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8 10:48:0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略我国沿海各地,戚继光、俞大献等人积极招募抗倭力量,连续重创倭寇。他们的这些努力(
??)
A.抗击了欧洲殖民者的入侵
B.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C.使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D.巩固了清朝的统治秩序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日本倭寇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戚继光、俞大猷等人是明朝著名的抗倭英雄,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做出重要贡献,故B符合题意;A项戚继光、俞大猷抗击的是日本倭寇,而不是欧洲殖民者,故A不符合题意;C项郑成功使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而不是戚继光、俞大猷,故C不符合题意;D项戚继光、俞大猷是明朝名将,而不是清朝人,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要求学生结合明清时期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来分析。本题要搞清楚戚继光抗倭的斗争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
?????)
A.主张恢复宰相制
B.倡导无为而治
C.倾向于废除君主
D.反对王位世袭
【答案】
A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如果天子没有贤德,可以通过宰相来纠错,因此主张通过恢复宰相制度辅佐君主,减少决策失误,A项正确;材料与无为无关,排除B;材料强调恢复宰相,而不是废除君主,排除C;材料与王位的世袭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主要理解“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句话的意思。
3.六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机构。以下对于六部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各自分署,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隶属于中书省
③隶属于尚书省???
④增设外务部等机构,六部之名渐废
A.③②①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④②③①
【答案】
A
【解析】根据所学,①各自分署,直接对皇帝负责是指明代废除丞相,权分六部。②隶属于中书省是在元朝③隶属于尚书省是在唐朝。④增设外务部等机构,六部之名渐废是在晚清。故A项排序正确,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
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古代中央体制演变过程的理解。正确分析四则材料所指代的含义。
4.明代巡抚初为朝廷临时派遣以监察地方。到了嘉靖万历年间,巡抚变成常设机构并统辖地方三司,其名也由“巡抚某地方”变成“某地方巡抚”。这种变化(
??)
A.保证了地方治理的效能
B.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C.改变了地方的权力结构
D.完善了中央决策机制
【答案】
C
【解析】
A项虽然巡抚统辖地方三司,有助于减轻二司相互牵制带来的效率低下问题,但A项的“保证了”的表述过于绝对,A不符合题意;BD项材料只是提及巡抚权力地位的变迁,没有涉及君主专制和中央决策问题,B、D两项不符合题意;C项从材料可知,明代巡抚初为临时派遣的监察官,后来变成三司之上的地方一级长官,说明在中央和三司之间多了一个督抚层级,故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以明代初期巡抚职能切入,考查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担任总督和巡抚的官员,其权力比一般巡按御史要大,有“便宜从事”之权。
5.明中后期,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又具有票拟权,而且比六部更接近皇帝,所以尽管内阁从来没有被正式地告知统领六部,但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这一变化反映出(

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内阁已经取代六部
C.内阁权力不受制约
D.君权受到内阁制约
【答案】
A
【解析】材料“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反映了内阁借皇帝权威获得实际权力,本质上是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的结果,故A正确。
材料并不能说明内阁已经取代六部,故B排除。
内阁权力源于君主,并不是不受制约,故C排除。
君权至上,并非受到内阁制约,故D排除。
故答案为:
A。
【点睛】本题考查明朝内阁制度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对“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6.中国古代的朝会制度历史悠久,皇帝上朝与否历来被当做是皇帝是否勤政的标志,与王朝兴衰治乱关系密切。但多位皇帝不上朝的明朝却延续了276年,寿命仅次于唐朝。这主要得益于(
)
A.政府运行机制日益完善
B.皇权专制空前加强
C.“无为而治”治国模式

