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铭
记
历
史
视频导入:了解北洋政府
一
二次革命
二
袁世凯复辟帝制
三
护国战争
四
军阀割据
1.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乱的黑暗局面。通过学习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认识到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历史发展潮流不可逆转。
2.掌握孙中山领导的反抗北洋军阀的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等斗争史实。
3.学习孙中山为捍卫民主革命屡败屡战的斗争精神和契而不舍的坚强品质。
目录与教学目标
一、二次革命
袁世凯上台后,极力打击革命力量,为了建立独裁统治,公然背弃誓言,一再破环责任内阁制,破坏民主共和。
同盟会会员宋教仁以“合法斗争”的方式,同袁世凯的独裁行为进行了斗争。1912年宋教仁改组同盟会,组成国民党。宋教仁希望通过国民党组织责任内阁,限制总统的专制权力。
1.背景
2.导火索——宋教仁遇刺
宋教仁改组国民党,并在国会选举中占有明显优势,引起袁世凯的恐慌。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经查,此案牵涉到袁世凯本人。
宋教仁
宋教仁被刺的深层原因:
首先,宋教仁组成国民党,扩充了国民党的力量,并在随后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了明显优势,即将准备北上组阁,使袁世凯大为惊恐。
其次,宋教仁拒绝了袁世凯的收买并且反对他的独裁统治。
第三,宋教仁主张实行责任内阁制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利,这与一再破坏责任内阁、一心想建立独裁统治的袁世凯产生矛盾。
提示
3.过程(时间
1913年)
“宋案”发生后,袁世凯遭到国内舆论的谴责。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孙中山和黄兴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
4.结果
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被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
因为这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你们知道这次革命为什么称为“二次革命”吗?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视频:袁世凯的梦想
1.谋正式总统
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即又下令解散国民党。
2.谋终身总统
1914年初,袁世凯解散国会。不久,他又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接着,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3.谋帝位
为实现皇帝梦,袁世凯甚至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的支持。“二十一条”的主要内容有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4.复辟帝制
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袁世凯称帝
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三、护国战争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
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
坚决反对,并声讨其忘却共和,为国贼,号召人民起来反抗。
1.背景:
2.护国战争爆发
时间:1915年底
主要人物:蔡锷、李烈钧、唐继尧
蔡锷
李烈钧
唐继尧
地点:云南
经过: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不少省份积极响应,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
3.结果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1)袁世凯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必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惩罚,这是袁世凯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
(2)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民主共和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使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没有长期生存的思想基础。
(3)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维护民主共和制度,以蔡锷、李烈钧等为代表的国民党人武力讨伐也是其原因之一。
(4)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复辟帝制者众叛亲离。
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该怎样评价这场护国战争?
护国战争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迷梦,恢复中华民国的国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护国战争胜利了。但是护国运动并没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更没有摆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没有改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还未完成,所以依然失败了。
四、军阀割据
1.背景
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控制着江苏、江西、湖北等省;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掌握着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奉系军阀张作霖盘踞东北。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
冯国璋
段
祺
瑞
张作霖
2.主要派系
派系名称
代表人物
势力范围
直系军阀
冯国璋和曹锟
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皖系军阀
段祺瑞
掌握着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
奉系军阀
张作霖
东北
滇系军阀
唐继尧
云南、贵州
桂系军阀
陆荣延
广东、广西
3.影响
(1)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
(2)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人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
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有哪些相同点?
①背景相同: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而国内北洋军阀统治黑暗。
②目标相同:都反对北洋军阀政府。
③方式相同:都进行武装斗争。
④性质相同:都是为维护民主共和而进行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
⑤作用相同: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和中国革命的发展。
直、皖、奉三大军阀、地方小军阀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二次革命
结果:失败
时间:1913年
袁世凯复辟帝制
护国战争
结果: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并绝望死去
时间:1915年底
主要人物:蔡锷、李烈钧、唐继尧
地点:云南
军阀割据:
课堂小结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为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孙中山又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推翻了袁世凯的复辟帝制,但中国仍然处在军阀割据混战的动乱之中。正如孙中山临终时所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结语
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微课
谢
谢
观
看
铭
记
历
史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乱的黑暗局面。通过学习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认识到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历史发展潮流不可逆转。
2.掌握孙中山领导的反抗北洋军阀的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等斗争史实。
3.学习孙中山为捍卫民主革命屡败屡战的斗争精神和契而不舍的坚强品质。
【重难点】
教学重点:
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
教学难点:
民国初年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了解北洋政府
二、新课讲解
模块一、二次革命
1.背景
袁世凯上台后,极力打击革命力量,为了建立独裁统治,公然背弃誓言,一再破环责任内阁制,破坏民主共和。
同盟会会员宋教仁以“合法斗争”的方式,同袁世凯的独裁行为进行了斗争。1912年宋教仁改组同盟会,组成国民党。宋教仁希望通过国民党组织责任内阁,限制总统的专制权力。
2.导火索——宋教仁遇刺
宋教仁改组国民党,并在国会选举中占有明显优势,引起袁世凯的恐慌。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经查,此案牵涉到袁世凯本人。
宋教仁被刺的深层原因:
首先,宋教仁组成国民党,扩充了国民党的力量,并在随后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了明显优势,即将准备北上组阁,使袁世凯大为惊恐。
其次,宋教仁拒绝了袁世凯的收买并且反对他的独裁统治。
第三,宋教仁主张实行责任内阁制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利,这与一再破坏责任内阁、一心想建立独裁统治的袁世凯产生矛盾。
3.过程(时间
1913年)
“宋案”发生后,袁世凯遭到国内舆论的谴责。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孙中山和黄兴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
4.结果
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被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
你们知道这次革命为什么称为“二次革命”吗?
因为这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模块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视频:袁世凯的梦想
1.谋正式总统
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即又下令解散国民党。
2.谋终身总统
1914年初,袁世凯解散国会。不久,他又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接着,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3.谋帝位
为实现皇帝梦,袁世凯甚至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的支持。“二十一条”的主要内容有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4.复辟帝制
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袁世凯称帝
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模块三、护国战争
1.背景:
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
坚决反对,并声讨其忘却共和,为国贼,号召人民起来反抗。
2.护国战争爆发
时间:1915年底
主要人物:蔡锷、李烈钧、唐继尧
地点:云南
经过: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不少省份积极响应,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
3.结果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袁世凯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必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惩罚,这是袁世凯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
(2)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民主共和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使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没有长期生存的思想基础。
(3)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维护民主共和制度,以蔡锷、李烈钧等为代表的国民党人武力讨伐也是其原因之一。
(4)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复辟帝制者众叛亲离。
我们该怎样评价这场护国战争?
护国战争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迷梦,恢复中华民国的国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护国战争胜利了。但是护国运动并没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更没有摆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没有改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还未完成,所以依然失败了。
模块四、军阀割据
1.背景
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控制着江苏、江西、湖北等省;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掌握着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奉系军阀张作霖盘踞东北。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
2.主要派系
3.影响
(1)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
(2)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人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总结归纳
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有哪些相同点?
①背景相同: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而国内北洋军阀统治黑暗。
②目标相同:都反对北洋军阀政府。
③方式相同:都进行武装斗争。
④性质相同:都是为维护民主共和而进行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
⑤作用相同: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和中国革命的发展。
三、课堂小结
结语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为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孙中山又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推翻了袁世凯的复辟帝制,但中国仍然处在军阀割据混战的动乱之中。正如孙中山临终时所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四、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