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同步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同步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8 10:54:4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本朝)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诰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材料集中说明了清代军机处(??

A.由满汉高级官员组成
B.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
D.有权裁决国家军政大事
【答案】
C
【解析】材料中文字描述的是军机处处理行政重要事务的情形,从材料中不难发现机要事务军机处采用军事传递信息,这能体现军机处行政效率具有高效,快速的特征,故C正确;
AB两项材料中并无直接体现,故AB错误;
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清朝的军机处,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军机处职责:军机大臣跪受笔录,按皇帝旨意拟写成诏书,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军机处的地位: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2.明初朱元璋亲自删定《孟子》,清代修纂《四库全书》时“寓禁于修”,被禁毁的书籍达到数千种。学者不敢再涉及时政,治学目的由“经世”转向“避世”,促成了乾嘉学派(只重训诂之学,不顾社会现实)的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明清时期(
??)
A.文化发展几乎陷于全面停滞
B.西学东渐加速文化发展转型
C.政治环境制约文化发展方向
D.文化发展受新经济因素影响
【答案】
C
【解析】
明清两朝帝王亲自参与书籍的删编,带有浓厚的政治意图,最终影响了学界风气和发展方向,这说明政治环境制约文化发展方向,C符合题意;A项乾嘉学派依然推动了文化的发展,A不符合题意;B项与题无关,B不符合题意;D项材料未涉及到经济对文化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生可根据材料“被禁毁的书籍达到数千种。学者不敢再涉及时政.....促成了乾嘉学派(只重训诂之学,不顾社会现实)的出现”分析。
3.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史实,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为(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中国古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各朝无不想着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因此①②正确;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过程中,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越来越巩固。同时设置一些制度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监督和控制。因此
①②③④
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在秦朝创立,其内部存在着两对矛盾,发展趋势是皇权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除此之外,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的重点。
4.《清史稿》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议者谓与内三院无异。……至本章归内阁,大政由枢臣承旨,权任渐轻矣。”这说明(??
)
A.清朝内阁权力渐小
B.军机处取代了内阁
C.清朝中央集权加强
D.清初分权思想加剧
【答案】
A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顺治年间,大学士掌握票拟之权,皇帝对他们非常信任,态度深厚亲密。康熙时期,翰林院分割了内阁的权力,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后,又分割了内阁的权力,最后,内阁虽然有草拟诏旨之责,但军国大政主要由军机大臣根据皇帝旨意办理,内阁权力更小。故A项正确;选项B,材料反映军机处设立削弱了内阁的权力,军机处并没有取代内阁,故B项错误;选项C,材料主要说明清朝对分散内阁权力的措施应体现君主专制的加强,不能看出清朝中央集权加强,故C项错误;选项D,分权的思想由来已久,材料仅提及清代的分权思想,无法说明“加剧”,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清朝的政治制度,注意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易错项为C。考生可能没有区分“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侧重皇权的集中,中央集权是相对削弱地方权力而言。
5.监察官员有“风闻言事”的特权盛于明,止于清顺治。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新赋予监察官员“风闻言事”的权力,即使弹劾出现错误,也不受处罚。“风闻言事”的实行(  )
A.表明皇权达到顶峰
B.说明监察制度愈益成熟?
C.旨在维护君主专制
D.有利于官员的清正廉洁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皇帝赋予监察官员“风闻言事”的权力,是为了更好地监察百官,加强皇权,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权威,C正确;
A项是军机处,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监察制度“成熟”,排除B;“风闻言事“与官员的清正廉洁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理解掌握材料中“风闻言事”的目的是解题关键。
6.某学者考证了康熙中期(1700年前后)中国社会不同群体年收入的分配概况(如表所示)这可以说明当时(???

