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慈溪模拟)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老子和庄子虽然同为早期道家的哲学大师,但二人却有着方向相反的哲学目的。”这种观点的得出是基于庄子()
A.主张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 B.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C.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 D.认为万物没有界限与差别
【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和庄子都主张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都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到 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故ABC错误;
庄子主张“齐物”,认为万物没有界限与差别,这是庄子思想的特别之处,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庄子的思想,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庄子主张齐物论。
2.(2019·茂名模拟)《礼记·礼运》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这反映了孔子主张()
A.君权神授 B.以礼治国 C.民贵君轻 D.仁者爱人
【答案】B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孔子认为礼治关乎国家生死存亡,有助于加强教化、巩固社稷的重要作用,故B项符合题意。
A项,君权神授是董仲舒的主张,属于汉代儒学的内容,排除。
C项,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思想,排除。
D项,材料未体现孔子“仁爱”思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儒家思想,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孔子认为礼治关乎国家生死存亡,有助于加强教化、巩固社稷的重要作用。
3.(2019·成都模拟)《孟子 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这一记载反映了( )
A.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 B.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C.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 D.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表明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得出关注民生,进而得出结论。
4.(2019·济南模拟)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公元前603年晋灵公派一勇士杀大夫赵盾,勇士从赵府窗户里偷看到赵盾正在吃只有鱼的晚饭,惊叹其“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飨”,不忍杀之,遂拔剑自刎而死。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春秋时期战乱频繁民生凋敝 B.晋灵公专制残暴残害忠良
C.春秋时社会有崇俭尚贤之风 D.鱼已成考民众的基本食物
【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材料“勇士从赵府窗户里偷看到赵盾正在吃只有鱼的晚饭”“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飨”“不忍杀之,遂拔剑自刎而死”体现春秋时社会有崇俭尚贤的风气。所以C符合题意。
ABD项材料都不能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尚贤之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理解争霸战争的环境下诸侯王们礼贤下士的风尚。
5.(2019·南昌模拟)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稿,衣食滋殖。”这反映的是什么思想( )
A.儒家的以德治国 B.法家的以法治国
C.道家的无为而治 D.墨家的兼爱非攻
【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政不出房户”可知,是指政治上的不作为;依据材料“刑罚罕用”可知,是指少用刑罚,由此可知,材料体现的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理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结合道家思想的内涵即可
6.(2019高三下·鹤壁模拟)战国时期,孟子有“无礼义,则上下乱”之语,墨子有“且夫义者政也”之说,韩非子称“遇诸侯有礼仪,则役希起(战争很少发生)”,庄子说“远而不可不居者”(距离甚远,但义者不可不遵守),义也”。这反映出( )
A.“百家”都在维护君主的权威 B.诸子都认同“义”的崇高地位
C.各家提出了系统的治国理念 D.“百家争鸣”中也有共通之处
【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孟子、韩非、庄子均强调义的重要性,说明诸子百家思想中有相同之处,故D项正确。
维护君主的权威只符合法家,故A项错误。
认同“义”的崇高地位在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孟子、韩非、庄子均强调义的重要性,不能说明各家提出了系统的治国理念,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在各家思想的长期争鸣过程中也产生了 一定的融合。
7.(2019·岑巩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士与一般社会成员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他们往往能超越个人经济地位和阶级背景的狭隘限制,从社会进步、国家兴旺、民众富足的宏观角度和长远目标上思考政治人生。”以下言论不能充分体现该观点的是( )
A.士有怀居,不足以为士也 B.士可杀不可辱
C.士志于道 D.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材料中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迅速崛起,他们的精神境界已经超出了一般社会成员的人格品质,他们思考政治人生的角度超越了个人的利益,所以B项士可杀不可辱表明的是士个人的人格不可侮辱,与材料内容的主旨不相符合。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答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他们往往能超越个人经济地位和阶级背景的狭隘限制,从社会进步、国家兴旺、民众富足的宏观角度和长远目标上思考政治人生表述的核心意思。
8.(2019·莆田模拟)《孟子 告子上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两者都看到了事物的反面
B.两者都强调自然事物与人类社会的联系
C.两者都认为人性本善
D.两者都采用类比法,缺少严格的逻辑推理
【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孟子认为人性向善如水之下流,势所必然,老子认为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由此可知,两者都强调自然事物与人类社会的联系,故B项正确。A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只符合孟子的观点,排除。D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老子与孟子的相关知识,根据两则材料便可知两者都强调自然事物与人类社会的联系。
9.(2019·蚌埠模拟)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两者的主张都是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
B.两者都认为法律就只是用来惩罚人民的
C.两者的主张都是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反应
D.两者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
【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可知,ACD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只符合韩非主张,不符合亚里士多德思想,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到关键句,而在找关键句时注意关联词但,即使,便可分析出正确选项。
10.(2019·浙江模拟)战国后期,齐国“稷下学派”讨论的主题涉及“德、礼、法”,秦国的“吕不韦门客集团”讨论的主题涉及“德、礼、法、术、孝、义”。这说明当时( )
A.文化领域出现“百家合流”趋势
B.道家学派已经湮没失传
C.官方主导了“百家争鸣”的方向
D.儒家内部存在严重分歧
【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从材料信息来看,齐国“稷下学派”和秦国的“吕不韦门客集团”讨论的主题涉及多家学派的内容,说明当时文化领域出现“百家合流”的趋势。故答案为A项。
B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没有反映官府在这一现象出现过程中的作用,排除C项;
