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检测题(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检测题(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8 15:35:0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检测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级:
姓名:
考号:
.
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俯瞰山脚,那山腰的梯田,泛起层层金色的麦浪;那溪水羞怯(què)地蜷(quán)伏在山涧,脉脉流淌;那卧在山脚下的几户乡村小院,宁静而安祥。
B.我家喂养的大黄鸭十分温驯(shùn)可爱,它常常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有时我感到无聊的时候就和它一起匍(pú)匐在草丛中,晒着暖洋洋的太阳,别提有多惬意!
C.学完了郑振铎的《猫》,我体会到做任何事情在没有判断清楚之前,不能妄(wànɡ)下断语,惩(chěnɡ)诫伤害无辜。
D.在店员的怂恿(yǒnɡ)下,冲动的他购买了超出预算的电子产品。回家后,他忧郁(yù)地对我们讲道:“这个月的生活费都没有了,下次一定要克制自己。”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读书给人的改变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________的。只有将那些知识全部贮存起来,________,才会将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_________
得更加
________,更加成熟,让你的思想真正独立起来。
A.潜移默化  日积月累  锻造  完善
B.潜滋暗长  水滴石穿  打造  完备
C.潜移默化  水滴石穿  打造  完善
D.潜滋暗长  日积月累  锻造  完备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培养一位好的班主任,不仅仅是端正他的思想,提高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健全他的体魄。
B.能否有效控制手机进校园,取决于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重视。
C.5G网络通信技术是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之一。
D.王明同志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
4.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白帆远去,夕阳如血,映照着散落的村庄,稀疏矮小的草房子,纵横交错的水流,阡陌相连的小道,袅娜缠绕的炊烟。生活虽然贫瘠,________。每日在大千世界中领略自然光影声色的变幻,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流转。
A.好在,孩童时的乐趣还是蛮多的
B.同样,孩童时的日子过得也很是枯燥
C.不过,童年的乐趣却很丰盛
D.但是,童年的乐趣却很丰盛
5.某班围绕“摔倒的老人该不该扶”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救助他人会给自己惹上麻烦,我们不要引火上身。
B.作为普通人没必要多管闲事,可能会遭遇讹诈。
C.每个人都应该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他的亲人会来帮他的。
D.如果周围有围观者,让围观者拍照,并拨打120电话来救助。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每小题2分,共4分)
除夜宿石头驿
[唐]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写诗人滞留他乡,驿馆住宿,且又值除夕夜的际遇。
B.首联表现出诗人凄凉孤独、寂寞冷落的心情。
C.颔联点明题中的“除夕”,且吐露与亲人有远在天涯之感。
D.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绮丽华美,言有尽而意无穷。
7.诗的前四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说明。
.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10分)
任末负笈从师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jí):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1)负( 
 )
(2)题( 
 )
(3)易( 
 )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
(2)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
10.读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样的启发?(3分)
(三)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秋词(其一)》中能够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是:


(2)《夜雨寄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


(3)《潼关》中表现作者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句子是: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16分)
燕子来时
何君华
①过完年,父亲又该出门去打工了。
②临出门,他却放下行李,重新打开家门,扛了一把梯子爬到三楼,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我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做——他是想让我们家的燕子在春天里能进屋筑巢。父亲说过,燕子是念家的,一旦选定一户人家筑巢安家,终其一生都会回到这户人家里,哪怕跋山涉水,也会年年回到“故乡”。
③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来。那时,我上小学三年级,家里住的是泥瓦房,有一只燕子在我们家屋顶筑巢。后来,看着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着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我心里想,它们的窝里还有什么?一个周末的午后,我心血来潮,拿一根竹竿将房顶上燕子的巢穴捅了。父亲回来,我看到他铁青的脸时,才知道自己闯祸了。父亲说:“古话说‘燕子不进苦寒门,燕子不落忧愁家’,农人都把燕子入户筑巢看作是吉祥的征兆,燕子勤劳肯干,终日在空中捕捉苍蝇、蚊子等害虫,是农人最亲密的益鸟,巢穴也是一口泥一口泥地衔来的……”
④听了父亲的话,我哭了!心想:“燕子再也不肯回我们家了!”整个下午,我一个人呆呆地坐着,盯着房顶,那被我捅掉后残留的一角巢穴,像我空落落的心!