非生产性群体(官僚、宗室、八旗兵丁)
生产性群体
商人
农、工等群体
户数占国家总户数比例(单位:%)
1.09
2.31
96.6
户均财富分配额(单位:两白银)
201.58
139.8
40.56
备注:当时全国户均人口数为7.84人。以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为例,五口之家的普通农户每年户均生活消费支出为白银32.6两,其中76%为食物支出。
A.?商品经济发达?????????B.?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不高?????????C.?阶级矛盾激化?????????D.?社会持续发展面临困境
【答案】
D
【解析】表格数据表明,非生产性群体户均财富分配额最多,而占96.6%的生产性群体农、工等群体户均财富分配额很低,即使在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农户每年户均生活消费支出占其财富额的90%,且主要为食物支出,说明清代贫富严重不均,生产性群体农、工等群体生活水平较低,这不利于社会的持续发展,D正确;AB错误,材料数据无法体现这一点;C错误,材料反映了贫富不均问题,易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但是材料中无法体现;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难点在于将数字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
7.中国古代中央政府通过各种形式对新疆地区行使管辖权,下列机构按其设置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伊犁将军?
②西域都护府?
③新疆省?
④安西都护府
A.?②④③①???????????????????????????B.?②④①③???????????????????????????C.?④②③①???????????????????????????D.?④②①③
【答案】
B
【解析】
伊犁将军设置与清朝前期,西域都护府设置于西汉,新疆省设置于清朝后期,安西都护府设置于唐朝,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②④①③,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边疆管理,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8.史料记载:“世祖章皇帝(顺治帝)亲政之初,即日至票本房,使大学士在御前票拟。康熙中虽有________拟旨之例,而机事仍属________。雍正以来,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________承旨……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矣。”其中空白处依次应填入(???

A.?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B.?南书房——内阁——军机大臣
C.?中书省——南书房——参知政事????????????????????????D.?南书房——宰相——军机大臣
【答案】
D
【解析】康熙时期为分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设置南书房,使中枢机构形成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当时处理机事的仍然是内阁;到雍正时期,设置军机外,军机处的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因此空白处依次是南书房——内阁——军机大臣,D正确;ABC排除;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史实,难度较小,注意不同时期对应不同的机构名称。
9.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确立起“催科四法”,要求每年征发赋役之时,每五户或十户为一单位,将每户田亩数、银米数、应完份数和限期,开列其上,一联三票(分交州县存档、差役应比和税户执有),发给甲首,挨次催缴,官吏不得插手,令自封投柜。“催科四法”的颁行(??

A.?增加了基层赋役征收管理的成本?????????????????????????B.?有利于遏制民间土地户口隐匿现象
C.?开户籍管理和赋役征收结合先河?????????????????????????D.?规范了基层赋役征收的原则和程序
【答案】
D
【解析】A.这一措施有利于降低管理的成本。故A错误。
B.这一措施和遏制民间土地户口隐匿现象没有必然联系。故B错误。
C.“开户籍管理和赋役征收结合先河”的说法过于夸张。故C错误。
D.依据“将每户田亩数、银米数、应完份数和限期,开列其上,一联三票(分交州县存档、差役应比和税户执有),发给甲首,挨次催缴,官吏不得插手,
令自封投柜”等信息可知这一措施规定了赋税征收的内容和程序,从而规范了基层赋役征收的原则和程序。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清代基层赋役的相关知识,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将每户田亩数、银米数、应完份数和限期,开列其上,一联三票(分交州县存档、差役应比和税户执有),发给甲首,挨次催缴,官吏不得插手,
令自封投柜”。
10.台湾著名学者傅宗懋曾说:“世宗(雍正)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军机处,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下列描述,不属于军机处的是(??

