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1.元朝,府、州、县在行省督办下征集赋税,再由行省汇总并将其中七成解运至京师,留三成供地方支用。行省严格管制府、州、县的经费,有权批准金额在一千锭以内的开销。这一规定(??
)
A.?存在集权与分权双重性???????????????????????????????????????B.?旨在强化君主专制
C.?导致地方割据势力出现???????????????????????????????????????D.?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2.元朝中期开科举时,当时的宰相向皇帝上奏:“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酶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元朝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
)
A.四书五经是儒家经书代表
B.程朱理学有助巩固社会伦理道德秩序
C.以词赋取人唐朝已经实践
D.蒙古统治者不完全理解汉族文学创作
3.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用来运输官府物资;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又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朝廷的这种做法(??
)
A.?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
B.?有利于军政大权的集中
C.?显示了元帝国的强盛
D.?加强了民族国家的统一
4.下图所示为隋朝与元朝大运河,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元朝大运河突出的变化是(??
)
?
A.?中心从洛阳转变为大都
B.?航线向北拓展航程延长
C.?增加了向南延伸的支线
D.?大运河的功能发生变化
5.辽道宗称“(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金熙宗皇统三年定《皇统制》“以本朝旧制,兼采隋唐之制,参辽宋之法。”以上材料旨在说明(??
)
A.?多民族政权并立,辽金易代????????????????????????????????B.?汉文化影响深远,民族交融
C.?本民族文化优越,不输中华????????????????????????????????D.?各民族文化创新,传承发展
6.辽朝设置北面官和南面官两大系统。北枢密院既是北面官系统的宰辅机构,又是全国最高军政机构;南枢密院虽然是南面官系统的宰辅机构,但并不处理汉地的军务,不领汉军。这反映出辽朝(???
)
A.?契丹贵族掌握军权?????????B.?军政事务高于一切?????????C.?推行民族分化政策?????????D.?孤立打击汉族官吏
7.女真人自然崇孝,金政权建立后逐步确立了为祖先上尊谥、上庙号以及建太庙崇祀祖先制度,并大力倡导孝道,视“忠臣犹孝子”,忠孝合一。这表明金(???
)
A.?奉行以孝立国??????????????????B.?倡导家国一体??????????????????C.?认同中华文化??????????????????D.?推行移风易俗
8.1280年,忽必烈让中国宫廷画家刘贯道绘制了一幅游猎图。如图中忽必烈外穿蒙古皮裘,内着色彩鲜艳的中国锦缎。该作品可以说明当时(???
)
A.???
统治者汉化政策的成效????????????????????????????????????B.?蒙古骑兵技术的优势
C.?士大夫绘画风格的变化???????????????????????????????????????D.?民族交融程度的提高
9.“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而又劲兵晓将长于中国,中国所有,彼尽得之;彼之所长,中国不及。”据材料可知
(???
)
A.?辽与西夏笼络宋朝汉族官僚
B.?辽与西夏完全照搬宋朝制度
C.?宋朝无力应付辽与西夏威胁
D.?辽与西夏保留了本民族传统
10.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庆历和议
金灭辽
靖康之变
郾城大捷
绍兴和议
A.?民族政权并立与势力消长????????????????????????????????????B.?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C.?民族交融的历史发展趋势????????????????????????????????????D.?北宋政权存在时间不到一百年
11.这是元朝时期的一种民族制度,元政府利用民族矛盾制造的等级差异,以希望借此来巩固其统治。这一制度是
(???
)
A.?行省制度???????????????????????????B.?四等人制???????????????????????????C.?猛安谋克???????????????????????????D.?兵农合一
12.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在地方管理上,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地方常设机构。这种机构被称为(???
)
A.??
宣政院??????????????????????????B.?澎湖巡检司??????????????????????????C.?行中书省??????????????????????????D.?奴儿干都司
13.“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
A.?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B.?使地方保持相当大的权力??
