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拨与管理 同步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拨与管理 同步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8 10:38:5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拨与管理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合奏《复议新政折》,主张大力派遣留学生,加速培养新政人才,清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1903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宣布给留学归国人员以正途出身(等同于科举及第)。这说明清政府
A.想彻底改革政治经济制度
B.开始正式培养翻译人才
C.鼓励留学生学成归国
D.迫于列强政治方面的压力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清政府一方面大力派遣留学生,另一方面又给予其政治地位的奖励,这说明清政府鼓励留学生学成归国,为新政培养人才,C项正确;清政府实施新政的目的是挽救封建统治危机,“彻底改革政治经济制度”表述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翻译人才的培养始于洋务运动,排除B项;新政的实施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阶级、思想等内部因素及外部西方列强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迫于列强政治方面的压力”表述片面,排除D项。故选C项。
2.1935年国民政府修正公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曾于中华民国有特殊功勋,或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此外,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规定,政府公职人员必须加入国民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些规定
A.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B.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D.剥夺了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公务员任用与对国民革命的功劳、国民党派等有密切关系,这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C项正确;这种公务员任用制度会造成任人唯亲、政治腐败等局面,不利于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排除A、B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3.科举制度废除后,中国的学堂数量和学生人数快速增长,1904年学堂总数为422,学生总数为92169人;1909年学堂为52346所,学生为1560270人。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民族危机加剧激发了民族意识
B.选官制度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
C.民主革命浪潮推动了思想解放
D.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清政府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转而全面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这些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导致了材料中现象的出现,B项正确;题干内容与民族意识无关,排除A项;思想解放在材料中并未体现,而且当时民主革命尚未成为时代潮流,排除C项;民族工业的发展并不构成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4.根据1915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后所附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文官高等考试共分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等23个专科;1919年颁布《文官高等考试法》,将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商业等专科,同时将第一试科目改为仅试国文一道。这表明了(
)
A.经济类专科考生备受国家重视
B.文官考试更注重通才知识考生
C.考试科目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
D.传统文化在考试中的地位降低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国时期效仿西方,增加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的科目,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经济类专科考生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注重通才知识考生”,故B项错误;D项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
5.孙中山设计的中国民主共和制的蓝图中,提出“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因而“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这一观点表明(
)
A.临时政府注重官吏的选拔
B.官吏为国民的公仆
C.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D.官民平等是共和的基础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信息“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和“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材料强调的是官吏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吏选拔,排除A项;材料强调官吏为国民的公仆,C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材料信息强调官吏为国民的公仆,没有体现官民平等与共和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6.梁启超在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时指出“中国学人之大弊,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二者相符,缺一不可。不讲义理,绝无根底,则浮慕西学,必无心得”。能全面准确体现粱启超办学理念的是(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B.主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C.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
D.借助传统文化宜传西学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梁启超批评“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主张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故选C项;梁启超主张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A项不够全面,排除A项;梁启超主张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B项不够全面,排除B项;梁启超主张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而非信助传统文化宣传西学,排除D项。
7.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政府机关人事管理制度,建立了一支行政管理队伍,适应了当时计划经济的需要。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中国政府积极推行以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这反映了中国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根本动力是
A.文化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干部制度改革