A.?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威命所寄,不于内阁,……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B.?地近宫廷,便于宣召,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C.?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D.?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清朝军机处设置后,军机处成为最高行政机构,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其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但并无决策权,对皇帝旨意,负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军机处有官无吏,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立,一切大权集皇帝一身,标志着封建专制达到顶峰。因此对照选项,ABD项都正确,只有C项是明朝内阁的特点,而不是军机处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故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清朝的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置,使皇权专制发展到顶峰。本题考查对军机处的特点准确理解,军机处的设立,是清王朝对中央行政机构的一次重大变革,表现出清代前期政治制度高度集权的趋向。军机处成立以后,逐渐代替了清建国以来所依靠的满洲亲王,贝勒参预议政的制度,废除了议政处;同时也削弱了内阁参预国政的权力。
11.和珅是清朝少有的“真宰相”,其权力名副其实;他既是内阁首席大学士,位列文官之首,有“宰相”之名;又领班军机大臣,承命御前,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是最重要的实权官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清代依旧存在宰相制度
B.军机大臣品级高于内阁大学士
C.清朝中央机构分权制衡
D.军机处掌握实权成为权力中枢
【答案】
D
【解析】明代朱元璋时期已经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A;
材料中没有体现军机大臣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比较,排除B;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中央机构分权制衡”,排除C;
依据信息“又领班军机大臣,承命御前,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是最重要的实权官员”并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掌握实权,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清朝的军机处,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又领班军机大臣,承命御前,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是最重要的实权官员”,结合选项逐项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清政府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治理方针,还组织编纂史书。乾隆谕令编撰《辽金元三史国语解》,标榜民族平等,反对大汉族主义。此外统治者还以官方修史的形式来辅助处理民族事务。上述举措有利于(???

A.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B.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
C.打破满洲贵族特权
D.民族平等观念的形成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因俗而治”的民族治理方针”
、“标榜民族平等”、?“以官方修史的形式来辅助处理民族事务”可知这些举措有利民族团结、促进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B正确;材料做法与文化多样性发展无关,排除A;处理民族关系并不会打破满洲贵族特权,排除C;清朝处理民族关系是为了维护统治,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核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解题关键是抓材料主干。
13.明代皇帝在文书制度基础上增加了行移勘合,即中央官署发到地方部门的文移用预先编制好的“空纸之半”填写,然后与所到各司的簿册两相对合,
“相同则行之”。明代这一做法旨在(??

A.?加强专制皇权?????????????B.?健全中枢权力机构?????????????C.?提高行政效率?????????????D.?构建权力制衡机制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建立行移勘合制度,一方面有利于保证文书安全,另一方面有利于防止官员假公济私,滥发文书,加强皇帝对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的控制,从而保证皇帝意志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最终加强皇帝的权力,所以A符合题意;B项行移勘合制度适用范围是从中央到地方,所以B不符合题意;C项行移勘合制度增加了行政程序,没有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所以C不符合题意;D项“构建权力制衡机制”不是行移勘合制度的主要目的,而是加强专制皇权,所以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结合题干“即中央官署发到地方部门的文移用预先编制好的‘空纸之半’填写,然后与所到各司的簿册两相对合··,‘相同则行之’”进行分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结合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措施进行分析解答。
14.清朝编修过3部官修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乾隆续编《大清一统志》增加了新疆地区并加入了经过精确测绘的青海、西藏、新疆地区地图。而《嘉庆重修一统志》以京师为首,分述直隶、盛京等22统部(省)以及青海、西藏等地区。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

A.?维护皇帝权威??????????????????B.?弘扬方志文化??????????????????C.?确立行省制度??????????????????D.?巩固国家统一
【答案】
D
【解析】清朝编修地理志时,重视新疆等边疆地区的编撰和精确测绘,主要是为了巩固国家统一,D项正确;材料与维护皇帝的权威无关,
A项错误;弘扬方志文化并非官方编修地理志的主要目的,B项错误;行省制度早在元代就已产生,也非国家编写地理志的重点内容,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清代边疆治理的相关知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解读,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5.嘉庆十一年,清仁宗下令严禁旗人演戏,并将违禁旗人严加惩罚。“图桑阿等均在本旗披甲中,辄行登台演出,甘与优伶为伍,实属有辱旗人颜面。图桑阿、乌云珠、德泰、全魁、李惠等五犯,著即照所拟,销去本身户籍,发往伊犁充当苦役。”这表明(??