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4.北宋时期与之相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有辽和西夏,下列与这两个政权的建立对应正确的少数民族是(???
)
A.?契丹族、党项族?????????????B.?党项族、契丹族?????????????C.?女真族、党项族?????????????D.?蒙古族、党项族
15.儒学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援引“懂礼即国”的汉儒学说,自称“中国”,但也没有将宋人排除在“中国”之外。这说明(
)
A.?中原文明得到广泛认同???????????????????????????????????????B.?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
C.?民族多元一体意识增强???????????????????????????????????????D.?民族关系受理学影响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和影响。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驿站是元代官办的交通设施。管理驿站的中央机构,原来是诸站都统领使司,后来改名为通政院。各驿站设置提领、副使、百户等站官,管领站务。按照官方的统计,在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地区和河南、辽阳、江浙、江西、湖广、陕西、四川、云南、甘肃行省共设基犬全于件都立了1400处驿站,通往岭北行省的三条主要站道共设置驿站119处,宣政院管辖的吐蕃地区设置了27处驿站。驿站为官方来往人员提供交通工具、休息场所和饮食服务,“于是四方往来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而梯航毕达,海宇会同”交通有陆路和水路,驿站因此分为陆站和水站两大类,无论是陆站还是水站,都有专门的“站舍”,或者称为“馆舍”,为来往人员提供住处,并设有“厩舍”或船坞。
——摘编自史卫民《中国大通史·元(下册)》
(1)根据材料,概括元朝驿站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驿站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1.元朝,府、州、县在行省督办下征集赋税,再由行省汇总并将其中七成解运至京师,留三成供地方支用。行省严格管制府、州、县的经费,有权批准金额在一千锭以内的开销。这一规定(??
)
A.?存在集权与分权双重性???????????????????????????????????????B.?旨在强化君主专制
C.?导致地方割据势力出现???????????????????????????????????????D.?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答案】
A
【解析】材料反映了元朝行省制度下,中央严格控制地方的财政权力,但又留给地方一定数量赋税供其支用,这说明这项规定存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双重性,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未涉及到君主权力情况,故排除B;材料反映出元朝对地方控制的强化,可以防止地方割据,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没有体现地方财政收入情况,故排除D。
故答案为:
A。
【点睛】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结合题干“府、州、县在行省督办下征集赋税,再由行省汇总并将其中七成解运至京师,留三成供地方支用。行省严格管制府、州、县的经费,有权批准金额在一千锭以内的开销”进行分析。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本题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进行意义进行分析解答。
2.元朝中期开科举时,当时的宰相向皇帝上奏:“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酶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元朝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
)
A.四书五经是儒家经书代表
B.程朱理学有助巩固社会伦理道德秩序
C.以词赋取人唐朝已经实践
D.蒙古统治者不完全理解汉族文学创作
【答案】
B
【解析】题干背景是由于元朝中期出现严重的统治危机,为了缓和统治危机,通过开科举,专立德行明经科来巩固统治。
A四书五经虽是儒家经典,但题干中“以程子、
朱酶庵注解为主
”表明元朝统治者推崇的是程朱理学,因此,四书五经无法作为主要原因,A错误;B程朱理学属于格物修身之学,强调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对于维持封建统治秩序有重大作用;C辞赋取人唐朝已经实践,跟题干信息不符,C错误;D蒙古统治者不完全理解汉族文学创作与题干信息不符,D错误;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的关键在于对考查内容历史背景的
掌握,需要学生在学习古代选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的时候,对于科举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变化有必要的了解。
3.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用来运输官府物资;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又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朝廷的这种做法(??
