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8 10:33:4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的初衷在于将选举权收归中央,意图实现中央对地方大族势力的强有力控制,但却把门第放到选官标准的第一位,最终巩固了门阀统治。这说明九品中正制
A.使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B.是中央对地方大族势力的某种妥协
C.成为魏晋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D.无法逆转门阀专政的历史倾向
2.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科举制不利于人才选拔
C.宗室王族无缘政府官职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3.东汉时,选士首先要看族姓阀阅,就是重视门第家世,祖先有功业的世家巨室受到特别的看重。这些现象反映了东汉时期
A.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受阻
B.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强化
C.外戚宦官争权夺利激烈
D.世家大族影响官吏选拔
4.俸禄是指官员的报酬。春秋时期,诸侯逐渐实行谷禄制。孔子为鲁司寇,有“奉(俸)粟六万”。至战国,各诸侯国普遍实行谷禄制。秦国的官俸以“石”为级制计算官禄,而楚国用“担”来计算。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宗法制受到冲击
B.分封制遭到破坏
C.贵族政治开始瓦解
D.官职制度发生变化
5.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说,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原来统治乡村世界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对门第的看重,过渡到对文化的看重。……读书人学诗的越来越多,书成为一种商品,……能诗的人即使没有官位在乡村也能得到尊重。这表明科举制
A.使诗歌在全国走向全面繁荣
B.冲击了乡村的门阀政治根基
C.改造了乡村的文化结构
D.加强了中央对思想的控制
6.纪宝成教授认为“就形式而言,八股文也有其特殊功能,一是防止作弊,二是易于考官评审,三是更能考验出考生的文字功底”。如果仅从考试的角度来说,八股文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
A.公平取士和选拔真才矛盾的产物
B.封建专制与士人自由斗争的产物
C.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对抗的产物
D.传统儒学和程朱理学妥协的产物
7.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记述了秦对官吏的各种要求,提出吏有五善:中(忠)信敬上、精(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龚(恭)敬多让。还提到:君鬼臣忠,父兹(慈)子孝,政之本也;宽以治之;毋使民惧。可见,秦的统治
A.兼采儒家思想
B.专任法家之术
C.杂糅阴阳学说
D.奉行无为而治
8.战国李悝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些举措产生的影响
A.士人追逐功名与利禄
B.官僚政治最终确立
C.世卿世禄制日益瓦解
D.中央集权极大强化
9.西周国都的近郊称为乡,主要居住者是平民,乡的长官为乡大夫。《周礼》记载,乡大夫每三年对平民的“德行道义”进行考核,将胜出者推荐给朝廷。这表明西周时期
A.削弱了诸侯国权力
B.孕育了后世的选官制度
C.破坏了世卿世禄制
D.出现了“礼崩乐坏”的迹象
10.汉武帝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一次人才,称为察举;另外还有征辟,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这表明西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
A.公平性
B.民主性
C.家族性
D.强制性
11.汉代时,某类官员的职责是“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下面为“六条”的主要内容,这反映出当时
A.土地兼并造成社会危机
B.豪强地主势力出现恶性膨胀
C.朝廷重视对地方的控制
D.政府加强对王国的行政管理
12.“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材料的依据应该是
A.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B.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C.魏晋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三省六部制
D.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13.1466年,明朝政府规定"举人不许怀挟并越舍互录及况托军匠人等夹带文字;其军匠人等亦不许替带及纵容怀挟互录文字;违者各治以罪"。这一规定
A.避免了科考舞弊的发生
B.完善了考试录取的程序
C.提高了人才选拔的标准
D.有利于科举考试的公平
14.清代科举考试中朝廷主持的会试,废除了明朝以来的南北卷制度,代之以分省录取的办法,按照各省应试人数旳多寡,由朝廷核定会试的录取指标。这一做法意在
A.打破南方对科举的垄断
B.协调统治集团内部势力分配
C.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D.进一步完爵科挙录取的程序
15.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
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的开创性举措(

A.选拔了最优秀的人才
B.钳制了读书人的思想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二、非选择题
16.选官制度是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察举制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四科取士诏》
材料二
(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钱穆《国史新论》
(1)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方面具有怎样的优势?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科举制的实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观点?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设置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科目,通过地方举荐、中央任命的方式选拔人才。如果出现举荐不实或失真,察举者要受到惩罚;被举者任官后,一旦出现贪污腐败,不仅自己要受到惩罚,还会牵连到察举者。为了保证人才质量,东汉顺帝时,限制了察举年龄,引入了考试机制,并通过中央及地方的监察机构对察举推荐、考试复核的过程予以监督考察。