A.?清政府对内采取文化专制政策?????????????????????????????B.?清朝实行满汉文化分治政策
C.?清政府意图维持满族固有文化?????????????????????????????D.?满族汉化在当时已成为主流
【答案】
C
【解析】
A项提倡程朱理学、大兴文字狱、禁毁书籍等方式加强文化专制。另外,文化专制是对于被统治阶级,旗人为统治者阶级,故A项不符合题意;B项材料只是表现了禁止满人演戏,只涉及到满族文化政策,无法得出满汉文化政策的对比,故B项不符合题意;C项材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禁止旗人演戏的政策,这可以说是清政府的一种对旗人的文化行为规范。八旗制是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和户口制度,旗人都是满族人。故该政策表明清政府采取措施阻碍满族汉化,保持满族民族特色。故C项符合题意;D项无法从部分满人演戏推断出满族汉化成为主流,这是不合理的,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清朝的文化政策。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二、非选择题
16.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明两代对西藏都行使了统辖权,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加之西藏各地方势力关系错综复杂,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往往收不到预期效果。康熙十二年准噶尔部内乱,噶尔丹雄踞南疆,威令于西藏。后突袭拉萨,杀死拉藏汗。康熙帝命清军平乱,虽取得大胜,但准噶尔部对西藏的威胁并未解除,到雍正初年更为严重。经过康熙一代数十年的治藏实践,坚定了雍正皇帝改革治藏方略的决心。雍正五年,西藏发生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内讧,清政府平息这一事件后,正式任命内阁侍读学士僧格和副都统玛拉往西藏办事,设立了驻藏大臣衙门,定时间、定人员、定职责地派大臣到西藏行使国家主权,后来又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共同领导并处理西藏地方政务。乾隆年间,西藏发生内乱,驻藏大臣傅清等协助达赖喇嘛迅速平定叛乱。后在驱逐廓尔喀入侵中,驻藏大臣及时向清政府奏呈战争进展情况,并协调西藏地方与入藏清军的关系,督办粮饷。战争结束后,驻藏大臣协助清政府制定了《藏内善后章程》,对西藏的宗教事务、外事、军事、行政和司法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摘编自陈柏萍《清代驻藏大臣的设置及其历史作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行驻藏大臣制度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实行驻藏大臣制度的作用。
【答案】
(1)原因:中央政策贯彻不力;西藏地方势力的内部矛盾;准噶尔部对西藏的威胁;内地与西藏交通不便。特点:代表中央政府行使国家主权;中央对西藏管理的制度化;因俗而治。
(2)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捍卫了国家主权;有利于西藏与内地联系的加强,推动了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清政府实行驻藏大臣制度的原因及特点。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加之西藏各地方势力关系错综复杂”可知中央政策贯彻不力、西藏地方势力内部矛盾突出;根据“噶尔丹雄踞南疆,威令于西藏”可知准噶尔部对西藏的威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地与西藏交通不便。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定时间、定人员、定职责地派大臣到西藏行使国家主权”可知代表中央政府行使国家主权;根据“又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共同领导并处理西藏地方政务”可知因俗而治;根据“制定了《藏内善后章程》,对西藏的宗教事务、外事、军事、行政和司法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可知中央对西藏管理的制度化。
(2)本题主要考查清政府实行驻藏大臣制度的作用。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围绕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等方面阐述。
故答案为:
(1)
原因:中央政策贯彻不力;西藏地方势力的内部矛盾;准噶尔部对西藏的威胁;内地与西藏交通不便。特点:代表中央政府行使国家主权;中央对西藏管理的制度化;因俗而治。
(2)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捍卫了国家主权;有利于西藏与内地联系的加强,推动了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点睛】
(1)本题考查的是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解答的关键信息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加之西藏各地方势力关系错综复杂,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往往收不到预期效果”“噶尔丹雄据南疆,威令于西藏”“设立了驻藏大臣衙门,定时间、定人员、定职责地派大臣到西藏行使国家主权,后来又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共同领导并处理西藏地方政务”;(2)本题考查的是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解答的关键信息是“隆年间,西藏?发生内乱,驻藏大臣傅清等协助达赖喇嘛迅速平定叛乱。后在驱逐廓尔喀入侵中,驻藏大臣及时向清政府奏呈战争进展情况,并协调西藏地方与入藏清军的关系,督办粮饷。战争结束后,驻藏大臣协助清政府制定了《藏内善后章程》,对西藏的宗教事务、外事、军事、行政和司法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乾盛世”一说始于何时?根据史料记载,这一说法最早可追溯到康熙五十二年(1713),当时康熙帝以“恩诏”的形式宣布,实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也是时人最早的关于对自身所处时代的评定。乾隆帝曾也宣称:“比年以来西域大奏肤功,国家势当全盛”,“方今国家全盛,府库充盈”……“盛世”“全盛”等词汇经常在清朝臣民之口出现,并在乾隆时期的社会舆论中逐渐形成“盛世”意识。“康乾盛世”的这种历史记忆逐渐成型,也被文人学士广泛接受,记载下来并流传至今。
——李强、徐康宁、魏巍《“康乾盛世”真的存在吗?——基于经济数据测算的分析》
材料二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出现的康乾盛世,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盛世。在这一时期,经济得到显著发展,全国耕地面积增加。据统计,1661年全国耕地面积5493576顷,1685年增加到6078430顷,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已达7807290顷。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増加。据档案记载,1678年户部存银仅333万余两,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7894万余两。顺治年间全国人口仅为1000多万,到乾隆末年达3亿。
——摘编自邱树森等《新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三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以给乾隆祝寿为名出使中国。他们在中国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在普通中国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强制征来拉纤的民夫“好些半光着身子的人,看上去缺乏营养,疲劳衰弱不堪”。在清王朝“一条确立的顺从原则,足以抹杀、消除人性的一切尊严”。
——摘编自[法]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乾盛世”一说是如何形成的?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客观评价清代“康乾盛世”。
【答案】
(1)形成:清朝统治者的自诩,臣民、文人学士的附和与接受,逐渐形成历史记忆并流传下来。
(2)评价:康雍乾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疆域辽阔,经济发展,国家财政增长,人丁兴旺,按照评价中国古代王朝的传统标准,可以称为盛世。但这一时期,西欧已经开始工业革命并处于向近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转折期,从西欧的角度来看,清朝专制制度腐朽,民生艰难。清朝是在传统社会的轨道上发展,康雍乾时期已经落后于世界发展大趋势。
【解析】(1)根据材料“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比年以来西域大奏肤功,国家势当全盛”,“方今国家全盛,府库充盈”及“盛世”“全盛”等词汇经常在清朝臣民之口出现,并在乾隆时期的社会舆论中逐渐形成“盛世”意识等信息分析可知:“康乾盛世”一词最早是皇帝的自诩,后来逐渐被臣民所接受,并逐渐流传下来。
(2)评价: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积极和局限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积极方面:康乾时期经济发达,政治稳定,国土辽阔,人口众多,与“盛世”相符合。局限性可从西方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向近代社会转型,而中国此时仍处于传统社会,且专制统治日益腐朽,因此这种“盛世”背后潜藏着危机。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康乾盛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学生要做到辩证看待“康乾盛世”局面,既要认识到其强盛之势,也要看到起背后潜藏的危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本朝)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诰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材料集中说明了清代军机处(??