⑤果然,整个春天和夏天,燕子再也没回我家。我经常望着那房顶发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安慰我说:“放心吧,明年春天它还会回来的。”
⑥于是,我日日盼望过年。因为年一过,春天就要来了。春天来了,燕子就该回来了。
⑦在我的朝思暮想中,第二年春天,真有一只燕子飞到了我家。我急切地问父亲:“是去年那只燕子吗?”父亲抬头仔细看了看,肯定地点了点头:“你看,它的脸颊是砖红色的,它回来啦!”听了父亲的话,我喜出望外,好像我的罪责得到了减轻一样。父亲的话得到了印证,燕子回来了,它是念旧的!我又看到了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
⑧燕子的寿命只有十年左右。终于有一年春天,那只有着砖红色脸颊的燕子没有回到我家。我知道,它再也不会回来了。我虽然知道这是世间一切生物都难逃的宿命,但仍然难过不已。好在没过多久,又有一只燕子来到我家“安家落户”——那是一只有着普通棕红色脸颊的燕子。很快,又看到了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这使我感到心安,整个春天抑郁的心情终于得到缓解。
⑨去年,我们拆了家里的泥瓦房,当然连同燕子的巢穴也拆掉了。在原来的宅基地上盖起了一幢崭新的三层小楼,特意用青琉璃瓦盖了屋顶——是为了方便燕子回来筑巢。父亲心里一直记得,来年外出打工时,一定要将房檐下的玻璃窗留下一道缝儿。这样,即便一整年锁着门在外头打工,我们家的燕子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是的,父亲说的是“我们家的燕子”,他已经将燕子当成我们家的一员了。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我的耳畔又响起了儿时的歌谣:“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车窗外的行道树已经吐出新芽,坐在车里的父亲分明感到,新的春天已经来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2.下面是选文主要内容脉络图,请阅读全文,将空白处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
13.“看到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此场景在选文中三次出现,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4分)
14.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临出门,他却放下行李,重新打开家门,扛了一把梯子爬到三楼,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从描写方法角度)
(2)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从修辞手法角度)
15.“圆月”寓意合家团圆,“鸽子”寓意珍爱和平。在中国人的心中,“燕子”也是一个文化符号,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燕子”的寓意。(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7分)
狼 变
桂子和老狼相遇在金黄的一望无际的麦田里。
桂子给在地里割麦的爹娘送完饭,一边啃手中的馒头一边雀跃着往回走。老狼突然间出现在她面前,它安静地坐着,前腿直立,支撑着脑袋和双肩。桂子把一块馒头塞进它的嘴里。桂子走几步,回头,老狼还伫立在那里。桂子招招手,同时丢一块馒头在地上。老狼迟疑片刻,跟过来,很准确地叼起那块馒头咽下去。桂子很高兴,又走几步,又丢下一块。它是真跟上来了。桂子暗喜,她真的开始喜欢这个动物并决心把它引诱到家里养起来。
村口有一帮人,有的捧着碗大口大口吃凉面条,有的一边喝水,一边大声讲着粗鲁的笑话。桂子从金黄色的麦田里钻出来,有人看到了。但没有人更多地注意这个瘦小的小姑娘,紧接着,老狼出现了,立即引起村口人们一片惊慌。
“狼,快看狼!”首先一人大呼。人们呼啦散开,很快拿着棍子、铁锹、砖头奔出来,让过桂子,扑向老狼。老狼收住脚,眼中闪过一丝失落,转身遁进麦田深处。桂子伤心抽泣,说:“你们赔我的大狼狗!”