D.宋明理学迅猛发展
【答案】
A
【解析】根据所学,明朝设内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具体职责是帮助皇帝阅看各机关送来的章奏和执行封驳的工作,根据皇帝的意图草拟处理意见等等,把处理意见最后报皇帝决断,在一般情形下,相当于代皇帝处理政事,但决策权在皇帝,故皇帝不上朝而掌握一切大权,内阁在前台运作,皇帝在背后实际操纵,说明当时行政的运行机制较完善,因此A项正确;选项B,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专制皇权空前加强,发展到顶峰,排除B;选项C,明朝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并非“无为而治”,排除C;选项D,材料现象与宋明理学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的政治制度,注意扣住材料信息,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7.《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问众臣“天下何人最快活?”有人说“富甲天下者”,有人说“功成名就者”,有人说“高官厚禄者”,朱元璋一一摇头,直至一位大臣说“畏法度者最快活”时才点头称是。朱元璋“点头称是”是因为该大臣的回答迎合了他(??
)
A.裁撤宰相的意图
B.设置内阁的需要
C.以法治国的主张
D.皇权至上的理念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直至一位大臣说‘畏法度者最快活’时才点头称是。朱元璋‘点头称是’,体现了君主专制,皇权至上,故D项符合题意;A选项,材料中“畏法度”不能体现出宰相制度的废除,错误;B选项,内阁的设置是在明成祖时期,时间不符,错误;C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正含义,封建社会的法律是皇帝意志的体现,维护的是人治错误;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君主专制制度,注意扣住材料的信息“直至一位大臣说‘畏法度者最快活’时才点头称是。朱元璋‘点头称是’是因为该大臣的回答迎合了他”,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8.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
A
【解析】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并导致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故A项正确;选项B,明朝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故B项错误;选项C,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故C项错误;选项D,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明朝政治制度,注意把握材料信息“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9.在某校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某学生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表述不准确的是(
???)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B.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
C.唐朝统治者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
D.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答案】
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政治统治的两大基石,宗法制解决了贵族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而分封制则相应地明确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权利义务关系,既扩大了周朝的疆域,也确保了周朝的政治稳定,两者互为表里,A选项说法正确;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决策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都由皇帝决定,因此内阁的权力与丞相掌握的权力存在根本差异,B选项说法错误。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相互制衡,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C选项说法正确;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礼乐制度被破坏,群雄并立,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社会上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D选项说法正确;综上所述,B选项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注重考查将题干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前提是熟练掌握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尤其注意本题是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择的是不正确选项,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0.“虑及对外贸易在经济上的必要性,以及谨防这些外国与中国商人,明太祖朱元璋以更严格的海禁来提升国家垄断的朝贡贸易这条管道”。这一做法(???

A.?有效地维护了实际的国家利益?????????????????????????????B.?使朝贡贸易成为中外贸易的唯一一管道
C.?成功遏制了海上贸易走私活动?????????????????????????????D.?体现出传统农业社会对外交往的特征
【答案】
D
【解析】
明朝的海禁还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垄断朝贡贸易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渠道,海禁政策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符合题意;
AC材料无法体现这一做法产生的效果,A、C不符合题意;
B错在“唯一管道”,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睛】
本题考查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考生可结合材料“虑及对外贸易在经济上的必要性,以及谨防这些外国与中国商人,明太祖朱元璋以更严格的海禁来提升国家垄断的朝贡贸易这条管道”进行分析。
11.下图为《郑和航海图》,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之一,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1947年中华民国政府内政部以郑和及其部属的姓来命名了部分南海岛礁。这可以用来证明(???

A.?郑和船队最早发现了南海诸岛?????????????????????????????B.?民国时南海诸岛成为中国领土
C.?郑和航海的所及范围???????????????????????????????????????????D.?郑和远航的航海技术领先世界
【答案】
C
【解析】根据“《郑和航海图》,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之一,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可得出这这张图能证明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故C项正确;选项A,最早的说法不能证明,排除A;选项B,南海诸岛成为中国领土并不是在民国时期,排除B;选项D,材料没有比较,不能得出D项结论,排除D;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及图片信息的解读,注意结合所学知识。
12.下表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一现象(???

年限
1年以下
1~2年
2~5年
5~10年
10~15年
15~20年
10年以下
阁臣数(人)
30
37
42
25
12
15
4
占比(%)
18.63
22.98
26.(12分)09
15.53
7.45
6.83
2.49
A.?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
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D.?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答案】
A
【解析】从表格反映的内阁大臣在阁年限可以看出,明代内阁大臣更迭较为频繁,在阁时间较短不利于政策的延续,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故A项符合题意;选项B,阁臣在阁年限反映不出官值机构膨胀,排除B项;选项C,材料没有涉及内阁的辅助作用,排除C项;阁选项D,臣更选频整并非就能促进官吏队伍年轻化,排除D项;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明代阁臣的频繁变动,注意表格信息的正确解读。
13.明朝张燮在《东西洋考》中记载:“文郎玛神(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初盛食以蕉叶为盘,及通中国,乃渐用磁(瓷)器。”非洲发现了大量明朝的陶瓷,如蒙巴萨发现的茶具。明朝永乐、宣德年间外销非洲的瓷器中,出现了带有伊斯兰风格的双耳扁瓶等。材料说明明朝对外贸易(??