A.由满汉高级官员组成
B.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
D.有权裁决国家军政大事
2.明初朱元璋亲自删定《孟子》,清代修纂《四库全书》时“寓禁于修”,被禁毁的书籍达到数千种。学者不敢再涉及时政,治学目的由“经世”转向“避世”,促成了乾嘉学派(只重训诂之学,不顾社会现实)的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明清时期(
??)
A.文化发展几乎陷于全面停滞
B.西学东渐加速文化发展转型
C.政治环境制约文化发展方向
D.文化发展受新经济因素影响
3.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史实,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为(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清史稿》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议者谓与内三院无异。……至本章归内阁,大政由枢臣承旨,权任渐轻矣。”这说明(??
)
A.清朝内阁权力渐小
B.军机处取代了内阁
C.清朝中央集权加强
D.清初分权思想加剧
5.监察官员有“风闻言事”的特权盛于明,止于清顺治。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新赋予监察官员“风闻言事”的权力,即使弹劾出现错误,也不受处罚。“风闻言事”的实行(  )
A.表明皇权达到顶峰
B.说明监察制度愈益成熟?
C.旨在维护君主专制
D.有利于官员的清正廉洁
6.某学者考证了康熙中期(1700年前后)中国社会不同群体年收入的分配概况(如表所示)这可以说明当时(???