)
A.?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
B.?有利于军政大权的集中
C.?显示了元帝国的强盛
D.?加强了民族国家的统一
【答案】
D
【解析】元朝修筑驿道和驿站,用来运输公文和官府物资,有利于中央和地方的联系,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地区之间的交流,排除A;元朝修筑驿道和驿站,无法体现军政大权的集中,排除B;元朝修筑驿道和驿站,目的是加强对全国统治的需要,不是显示元帝国的强盛,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元朝维护统一的过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元朝修筑驿道和驿站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强化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统一。
4.下图所示为隋朝与元朝大运河,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元朝大运河突出的变化是(??
)
?
A.?中心从洛阳转变为大都
B.?航线向北拓展航程延长
C.?增加了向南延伸的支线
D.?大运河的功能发生变化
【答案】
A
【解析】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后大规模发展大运河,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沟通南北方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纽带。元朝建立后,定都大都(今北京),由此大运河的中心由洛阳转变为大都,故A选项正确;隋朝、元朝大运河向北均到达北京,并未延长,B选项错误;由图可知,元朝时向南延伸的支线比隋朝时减少了,C选项错误;无论隋朝还是元朝,大运河都是沟通南北方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纽带,功能没有发生变化,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元朝大运河,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元朝定都大都,此后通直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5.辽道宗称“(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金熙宗皇统三年定《皇统制》“以本朝旧制,兼采隋唐之制,参辽宋之法。”以上材料旨在说明(??
)
A.?多民族政权并立,辽金易代????????????????????????????????B.?汉文化影响深远,民族交融
C.?本民族文化优越,不输中华????????????????????????????????D.?各民族文化创新,传承发展
【答案】
B
【解析】辽朝皇帝认为辽朝与中原王朝无异,金朝的皇帝则借鉴中原王朝的各种政治制度,说明少数民族政权被汉文化影响,少数民族和汉民族之间出现了民族交融,B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ACD都与这一主旨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不异中华”“兼采隋唐之制,参辽宋之法”。本题主要通过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6.辽朝设置北面官和南面官两大系统。北枢密院既是北面官系统的宰辅机构,又是全国最高军政机构;南枢密院虽然是南面官系统的宰辅机构,但并不处理汉地的军务,不领汉军。这反映出辽朝(???
)
A.?契丹贵族掌握军权?????????B.?军政事务高于一切?????????C.?推行民族分化政策?????????D.?孤立打击汉族官吏
【答案】
A
【解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辽朝皇帝和契丹贵族掌握国家的军事大权,故选A项;史料只涉及军权的分配,没有军权与其他权力的对比,故排除B项;辽朝实行契丹、汉族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治不等于分化,故排除C项;南面官主要由汉族官员担任,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辽的政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北枢密院既是北面官系统的宰辅机构,又是全国最高军政机构”体现了辽朝皇帝和契丹贵族掌握国家的军事大权。
7.女真人自然崇孝,金政权建立后逐步确立了为祖先上尊谥、上庙号以及建太庙崇祀祖先制度,并大力倡导孝道,视“忠臣犹孝子”,忠孝合一。这表明金(???
)
A.?奉行以孝立国??????????????????B.?倡导家国一体??????????????????C.?认同中华文化??????????????????D.?推行移风易俗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女真人自然崇孝……祖先上尊谥、上庙号以及建太庙崇祀祖先制度,并大力倡导孝道”可知,金朝建立后实行祖先祭祀制度,视忠臣犹孝子,说明金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借鉴中原文化以加强统治,表明金朝认同中华文化,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金朝重视孝道,但不能由此就能推出奉行以孝立国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倡导家国一体的结论,但不是材料内容反映的本质问题,B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移风易俗的问题,并且材料内容与移风易俗无直接关系,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了金的政治,解答本题根据“女真人自然崇孝……祖先上尊谥、上庙号以及建太庙崇祀祖先制度,并大力倡导孝道”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8.1280年,忽必烈让中国宫廷画家刘贯道绘制了一幅游猎图。如图中忽必烈外穿蒙古皮裘,内着色彩鲜艳的中国锦缎。该作品可以说明当时(???
)
A.???