——摘编自薛德枢、徐杰《汉代察举征辟制度评析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唐代科举是一种荐举性质的考试制度。宋初围绕消除荐举因素,对科举考试规则进行了一系列的细化完善。由多名考官分工负责,考官实行锁院制,考官及考试相关人员亲属实行别试,特别是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和誉录的办法,取消公卷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科举考试变成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纯粹考试制度。
——摘编自卓进、蔡春《论唐宋科举考试性质变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举荐官员的依据,并归纳汉代为保证选官质量而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科举考试规则变化的主要环节,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考试制度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一、二,指出举荐和考试在汉、宋两朝官员选拔机制中的地位差异,并说明两者本质意图的一致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的初衷在于将选举权收归中央,意图实现中央对地方大族势力的强有力控制,但却把门第放到选官标准的第一位,最终巩固了门阀统治。这说明九品中正制
A.使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B.是中央对地方大族势力的某种妥协
C.成为魏晋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D.无法逆转门阀专政的历史倾向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初衷在于将选举权收归中央”“实现中央对地方大族势力的强有力控制”“但却把门第放到选官标准的第一位,最终巩固了门阀统治”等信息可知,曹魏时期创立九品中正制的初衷与其实践原则存在差距,这表明九品中正制是中央对地方世家大族势力的某种妥协,B项正确;由于中央与地方世家大族达成某种妥协,实际上中央与地方大族势力的关系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改善,排除A项;魏晋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主要是体现中央对地方大族势力的妥协,不是说明门阀专政的历史倾向,排除D项。故选B项。
2.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科举制不利于人才选拔
C.宗室王族无缘政府官职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排除A项;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人才选拔,排除B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宗室王族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任政府官职,排除C项。
3.东汉时,选士首先要看族姓阀阅,就是重视门第家世,祖先有功业的世家巨室受到特别的看重。这些现象反映了东汉时期
A.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受阻
B.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强化
C.外戚宦官争权夺利激烈
D.世家大族影响官吏选拔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选官注重门第家世,门第家世越显赫就越受到重视,体现了世家大族影响官吏选拔,所以D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体制,所以B错误;材料强调世家大族影响官吏选拔,没有体现外戚宦官争权夺利,所以C错误。
4.俸禄是指官员的报酬。春秋时期,诸侯逐渐实行谷禄制。孔子为鲁司寇,有“奉(俸)粟六万”。至战国,各诸侯国普遍实行谷禄制。秦国的官俸以“石”为级制计算官禄,而楚国用“担”来计算。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宗法制受到冲击
B.分封制遭到破坏
C.贵族政治开始瓦解
D.官职制度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不再授予贵族封邑食田,而是按其官职地位的不同授予其相应数量的谷物作为俸禄,谷禄制的推行反映出这一时期官职制度发生变化,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受到了冲击,A项错误;分封制遭到破坏与各诸侯国实行谷禄制不符,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谷禄制普遍的实行不能说明贵族政治“开始”瓦解,C项错误。
5.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说,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原来统治乡村世界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对门第的看重,过渡到对文化的看重。……读书人学诗的越来越多,书成为一种商品,……能诗的人即使没有官位在乡村也能得到尊重。这表明科举制
A.使诗歌在全国走向全面繁荣
B.冲击了乡村的门阀政治根基
C.改造了乡村的文化结构
D.加强了中央对思想的控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科举制使得统治乡村的社会精英由原来的看重门第向看重文化转变,乡村的文化结构发生了改变,故C正确;只有少数读书人才能吟诗作诗,并没有全面繁荣,故A错误;该材料并没有涉及门阀制度的衰落,故B错误;该材料体现的是读书人的主动学诗,而不是中央的严格控制,故D错误。
6.纪宝成教授认为“就形式而言,八股文也有其特殊功能,一是防止作弊,二是易于考官评审,三是更能考验出考生的文字功底”。如果仅从考试的角度来说,八股文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
A.公平取士和选拔真才矛盾的产物
B.封建专制与士人自由斗争的产物
C.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对抗的产物
D.传统儒学和程朱理学妥协的产物
【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了八股文的公平取士和易于操作的特殊功能,防止了标准不一、形式多样带来的诸多人为干预风险,但过分死板的形式严重制约了考生的自我发挥,A正确;B中的斗争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题干设问强调的是考试角度而非经济角度和思想角度,排除C、D。
7.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记述了秦对官吏的各种要求,提出吏有五善:中(忠)信敬上、精(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龚(恭)敬多让。还提到:君鬼臣忠,父兹(慈)子孝,政之本也;宽以治之;毋使民惧。可见,秦的统治
A.兼采儒家思想
B.专任法家之术
C.杂糅阴阳学说
D.奉行无为而治
【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秦朝的法律中对官吏提出了各种要求,这些要求中包含了忠孝等儒家思想,说明秦的统治兼采儒家思想,而不是专任法家之术,故选A,排除B;材料中没有体现杂糅阴阳学说,排除C;汉初奉行无为而治,排除D。
8.战国李悝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些举措产生的影响
A.士人追逐功名与利禄
B.官僚政治最终确立
C.世卿世禄制日益瓦解
D.中央集权极大强化
【答案】C