爷爷正在擦猎枪,他是有名的猎人,更是方圆百里闻名的赤脚医生。桂子抹着眼泪把经过告诉爷爷。“桂儿别哭,爷爷信你,不是狼,是大狼狗!”爷爷安慰她。
次日,桂子在同一个地方,又遇见老狼。桂子欢快地冲老狼招招手。她走几步扔一块馒头,老狼便一步步跟过来。来到麦田边,老狼止住脚步,任桂子怎样招呼,它都不走,只是那目光充满了慈祥和忧郁。桂子说:“你等着,我去叫爷爷。”
爷爷来时,已没了老狼,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麦浪,一波一波地滚来滚去。“它是一只好狼狗哩!”桂子说。爷爷望着麦田若有所思地说:“娃啊,爷爷知道它是!”桂子不晓得,敏感的猎人已经发现藏身于麦田中正在偷窥的老狼。
第三天,同一个地方,桂子又见到老狼。让桂子吃惊的是,老狼的一条前腿鲜血淋淋。“你受伤了!谁把你伤成这样的?”桂子心疼得差点儿掉泪,她摩挲着老狼的脖子说:“跟我走吧,回家让爷爷给你治伤。”这次老狼跟着她走出了麦田。爷爷正站在村口,背个小包,手里提着一杆锃亮的猎枪。“它受伤了!”桂子说。爷爷放下猎枪,蹲下身子,仔细审看那个伤处,然后从背包中拿出一包紫色药粉,给它敷上,又用蓝布包扎好。老狼侧过头舔舔桂子的小手,转身消失在麦浪中。
“桂娃儿,它不是狗,是一只母狼!”爷爷说。“它真的是一只狼吗?可是它看上去一点儿也不凶!”桂子说。“这是一只有心事的老母狼,它腿上的伤不是别人打的,而是它自己用牙咬的!”爷爷一边说,一边皱着眉思索。“它为什么要咬伤自己呢?”桂子大惑不解。
两人往村里走了十几米,爷爷停下来说:“桂娃儿,咱们现在可以拐回去看个究竟了。”桂子问:“为什么刚才不跟在它后面呢?”爷爷说:“那样它很快就会发现我们,它就不会去它真正要去的地方了。”桂子随着爷爷走出村子,钻进麦田中,两人东钻西钻了有半个小时,来到一个山坡上,爷爷屏住呼吸,指着前方说:“桂娃儿,你瞧!”
桂子睁大眼,她几乎不相信自己看到的一切。老狼在一个小山窝里,它身边还有一只狼崽儿,一条前腿没了,血已结成块儿,糊在胸腹处。老狼用尖锐的牙齿把那刚包扎过腿的布扯开,用舌头舔了舔腿上的紫色药粉,然后一口口吐在狼崽儿胸腹处。
爷爷说:“我明白了,为给小狼崽儿治伤,这条母狼费尽心机,它先和你亲近,然后把自己的腿咬伤,好从我们这里搞到治伤的药,再回来给它的崽儿医治。”
“它是一个善良的好狼妈妈!为了孩子,不惜伤害自己。”桂子说。
爷爷已经端起枪,瞄准。爷爷枪法很准,他很少放空。
“不,你别打它。”桂子大声阻止。
老狼闻声抬头望来,眼含凶光。当它看到站在那里的桂子时,目光又慈祥下来,低下头,叼起自己的狼崽儿,缓缓走向田野深处。
爷爷的枪没有响,爷孙俩看着老狼和小狼崽儿一步步走远,消失在山坳那边。
16.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桂子给父母送饭后回家的路上第一次碰到老狼,她把手中的馒头分给老狼吃,后来老狼就一直跟她走过来,说明了老狼对桂子毫无戒心。
B.当人们拿着棍子、铁锹、砖头扑向老狼时,老狼收住脚,眼中闪过一丝失落,由此可以看出老狼当时对救自己的孩子失去了信心。
C.文中写爷爷是有名的猎人,更是方圆百里闻名的赤脚医生,这为后文写爷爷发现藏身于麦田中正在偷窥的老狼埋下了伏笔。
D.桂子第二次遇到老狼,把它引到麦田边时,怎样招呼它都不走,这是因为老狼前腿受了伤,它害怕村民再来追打它。
17.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人与动物只要真诚相待,就可以和谐相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7分)
材料一:继教育部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后,又一则新闻引发热议:近日公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其中学生网民最多,占比为21.0%。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许多老师和家长其实都曾和孩子围绕手机展开一场场“拔河”,甚至因此与孩子搞僵了关系,闹出悲剧。我们担心孩子在上课时偷看手机不听讲,担心孩子躲在被窝里沉迷手机不睡觉;我们担心孩子沉迷手机游戏,花钱买装备、找代打;我们更担心孩子在用手机上网时会接触到不良信息。
但是,当我们为孩子担心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手机对一个孩子的意义是什么?孩子没办法放下手机的背后的成长诉求是什么?