统治者汉化政策的成效????????????????????????????????????B.?蒙古骑兵技术的优势
C.?士大夫绘画风格的变化???????????????????????????????????????D.?民族交融程度的提高
【答案】
A
【解析】忽必烈是少数民族君主,从他“内着色彩鲜艳的中国锦缎”的穿着来看,说明统治者进行了一定的汉化,A符合题意;材料是从穿着方面体现统治者的汉化政策,BCD都与这一主旨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时考生要紧扣材料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本题。
9.“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而又劲兵晓将长于中国,中国所有,彼尽得之;彼之所长,中国不及。”据材料可知
(???
)
A.?辽与西夏笼络宋朝汉族官僚
B.?辽与西夏完全照搬宋朝制度
C.?宋朝无力应付辽与西夏威胁
D.?辽与西夏保留了本民族传统
【答案】
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辽和西夏的封建化过程,但是在学习中原地区的同时,又保留了本民族传统,D正确,B排除;AC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辽和西夏的政权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逆袭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而又劲兵晓将长于中国,中国所有,彼尽得之;彼之所长,中国不及”说明辽和西夏在学习中原文化,并保留了自身优势。
10.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庆历和议
金灭辽
靖康之变
郾城大捷
绍兴和议
A.?民族政权并立与势力消长????????????????????????????????????B.?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C.?民族交融的历史发展趋势????????????????????????????????????D.?北宋政权存在时间不到一百年
【答案】
A
【解析】通过阅读材料提供的10到12世纪部分大事年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辽(契丹建立)、夏(党项建立)、金(女真建立)等政权兴亡及其和战关系,反映出当时民族政权并立与势力消长,A项正确;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说法绝对,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民族交融”的历史发展趋势
,C项错误;从960年建立到1127年灭亡,北宋政权存在了一百六十七年,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辽金夏的对峙,答题关键在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在1005年缔结的盟约;庆历和议即公元1044年的“宋夏和议”;靖康之变指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郾城之战是宋金战争中的一次著名战役;绍兴和议是南宋与金在1141年订立的和约。
11.这是元朝时期的一种民族制度,元政府利用民族矛盾制造的等级差异,以希望借此来巩固其统治。这一制度是
(???
)
A.?行省制度???????????????????????????B.?四等人制???????????????????????????C.?猛安谋克???????????????????????????D.?兵农合一
【答案】
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政府利用民族矛盾制造等级差异以巩固统治的制度是四等人制,故选B;行省制度不是利用民族矛盾,排除A;猛安谋克是金朝实行的制度,排除C;兵农合一与制造民族矛盾也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所学
元政府利用民族矛盾制造等级差异以巩固统治的制度是四等人制进行分析即可。
12.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在地方管理上,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地方常设机构。这种机构被称为(???
)
A.??
宣政院??????????????????????????B.?澎湖巡检司??????????????????????????C.?行中书省??????????????????????????D.?奴儿干都司
【答案】
C
【解析】宣政院是元代管理少数民族的中央机构,故排除A;澎湖巡检司是元代在台湾设置的管理机构,故排除B;根据题干,这种机构指的是行省制,而“行中书省”是行省制的全称,故C正确;奴儿干都司是明代在黑龙江、松花江等地设置的地方军政机构,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了元代的行省制度,解答本题需掌握行省制的形成、演变,还需知道行省制下行省长官的职权以及受中央节制的表现,影响等。
13.“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
A.?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B.?使地方保持相当大的权力??
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
D
【解析】材料中“元代的行中书省,…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说明统治者最初设置行省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所以D项符合;A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中未体现皇权问题;B项与材料意思相反,行省设立是削弱了地方权力;C项在材料中未有体现。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元代的行中书省,…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进行分析即可。
14.北宋时期与之相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有辽和西夏,下列与这两个政权的建立对应正确的少数民族是(???