材料没有反映儒家自身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齐国“稷下学派”讨论的主题涉及“德、礼、法”说明互相借鉴和渗透,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1.(2019高三下·和平模拟)战国时一位思想家认为:挺直的木材,不需要矫直,因为它的本性挺直;弯曲的木材,必定需要蒸烤、矫揉,才能挺直。一般人的本性恶劣,必定需要圣人的礼义教化,才能归于善良。这位思想家是( )
A.孟子 B.荀子 C.韩非子 D.庄子
【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故答案为B项。
孟子主张“性本善”,排除A项;
韩非子提倡用法律来规范人的行为,排除C项;
庄子提倡顺其自然,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一般人的本性恶劣,必定需要圣人的礼义教化,才能归于善良中的性本恶等可以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2.(2019·枣庄模拟)孔子为人的道德修养设定了贤人、君子、仁人、圣人等由低到高的理想人格目标,并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反映出孔子( )
A.重视人的主体地位 B.强调理性思考
C.主张维护等级秩序 D.反对贵族专权
【答案】A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孔子为人的道德修养设定了贤人、君子、仁人、圣人等由低到高的理想人格目标,并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表明孔子重视人的主体地位,故A正确;
根据“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可知,孔子强调人的自身实践,无法体现强调理性思考,排除B;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维护等级秩序,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贵族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13.(2019·南宁模拟)与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思想不同,荀子力主“尊君爱民”,主张“性本恶”,需要外力教化。这反映出当时( )
A.儒家民本思想得以丰富 B.君权神授思想遭到批判
C.君民平等成为儒家共识 D.法家思想为儒家所接受
【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从题目材料可知,孟子与荀子对于儒家君民关系思想是不同的,是各自对儒家民本思想不同的主张,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丰富,故A项正确。
君权神授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题目没有涉及皇帝权力的来源,故B项错误。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荀子主张“尊君爱民”,没有主张君民平等,故C项错误。
题目没有涉及法家思想,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儒家思想的准确把握。孟子与荀子对于儒家君民关系思想是不同的,是各自对儒家民本思想不同的主张,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丰富。
14.(2019·石景山模拟)“夫大块(自然)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先秦时期表现出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主张薄葬的学派应该是( )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主张出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和薄葬,A选项符合题意。
墨家主张薄葬,但是和出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无关,B选项排除。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和民本思想,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法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道家思想的准确把握。道家主张出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和薄葬。
15.(2019·朝阳模拟)下表中言论与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言论 人物
A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孔子
B “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 荀子
C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韩非
D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董仲舒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A出自韩非《五蠹》,提倡因时制宜,不同时代而取适宜的制度和政策,排除A。
B出自《荀子·王制》,主张礼法并用,故选B。
C是西汉董仲舒的观点,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C。
D是孔子的思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儒家思想的准确把握。荀子主张礼法并治。
16.(2019高二下·嘉兴期中)“百家争鸣”不仅是指不同学派相互竞争,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过程。以下有继承关系的两派观点是( )
①老子:“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②孟子:“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③墨子:“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④韩非子:“德则无德,不德则有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指上德无所表现、不故意表现他的德,下德有所表现、并故意表现他的德。
②是指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使天下归服的不一定是大国。
③是指按品德安排官位,按官级担任相应的职务,按功劳评定奖赏,按功劳大小来频发俸禄。
④是指自以为有德就是无德的表现,不自以为有德却真正是有德。
综上所述可知,①④具有继承关系,其余没有继承关系,排除ABC,所以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选出有继承关系的两学派的观点,根据材料表达可判断D想符合题意。
17.(2019·新疆模拟)与墨子提出的“兼爱、事鬼、非乐、非命、节葬”等主张最有可能形成互相诘难、批驳局面的思想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阴阳家
【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强调仁者爱人(强调的是由近及远的爱,也就是有差别的爱)、敬鬼神而远之等主张,与墨子强调兼爱(无差别的爱)和事鬼等主张相冲突,B选项符合题意。
道家强调的无为而治,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法家强调的是政治的变革和法治,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阴阳家的核心是“阴阳五行”,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结合儒家思想主张即可得出答案。
18.(2019·上饶模拟)《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於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让生产者有恒产,保护生产者的利益,让他们安居乐业,无饥无寒的主张旨在( )
A.为实现仁政奠定物质基础 B.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
C.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D.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材料的大意是:圣明的君主管制黎民的生产所得,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君主实行仁政,人民就会追随他。这种思想体现了统治者即“君”对“民”的爱护,是“仁政”思想的反映。故答案为A项。
BC项,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劝诫君主要实行仁政,而不是人民的利益诉求,也不是要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排除;
D项,统治者实行仁政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意思,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频繁,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孟子主张仁政,希望统治者给予小生产者一定的土地,保障其基本的生活需求。难度较易。