①废止了明朝初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
②影响到亚非一些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
③推动了郑和下西洋持续开辟海外市场?
④促进中国与亚非一些地区的文化交流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
D
【解析】根据“文郎玛神(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初盛食以蕉叶为盘,及通中国乃渐用磁(瓷器)器”可得出印度尼西亚地区的生活受到中国的影响。根据“明朝永乐、宣德年间外销非洲的瓷器中,出现了带有伊斯兰风格的双耳扁瓶等”可得出明朝对外贸易促进中国与亚非一些地区的文化交流。故②④D项正确;闭关锁国是清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属于朝贡贸易,并没有开辟海外市场,故①③错误,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朝的朝贡贸易,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通过排除法较为简单。
14.明朝时期,许多以商人为主要读者的书籍被大量发行。其中《客商一览醒迷》一书有云:“财富必由勤苦而后得,得之必节俭而后丰……钱财物业,来之有道……贪嗜非义,虽得之,亦守之不坚。”这类书籍的出版(
??)
A.?传播了“工商皆本”理念????????????????????????????????????B.?源于跨区域贸易的兴起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D.?推动了印刷技术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明朝时期许多以商人为读者的书籍被大量发行,认为钱财物业,来之有道,只有勤劳节俭才能钱财丰厚,材料信息反映了明中叶以后,在经济恢复的基础上,手工业发展迅速,商业空前繁荣,商品经济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迅速的拓展市民阶级开始崛起,故D项正确;
材料内容只表达了对于商人的要求,并未体现出工商皆本,排除A项;
材料中并未体现出跨区域贸易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
印刷技术的发展推动书籍的印刷和出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结合题干“许多以商人为主要读者的书籍被大量发行......财富必由勤苦而后得,得之必节俭而后丰......钱财物业,来之有道.....贪嗜非义,虽得之,亦守之不坚”进行分析即可。
15.严嵩、张居正两人,一个谋私,一个为国,都是名为内阁首辅而实为宰相。这两人一个为了迎合皇帝,一个为了国家利益,都以不惜得罪整个文官阶层为代价,最后的下场都极惨,都落得一个声败名裂、家产被抄、子孙受罪的结局。这说明明朝的文人阶层(??

