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同步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同步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8 10:07:0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谓:“至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的主流民意已倾向革命、统治集团中的满汉矛盾已成不可调和之势,以及袁世凯本人的因素和西方列强的态度,袁世凯走上反清道路乃是历史的必然,并产生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材料中的“巨大历史作用”是指
A.武昌起义
B.中华民国成立
C.清帝退位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2.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颁发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停止”。随后他发表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指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这表明
A.儒家经典退出学校教育
B.教育改革提升了公民素质
C.新文化运动已初见成效
D.政治转型推动了教育改革
3.阅读下面钱病鹤的漫画作品《辞旧迎新》,该漫画
A.反映了国家政权的更替
B.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C.佐证了共和政体的建立
D.说明了革命性质的变化
4.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军部下令将清朝各昭患祠改建为大汉忠烈祠,汇集各省”尽忠民国死事诸烈,入祀其中,由本部派专员致赏,以后即由各执政春秋致奠。”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否定传统的儒家价值观念
B.强化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
C.改变原有祠堂的社会功能
D.宣传五族共和的建国理念
5.1939年晋察冀根据地所作歌曲《选村长》歌词中说:“今天要选一个好村长,能吃苦能耐劳,又积极又坚强,抗日工作积极干,不分男和女,只要热心肠,不选那些滑头鬼,不选那些白脸黑心狼。”这反映了晋察冀根据地
A.重视丰富民众文娱生活
B.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明显
C.关注民众民主意识提升
D.统一战线工作有所收缩
6.《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该规定
A.适应了土地革命运动形势的需要
B.体现了中共探索民主政治的尝试
C.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极大提高了普通民众的政治觉悟
7.阅读庆阳县两年来“三三制”执行情况(1944年),对表中县参议员的身份反映的政权理解正确的是
身份
家庭成分
社会出身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绅士
商人
学生
军界
工人
务农
数量
7
17
41
26
9
15
10
2
2
53
A.具有民主性和广泛性
B.体现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原则
C.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
D.与人民民主政权的群众基础相同
8.1949

9

21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候补代
表及特邀代表共
662
名,具有十分广泛的代表性和民主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
制定中国人民自己的宪章,组织中国人民自己的中央政府。这反映出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C.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9.1953年3月1日,《选举法》正式颁布施行。根据《选举法》的规定,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个地区的民主选举逐步展开.如图是当时的选民证,由此可知
A.人民当家作主有了法律保障
B.人民民主专政得以实现
C.人民当家作主新的纪元开启
D.统一战线工作得到落实
10.下表为1953-1954年北京市西单区人大代表选举名额分配表,这表明
类别
政府
民主党派
团体
驻区机关
工人
文教卫生
私营工商业
少数民族
宗教
街道居民
人数
9
6
4
8
53
24
13
13
4
42
比例(%)
5.11
3.41
2.27
4.55
30.11
13.46
7.39
7.39
2.27
23.86
A.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完善
B.实现了直接民主政治
C.人大代表来源具有广泛性
D.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11.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创举的政党制度的是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军队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12.下图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中可以看出
A.打破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B.中共组织领导新政协会议
C.新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D.新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13.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多时间中,党领导人民完成了祖国大陆的统一和各项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同时普遍召开了各级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积累了民主生活的经验。这意味着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趋于成熟
C.民主政治建设有了一定基础
D.社会主义制度受到普遍欢迎
14.美国学者石斐然指出:“如果把一个国家比作一台计算机,那么,政党体系就相当于这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中国这台机器上运行的‘操作系统’是相对稳定的,而且它能不断进行自我升级。”下列属于该“操作系统”自我升级表现的是
A.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B.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C.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
D.改革开放后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5.以下为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相关的三幅图片,如果给这三幅图片确定一个最佳的主题,这个主题应该是(
)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
C.民主政治的光辉历程
D.人民代表,百姓的代言人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初活跃于国会中的政党,可大致分为激进、保守二派。激进派的政党,严格说来,只有同盟会和国民党。统一共和党在并入国民党以前,是骑墙于同盟会与共和党之间的;民宪党则系由国民党分出。……统一共和党的党员虽有不少原属革命派,但以出身立宪派和旧官僚者为多,故在态度上较同盟会为温和。……与同盟会合组国民党的其他小党派,亦大多不是起于理想相同,而是因为眼见国民党将能在政坛上占优势。……至于正式国会后期出现的民宪党,虽系自国民党分出,但以吸收了许多进步党党员,在态度上亦较温和。作为激进派政党的同盟会和国民党,是使民初国会发挥功能的主要力量。如果在野党的功能是以言论和立法来监督政府,并以诉诸选民的办法促使执政者重视国利民福,同盟会和国民党确是具有这方面的资格与潜能。但以执政者无限制的伸张行政权,在野党和立法者愈伸展其监督权,结果使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当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而又不能取决于选民时,政治的危机即升高。民初国民党之策动“二次革命”、以及“二次革命”失败后执政者一意伸张一己的权力,均为政治走势走向两极端的表现,亦为政治危机升高的表现。结果是两败俱伤。