【解析】根据“食有劳而禄有功”“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等措施打击了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世卿世禄制度的日益瓦解,故C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官僚政治最终确立的时间是在秦朝,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D项。
9.西周国都的近郊称为乡,主要居住者是平民,乡的长官为乡大夫。《周礼》记载,乡大夫每三年对平民的“德行道义”进行考核,将胜出者推荐给朝廷。这表明西周时期
A.削弱了诸侯国权力
B.孕育了后世的选官制度
C.破坏了世卿世禄制
D.出现了“礼崩乐坏”的迹象
【答案】B
【解析】乡大夫每三年对平民的“德行道义”进行考核,将胜出者推荐给朝廷,这种乡举里选侧重德行,和后世的察举制有相似之处,由此可知西周时期孕育了后世的选官制度,B正确;乡举里选实行的范围是国都附近,与诸侯国权力变化无关,排除A;世卿世禄针对的是贵族,而题干所言的乡选制度主要针对的是平民,并不会冲击世卿世禄制度,排除C;乡选制度在《周礼》中记载,说明其符合礼乐制度,而非“礼崩乐坏”表现,排除D。
10.汉武帝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一次人才,称为察举;另外还有征辟,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这表明西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
A.公平性
B.民主性
C.家族性
D.强制性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官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定期定量向中央举荐人才,中央可随时“不拘一格”地征召人才等做法表明,汉武帝时期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平性,A项符合题意;地方官举荐和皇帝征辟等并未体现民主性,排除B项;家族性和“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不符,排除C项;强制性只是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
11.汉代时,某类官员的职责是“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下面为“六条”的主要内容,这反映出当时
A.土地兼并造成社会危机
B.豪强地主势力出现恶性膨胀
C.朝廷重视对地方的控制
D.政府加强对王国的行政管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省察”“黜涉”可知,此类官员负责的是监察和考核工作,根据“六条”中的监察对象为“强宗豪右”“二千石”可知,材料所言为汉代派出官员对地方豪强和地方长官进行监察、考核,体现了朝廷重视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中第一条的确能看出土地兼并造成不良影响,但无法看出是否已经形成社会危机,排除A项;材料无法看出豪强地主势力是否已经出现恶性膨胀,排除B项;“二千石”是郡守的通称而非王国,排除D项。故选C项。
12.“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材料的依据应该是
A.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B.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C.魏晋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三省六部制
D.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权力分配与先秦时期“世袭社会”相似,但“选举社会”的趋势已出现,主要依据是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正向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演变,B项正确;汉朝的察举制度与先秦时期的世官制不同,不能说明“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排除AD两项;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僚制度即三省六部制,各部门分工明确,规范运作,服务皇权,不能说明权力分配的标准具有“选举”特征,排除AC两项。
13.1466年,明朝政府规定"举人不许怀挟并越舍互录及况托军匠人等夹带文字;其军匠人等亦不许替带及纵容怀挟互录文字;违者各治以罪"。这一规定
A.避免了科考舞弊的发生
B.完善了考试录取的程序
C.提高了人才选拔的标准
D.有利于科举考试的公平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明朝政府的规定是不允许夹带文字,这可以减少抄袭的可能性,有利于考生公平,故D正确;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避免,并不能保证没有作弊现象出现,故A错误;材料内容与考试录取程序无关,故B排除;材料与人才选拔标准无关,故C排除。
14.清代科举考试中朝廷主持的会试,废除了明朝以来的南北卷制度,代之以分省录取的办法,按照各省应试人数旳多寡,由朝廷核定会试的录取指标。这一做法意在
A.打破南方对科举的垄断
B.协调统治集团内部势力分配
C.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D.进一步完爵科挙录取的程序
【答案】B
【解析】钱穆在《国史新论》一书中说科举的一大意义是“促进政治统一”。柯睿格的《中国考试制度里的区域、家族与个人》一文,其中如此褒奖了科举分地域录取的意义:“加强区域对君主的效忠,避免读书人受挫折而产生的敌意”。清代科举分省录取其意图在于协调各省的政治势力的平衡,尤其是对于经济文化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以巩固中央集权大一统局面,故选B。D项并非其目的的表述。A项打破南方对科举的垄断的表述不对,而且也并非其根本的意图。C项分省录取并不是统一标准下的择优录取。
15.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
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的开创性举措(

A.选拔了最优秀的人才
B.钳制了读书人的思想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朝通过科举制选拔官吏,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故选C;A项“最优秀”表述太绝对,错误;B项是八股取士的局限性,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二、非选择题
16.选官制度是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察举制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四科取士诏》
材料二
(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钱穆《国史新论》
(1)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方面具有怎样的优势?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科举制的实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观点?