D.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的干部制度适应了计划经济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迫切要求在更大范围内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要求在干部选拔上增加透明度、开放度和群众的参与程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政府人事管理新体制,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事制度的变化,与文化制度无关,排除A项;中国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根本动力是为了实行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政治制度无关,排除B项;干部制度就是人事制度的一部分,所以中国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根本动力与干部制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20世纪80年代,西方各国针对传统公务员制度的官僚制原则和特征进行改革,公务员制度的封闭性架构逐渐被打破,出现非职业化倾向。近年来,我国推行公务员聘用制度、企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制度等。中西方公务员制度的相似变化表明
A.公务员制度须与时俱进
B.公务员制度滋生官僚习气
C.中西方公务员制度趋同
D.公务员制度存在严重弊端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西方公务员制度都针对其不适合社会发展和公众需求的部分进行了相应改革,中西方公务员制度的这种相似变化表明公务员制度须与时俱进,A项正确;B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排除B项;中西方公务员制度存在本质区别,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我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国家公务员制度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这说明我国公务员制度
A.强调德才兼备和择优录取
B.坚持党对人事工作的领导
C.禁止公务员参加党派活动
D.捍卫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都是党的基本路线,因此说明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捍卫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故选D;ABC均无法体现题意主旨,排除。
10.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根据现实国情的变化确立了不同的乡村治理体制,选择与乡村治理体制相适宜的农村基层干部选任方式,充分吸纳农村基层干部为国家政权建设所用。这一方式的实行
A.推动了农村自治的进行
B.完善了基层干部的选拔方式
C.从具体国情出发形成的合理制度
D.改变了国家政权的组织结构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央政府根据现实国情的变化确立了不同的乡村治理体制,选择与乡村治理体制相适宜的农村基层干部选任方式”可知,这是从具体国情出发形成的合理制度,故C选项正确;农村自治与我国乡村治理体制不符,排除A选项;“完善了基层干部的选拔方式”表述绝对,排除B选项;乡村治理体制以及基层干部选任并不能改变国家政权组织结构,排除D选项。
11.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要求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
A.决定废除国家领导干部的终身制
B.取代了党管理干部的人事制度
C.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D.决定建立中国特色的人事制度
【答案】C
【解析】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实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说明是在1992年以后,废除国家领导干部的终身制是80年代,故A错误;新中国成立至现在都坚持贯彻党管干部的人事制度,故B项错误;是否有特色不是刻意为之,排除D项。
12.我国某时期文官高等考试资格和考试方式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年满25岁的中国男子,本国国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修习三年以上并有毕业论文者。由此可以判断,该规定
A.致力于实现民族民权政治
B.出台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C.适应近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D.完全模仿西方的文官制度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文官高等考试”“年满25岁的中国男子”可知是北洋政府时期,根据材料“本国国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修习三年以上并有毕业论文者”可知,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是为了适应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故选C项;A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南京政府时期,女子也可以参加考试,故B项错误;“完全模仿”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也没有相关表述,故排除D项。
13.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体现了
A.社会主义原则
B.学校教育的发展
C.党管干部制度
D.干部管理科学化
【答案】C
【解析】1948年10月即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要求地方通过多种形式培训干部,促进干部成长,体现了党管干部制度,C项正确;社会主义原则与材料内容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学校教育的发展,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促进干部成长的措施,与干部管理科学化不符,D项错误。
14.有学者指出,作为社会近代化的产物,北洋政府时期推行的文官考试法令把经义作为应试人员的必考科目,并且限定只有男子才能参与考试。该学者意在说明北洋政府时期推行的文官考试法令
A.完全违背了时代发展潮流
B.内容与形式存在背离现象
C.重视借鉴中国的传统文化
D.阻碍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答案】B
【解析】文官制度是近代化的产物,但是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将义作为应试人员的必考科目,并且限定只有男子才能参与考试,这明显违背了近代化潮流,与文官制度内涵不符,即内容和形式存在背离现象,B正确;北洋政府实行文官考试制度说明其并未完全背离时代潮流,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北洋政府实行文官考试制度时的弊端,C强调的是文官考试制度内容的合理性,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文官考试制度的实施本身有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D排除。
15.“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邓小平这一讲话意义在于
A.体现了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B.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正式把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D.表明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答案】A