——张玉法《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材料二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特点,并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活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党制度有何创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就实行了“三三制”原则,即在政府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这一政策容纳了各方面人士,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抗日的积极性,壮大了抗日力量,也为后来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累了经验。
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老解放区的农村,建立起由选举产生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在城市,一般先邀请各界代表人物共商当地事务,然后再召开具有民主协商性质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些制度都以人民的权利为基础,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材料二 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伟大革命斗争中,结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革命伟大胜利的基础上,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行了第一届全体会议,现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需要存在。正如宪法序言中所说,“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摘编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1954年12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成果。根据材料,指出1954年人民政协发挥的“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谓:“至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的主流民意已倾向革命、统治集团中的满汉矛盾已成不可调和之势,以及袁世凯本人的因素和西方列强的态度,袁世凯走上反清道路乃是历史的必然,并产生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材料中的“巨大历史作用”是指
A.武昌起义
B.中华民国成立
C.清帝退位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答案】C
【解析】根据“袁世凯走上反清道路乃是历史的必然,并产生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袁世凯通过与革命派的谈判,在促成清帝退位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故C项正确;袁世凯与武昌起义没有关系,排除A;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已经成立,排除B;D项是在清帝退位之后,排除D。
2.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颁发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停止”。随后他发表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指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这表明
A.儒家经典退出学校教育
B.教育改革提升了公民素质
C.新文化运动已初见成效
D.政治转型推动了教育改革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颁发法令,要求小学一律停止读经科,因为读经科与与共和政体不合,与信教自由相违背。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教育已经不合时宜,为了迎合政治转型的需要,蔡元培力主教育改革,故D项正确;材料只强调“小学读经科一律停止”,并未体现“儒家经典退出学校教育”,故A项错误;材料与提升公民素质无关,故B项错误;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3.阅读下面钱病鹤的漫画作品《辞旧迎新》,该漫画
A.反映了国家政权的更替
B.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C.佐证了共和政体的建立
D.说明了革命性质的变化
【答案】A
【解析】漫画中龙正从国旗上飞走(清朝的国旗是黄龙旗),取代它的是一面星星围绕太阳的旗帜(中华民国成立时的国旗是五色旗,并不是漫画中的星星围绕太阳的旗帜。可能因为作者在创作漫画时,中华民国的国旗还没有诞生,便根据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宣告成立时的旗帜铁血十八星旗而绘制了中华民国的国旗),漫画以国旗的变迁来说明政权的更替,故选A项;BC项从材料信息难以体现;D项不符合史实,当时的革命性质仍属于民主革命,并没有发生变化。
4.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军部下令将清朝各昭患祠改建为大汉忠烈祠,汇集各省”尽忠民国死事诸烈,入祀其中,由本部派专员致赏,以后即由各执政春秋致奠。”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否定传统的儒家价值观念
B.强化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
C.改变原有祠堂的社会功能
D.宣传五族共和的建国理念
【答案】B
【解析】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军部下令将清朝各昭患祠改建为大汉忠烈祠,汇集各省”尽忠民国死事诸烈,入祀其中。这一做法明显带有革新和认同的色彩,即通过祭祀为尽忠民国的诸烈士,以强化民众对于新政权的认同,B正确;祭祀忠烈符合儒家价值观念,排除A;祠堂的功能未变,只是祭祀的对象发生了变化,排除C;D与题无关,排除。
5.1939年晋察冀根据地所作歌曲《选村长》歌词中说:“今天要选一个好村长,能吃苦能耐劳,又积极又坚强,抗日工作积极干,不分男和女,只要热心肠,不选那些滑头鬼,不选那些白脸黑心狼。”这反映了晋察冀根据地
A.重视丰富民众文娱生活
B.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明显
C.关注民众民主意识提升
D.统一战线工作有所收缩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39年晋察冀根据地”“能吃苦能耐劳,又积极又坚强,抗日工作积极干,不分男和女,只要热心肠”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反映了晋察冀根据地对村长选举工作的宣传,用好村长的标准对民众加以引导,说明晋察冀根据地注重加强民众民主教育,C正确;选村长不属于文娱生活范畴,排除A;根据所学可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成效明显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后,不符合题意,B错误;根据所学可知,统一战线思想更多体现在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来抗日,而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晋察冀根据地对民众民主教育的注重,没有体现统一战线思想,D排除。
6.《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该规定
A.适应了土地革命运动形势的需要
B.体现了中共探索民主政治的尝试
C.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极大提高了普通民众的政治觉悟
【答案】B