19.(2019·揭西模拟)《礼记》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荀子说:“四海之内若一家,莫不趋使而安乐之。”王阳明则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这反映了( )
A.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B.世界意识逐渐明晰
C.天下和合的天下观 D.华夷观念受到冲击
【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材料“天下为公”“四海之内若一家,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反映了古人天下和合的天下观,故C项正确。
社会矛盾的尖锐、古人的世界意识、华夷观念受冲击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ABD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就得以产生和发展。所谓和是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连起来讲是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在此和合精神的指导下,中华文化不断创新,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20.(2019高三下·六安模拟)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后在西周,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由此推断出( )
A.早期儒是一种职业身份 B.丧葬习俗产生儒学
C.儒通晓各类知识和技能 D.儒学的来源多元化
【答案】A
【知识点】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题干中“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以及“后在西周,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可知儒是一种职业——葬师与教授六艺,故A正确;
丧葬习俗产生儒学,这本身是一种逻辑错误,只是儒与丧葬习俗有关而已,故B排除;
题干中“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可知儒通晓六艺,而不是各种知识,故C排除;
儒学来源丧葬礼仪和教授六艺,不是多元化,故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得出职业身份,难度中等。
二、材料分析题
21.(2017高三上·郑州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管仲杂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时就曾极力推行鼓励人口增加的政策,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国语·齐语》,驱使青年男女早婚早育。
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是最早详细论述人口问题的思想家。他主张,缺少人口耕种的土地,只是一种得不到收获的“虚地”,要生产出足够的衣食必须“力”(劳动),而“力”则来自劳动人口。所以,贤明的统治者应当使国家富、人口多,“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墨子·节葬下》)。
——摘编自《足够古代人口思想》
材料二:在过去的两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美国一直保持着较快的人口增长速度,出现过3次人口快速增长的高潮:
第一次人口增长高潮出现在18世纪末至1859年以前。
第二次人口增长高潮出现在南北战争后的1862年至1915年。
第三次人口增长高潮出现在1946年至1965年间。
过去两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始终保持着较快的人口增长速度,从美国建国到其人口增长到1亿用了139年的时间,而从1亿到2亿则只用了52年,从2亿增长到3亿更是只用了短短的39年,这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独一无二的。…….人口的持续增长给美国带来了诸多利益,但与此同时,它也给美国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效果或不确定因素…….显而易见,在亨廷顿等美国的政治精英们看来,外来移民尤其是欧洲以外的第三世界国家移民的大量涌入,会严重威胁到美国传统的白人基督教文明,重塑美国的政治和文化,严重侵蚀美国的立国之本——由西方文明所界定的民族认同以及美国信条原则所界定的政治原则,从而“导致小阿瑟·施莱辛格所说的‘美利坚分裂国’。”
——摘编自高英东《美国问题研究报告(2011——美国的实力与地位评估》
材料三:中国的人口经济关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人口方面的变化,包括劳动力短缺和老化、持续低生育率和快速老龄化。人力短缺问题已经上升为主导性的新人口问题。……中国目前面临的是“低生育率人口问题”。……提出全面鼓励二孩应该成为紧迫的国家选择。
——穆光宗《“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人口政策选择》
(1)根据材料一,指出管仲和墨翟关于人口问题观点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们产生的历史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认识人口政策的制定。
【答案】(1)共同之处:主张增长人口。背景:古代中国以农立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的发展依赖于劳动力的增加;诸侯国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百家争鸣;受先秦诸子人口思想的影响。
(2)原因:比较宽松的移民政策:科技的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外部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
负面影响:就业问题突出;社会福利保障开支增长;移民的增多冲击美国现有政治、经济和文化。
(3)政策应随时代和国情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制定人口政策,应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其影响;人口政策要有前瞻性;要有社会福利保障等相应的配套机制。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共同之处,根据材料“推行鼓励人口增加的政策”“贤明的统治者应当使国家富、人口多”可从主张增长人口方面概括管仲和墨翟关于人口问题观点的共同之处。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诸侯国的需要和诸子百家思想的发展等方面思考作答。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外来移民尤其是欧洲以外的第三世界国家移民的大量涌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比较宽松的移民政策、科技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外部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等方面思考美国人口增长的原因。第二小问负面影响,根据材料“第三世界国家移民的大量涌入,会严重威胁到美国传统的白人基督教文明,重塑美国的政治和文化,严重侵蚀美国的立国之本”可从就业问题;社会福利保障开支增长问题;移民的增多冲击美国现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思考作答。
(3)关于如何认识人口政策的制定,根据材料“中国的人口经济关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国情、人口政策的前瞻性、社会福利制度等方面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共同之处:主张增长人口。背景:古代中国以农立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的发展依赖于劳动力的增加;诸侯国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百家争鸣;受先秦诸子人口思想的影响。
(2)原因:比较宽松的移民政策:科技的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外部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
负面影响:就业问题突出;社会福利保障开支增长;移民的增多冲击美国现有政治、经济和文化。
(3)政策应随时代和国情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制定人口政策,应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其影响;人口政策要有前瞻性;要有社会福利保障等相应的配套机制。
【点评】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
(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第一.先读问题,明确答题项“共同之处、背景”“原因、负面影响”“认识”。第二.根据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材料。
