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改革,但都促进了历史的发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与商鞅变法的内容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
A.改变了土地私有制
B.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形式
C.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2.1572年,明神宗任用张居正进行改革。他针对明中后期政治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的状况,采取一系列举措。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一条鞭法
B.加强官吏考核
C.清丈土地
D.裁减开支
3.对下图所示迁都的影响,理解准确的是
A.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B.促进了民族间的大交融
C.利于削弱士族门阀特权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4.1898年,光绪皇帝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湖广总督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一些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
A.不顾士民反对坚决废除科举
B.各省督抚大力支持维新变法
C.着手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D.适应形势变化调整取土制度
5.据《秦集史》记载:“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这说明商鞅变法的成功是因为
A.借鉴了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
B.秦国的经济文化落后
C.开创了政治经济文化新制度
D.东方诸国的改革失败
6.陈夔龙在《梦蕉亭杂记》中写道:“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这反映出
A.一些变法措施客观上阻碍变法推进
B.裁减冗员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C.变法的阻力主要来自清廷冗滥官员
D.变法触动了广大市民阶层的利益
7.清代书院中,历史教材主要为传统纪传体史书。1901年,清政府采用日本人编订的新式教科书,遭到诸多学者强烈反对。两年后,借鉴日本教科书历史分期、章节体例和叙事方式的学者自编教科书成为主流。学者自编教科书旨在
A.反对日本学术垄断
B.配合反清斗争需要
C.创新史学研究方法
D.塑造新的国民精神
8.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推行新学制后,出现了各种新式教科书。1903年文明书局出版的《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课文:“牛耕于田,不勤,牧童鞭之。牛曰;吾苦甚。牧童曰:智不若人,即为人役。岂独牛然,人亦如是。问何以为人役,问世界以何等人为最苦?”这一内容旨在
A.宣扬上下尊卑等级秩序
B.推广白话文和新文学
C.主张开启民智救亡图存
D.论证剥削压迫合理性
9.1898年,湖南率先建立培养新式官僚的课吏馆,其课程分学校、农工、工程、刑名、缉捕、交涉六类,戊戌政变后被废止。清末新政时期,清廷下令各省设立课吏馆。据此可知
A.课吏馆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B.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在湖南确立
C.课吏馆是地方官制改革的标志
D.湖南率先引入了近代官僚制度
10.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政府借鉴了苏联的编制物资平衡计划的制度,主要商品的分配不通过市场机制而是直接归中央的计划人员掌握。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A.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B.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C.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D.保障计划建设目标的达成
11.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的会议是
A.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
C.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12.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9%,这主要是由于
A.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B.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C.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
D.农业集体化道路的起步
13.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
14.1956年,苏联驻华使馆对《论十大关系》进行分析后做出评论:在毛泽东提出的干顿方针中,最重要的几项同苏共二十大的决议紧密相关,尤其是在强调提高人民群众福利和进一步发扬民主问题等方面。这表明当时中苏两党之间
A.对苏共二十大的决议态度基本一致
B.都认识到需要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都在思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问题
D.都以提高福利和发扬民主为工作中心
15.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真正做到“弘义融利”。材料反映出,在习近平的外交思想中
A.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一位
B.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D.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
——据《魏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
17.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有诸多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材料二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已,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立议院转向主张设立制度局的原因,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改革,但都促进了历史的发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与商鞅变法的内容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
A.改变了土地私有制
B.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形式
C.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废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改变了土地所有制,而王安石变法未改变土地所有制形式,B项正确;两者没有改变土地私有制,排除A项;二者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排除C项;两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2.1572年,明神宗任用张居正进行改革。他针对明中后期政治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的状况,采取一系列举措。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一条鞭法
B.加强官吏考核
C.清丈土地
D.裁减开支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而且开始了赋役征银的做法,BCD排除。故选A项。
3.对下图所示迁都的影响,理解准确的是
A.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B.促进了民族间的大交融
C.利于削弱士族门阀特权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中所示迁都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孝文帝迁都洛阳,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推动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B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发生在统一黄河流域后,排除A项;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与中原的世家大族联姻,增强了士族门阀特权,排除C项;孝文帝迁都之举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1898年,光绪皇帝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湖广总督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一些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
A.不顾士民反对坚决废除科举
B.各省督抚大力支持维新变法
C.着手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D.适应形势变化调整取土制度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废八股,改试策论”“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等信息可以看出,科举考试的内容在进行适当调整,反映出当时清政府为适应形势变化在调整取土制度,故答案为D项;材料中的“废八股”不是废除科举,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各省督抚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度的变化,没有涉及清政府办学堂的状况,排除C项。
5.据《秦集史》记载:“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这说明商鞅变法的成功是因为
A.借鉴了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
B.秦国的经济文化落后
C.开创了政治经济文化新制度
D.东方诸国的改革失败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说明,商鞅变法是借鉴了东方六国已经采取的举措和经验,A正确;材料并未说明秦国经济文化落后,排除B;C错在“开创”,排除;东方诸国的改革经验被借鉴,说明其改革是成功的,排除D。
6.陈夔龙在《梦蕉亭杂记》中写道:“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这反映出
A.一些变法措施客观上阻碍变法推进
B.裁减冗员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C.变法的阻力主要来自清廷冗滥官员
D.变法触动了广大市民阶层的利益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题干要表达的是“裁官”导致的“被裁者”与“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对变法的抵制,会阻碍变法的进程,A项说法符合题意,所以A正确;百日维新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所以B错误;变法阻力主要来自顽固派,也包括清廷冗滥官员,但主要不是这些冗滥官员,而是反对变法的官员,所以C错误;题干认为戊戌变法的首要问题是“首在裁官”,这说明变法触动了相关官员的利益,并没有提到广大市民阶层的利益,所以D错误。
7.清代书院中,历史教材主要为传统纪传体史书。1901年,清政府采用日本人编订的新式教科书,遭到诸多学者强烈反对。两年后,借鉴日本教科书历史分期、章节体例和叙事方式的学者自编教科书成为主流。学者自编教科书旨在
A.反对日本学术垄断
B.配合反清斗争需要
C.创新史学研究方法
D.塑造新的国民精神
【答案】D
【解析】根据“历史教材主要为传统纪传体史书”“借鉴日本教科书历史分期、章节体例和叙事方式的学者自编教科书成为主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末教科书的变化,当时实行清末新政需要改革教育,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当时学者自编教科书旨在能在教育中得到突破,塑造新的国民精神,救亡图存,D正确;反对日本学术垄断表述与史实不符,A错误;配合反清斗争需要与“清政府采用日本人编订的新式教科书”不符,B错误;创新史学研究方法不是当时变革教科书的主要原因,C错误。