是孩子渴望陪伴,渴望交流,渴望认同,渴望归属……在网上遇到知音,在游戏里获得队友,在朋友圈和QQ空间中得到认同……凡此种种,满足了孩子的社交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甚至自我实现的需求。
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要把孩子从虚拟的手机世界中拉回来,就必须在现实世界中满足孩子的这些需求。家长可以先与孩子共同协商制定手机使用规则,家长和孩子共同遵守。父母应当言传身教,不要一下班就坐在沙发上玩手机,更不能将手机当作免费的保姆,放任孩子无节制地使用手机。制定规则的同时,可以设计一些家庭活动,如看电影、阅读、运动、旅游等。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理解,给孩子提供比较合适的宣泄压力的渠道,让孩子慢慢地放下手机去做更有意义、价值的事情。
(节选自“凤凰网”2021年2月4日,有删改)
材料二:用手机上网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习,然而其对青少年产生的双刃剑效应也不可忽视。学生用手机学习时,很容易浏览到不健康网页,而他们作为青少年,对不健康网页的免疫力并不强。长期用手机还会影响学生的视力,沉迷网络会减少户外锻炼时间而对身体健康不利。从校园内开始营造学生“脱离手机”的学习环境,其实也是给家长示范“在家庭中如何让孩子少受手机影响,保持健康学习生活习惯”。学校、家长和社会不妨以此为契机,共同营造“尽量让孩子少受手机影响”的学习成长环境,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哪些地方哪些时间不可以使用手机的规矩意识,理应一以贯之。
杜绝手机入校,不应仅仅是“家长和学生服从”的单方面行动,还需要有教师的主动参与。不少老师也是“手机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为了让学生不受手机奴役,老师们自己是否也要首先做手机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呢?还有,一天到晚“响”个不停的家校群是否也该消停下来?部分教师、学校任性肆意地在家长群布置作业的做法是否也要叫停?管控中小学生校园内使用手机,带头的只怕还应该是老师们。
(节选自“搜狐网”2021年2月5日,有删改)
材料三:学校有效引导学生放下手机,可通过管理、诊断、教育三步法。一是管理。家长、学生和教师三方一起制定大家认可的手机管理制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学校还可以通过建设优秀班集体的方式,在班集体形成比较优秀的班级文化,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孩子放下手机,去做更有价值、意义的事情。二是诊断。对那些不能遵规守纪的学生,要了解他们无法放下手机的原因和背后的成长诉求。三是教育。现在不少家长甚至老师简单地用没收、摔手机的方式解决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化矛盾而不是解决矛盾。选择教育方法要入情入理,要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有些办法可以让孩子慢慢远离手机,如增加户外活动、帮助孩子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表等。
(节选自《潮州日报》2021年2月2日,有删改)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据统计,我国网民中,学生网民最多,因而给手机管理带来了极大困难。
B.学生长期使用手机,会影响视力,也会减少户外锻炼时间而不利健康。
C.杜绝手机入校,家长和学生要配合,教师也要主动参与。
D.家长和老师要用入情入理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合理使用手机。
19.结合材料一,说说家长应如何让孩子自觉地远离手机。(4分)
四、名著阅读(10分)
20.下列对《朝花夕拾》和《西游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朝花夕拾》文字简洁舒缓,充满温情童趣,又兼有有趣的议论、犀利的批判和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B.在《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都对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所叙述。
C.《西游记》中石猴觅得水帘洞,众猴讲信义拥戴他为王,这一情节印证了“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D.《西游记》中牛魔王据守火云洞,欲食唐僧肉。悟空抵不过三昧真火,请来菩萨降妖,牛魔王被降伏,做了善财童子。
21.《范爱农》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十篇文章中的一篇,文中记叙的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根据文章内容,说说范爱农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22.《西游记》中很多人物既保持着动物性,又有神的本领,还兼有人的特点,请从孙悟空和猪八戒中任选其一,结合原著简要分析。(4分)
五、写作(50分)
23.请以“________,让我心生敬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行文。(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不少于600字。
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检测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级:
姓名:
考号:
.