【答案】(1)世官制、荐举功劳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2)优势:察举制强调品德、志节,九品中正制强调家世、门第二者都具有人为性、主观性;科举制凭才学、考试成绩选才,具有相对客观性,体现了取士公平、公正、制度化的发展趋势。
(3)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权力基本在地方,而科举制公开考试,选官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1)根据材料一“汉代察举制”可知,材料一是以德才为标准的察举制;根据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可知材料二是以门第为主要标准的九品中正制;根据材料三“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可知,材料三是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科举制,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之前有世官制、荐举功劳制,综合上述相关信息作答即可。
(2)根据材料以“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四曰刚毅多略”等信息,可知察举制强调品德、志节;根据材料二“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等信息,可知九品中正制强调注重家世、门第,具有人为性和主观性;根据材料三“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可知,科举制打破门第限制,体现了取士公平、公正、制度化的发展趋势。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相对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而言,科举制将选官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综合上述知识回答即可。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设置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科目,通过地方举荐、中央任命的方式选拔人才。如果出现举荐不实或失真,察举者要受到惩罚;被举者任官后,一旦出现贪污腐败,不仅自己要受到惩罚,还会牵连到察举者。为了保证人才质量,东汉顺帝时,限制了察举年龄,引入了考试机制,并通过中央及地方的监察机构对察举推荐、考试复核的过程予以监督考察。
——摘编自薛德枢、徐杰《汉代察举征辟制度评析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唐代科举是一种荐举性质的考试制度。宋初围绕消除荐举因素,对科举考试规则进行了一系列的细化完善。由多名考官分工负责,考官实行锁院制,考官及考试相关人员亲属实行别试,特别是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和誉录的办法,取消公卷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科举考试变成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纯粹考试制度。
——摘编自卓进、蔡春《论唐宋科举考试性质变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举荐官员的依据,并归纳汉代为保证选官质量而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科举考试规则变化的主要环节,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考试制度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一、二,指出举荐和考试在汉、宋两朝官员选拔机制中的地位差异,并说明两者本质意图的一致性。
【答案】(1)依据:品德和才能。
举措:惩罚举荐不实者;察举者承担连带责任;限制被举者年龄;引入考试机制;实行过程监察。
(2)环节:命题环节和阅卷环节。
作用:有利于防止徇私舞弊,一定程度保证了公平公正(必答);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儒学地位;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等。
(3)差异:汉代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宋代完全以考试来选拔。
一致性:巩固统治。
【解析】(1)依据:根据材料“设置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科目”可归纳出品德和才能。举措:根据材料“如果出现举荐不实或失真,察举者要受到惩罚”可归纳出惩罚举荐不实者;根据材料“被举者任官后,一旦出现贪污腐败,不仅自己要受到惩罚,还会牵连到察举者”可归纳出察举者承担连带责任;根据材料“东汉顺帝时,限制了察举年龄”可归纳出;限制被举者年龄;根据材料“引入了考试机制”可归纳出引入考试机制;根据材料“并通过中央及地方的监察机构对察举推荐、考试复核的过程予以监督考察”可归纳出实行过程监察。
(2)环节:根据材料“由多名考官分工负责,考官实行锁院制,考官及考试相关人员亲属实行别试”可归纳出主要是命题环节和阅卷环节。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保障公平公正、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及强化儒学地位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3)差异:结合察举制和科举制的标准来看,可归纳出汉代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宋代完全以考试来选拔。一致性:二者都是为巩固统治服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