【解析】材料出自邓小平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这篇讲话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已经端正,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启动,政治体制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准备而迫切需要实施的情况下发表的,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构想,A正确;B是1982年宪法的意义;C是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D是新时期法制建设成就的总体意义,排除。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应考的有许多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早已懂得许多政治掌故。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庭外,农村子弟,骤然中式,进入仕途,对实际政治自不免生疏杆格。唐代考试,有公卷通榜之制。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长短。宋代有糊名之制,所凭真实考试成绩。如是则考试防制严了,有时反得不到真才。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来必即或任用,因而仍多经各衙门长官辟署,借此对政事先有一番实习。宋代朝延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要及第即得美仕。
直到晚清,西方人还借鉴了此制度,而我们却吐弃了。幸而孙中山先生,重把此制度提出,列为五权之一。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1913年北洋政府公布《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案》,标志民国考试制度建立。1916年6月成立文官高等试典委员会,举行第一次文官高等考试。规定年满25岁的中国男子,在国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教育部指定的国外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学习3年以上,具有毕业文凭者才能考试。考试分4次,并规定:凡中等以上学校毕业.或具有相当资格者,可免甄录试。初试合格者,送官署学习两年后可直接参加下次大试。大试和口试及格,依《文官任用法》任用。这次考试因袁世凯暴毙,政局混乱,许多人没有被任用。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考试制度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
【答案】(1)变化:参加考试的平民子弟比重加大;实行糊名制,选拔人才仅参考考试成绩;官员任用权由中央政府掌握;考试合格即可入仕。
影响: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加速,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对防止徇私舞弊、促进考试公平起了一定的作用;官员任用选拔权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仅凭一次考试成绩任用中央官员,存在弊端。
(2)特点: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考试制度;限定考试人员资格;具有近代化特征;成立专门的考试机构;考试形式具有多样性。
【解析】(1)变化:根据“农村子弟,骤然中式,进入仕途”得出参加考试的平民子弟比重加大;根据“宋代有糊名之制,所凭真实考试成绩”得出实行糊名制,选拔人才仅参考考试成绩;根据“宋代朝延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要及第即得美仕”得出官员任用权由中央政府掌握、考试合格即可入仕。影响:根据“农村子弟,骤然中式,进入仕途”得出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加速,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根据“糊名之制”得出对防止徇私舞弊、促进考试公平起了一定的作用;根据“宋代朝延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要及第即得美仕”得出官员任用选拔权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所学,还可从仅凭一次考试成绩任用中央官员,存在弊端分析其消极作用。
(2)特点:根据“北洋政府公布《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案》,标志民国考试制度建立”得出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考试制度;根据“规定年满25岁的中国男子……具有毕业文凭者才能考试”得出限定考试人员资格;根据“成立文官高等试典委员会”得出成立专门的考试机构;根据“可免甄录试”“大试和口试及格,依《文官任用法》任用”得出考试形式具有多样性;还可从具有近代化特征等分析总结。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3年1月16日,美国共和党总统阿瑟正式签署彭德尔顿法。其基本要点是:文官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取消文官承担的提供政治捐款和政治服务的义务,拒绝承担此项义务的文官不得被免职或受到歧视性对待;禁止文官参加政治活动或强迫他人或团体采取政治行动;文官在考试、任用、提升、调动、复职、降级、辞退等方面,一律平等;设立非党派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统一管理文官考试事宜,彭德尔顿法确立了文官制度的各项基本原则,标志着美国文官制度的确立。
——摘编自倪越《西方文官制度》
材料二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与近代美国文官制度相比,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
【答案】(1)特点: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政治中立;公平竞争;职务常任。
(2)区别:政治立场明确;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文官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可知,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根据材料“取消文官承担的提供政治捐款和政治服务的义务……禁止文官参加政治活动或强迫他人或团体采取政治行动”可知,政治中立;根据材料“文官在考试、任用、提升、调动、复职、降级、辞退等方面,一律平等”可知,公平竞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文官职务常任。
(2)区别:根据材料“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可知,治立场明确;根据材料“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可知,坚持党管干部;根据材料“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可知,不搞“两官分途”;根据材料“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可知,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拨与管理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合奏《复议新政折》,主张大力派遣留学生,加速培养新政人才,清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1903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宣布给留学归国人员以正途出身(等同于科举及第)。这说明清政府
A.想彻底改革政治经济制度
B.开始正式培养翻译人才
C.鼓励留学生学成归国
D.迫于列强政治方面的压力
2.1935年国民政府修正公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曾于中华民国有特殊功勋,或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此外,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规定,政府公职人员必须加入国民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些规定
A.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B.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D.剥夺了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权
3.科举制度废除后,中国的学堂数量和学生人数快速增长,1904年学堂总数为422,学生总数为92169人;1909年学堂为52346所,学生为1560270人。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民族危机加剧激发了民族意识
B.选官制度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
C.民主革命浪潮推动了思想解放