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俯瞰山脚,那山腰的梯田,泛起层层金色的麦浪;那溪水羞怯(què)地蜷(quán)伏在山涧,脉脉流淌;那卧在山脚下的几户乡村小院,宁静而安祥。
B.我家喂养的大黄鸭十分温驯(shùn)可爱,它常常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有时我感到无聊的时候就和它一起匍(pú)匐在草丛中,晒着暖洋洋的太阳,别提有多惬意!
C.学完了郑振铎的《猫》,我体会到做任何事情在没有判断清楚之前,不能妄(wànɡ)下断语,惩(chěnɡ)诫伤害无辜。
D.在店员的怂恿(yǒnɡ)下,冲动的他购买了超出预算的电子产品。回家后,他忧郁(yù)地对我们讲道:“这个月的生活费都没有了,下次一定要克制自己。”
【解析】A.怯(qiè),安祥—安详;B.驯(xùn);C.惩(chénɡ),惩诫—惩戒。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2分)
读书给人的改变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________的。只有将那些知识全部贮存起来,________,才会将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_________
得更加
________,更加成熟,让你的思想真正独立起来。
A.潜移默化  日积月累  锻造  完善
B.潜滋暗长  水滴石穿  打造  完备
C.潜移默化  水滴石穿  打造  完善
D.潜滋暗长  日积月累  锻造  完备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2分)
A.培养一位好的班主任,不仅仅是端正他的思想,提高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健全他的体魄。
B.能否有效控制手机进校园,取决于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重视。
C.5G网络通信技术是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之一。
D.王明同志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
【解析】A.语序不当,应该为“不仅仅是健全他的体魄,提高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端正他的思想”;B.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或在“共同”前加“能否”;D.搭配不当,在“参与”前加上“承担”。
4.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D)(2分)
白帆远去,夕阳如血,映照着散落的村庄,稀疏矮小的草房子,纵横交错的水流,阡陌相连的小道,袅娜缠绕的炊烟。生活虽然贫瘠,________。每日在大千世界中领略自然光影声色的变幻,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流转。
A.好在,孩童时的乐趣还是蛮多的
B.同样,孩童时的日子过得也很是枯燥
C.不过,童年的乐趣却很丰盛
D.但是,童年的乐趣却很丰盛
5.某班围绕“摔倒的老人该不该扶”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正确的一项是
(D)(2分)
A.救助他人会给自己惹上麻烦,我们不要引火上身。
B.作为普通人没必要多管闲事,可能会遭遇讹诈。
C.每个人都应该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他的亲人会来帮他的。
D.如果周围有围观者,让围观者拍照,并拨打120电话来救助。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每小题2分,共4分)
除夜宿石头驿
[唐]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诗歌写诗人滞留他乡,驿馆住宿,且又值除夕夜的际遇。
B.首联表现出诗人凄凉孤独、寂寞冷落的心情。
C.颔联点明题中的“除夕”,且吐露与亲人有远在天涯之感。
D.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绮丽华美,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语言绮丽华美”有误。应该为语言质朴,通俗易懂。
7.诗的前四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说明。
刻画出一位羁旅思乡者的形象。除夕之夜,诗人远离故乡,滞留驿舍,无人问候,只有寒灯为伴,孤独凄凉。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10分)
任末负笈从师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jí):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1)负( 背 )
(2)题( 写 )
(3)易( 交换 )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
(2)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一个人热爱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10.读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样的启发?(3分)
示例:学习贵在勤奋与积累。
【参考译文】任末十四岁,就背着书箱跟老师学习,不怕艰险。(他)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他)有时候靠着树木,用茅草编成茅草小屋,削荆条当作笔,刻树汁当作墨。在夜里就借着星星月亮的光辉读书,光线暗了就绑麻蒿照明。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门徒为他的勤学感到高兴,常常拿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他)临终时告诫道:“一个人热爱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三)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秋词(其一)》中能够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2)《夜雨寄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3)《潼关》中表现作者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句子是: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16分)
燕子来时
何君华
①过完年,父亲又该出门去打工了。
②临出门,他却放下行李,重新打开家门,扛了一把梯子爬到三楼,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我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做——他是想让我们家的燕子在春天里能进屋筑巢。父亲说过,燕子是念家的,一旦选定一户人家筑巢安家,终其一生都会回到这户人家里,哪怕跋山涉水,也会年年回到“故乡”。
③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来。那时,我上小学三年级,家里住的是泥瓦房,有一只燕子在我们家屋顶筑巢。后来,看着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着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我心里想,它们的窝里还有什么?一个周末的午后,我心血来潮,拿一根竹竿将房顶上燕子的巢穴捅了。父亲回来,我看到他铁青的脸时,才知道自己闯祸了。父亲说:“古话说‘燕子不进苦寒门,燕子不落忧愁家’,农人都把燕子入户筑巢看作是吉祥的征兆,燕子勤劳肯干,终日在空中捕捉苍蝇、蚊子等害虫,是农人最亲密的益鸟,巢穴也是一口泥一口泥地衔来的……”
④听了父亲的话,我哭了!心想:“燕子再也不肯回我们家了!”整个下午,我一个人呆呆地坐着,盯着房顶,那被我捅掉后残留的一角巢穴,像我空落落的心!