A.?刚烈正直不畏权贵??????????????????????????????????????????????B.?形成势力强大的利益集团
C.?以制衡内阁为己任??????????????????????????????????????????????D.?有效地制约了朝臣的专权
【答案】
B
【解析】明代形成势力强大的利益集团——文人阶层,在明朝中后期文官集团在统治阶级的话语权空前加强,甚至把持朝政,严嵩、张居正悲惨的下场是因为得罪整个文官阶层,故B符合题意;A无法说明张居正被残害的原因,A不符合题意;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C不符合题意;D材料强调明朝的文人阶层势力强大,忠臣、奸臣都受到了打击,D不符合材料主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明朝内阁制度。依据材料“都以不惜得罪整个文官阶层为代价,最后的下场都极惨,都落得一个声败名裂、家产被抄、子孙受罪的结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二、非选择题
16.材料:朱元璋出身贫寒,在参加农民起义之前,曾亲眼目睹了元朝官员的横征暴敛。明初刑律,包括律、令、诰和榜文四个方面。《大明律》多次修订,于洪武三十年正式颁行。此外,朱元璋还法外用刑,将旨意凌驾于《大明律》之上,编成《大诰三编》及《大诰武臣》,详尽地记载了有关惩治贪污、打击豪强以及防止百姓流亡的事例和律令。其中,列有不少酷刑,如凌迟、剥皮、枭首、抽肠、阉割、挑膝盖和族诛等,当时,法外刑讯的机构是臭名昭著的锦衣卫。这一皇家的特务机关避开三法司,直接对皇帝负责。它可以任意捕人,加以拷讯、杀害。还实行廷杖,在殿廷上公开杖责因进谏而触怒皇帝或有过失的大臣。《大明律》规定:凡是贪赃白银60两者,皆枭首示众,并处以剥皮之刑。朱元璋还别出心裁地在府州县衙门的左面特建“皮场庙”,贪官枭首后均剥皮实草,置于官府公座两旁,作为后任官员的前车之鉴。
--摘编自安震《千秋兴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吏治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初的吏治改革。
【答案】
(1)特点:严刑峻法,重典治吏;君主旨意凌驾于法律之上;重用法外刑讯机构。
(2)评价:积极:有利于缓和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消极:反映了朱元璋专制皇权的残酷和野蛮;廷杖制严重损害了官员的人格,疏远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导致官员人人自危;重用特务机构,破坏了正常的监察制度。
【解析】(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明初刑律,包括律、令、诰和榜文四个方面。《大明律》多次修订,于洪武三十年正式颁行。此外,朱元璋还法外用刑,将旨意凌驾于《大明律》之上,编成《大诰三编》及《大诰武臣》,详尽地记载了有关惩治贪污、打击豪强以及防止百姓流亡的事例和律令”、“法外刑讯的机构是臭名昭著的锦衣卫”、“还实行廷杖”等信息分析概括。
(2)本小问的评价,依据材料,结合改革内容和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
故答案为:(1)特点:严刑峻法,重典治吏;君主旨意凌驾于法律之上;重用法外刑讯机构。
(2)评价:积极:有利于缓和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消极:反映了朱元璋专制皇权的残酷和野蛮;廷杖制严重损害了官员的人格,疏远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导致官员人人自危;重用特务机构,破坏了正常的监察制度。
【点睛】本题考查了明朝的吏治改革的相关知识,考查了依据材料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有效信息并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频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清髮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产,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闲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案】
(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和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轻视。
(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
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
【解析】(1)本题注意材料一的关键句“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和“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进行适当概括,联系课本知识,从国内、国际、经济基础、个人认识等多个角度简答背景。
(2)本题从材料二第一段可知,海禁政策于国于民都有害;从材料二第二段可知,开禁对贸易、对百姓生计、对人口迁移、对制度改革等都有积极影响。
故答案为:(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和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轻视。
(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把握明清时期实施海禁政策的背景及其影响,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阻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略我国沿海各地,戚继光、俞大献等人积极招募抗倭力量,连续重创倭寇。他们的这些努力(
??)
A.抗击了欧洲殖民者的入侵
B.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C.使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D.巩固了清朝的统治秩序
2.《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
?????)
A.主张恢复宰相制
B.倡导无为而治
C.倾向于废除君主
D.反对王位世袭
3.六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机构。以下对于六部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各自分署,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隶属于中书省
③隶属于尚书省???
④增设外务部等机构,六部之名渐废
A.③②①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④②③①
4.明代巡抚初为朝廷临时派遣以监察地方。到了嘉靖万历年间,巡抚变成常设机构并统辖地方三司,其名也由“巡抚某地方”变成“某地方巡抚”。这种变化(
??)
A.保证了地方治理的效能
B.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C.改变了地方的权力结构
D.完善了中央决策机制
5.明中后期,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又具有票拟权,而且比六部更接近皇帝,所以尽管内阁从来没有被正式地告知统领六部,但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这一变化反映出(

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内阁已经取代六部
C.内阁权力不受制约
D.君权受到内阁制约
6.中国古代的朝会制度历史悠久,皇帝上朝与否历来被当做是皇帝是否勤政的标志,与王朝兴衰治乱关系密切。但多位皇帝不上朝的明朝却延续了276年,寿命仅次于唐朝。这主要得益于(
)
A.政府运行机制日益完善
B.皇权专制空前加强
C.“无为而治”治国模式

D.宋明理学迅猛发展
7.《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问众臣“天下何人最快活?”有人说“富甲天下者”,有人说“功成名就者”,有人说“高官厚禄者”,朱元璋一一摇头,直至一位大臣说“畏法度者最快活”时才点头称是。朱元璋“点头称是”是因为该大臣的回答迎合了他(??
)
A.裁撤宰相的意图
B.设置内阁的需要
C.以法治国的主张
D.皇权至上的理念
8.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9.在某校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某学生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表述不准确的是(
???)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B.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
C.唐朝统治者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
D.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10.“虑及对外贸易在经济上的必要性,以及谨防这些外国与中国商人,明太祖朱元璋以更严格的海禁来提升国家垄断的朝贡贸易这条管道”。这一做法(???