(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如材料中关键信息“推行鼓励人口增加的政策”“贤明的统治者应当使国家富、人口多” “外来移民尤其是欧洲以外的第三世界国家移民的大量涌入” “第三世界国家移民的大量涌入,会严重威胁到美国传统的白人基督教文明,重塑美国的政治和文化,严重侵蚀美国的立国之本”等。
(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老子看到在现实的社会中,统治者们都没能做到无为,而是用刑杀、礼制、法令、重税、战争等有为的措施来对付人民,他们本想用有为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但结果是越有作为,社会就越是混乱。因此老子反对刑杀,认为老百姓不怕死,为什么要用死来威吓他们?反对法令,认为法令越明,盗贼越多。反对重税,认为老百姓闹饥荒,是由于统治者征税太多而造成的。反对战争,认为军队驻扎过的地方,到处长满了荆棘,大仗之后,必有灾荒。
——摘编自《生命的大智者——老子》
材料二:孟子看到战国中期各国都在竞相用武力来攻伐,试图“以力服人”,用“霸道”来统一天下的事实,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认为只有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去对待人民,才能“得民心”,从而才能得天下。什么是“王道” “王道”就是先王之道,就是用“仁义”来治理天下。孟子提倡“王道”,要求统治者都能效法尧舜先王,反对为争私利而采取恶劣手段,尤其反对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反对用暴力的“霸道”。怎样才能实现“王道”呢 孟子设计了一套“仁政”方案。
——《民本思想的先驱者——孟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老子无为主张的基本含义并分析这一主张的进步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老子、孟子都明确反对的派别及孟子的“仁政”主张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老子、孟子思想主张围绕哪一核心问题并分析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的关系。
【答案】(1)无为:反对统治者用刑杀、礼制、法令、重税、战争来治理国家,主张统治者遵守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则。进步作用:缓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以使社会和平安定。
(2)反对法家的刑杀、苛政。
仁政内容:用“仁爱”之心去对待人民,才能“得民心”,从而才能得天下。
(3)核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关系:老子与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转型,阶级关系发生错综复杂的变动,原有的分封制、宗法制等社会制度受到冲击,社会面临重组,他们的思想主张客观上反映了这一时代的诉求。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及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结合材料中“用刑杀、礼制、法令、重税、战争等有为的措施来对付人民”等信息可看出老子反对刑法与战争等,主张合乎自然法则等;第二小问的解答可以从缓和矛盾,利于社会和平的角度分析归纳即可。(2)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可以结合材料一二中老子反对刑法、战争,孟子主张“反对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反对用暴力的‘霸道’”等信息,可得出反对的是法家的思想主张;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从得民心、得天下的角度分析归纳即可。(3)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可以从治理国家与社会和谐稳定的角度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的解答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去分析,据所学可知老子与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然后联系其时代背景分析即可。
23.(2017高三下·吉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时期,儒法两家虽共同认识到了官吏在治国中的重要地位,但在选官层面上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如荀子所说:“虽王公大人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法家则认为,个人素质、个人喜怒等因素都是主观任意的,靠不住的,严明的刑罚会使官吏望而生畏,官吏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听命于君主,在官与官之间用“刑无等级”严格约束,使官吏无任何非分之想,以“刑治”达“吏治”。
——摘编自龙昶等《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龚自珍基于朝廷“而凡满洲、汉人之仕宦者,大抵由其始宦之日,凡三十五年而至一品,极速者亦三十年”的现实,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声。魏源认为要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关键在于要用“贤能之士”,用人应以“德”、“才”为标准。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变法”必须“变人”,变人必须改革“官制”。章太炎要求“在官者,非有过失罪状,为法吏所报当者,总统不得以意降调……总统与百官行政有过,及溺职受赇(贿)诸罪,人人得诉于法吏,法吏征之、逮之而治之”。
——摘编自阎青义《论近代思想家的整饬吏治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法两家吏治观的差异,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吏治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中思想家们整饬吏治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
【答案】(1)差异:儒家尚贤、重德,以礼治国,人治色彩明显;法家重视军功与才能,主张以法治史,严刑峻法。
时代背景: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宗法制崩溃,世卿世禄制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济上,生产力水平提高,诸侯国经济发展;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士阶层崛起,诸侯国为富国强兵,争霸天下,广纳人才。
(2)主张:摒弃凭资历用人的官吏升迁制度;重德才,任人唯贤;改革选官用人制度;强调法治,依法行政。
总体评价:思想家们提出多种整饬吏治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反映了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适应了时代潮流;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分别评价:龚自珍、魏源的主张冲击了封建官僚用人制度,但并未超出封建道德的规范;梁启超、章太炎对封建官制的批判和对法治的诉求,反映了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参政的要求,对后世具有启迪作用,但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其主张和愿望无法实现。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从材料来看,儒家认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也就是说儒家重视的是道德和礼义,不强调等级与身份。而法家则注重的是“官吏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听命于君主”,主张以法治史,严刑峻法。产生这种观念的时代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来分析,得出相应结论。(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回答本题可以从每个人的主张来分析,首先龚自珍的主张是“不拘一格降人才”;魏源的主张是用“贤能之士”,用人应以“德”、“才”为标准;梁启超的观点是改革“官制”;章太炎要求人人得诉于法吏。对这些观点的评价我们首先要给予肯定,符合时代的要求,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一分为二的看待他们的观点,这样才能客观的评价。
【点评】在评价历史人物及其观点的时候要格外注意一点——一分为二。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要知人论世,所以要根据具体事件来评判历史人物,人无完人,一定一分为二的看待,不能一棒子打死。本题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需要学生从两个方面评价近代仁人志士对教育改革的观点,既要肯定也要提出他们的局限性。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慈溪模拟)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老子和庄子虽然同为早期道家的哲学大师,但二人却有着方向相反的哲学目的。”这种观点的得出是基于庄子()