⑤果然,整个春天和夏天,燕子再也没回我家。我经常望着那房顶发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安慰我说:“放心吧,明年春天它还会回来的。”
⑥于是,我日日盼望过年。因为年一过,春天就要来了。春天来了,燕子就该回来了。
⑦在我的朝思暮想中,第二年春天,真有一只燕子飞到了我家。我急切地问父亲:“是去年那只燕子吗?”父亲抬头仔细看了看,肯定地点了点头:“你看,它的脸颊是砖红色的,它回来啦!”听了父亲的话,我喜出望外,好像我的罪责得到了减轻一样。父亲的话得到了印证,燕子回来了,它是念旧的!我又看到了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
⑧燕子的寿命只有十年左右。终于有一年春天,那只有着砖红色脸颊的燕子没有回到我家。我知道,它再也不会回来了。我虽然知道这是世间一切生物都难逃的宿命,但仍然难过不已。好在没过多久,又有一只燕子来到我家“安家落户”——那是一只有着普通棕红色脸颊的燕子。很快,又看到了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这使我感到心安,整个春天抑郁的心情终于得到缓解。
⑨去年,我们拆了家里的泥瓦房,当然连同燕子的巢穴也拆掉了。在原来的宅基地上盖起了一幢崭新的三层小楼,特意用青琉璃瓦盖了屋顶——是为了方便燕子回来筑巢。父亲心里一直记得,来年外出打工时,一定要将房檐下的玻璃窗留下一道缝儿。这样,即便一整年锁着门在外头打工,我们家的燕子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是的,父亲说的是“我们家的燕子”,他已经将燕子当成我们家的一员了。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我的耳畔又响起了儿时的歌谣:“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车窗外的行道树已经吐出新芽,坐在车里的父亲分明感到,新的春天已经来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2.下面是选文主要内容脉络图,请阅读全文,将空白处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
13.“看到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此场景在选文中三次出现,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4分)
燕子刚来“我”家筑巢时“我”很好奇;第二年春天燕子回来了,“我”喜出望外;旧燕死去后有新的燕子到“我”家筑巢,让“我”感到心安,抑郁的心情终于得到缓解。
14.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临出门,他却放下行李,重新打开家门,扛了一把梯子爬到三楼,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从描写方法角度)
示例: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放下”“打开”“扛”“推开”一系列动词,准确、具体地描写了父亲临出门时专门为燕子留通道的整个过程,表现了父亲对燕子回家的期待。
(2)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从修辞手法角度)
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种温暖的情思”比作“爬山虎的藤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燕子、对家人的爱越来越浓的情感变化。
15.“圆月”寓意合家团圆,“鸽子”寓意珍爱和平。在中国人的心中,“燕子”也是一个文化符号,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燕子”的寓意。(4分)
示例:文章中有诗句“谁家新燕啄春泥”、儿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内容上多次出现“春天”“燕子是念家的”,所以我认为燕子有念家、爱家、勤劳持家及春天使者等寓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7分)
狼 变
桂子和老狼相遇在金黄的一望无际的麦田里。
桂子给在地里割麦的爹娘送完饭,一边啃手中的馒头一边雀跃着往回走。老狼突然间出现在她面前,它安静地坐着,前腿直立,支撑着脑袋和双肩。桂子把一块馒头塞进它的嘴里。桂子走几步,回头,老狼还伫立在那里。桂子招招手,同时丢一块馒头在地上。老狼迟疑片刻,跟过来,很准确地叼起那块馒头咽下去。桂子很高兴,又走几步,又丢下一块。它是真跟上来了。桂子暗喜,她真的开始喜欢这个动物并决心把它引诱到家里养起来。
村口有一帮人,有的捧着碗大口大口吃凉面条,有的一边喝水,一边大声讲着粗鲁的笑话。桂子从金黄色的麦田里钻出来,有人看到了。但没有人更多地注意这个瘦小的小姑娘,紧接着,老狼出现了,立即引起村口人们一片惊慌。
“狼,快看狼!”首先一人大呼。人们呼啦散开,很快拿着棍子、铁锹、砖头奔出来,让过桂子,扑向老狼。老狼收住脚,眼中闪过一丝失落,转身遁进麦田深处。桂子伤心抽泣,说:“你们赔我的大狼狗!”