D.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4.根据1915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后所附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文官高等考试共分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等23个专科;1919年颁布《文官高等考试法》,将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商业等专科,同时将第一试科目改为仅试国文一道。这表明了(
)
A.经济类专科考生备受国家重视
B.文官考试更注重通才知识考生
C.考试科目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
D.传统文化在考试中的地位降低
5.孙中山设计的中国民主共和制的蓝图中,提出“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因而“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这一观点表明(
)
A.临时政府注重官吏的选拔
B.官吏为国民的公仆
C.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D.官民平等是共和的基础
6.梁启超在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时指出“中国学人之大弊,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二者相符,缺一不可。不讲义理,绝无根底,则浮慕西学,必无心得”。能全面准确体现粱启超办学理念的是(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B.主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C.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
D.借助传统文化宜传西学
7.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政府机关人事管理制度,建立了一支行政管理队伍,适应了当时计划经济的需要。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中国政府积极推行以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这反映了中国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根本动力是
A.文化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干部制度改革
D.经济体制改革
8.20世纪80年代,西方各国针对传统公务员制度的官僚制原则和特征进行改革,公务员制度的封闭性架构逐渐被打破,出现非职业化倾向。近年来,我国推行公务员聘用制度、企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制度等。中西方公务员制度的相似变化表明
A.公务员制度须与时俱进
B.公务员制度滋生官僚习气
C.中西方公务员制度趋同
D.公务员制度存在严重弊端
9.我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国家公务员制度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这说明我国公务员制度
A.强调德才兼备和择优录取
B.坚持党对人事工作的领导
C.禁止公务员参加党派活动
D.捍卫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10.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根据现实国情的变化确立了不同的乡村治理体制,选择与乡村治理体制相适宜的农村基层干部选任方式,充分吸纳农村基层干部为国家政权建设所用。这一方式的实行
A.推动了农村自治的进行
B.完善了基层干部的选拔方式
C.从具体国情出发形成的合理制度
D.改变了国家政权的组织结构
11.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要求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
A.决定废除国家领导干部的终身制
B.取代了党管理干部的人事制度
C.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D.决定建立中国特色的人事制度
12.我国某时期文官高等考试资格和考试方式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年满25岁的中国男子,本国国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修习三年以上并有毕业论文者。由此可以判断,该规定
A.致力于实现民族民权政治
B.出台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C.适应近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D.完全模仿西方的文官制度
13.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体现了
A.社会主义原则
B.学校教育的发展
C.党管干部制度
D.干部管理科学化
14.有学者指出,作为社会近代化的产物,北洋政府时期推行的文官考试法令把经义作为应试人员的必考科目,并且限定只有男子才能参与考试。该学者意在说明北洋政府时期推行的文官考试法令
A.完全违背了时代发展潮流
B.内容与形式存在背离现象
C.重视借鉴中国的传统文化
D.阻碍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15.“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邓小平这一讲话意义在于
A.体现了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B.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正式把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D.表明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应考的有许多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早已懂得许多政治掌故。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庭外,农村子弟,骤然中式,进入仕途,对实际政治自不免生疏杆格。唐代考试,有公卷通榜之制。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长短。宋代有糊名之制,所凭真实考试成绩。如是则考试防制严了,有时反得不到真才。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来必即或任用,因而仍多经各衙门长官辟署,借此对政事先有一番实习。宋代朝延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要及第即得美仕。
直到晚清,西方人还借鉴了此制度,而我们却吐弃了。幸而孙中山先生,重把此制度提出,列为五权之一。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1913年北洋政府公布《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案》,标志民国考试制度建立。1916年6月成立文官高等试典委员会,举行第一次文官高等考试。规定年满25岁的中国男子,在国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教育部指定的国外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学习3年以上,具有毕业文凭者才能考试。考试分4次,并规定:凡中等以上学校毕业.或具有相当资格者,可免甄录试。初试合格者,送官署学习两年后可直接参加下次大试。大试和口试及格,依《文官任用法》任用。这次考试因袁世凯暴毙,政局混乱,许多人没有被任用。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考试制度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3年1月16日,美国共和党总统阿瑟正式签署彭德尔顿法。其基本要点是:文官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取消文官承担的提供政治捐款和政治服务的义务,拒绝承担此项义务的文官不得被免职或受到歧视性对待;禁止文官参加政治活动或强迫他人或团体采取政治行动;文官在考试、任用、提升、调动、复职、降级、辞退等方面,一律平等;设立非党派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统一管理文官考试事宜,彭德尔顿法确立了文官制度的各项基本原则,标志着美国文官制度的确立。
——摘编自倪越《西方文官制度》
材料二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与近代美国文官制度相比,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