非生产性群体(官僚、宗室、八旗兵丁)
生产性群体
商人
农、工等群体
户数占国家总户数比例(单位:%)
1.09
2.31
96.6
户均财富分配额(单位:两白银)
201.58
139.8
40.56
备注:当时全国户均人口数为7.84人。以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为例,五口之家的普通农户每年户均生活消费支出为白银32.6两,其中76%为食物支出。
A.?商品经济发达?????????B.?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不高?????????C.?阶级矛盾激化?????????D.?社会持续发展面临困境
7.中国古代中央政府通过各种形式对新疆地区行使管辖权,下列机构按其设置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伊犁将军?
②西域都护府?
③新疆省?
④安西都护府
A.?②④③①???????????????????????????B.?②④①③???????????????????????????C.?④②③①???????????????????????????D.?④②①③
8.史料记载:“世祖章皇帝(顺治帝)亲政之初,即日至票本房,使大学士在御前票拟。康熙中虽有________拟旨之例,而机事仍属________。雍正以来,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________承旨……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矣。”其中空白处依次应填入(???

A.?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B.?南书房——内阁——军机大臣
C.?中书省——南书房——参知政事????????????????????????D.?南书房——宰相——军机大臣
9.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确立起“催科四法”,要求每年征发赋役之时,每五户或十户为一单位,将每户田亩数、银米数、应完份数和限期,开列其上,一联三票(分交州县存档、差役应比和税户执有),发给甲首,挨次催缴,官吏不得插手,令自封投柜。“催科四法”的颁行(??

A.?增加了基层赋役征收管理的成本?????????????????????????B.?有利于遏制民间土地户口隐匿现象
C.?开户籍管理和赋役征收结合先河?????????????????????????D.?规范了基层赋役征收的原则和程序
10.台湾著名学者傅宗懋曾说:“世宗(雍正)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军机处,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下列描述,不属于军机处的是(??

A.?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威命所寄,不于内阁,……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B.?地近宫廷,便于宣召,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C.?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D.?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11.和珅是清朝少有的“真宰相”,其权力名副其实;他既是内阁首席大学士,位列文官之首,有“宰相”之名;又领班军机大臣,承命御前,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是最重要的实权官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清代依旧存在宰相制度
B.军机大臣品级高于内阁大学士
C.清朝中央机构分权制衡
D.军机处掌握实权成为权力中枢
12.清政府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治理方针,还组织编纂史书。乾隆谕令编撰《辽金元三史国语解》,标榜民族平等,反对大汉族主义。此外统治者还以官方修史的形式来辅助处理民族事务。上述举措有利于(???

A.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B.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
C.打破满洲贵族特权
D.民族平等观念的形成
13.明代皇帝在文书制度基础上增加了行移勘合,即中央官署发到地方部门的文移用预先编制好的“空纸之半”填写,然后与所到各司的簿册两相对合,
“相同则行之”。明代这一做法旨在(??

