睛】本题考查了儒学教育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侧重了考查了对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