)
A.?契丹族、党项族?????????????B.?党项族、契丹族?????????????C.?女真族、党项族?????????????D.?蒙古族、党项族
【答案】
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是契丹人建立的,而西夏是党项人建立的,所以A正确;BCD与材料不相符,排除;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辽宋西夏的对峙,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其建立者是耶律阿保机,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是一个由党项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15.儒学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援引“懂礼即国”的汉儒学说,自称“中国”,但也没有将宋人排除在“中国”之外。这说明(
)
A.?中原文明得到广泛认同???????????????????????????????????????B.?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
C.?民族多元一体意识增强???????????????????????????????????????D.?民族关系受理学影响
【答案】
C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辽人和金人认为自己和宋人一样,都是“中国”人。辽金自称“中国”人的同时,也没有将宋人排除在外。这表明在宋与辽金并立的时期,民族多元一体的意识在增强,故D正确。
A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且说法中的“广泛”没有体现,故排除。
B、D与材料无关。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辽宋金元的民族融合,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辽和金在对峙的过程中不断与宋进行融合,从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和影响。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答案】
(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
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
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
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
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
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2)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
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解析】(1)措施,唐朝:根据“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得出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根据“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搅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得出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最后出现问题,削弱中央集权。宋代:根据“革除前朝之弊,上中命诸州”得出实行改革、削弱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根据“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得出监督地方行政;根据“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得出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元朝:根据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得出推行行省制;根据“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得出行省官员受制于中央。
(2)本小问的规律和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前一问的内容,可从中央与地方矛盾长期存在,此消彼长,不断变化的角度概括。同时再从改革与创新、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概括趋势。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制度。(1)
本小问,依据材料逐句分析概括,并正确把握唐、宋、元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本小问,依据材料,结合第一问的措施,结合所学从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演变、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等方面分析。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驿站是元代官办的交通设施。管理驿站的中央机构,原来是诸站都统领使司,后来改名为通政院。各驿站设置提领、副使、百户等站官,管领站务。按照官方的统计,在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地区和河南、辽阳、江浙、江西、湖广、陕西、四川、云南、甘肃行省共设基犬全于件都立了1400处驿站,通往岭北行省的三条主要站道共设置驿站119处,宣政院管辖的吐蕃地区设置了27处驿站。驿站为官方来往人员提供交通工具、休息场所和饮食服务,“于是四方往来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而梯航毕达,海宇会同”交通有陆路和水路,驿站因此分为陆站和水站两大类,无论是陆站还是水站,都有专门的“站舍”,或者称为“馆舍”,为来往人员提供住处,并设有“厩舍”或船坞。
——摘编自史卫民《中国大通史·元(下册)》
(1)根据材料,概括元朝驿站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驿站的影响。
【答案】
(1)特点:组织严密,管理完备;分布广泛,规模庞大;往来方便,传递信息迅速;陆站与水站相互配合。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巩固了国家政权;四通八达的驿道,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驿站设施完善,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融。
【解析】(1)特点:根据“管理驿站的中央机构……后来改名为通政院。各驿站设置提领、副使、百户等站官,管领站务”得出组织严密,管理完备;根据“在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地区和河南、辽阳……1400处驿站”得出分布广泛,规模庞大;根据“驿站为官方来往人员提供交通工具、休息场所和饮食服务”得出往来方便,传递信息迅速;根据“驿站因此分为陆站和水站两大类”得出陆站与水站相互配合。
(2)影响:根据“驿站是元代官办的交通设施”“驿站为官方来往人员提供交通工具、休息场所和饮食服务”,概括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巩固了国家政权;根据材料,还可从驿道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融等角度分析总结。
故答案为:(1)
特点:组织严密,管理完备;分布广泛,规模庞大;往来方便,传递信息迅速;陆站与水站相互配合。
(2)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巩固了国家政权;四通八达的驿道,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驿站设施完善,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融。
【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第一问结合元朝驿站的特点作答;第二问结合元朝驿站的影响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