【解析】陕甘宁边区是抗战时期中共政权,边区政府设置参议院选举条例中的规定,“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这是中共对民主政治的一种尝试,B正确;当时处于抗战时期,排除A;陕甘宁边区成立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之后,排除C;规定实施之后才能起到提高民众政治觉悟的作用,排除D。
7.阅读庆阳县两年来“三三制”执行情况(1944年),对表中县参议员的身份反映的政权理解正确的是
身份
家庭成分
社会出身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绅士
商人
学生
军界
工人
务农
数量
7
17
41
26
9
15
10
2
2
53
A.具有民主性和广泛性
B.体现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原则
C.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
D.与人民民主政权的群众基础相同
【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三三制”政权涉及阶层具有广泛性,具有民主性,故A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出现于1924—1927年,故B项错误;根据图表,阶级成分中有地主、富农,故其性质并非工农民主政权,故C项错误;人民民主政权的群众基础的主体是工人、农民,并没有地主、富农,故D项错误。
8.1949

9

21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候补代
表及特邀代表共
662
名,具有十分广泛的代表性和民主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
制定中国人民自己的宪章,组织中国人民自己的中央政府。这反映出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C.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夕,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具有十分广泛的代表性和民主性,他们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筹建新中国的努力,反映出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C项正确;直到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得以确立,排除A项;人民政权得到巩固与政协的主要任务是“组织中国人民自己的中央政府”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排除D项。
9.1953年3月1日,《选举法》正式颁布施行。根据《选举法》的规定,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个地区的民主选举逐步展开.如图是当时的选民证,由此可知
A.人民当家作主有了法律保障
B.人民民主专政得以实现
C.人民当家作主新的纪元开启
D.统一战线工作得到落实
【答案】A
【解析】根据“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个地区的民主选举逐步展开”可知,当时的选民证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制度的构建有关。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以这个选民证见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化的起步,故A正确;新中国的成立已经意味着人民民主专政的实现和人民当家做主新纪元的开启,故BC错误;该选民证是组织构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见证,和统一战线工作的落实无关,故D错误。
10.下表为1953-1954年北京市西单区人大代表选举名额分配表,这表明
类别
政府
民主党派
团体
驻区机关
工人
文教卫生
私营工商业
少数民族
宗教
街道居民
人数
9
6
4
8
53
24
13
13
4
42
比例(%)
5.11
3.41
2.27
4.55
30.11
13.46
7.39
7.39
2.27
23.86
A.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完善
B.实现了直接民主政治
C.人大代表来源具有广泛性
D.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C
【解析】从西单地区的人大代表中可以看出,人大代表来自工人、各民主党派少数民族、私营工商业等,这说明人大代表来源具有广泛性,C项正确;民主制度建设的完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出人大代表的选举方式,排除B;革命统一战线是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排除D。
11.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创举的政党制度的是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军队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创举的政党制度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A正确;人民军队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与题干中“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创举的政党制度的”限定不符,排除B、C、D。
12.下图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中可以看出
A.打破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B.中共组织领导新政协会议
C.新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D.新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答案】D
【解析】从图片可知参加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区域、军队、团体和特邀的代表,说明会议代表具有广泛性,D项说法正确;国民党统治已经被推翻,A项错误,可以排除;BC项在题干材料中均无法体现,可以排除。
13.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多时间中,党领导人民完成了祖国大陆的统一和各项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同时普遍召开了各级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积累了民主生活的经验。这意味着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趋于成熟
C.民主政治建设有了一定基础
D.社会主义制度受到普遍欢迎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强调在完成相关任务后,普遍召开了各级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这积累了民主生活的经验,为之后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的基础,故C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于1954年,与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这一时间不符合,排除A;趋于成熟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当时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排除D。
14.美国学者石斐然指出:“如果把一个国家比作一台计算机,那么,政党体系就相当于这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中国这台机器上运行的‘操作系统’是相对稳定的,而且它能不断进行自我升级。”下列属于该“操作系统”自我升级表现的是
A.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B.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C.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