A.?加强专制皇权?????????????B.?健全中枢权力机构?????????????C.?提高行政效率?????????????D.?构建权力制衡机制
14.清朝编修过3部官修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乾隆续编《大清一统志》增加了新疆地区并加入了经过精确测绘的青海、西藏、新疆地区地图。而《嘉庆重修一统志》以京师为首,分述直隶、盛京等22统部(省)以及青海、西藏等地区。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

A.?维护皇帝权威??????????????????B.?弘扬方志文化??????????????????C.?确立行省制度??????????????????D.?巩固国家统一
15.嘉庆十一年,清仁宗下令严禁旗人演戏,并将违禁旗人严加惩罚。“图桑阿等均在本旗披甲中,辄行登台演出,甘与优伶为伍,实属有辱旗人颜面。图桑阿、乌云珠、德泰、全魁、李惠等五犯,著即照所拟,销去本身户籍,发往伊犁充当苦役。”这表明(??

A.?清政府对内采取文化专制政策?????????????????????????????B.?清朝实行满汉文化分治政策
C.?清政府意图维持满族固有文化?????????????????????????????D.?满族汉化在当时已成为主流
二、非选择题
16.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明两代对西藏都行使了统辖权,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加之西藏各地方势力关系错综复杂,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往往收不到预期效果。康熙十二年准噶尔部内乱,噶尔丹雄踞南疆,威令于西藏。后突袭拉萨,杀死拉藏汗。康熙帝命清军平乱,虽取得大胜,但准噶尔部对西藏的威胁并未解除,到雍正初年更为严重。经过康熙一代数十年的治藏实践,坚定了雍正皇帝改革治藏方略的决心。雍正五年,西藏发生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内讧,清政府平息这一事件后,正式任命内阁侍读学士僧格和副都统玛拉往西藏办事,设立了驻藏大臣衙门,定时间、定人员、定职责地派大臣到西藏行使国家主权,后来又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共同领导并处理西藏地方政务。乾隆年间,西藏发生内乱,驻藏大臣傅清等协助达赖喇嘛迅速平定叛乱。后在驱逐廓尔喀入侵中,驻藏大臣及时向清政府奏呈战争进展情况,并协调西藏地方与入藏清军的关系,督办粮饷。战争结束后,驻藏大臣协助清政府制定了《藏内善后章程》,对西藏的宗教事务、外事、军事、行政和司法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摘编自陈柏萍《清代驻藏大臣的设置及其历史作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行驻藏大臣制度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实行驻藏大臣制度的作用。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乾盛世”一说始于何时?根据史料记载,这一说法最早可追溯到康熙五十二年(1713),当时康熙帝以“恩诏”的形式宣布,实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也是时人最早的关于对自身所处时代的评定。乾隆帝曾也宣称:“比年以来西域大奏肤功,国家势当全盛”,“方今国家全盛,府库充盈”……“盛世”“全盛”等词汇经常在清朝臣民之口出现,并在乾隆时期的社会舆论中逐渐形成“盛世”意识。“康乾盛世”的这种历史记忆逐渐成型,也被文人学士广泛接受,记载下来并流传至今。
——李强、徐康宁、魏巍《“康乾盛世”真的存在吗?——基于经济数据测算的分析》
材料二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出现的康乾盛世,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盛世。在这一时期,经济得到显著发展,全国耕地面积增加。据统计,1661年全国耕地面积5493576顷,1685年增加到6078430顷,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已达7807290顷。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増加。据档案记载,1678年户部存银仅333万余两,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7894万余两。顺治年间全国人口仅为1000多万,到乾隆末年达3亿。
——摘编自邱树森等《新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三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以给乾隆祝寿为名出使中国。他们在中国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在普通中国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强制征来拉纤的民夫“好些半光着身子的人,看上去缺乏营养,疲劳衰弱不堪”。在清王朝“一条确立的顺从原则,足以抹杀、消除人性的一切尊严”。
——摘编自[法]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乾盛世”一说是如何形成的?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客观评价清代“康乾盛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