A.?有效地维护了实际的国家利益?????????????????????????????B.?使朝贡贸易成为中外贸易的唯一一管道
C.?成功遏制了海上贸易走私活动?????????????????????????????D.?体现出传统农业社会对外交往的特征
11.下图为《郑和航海图》,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之一,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1947年中华民国政府内政部以郑和及其部属的姓来命名了部分南海岛礁。这可以用来证明(???

A.?郑和船队最早发现了南海诸岛?????????????????????????????B.?民国时南海诸岛成为中国领土
C.?郑和航海的所及范围???????????????????????????????????????????D.?郑和远航的航海技术领先世界
12.下表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一现象(???

年限
1年以下
1~2年
2~5年
5~10年
10~15年
15~20年
10年以下
阁臣数(人)
30
37
42
25
12
15
4
占比(%)
18.63
22.98
26.(12分)09
15.53
7.45
6.83
2.49
A.?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
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D.?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13.明朝张燮在《东西洋考》中记载:“文郎玛神(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初盛食以蕉叶为盘,及通中国,乃渐用磁(瓷)器。”非洲发现了大量明朝的陶瓷,如蒙巴萨发现的茶具。明朝永乐、宣德年间外销非洲的瓷器中,出现了带有伊斯兰风格的双耳扁瓶等。材料说明明朝对外贸易(??

①废止了明朝初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
②影响到亚非一些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
③推动了郑和下西洋持续开辟海外市场?
④促进中国与亚非一些地区的文化交流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14.明朝时期,许多以商人为主要读者的书籍被大量发行。其中《客商一览醒迷》一书有云:“财富必由勤苦而后得,得之必节俭而后丰……钱财物业,来之有道……贪嗜非义,虽得之,亦守之不坚。”这类书籍的出版(
??)
A.?传播了“工商皆本”理念????????????????????????????????????B.?源于跨区域贸易的兴起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D.?推动了印刷技术的发展
15.严嵩、张居正两人,一个谋私,一个为国,都是名为内阁首辅而实为宰相。这两人一个为了迎合皇帝,一个为了国家利益,都以不惜得罪整个文官阶层为代价,最后的下场都极惨,都落得一个声败名裂、家产被抄、子孙受罪的结局。这说明明朝的文人阶层(??

A.?刚烈正直不畏权贵??????????????????????????????????????????????B.?形成势力强大的利益集团
C.?以制衡内阁为己任??????????????????????????????????????????????D.?有效地制约了朝臣的专权
二、非选择题
16.材料:朱元璋出身贫寒,在参加农民起义之前,曾亲眼目睹了元朝官员的横征暴敛。明初刑律,包括律、令、诰和榜文四个方面。《大明律》多次修订,于洪武三十年正式颁行。此外,朱元璋还法外用刑,将旨意凌驾于《大明律》之上,编成《大诰三编》及《大诰武臣》,详尽地记载了有关惩治贪污、打击豪强以及防止百姓流亡的事例和律令。其中,列有不少酷刑,如凌迟、剥皮、枭首、抽肠、阉割、挑膝盖和族诛等,当时,法外刑讯的机构是臭名昭著的锦衣卫。这一皇家的特务机关避开三法司,直接对皇帝负责。它可以任意捕人,加以拷讯、杀害。还实行廷杖,在殿廷上公开杖责因进谏而触怒皇帝或有过失的大臣。《大明律》规定:凡是贪赃白银60两者,皆枭首示众,并处以剥皮之刑。朱元璋还别出心裁地在府州县衙门的左面特建“皮场庙”,贪官枭首后均剥皮实草,置于官府公座两旁,作为后任官员的前车之鉴。
--摘编自安震《千秋兴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吏治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初的吏治改革。
1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频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清髮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产,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闲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