D.改革开放后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82年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继续和发展,是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关系以及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的基本方针,符合材料“政党体系”这一操作系统升级的限定,故选B;ACD均不是政党体系的内容,不符合材料限定,排除。
15.以下为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相关的三幅图片,如果给这三幅图片确定一个最佳的主题,这个主题应该是(
)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
C.民主政治的光辉历程
D.人民代表,百姓的代言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体现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8周年”体现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全面。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初活跃于国会中的政党,可大致分为激进、保守二派。激进派的政党,严格说来,只有同盟会和国民党。统一共和党在并入国民党以前,是骑墙于同盟会与共和党之间的;民宪党则系由国民党分出。……统一共和党的党员虽有不少原属革命派,但以出身立宪派和旧官僚者为多,故在态度上较同盟会为温和。……与同盟会合组国民党的其他小党派,亦大多不是起于理想相同,而是因为眼见国民党将能在政坛上占优势。……至于正式国会后期出现的民宪党,虽系自国民党分出,但以吸收了许多进步党党员,在态度上亦较温和。作为激进派政党的同盟会和国民党,是使民初国会发挥功能的主要力量。如果在野党的功能是以言论和立法来监督政府,并以诉诸选民的办法促使执政者重视国利民福,同盟会和国民党确是具有这方面的资格与潜能。但以执政者无限制的伸张行政权,在野党和立法者愈伸展其监督权,结果使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当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而又不能取决于选民时,政治的危机即升高。民初国民党之策动“二次革命”、以及“二次革命”失败后执政者一意伸张一己的权力,均为政治走势走向两极端的表现,亦为政治危机升高的表现。结果是两败俱伤。
——张玉法《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材料二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特点,并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活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党制度有何创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答案】(1)特点:党派分化组合多变;政党林立,政治倾向大抵为激进和保守两派;国民党力量强大,立场激进;政党政治形式上活跃,但任何政党都未进入国家权力的核心;受执政者打压,政党政治的实践以失败告终。
原因: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临时约法》颁布,确立责任内阁制;受西方政党政治影响;中国经济结构与阶级关系多样化的影响。
(2)创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意义:为社会各界的利益表达提供了制度保障;为民主政党参政议政提供了制度平台;为执政党提供坚实的民意基础。(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现代中国的政党制度。从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特点及其活跃原因、现在我国的政党制的发展状况等方面来分析。
(1)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民初活跃于国会中的政党,可大致分为激进、保守二派”“与同盟会合组国民党的其他小党派”可知,党派之间分化组合多变;由材料二“作为激进派政党的同盟会和国民党,是使民初国会发挥功能的主要力量”可知,国民党力量强大,立场激进;由材料二“在野党的功能是以言论和立法来监督政府”可知,未进入国家权力的核心;“执政者一意伸张一己的权力”,政党政治的实践以失败告终。第二小问原因,内部政治上民主共和观念和《临时约法》确立责任内阁制,经济上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带来阶级关系的多样化,外部受到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影响。
(2)第一小问创新,新中国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二小问意义,从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推动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方面分析。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就实行了“三三制”原则,即在政府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这一政策容纳了各方面人士,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抗日的积极性,壮大了抗日力量,也为后来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累了经验。
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老解放区的农村,建立起由选举产生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在城市,一般先邀请各界代表人物共商当地事务,然后再召开具有民主协商性质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些制度都以人民的权利为基础,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材料二 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伟大革命斗争中,结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革命伟大胜利的基础上,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行了第一届全体会议,现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需要存在。正如宪法序言中所说,“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摘编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1954年12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成果。根据材料,指出1954年人民政协发挥的“作用”。
【答案】(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中国人民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权建设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成果:制定《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确定国旗、国徽、国歌等;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作用:巩固和发展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或推动社会主义过渡。
【解析】(1)抓住材料一信息“抗日战争时期”“为后来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累了经验”“这些制度都以人民的权利为基础,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归纳。
(2)第一小问“成果”,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回答,即制定《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确定国旗、国徽、国歌等;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归纳,即巩固和发展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或推动社会主义过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