A.主张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 B.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C.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 D.认为万物没有界限与差别
2.(2019·茂名模拟)《礼记·礼运》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这反映了孔子主张()
A.君权神授 B.以礼治国 C.民贵君轻 D.仁者爱人
3.(2019·成都模拟)《孟子 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这一记载反映了( )
A.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 B.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C.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 D.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4.(2019·济南模拟)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公元前603年晋灵公派一勇士杀大夫赵盾,勇士从赵府窗户里偷看到赵盾正在吃只有鱼的晚饭,惊叹其“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飨”,不忍杀之,遂拔剑自刎而死。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春秋时期战乱频繁民生凋敝 B.晋灵公专制残暴残害忠良
C.春秋时社会有崇俭尚贤之风 D.鱼已成考民众的基本食物
5.(2019·南昌模拟)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稿,衣食滋殖。”这反映的是什么思想( )
A.儒家的以德治国 B.法家的以法治国
C.道家的无为而治 D.墨家的兼爱非攻
6.(2019高三下·鹤壁模拟)战国时期,孟子有“无礼义,则上下乱”之语,墨子有“且夫义者政也”之说,韩非子称“遇诸侯有礼仪,则役希起(战争很少发生)”,庄子说“远而不可不居者”(距离甚远,但义者不可不遵守),义也”。这反映出( )
A.“百家”都在维护君主的权威 B.诸子都认同“义”的崇高地位
C.各家提出了系统的治国理念 D.“百家争鸣”中也有共通之处
7.(2019·岑巩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士与一般社会成员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他们往往能超越个人经济地位和阶级背景的狭隘限制,从社会进步、国家兴旺、民众富足的宏观角度和长远目标上思考政治人生。”以下言论不能充分体现该观点的是( )
A.士有怀居,不足以为士也 B.士可杀不可辱
C.士志于道 D.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8.(2019·莆田模拟)《孟子 告子上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两者都看到了事物的反面
B.两者都强调自然事物与人类社会的联系
C.两者都认为人性本善
D.两者都采用类比法,缺少严格的逻辑推理
9.(2019·蚌埠模拟)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两者的主张都是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
B.两者都认为法律就只是用来惩罚人民的
C.两者的主张都是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反应
D.两者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
10.(2019·浙江模拟)战国后期,齐国“稷下学派”讨论的主题涉及“德、礼、法”,秦国的“吕不韦门客集团”讨论的主题涉及“德、礼、法、术、孝、义”。这说明当时( )
A.文化领域出现“百家合流”趋势
B.道家学派已经湮没失传
C.官方主导了“百家争鸣”的方向
D.儒家内部存在严重分歧
11.(2019高三下·和平模拟)战国时一位思想家认为:挺直的木材,不需要矫直,因为它的本性挺直;弯曲的木材,必定需要蒸烤、矫揉,才能挺直。一般人的本性恶劣,必定需要圣人的礼义教化,才能归于善良。这位思想家是( )
A.孟子 B.荀子 C.韩非子 D.庄子
12.(2019·枣庄模拟)孔子为人的道德修养设定了贤人、君子、仁人、圣人等由低到高的理想人格目标,并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反映出孔子( )
A.重视人的主体地位 B.强调理性思考
C.主张维护等级秩序 D.反对贵族专权
13.(2019·南宁模拟)与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思想不同,荀子力主“尊君爱民”,主张“性本恶”,需要外力教化。这反映出当时( )
A.儒家民本思想得以丰富 B.君权神授思想遭到批判
C.君民平等成为儒家共识 D.法家思想为儒家所接受
14.(2019·石景山模拟)“夫大块(自然)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先秦时期表现出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主张薄葬的学派应该是( )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15.(2019·朝阳模拟)下表中言论与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言论 人物
A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孔子
B “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 荀子
C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韩非
D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董仲舒
A.A B.B C.C D.D
16.(2019高二下·嘉兴期中)“百家争鸣”不仅是指不同学派相互竞争,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过程。以下有继承关系的两派观点是( )
①老子:“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②孟子:“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③墨子:“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④韩非子:“德则无德,不德则有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2019·新疆模拟)与墨子提出的“兼爱、事鬼、非乐、非命、节葬”等主张最有可能形成互相诘难、批驳局面的思想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阴阳家
18.(2019·上饶模拟)《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於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让生产者有恒产,保护生产者的利益,让他们安居乐业,无饥无寒的主张旨在( )
A.为实现仁政奠定物质基础 B.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
C.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D.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19.(2019·揭西模拟)《礼记》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荀子说:“四海之内若一家,莫不趋使而安乐之。”王阳明则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这反映了( )
A.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B.世界意识逐渐明晰
C.天下和合的天下观 D.华夷观念受到冲击
20.(2019高三下·六安模拟)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后在西周,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由此推断出( )
A.早期儒是一种职业身份 B.丧葬习俗产生儒学
C.儒通晓各类知识和技能 D.儒学的来源多元化
二、材料分析题
21.(2017高三上·郑州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管仲杂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时就曾极力推行鼓励人口增加的政策,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国语·齐语》,驱使青年男女早婚早育。
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是最早详细论述人口问题的思想家。他主张,缺少人口耕种的土地,只是一种得不到收获的“虚地”,要生产出足够的衣食必须“力”(劳动),而“力”则来自劳动人口。所以,贤明的统治者应当使国家富、人口多,“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墨子·节葬下》)。
——摘编自《足够古代人口思想》
材料二:在过去的两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美国一直保持着较快的人口增长速度,出现过3次人口快速增长的高潮:
第一次人口增长高潮出现在18世纪末至1859年以前。
第二次人口增长高潮出现在南北战争后的1862年至1915年。
第三次人口增长高潮出现在1946年至1965年间。
