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闻一多
红烛
了解《红烛》中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的具体寓意,欣赏诗歌意象的艺术效果;
分析和把握诗人在诗中七次显著的情绪变化,了解其抒情脉络,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
?学习目标
一诗一文一烟斗,
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他的主要著作有《红烛》《死水》《七子之歌》。
诗歌流派:新月派
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是中国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它受泰戈尔《新月集》的影响很大,曾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代表人物为闻一多、徐志摩等。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提出了“三美”主张: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歧视,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看到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
《红烛》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请尝试按小结分析全文的感情脉络。
自由朗读,并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咏物诗,即托物言志的诗歌。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问题: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领导全篇。
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是诗歌的主题所在,中心所在。
问题: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三处问。
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色,如蜡烛一般的红色,红色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一体,意与境相融。
诗人吐出的心会是什么颜色?
以问代答
赞颂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困惑
了悟
2、3两节中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一误再误”是诗人无法理解红烛这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困惑,这样到底值不值,人是否要甘愿牺牲?
“不误,不误”采用反复的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表明了诗人此时的醒悟,包含着诗人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也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表现了诗人对“红烛”精神的敬仰。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毒害民
??
诗人的职责
??
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激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感伤
“侵”
因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
彻悟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
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
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慰藉
认同
肯定
期望
问题:诗歌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有何作用?
诗歌的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
意象:被情感或哲理所包裹的物像。
意象结构: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引子出处:
问题:请尝试用意象结构的方法来分析《无题》《红烛》中的意象“烛”。
灰
泪
烛
《无题》
《红烛》
不能承受相思之苦而逐渐残损、衰亡的躯体。
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牲后还能培育花果的脂膏。
相思的悲伤之情。
因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焦虑之情。
蜡炬:不能承受相思之苦而陷入悲伤、无法自拔的忠贞。
红烛: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牺牲自我的理想人格的化身。
1923年
苏联提供援助,为中国争去民族独立;
日军在长沙肆意枪杀平民;
胡适力倡研究旧国学;
毛泽东创办《新时代》杂志;
蔡元培愤然辞去北大校长职务;
北大哲学系教授引发爱情问题的社会大讨论。
动荡、冲突、分裂
?本文主旨
《红烛》是是人内心的真是剖白。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诗人的迷梦,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果子”。尽管“流一滴泪,灰一分心”,但是直到“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在所不惜。诗人通过红烛这一意象,表现了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伟大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