8.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推行新学制后,出现了各种新式教科书。1903年文明书局出版的《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课文:“牛耕于田,不勤,牧童鞭之。牛曰;吾苦甚。牧童曰:智不若人,即为人役。岂独牛然,人亦如是。问何以为人役,问世界以何等人为最苦?”这一内容旨在
A.宣扬上下尊卑等级秩序
B.推广白话文和新文学
C.主张开启民智救亡图存
D.论证剥削压迫合理性
【答案】C
【解析】根据“出现了各种新式教科书”“智不若人,即为人役。岂独牛然,人亦如是。问何以为人役,问世界以何等人为最苦”可以看出,其寓意是说思想不开放,再勤劳是也徒劳,任人压迫,因此反映出开启民智救亡图存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尊卑等级秩序,排除A;此时没有白话文运动,排除B;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
9.1898年,湖南率先建立培养新式官僚的课吏馆,其课程分学校、农工、工程、刑名、缉捕、交涉六类,戊戌政变后被废止。清末新政时期,清廷下令各省设立课吏馆。据此可知
A.课吏馆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B.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在湖南确立
C.课吏馆是地方官制改革的标志
D.湖南率先引入了近代官僚制度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对于课吏馆的设立经历了曲折
,但最终还是设立了,说明课吏馆中对于培养新式官僚的内容,符合当时社会发展与转型的需要,故A正确;培养新式官僚的课吏管区别于学校教育,B排除;课吏馆服务于新式官僚的人才储备,为将来可能会到来官制变革做好准备,不代表当时地方官制已有所改变,排除CD。
10.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政府借鉴了苏联的编制物资平衡计划的制度,主要商品的分配不通过市场机制而是直接归中央的计划人员掌握。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A.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B.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C.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D.保障计划建设目标的达成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主要商品的分配直接归中央的计划人员掌握,这一做法可以集中国家力量来保障计划目标的完成,D项正确;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不是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排除A项;到1952年底,我国的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的会议是
A.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
C.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答案】C
【解析】2018年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C项正确;A、B、D三项涉及的会议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故选C项。
12.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9%,这主要是由于
A.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B.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C.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
D.农业集体化道路的起步
【答案】B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知识迁移能力,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9%,这主要是由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因为1952年全国土改完成,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全国粮食产量增加。故选B项。
13.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
【答案】C
【解析】1898年是戊戌变法之时,此时维新派宣扬维新思想,主张废除传统的科举考试,所以书上慨叹废除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但戊戌变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败,维新思想受到打击,所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又面临亏损。因此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当时政局的迅速变化,故选C;清末儒学的地位尚未被颠覆,排除A;根据该书商的经历并不足以说明列强的侵略加剧,排除B;清末西学尚未深入人心,D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
14.1956年,苏联驻华使馆对《论十大关系》进行分析后做出评论:在毛泽东提出的干顿方针中,最重要的几项同苏共二十大的决议紧密相关,尤其是在强调提高人民群众福利和进一步发扬民主问题等方面。这表明当时中苏两党之间
A.对苏共二十大的决议态度基本一致
B.都认识到需要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都在思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问题
D.都以提高福利和发扬民主为工作中心
【答案】C
【解析】苏共二十大和《论十大关系》都注重强调提高人民群众福利和进一步发扬民主问题等方面,这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思考的结果,C正确;《论十大关系》对于苏共二十大的态度并不完全认同,排除A;1956年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刚刚形成,并未认识到要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排除B;中苏两国强调提高提高人民群众福利和进一步发扬民主问题,说明这些领域较为薄弱,但不能证明这些内容是工作的中心,排除D。
15.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真正做到“弘义融利”。材料反映出,在习近平的外交思想中
A.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一位
B.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D.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答案】D
【解析】根据“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可知在习近平的外交思想中重视“义”的重要性,而“义”属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容,所以是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故选D;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材料彰显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中宣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容,BC都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
——据《魏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
【答案】(1)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
(2)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
【解析】(1)“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信息“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得出: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由材料信息“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得出: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由材料信息“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得出: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由材料信息“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
(2)“意义”,根据材料信息“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由材料信息
“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由材料信息“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得出: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由材料信息“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得出: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
17.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有诸多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材料二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已,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立议院转向主张设立制度局的原因,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答案】(1)原因: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特点: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2)共同之处: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都侧重制度改革。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实质:维护清政府统治。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信息“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如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第二问,特点,根据材料信息“设制度局,负责……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最终由皇帝裁决”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如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2)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二信息“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以奕劻、……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如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都侧重制度改革;第二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主导者和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考虑作答,如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第三问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考虑,如维护清政府统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