过去两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始终保持着较快的人口增长速度,从美国建国到其人口增长到1亿用了139年的时间,而从1亿到2亿则只用了52年,从2亿增长到3亿更是只用了短短的39年,这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独一无二的。…….人口的持续增长给美国带来了诸多利益,但与此同时,它也给美国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效果或不确定因素…….显而易见,在亨廷顿等美国的政治精英们看来,外来移民尤其是欧洲以外的第三世界国家移民的大量涌入,会严重威胁到美国传统的白人基督教文明,重塑美国的政治和文化,严重侵蚀美国的立国之本——由西方文明所界定的民族认同以及美国信条原则所界定的政治原则,从而“导致小阿瑟·施莱辛格所说的‘美利坚分裂国’。”
——摘编自高英东《美国问题研究报告(2011——美国的实力与地位评估》
材料三:中国的人口经济关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人口方面的变化,包括劳动力短缺和老化、持续低生育率和快速老龄化。人力短缺问题已经上升为主导性的新人口问题。……中国目前面临的是“低生育率人口问题”。……提出全面鼓励二孩应该成为紧迫的国家选择。
——穆光宗《“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人口政策选择》
(1)根据材料一,指出管仲和墨翟关于人口问题观点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们产生的历史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认识人口政策的制定。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老子看到在现实的社会中,统治者们都没能做到无为,而是用刑杀、礼制、法令、重税、战争等有为的措施来对付人民,他们本想用有为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但结果是越有作为,社会就越是混乱。因此老子反对刑杀,认为老百姓不怕死,为什么要用死来威吓他们?反对法令,认为法令越明,盗贼越多。反对重税,认为老百姓闹饥荒,是由于统治者征税太多而造成的。反对战争,认为军队驻扎过的地方,到处长满了荆棘,大仗之后,必有灾荒。
——摘编自《生命的大智者——老子》
材料二:孟子看到战国中期各国都在竞相用武力来攻伐,试图“以力服人”,用“霸道”来统一天下的事实,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认为只有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去对待人民,才能“得民心”,从而才能得天下。什么是“王道” “王道”就是先王之道,就是用“仁义”来治理天下。孟子提倡“王道”,要求统治者都能效法尧舜先王,反对为争私利而采取恶劣手段,尤其反对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反对用暴力的“霸道”。怎样才能实现“王道”呢 孟子设计了一套“仁政”方案。
——《民本思想的先驱者——孟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老子无为主张的基本含义并分析这一主张的进步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老子、孟子都明确反对的派别及孟子的“仁政”主张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老子、孟子思想主张围绕哪一核心问题并分析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的关系。
23.(2017高三下·吉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时期,儒法两家虽共同认识到了官吏在治国中的重要地位,但在选官层面上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如荀子所说:“虽王公大人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法家则认为,个人素质、个人喜怒等因素都是主观任意的,靠不住的,严明的刑罚会使官吏望而生畏,官吏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听命于君主,在官与官之间用“刑无等级”严格约束,使官吏无任何非分之想,以“刑治”达“吏治”。
——摘编自龙昶等《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龚自珍基于朝廷“而凡满洲、汉人之仕宦者,大抵由其始宦之日,凡三十五年而至一品,极速者亦三十年”的现实,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声。魏源认为要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关键在于要用“贤能之士”,用人应以“德”、“才”为标准。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变法”必须“变人”,变人必须改革“官制”。章太炎要求“在官者,非有过失罪状,为法吏所报当者,总统不得以意降调……总统与百官行政有过,及溺职受赇(贿)诸罪,人人得诉于法吏,法吏征之、逮之而治之”。
——摘编自阎青义《论近代思想家的整饬吏治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法两家吏治观的差异,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吏治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中思想家们整饬吏治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和庄子都主张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都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到 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故ABC错误;
庄子主张“齐物”,认为万物没有界限与差别,这是庄子思想的特别之处,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庄子的思想,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庄子主张齐物论。
2.【答案】B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孔子认为礼治关乎国家生死存亡,有助于加强教化、巩固社稷的重要作用,故B项符合题意。
A项,君权神授是董仲舒的主张,属于汉代儒学的内容,排除。
C项,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思想,排除。
D项,材料未体现孔子“仁爱”思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儒家思想,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孔子认为礼治关乎国家生死存亡,有助于加强教化、巩固社稷的重要作用。
3.【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表明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得出关注民生,进而得出结论。
4.【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材料“勇士从赵府窗户里偷看到赵盾正在吃只有鱼的晚饭”“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飨”“不忍杀之,遂拔剑自刎而死”体现春秋时社会有崇俭尚贤的风气。所以C符合题意。
ABD项材料都不能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尚贤之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理解争霸战争的环境下诸侯王们礼贤下士的风尚。
5.【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政不出房户”可知,是指政治上的不作为;依据材料“刑罚罕用”可知,是指少用刑罚,由此可知,材料体现的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理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结合道家思想的内涵即可
6.【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孟子、韩非、庄子均强调义的重要性,说明诸子百家思想中有相同之处,故D项正确。
维护君主的权威只符合法家,故A项错误。
认同“义”的崇高地位在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孟子、韩非、庄子均强调义的重要性,不能说明各家提出了系统的治国理念,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在各家思想的长期争鸣过程中也产生了 一定的融合。
7.【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材料中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迅速崛起,他们的精神境界已经超出了一般社会成员的人格品质,他们思考政治人生的角度超越了个人的利益,所以B项士可杀不可辱表明的是士个人的人格不可侮辱,与材料内容的主旨不相符合。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答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他们往往能超越个人经济地位和阶级背景的狭隘限制,从社会进步、国家兴旺、民众富足的宏观角度和长远目标上思考政治人生表述的核心意思。
8.【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孟子认为人性向善如水之下流,势所必然,老子认为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由此可知,两者都强调自然事物与人类社会的联系,故B项正确。A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只符合孟子的观点,排除。D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老子与孟子的相关知识,根据两则材料便可知两者都强调自然事物与人类社会的联系。
9.【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可知,ACD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只符合韩非主张,不符合亚里士多德思想,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到关键句,而在找关键句时注意关联词但,即使,便可分析出正确选项。
10.【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从材料信息来看,齐国“稷下学派”和秦国的“吕不韦门客集团”讨论的主题涉及多家学派的内容,说明当时文化领域出现“百家合流”的趋势。故答案为A项。
B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没有反映官府在这一现象出现过程中的作用,排除C项;
材料没有反映儒家自身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齐国“稷下学派”讨论的主题涉及“德、礼、法”说明互相借鉴和渗透,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1.【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故答案为B项。
孟子主张“性本善”,排除A项;
韩非子提倡用法律来规范人的行为,排除C项;
庄子提倡顺其自然,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一般人的本性恶劣,必定需要圣人的礼义教化,才能归于善良中的性本恶等可以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2.【答案】A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孔子为人的道德修养设定了贤人、君子、仁人、圣人等由低到高的理想人格目标,并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表明孔子重视人的主体地位,故A正确;
根据“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可知,孔子强调人的自身实践,无法体现强调理性思考,排除B;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维护等级秩序,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贵族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13.【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从题目材料可知,孟子与荀子对于儒家君民关系思想是不同的,是各自对儒家民本思想不同的主张,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丰富,故A项正确。
君权神授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题目没有涉及皇帝权力的来源,故B项错误。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荀子主张“尊君爱民”,没有主张君民平等,故C项错误。
题目没有涉及法家思想,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儒家思想的准确把握。孟子与荀子对于儒家君民关系思想是不同的,是各自对儒家民本思想不同的主张,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丰富。
14.【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主张出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和薄葬,A选项符合题意。
墨家主张薄葬,但是和出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无关,B选项排除。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和民本思想,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法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道家思想的准确把握。道家主张出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和薄葬。
15.【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A出自韩非《五蠹》,提倡因时制宜,不同时代而取适宜的制度和政策,排除A。
B出自《荀子·王制》,主张礼法并用,故选B。
C是西汉董仲舒的观点,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C。
D是孔子的思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儒家思想的准确把握。荀子主张礼法并治。
16.【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指上德无所表现、不故意表现他的德,下德有所表现、并故意表现他的德。
②是指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使天下归服的不一定是大国。
③是指按品德安排官位,按官级担任相应的职务,按功劳评定奖赏,按功劳大小来频发俸禄。
④是指自以为有德就是无德的表现,不自以为有德却真正是有德。
综上所述可知,①④具有继承关系,其余没有继承关系,排除ABC,所以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选出有继承关系的两学派的观点,根据材料表达可判断D想符合题意。
17.【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强调仁者爱人(强调的是由近及远的爱,也就是有差别的爱)、敬鬼神而远之等主张,与墨子强调兼爱(无差别的爱)和事鬼等主张相冲突,B选项符合题意。
道家强调的无为而治,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法家强调的是政治的变革和法治,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阴阳家的核心是“阴阳五行”,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结合儒家思想主张即可得出答案。
18.【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材料的大意是:圣明的君主管制黎民的生产所得,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君主实行仁政,人民就会追随他。这种思想体现了统治者即“君”对“民”的爱护,是“仁政”思想的反映。故答案为A项。
BC项,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劝诫君主要实行仁政,而不是人民的利益诉求,也不是要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排除;
D项,统治者实行仁政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意思,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频繁,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孟子主张仁政,希望统治者给予小生产者一定的土地,保障其基本的生活需求。难度较易。
19.【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材料“天下为公”“四海之内若一家,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反映了古人天下和合的天下观,故C项正确。
社会矛盾的尖锐、古人的世界意识、华夷观念受冲击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ABD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就得以产生和发展。所谓和是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连起来讲是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在此和合精神的指导下,中华文化不断创新,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20.【答案】A
【知识点】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题干中“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以及“后在西周,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可知儒是一种职业——葬师与教授六艺,故A正确;
丧葬习俗产生儒学,这本身是一种逻辑错误,只是儒与丧葬习俗有关而已,故B排除;
题干中“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可知儒通晓六艺,而不是各种知识,故C排除;
儒学来源丧葬礼仪和教授六艺,不是多元化,故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得出职业身份,难度中等。
21.【答案】(1)共同之处:主张增长人口。背景:古代中国以农立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的发展依赖于劳动力的增加;诸侯国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百家争鸣;受先秦诸子人口思想的影响。
(2)原因:比较宽松的移民政策:科技的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外部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
负面影响:就业问题突出;社会福利保障开支增长;移民的增多冲击美国现有政治、经济和文化。
(3)政策应随时代和国情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制定人口政策,应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其影响;人口政策要有前瞻性;要有社会福利保障等相应的配套机制。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共同之处,根据材料“推行鼓励人口增加的政策”“贤明的统治者应当使国家富、人口多”可从主张增长人口方面概括管仲和墨翟关于人口问题观点的共同之处。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诸侯国的需要和诸子百家思想的发展等方面思考作答。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外来移民尤其是欧洲以外的第三世界国家移民的大量涌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比较宽松的移民政策、科技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外部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等方面思考美国人口增长的原因。第二小问负面影响,根据材料“第三世界国家移民的大量涌入,会严重威胁到美国传统的白人基督教文明,重塑美国的政治和文化,严重侵蚀美国的立国之本”可从就业问题;社会福利保障开支增长问题;移民的增多冲击美国现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思考作答。
(3)关于如何认识人口政策的制定,根据材料“中国的人口经济关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国情、人口政策的前瞻性、社会福利制度等方面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共同之处:主张增长人口。背景:古代中国以农立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的发展依赖于劳动力的增加;诸侯国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百家争鸣;受先秦诸子人口思想的影响。
(2)原因:比较宽松的移民政策:科技的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外部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
负面影响:就业问题突出;社会福利保障开支增长;移民的增多冲击美国现有政治、经济和文化。
(3)政策应随时代和国情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制定人口政策,应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其影响;人口政策要有前瞻性;要有社会福利保障等相应的配套机制。
【点评】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
(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第一.先读问题,明确答题项“共同之处、背景”“原因、负面影响”“认识”。第二.根据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材料。
(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如材料中关键信息“推行鼓励人口增加的政策”“贤明的统治者应当使国家富、人口多” “外来移民尤其是欧洲以外的第三世界国家移民的大量涌入” “第三世界国家移民的大量涌入,会严重威胁到美国传统的白人基督教文明,重塑美国的政治和文化,严重侵蚀美国的立国之本”等。
(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
22.【答案】(1)无为:反对统治者用刑杀、礼制、法令、重税、战争来治理国家,主张统治者遵守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则。进步作用:缓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以使社会和平安定。
(2)反对法家的刑杀、苛政。
仁政内容:用“仁爱”之心去对待人民,才能“得民心”,从而才能得天下。
(3)核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关系:老子与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转型,阶级关系发生错综复杂的变动,原有的分封制、宗法制等社会制度受到冲击,社会面临重组,他们的思想主张客观上反映了这一时代的诉求。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及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结合材料中“用刑杀、礼制、法令、重税、战争等有为的措施来对付人民”等信息可看出老子反对刑法与战争等,主张合乎自然法则等;第二小问的解答可以从缓和矛盾,利于社会和平的角度分析归纳即可。(2)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可以结合材料一二中老子反对刑法、战争,孟子主张“反对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反对用暴力的‘霸道’”等信息,可得出反对的是法家的思想主张;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从得民心、得天下的角度分析归纳即可。(3)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可以从治理国家与社会和谐稳定的角度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的解答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去分析,据所学可知老子与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然后联系其时代背景分析即可。
23.【答案】(1)差异:儒家尚贤、重德,以礼治国,人治色彩明显;法家重视军功与才能,主张以法治史,严刑峻法。
时代背景: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宗法制崩溃,世卿世禄制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济上,生产力水平提高,诸侯国经济发展;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士阶层崛起,诸侯国为富国强兵,争霸天下,广纳人才。
(2)主张:摒弃凭资历用人的官吏升迁制度;重德才,任人唯贤;改革选官用人制度;强调法治,依法行政。
总体评价:思想家们提出多种整饬吏治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反映了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适应了时代潮流;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分别评价:龚自珍、魏源的主张冲击了封建官僚用人制度,但并未超出封建道德的规范;梁启超、章太炎对封建官制的批判和对法治的诉求,反映了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参政的要求,对后世具有启迪作用,但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其主张和愿望无法实现。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从材料来看,儒家认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也就是说儒家重视的是道德和礼义,不强调等级与身份。而法家则注重的是“官吏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听命于君主”,主张以法治史,严刑峻法。产生这种观念的时代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来分析,得出相应结论。(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回答本题可以从每个人的主张来分析,首先龚自珍的主张是“不拘一格降人才”;魏源的主张是用“贤能之士”,用人应以“德”、“才”为标准;梁启超的观点是改革“官制”;章太炎要求人人得诉于法吏。对这些观点的评价我们首先要给予肯定,符合时代的要求,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一分为二的看待他们的观点,这样才能客观的评价。
【点评】在评价历史人物及其观点的时候要格外注意一点——一分为二。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要知人论世,所以要根据具体事件来评判历史人物,人无完人,一定一分为二的看待,不能一棒子打死。本题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需要学生从两个方面评价近代仁人志士对教育改革的观点,既要肯定也要提出他们的局限性。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