爷爷正在擦猎枪,他是有名的猎人,更是方圆百里闻名的赤脚医生。桂子抹着眼泪把经过告诉爷爷。“桂儿别哭,爷爷信你,不是狼,是大狼狗!”爷爷安慰她。
次日,桂子在同一个地方,又遇见老狼。桂子欢快地冲老狼招招手。她走几步扔一块馒头,老狼便一步步跟过来。来到麦田边,老狼止住脚步,任桂子怎样招呼,它都不走,只是那目光充满了慈祥和忧郁。桂子说:“你等着,我去叫爷爷。”
爷爷来时,已没了老狼,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麦浪,一波一波地滚来滚去。“它是一只好狼狗哩!”桂子说。爷爷望着麦田若有所思地说:“娃啊,爷爷知道它是!”桂子不晓得,敏感的猎人已经发现藏身于麦田中正在偷窥的老狼。
第三天,同一个地方,桂子又见到老狼。让桂子吃惊的是,老狼的一条前腿鲜血淋淋。“你受伤了!谁把你伤成这样的?”桂子心疼得差点儿掉泪,她摩挲着老狼的脖子说:“跟我走吧,回家让爷爷给你治伤。”这次老狼跟着她走出了麦田。爷爷正站在村口,背个小包,手里提着一杆锃亮的猎枪。“它受伤了!”桂子说。爷爷放下猎枪,蹲下身子,仔细审看那个伤处,然后从背包中拿出一包紫色药粉,给它敷上,又用蓝布包扎好。老狼侧过头舔舔桂子的小手,转身消失在麦浪中。
“桂娃儿,它不是狗,是一只母狼!”爷爷说。“它真的是一只狼吗?可是它看上去一点儿也不凶!”桂子说。“这是一只有心事的老母狼,它腿上的伤不是别人打的,而是它自己用牙咬的!”爷爷一边说,一边皱着眉思索。“它为什么要咬伤自己呢?”桂子大惑不解。
两人往村里走了十几米,爷爷停下来说:“桂娃儿,咱们现在可以拐回去看个究竟了。”桂子问:“为什么刚才不跟在它后面呢?”爷爷说:“那样它很快就会发现我们,它就不会去它真正要去的地方了。”桂子随着爷爷走出村子,钻进麦田中,两人东钻西钻了有半个小时,来到一个山坡上,爷爷屏住呼吸,指着前方说:“桂娃儿,你瞧!”
桂子睁大眼,她几乎不相信自己看到的一切。老狼在一个小山窝里,它身边还有一只狼崽儿,一条前腿没了,血已结成块儿,糊在胸腹处。老狼用尖锐的牙齿把那刚包扎过腿的布扯开,用舌头舔了舔腿上的紫色药粉,然后一口口吐在狼崽儿胸腹处。
爷爷说:“我明白了,为给小狼崽儿治伤,这条母狼费尽心机,它先和你亲近,然后把自己的腿咬伤,好从我们这里搞到治伤的药,再回来给它的崽儿医治。”
“它是一个善良的好狼妈妈!为了孩子,不惜伤害自己。”桂子说。
爷爷已经端起枪,瞄准。爷爷枪法很准,他很少放空。
“不,你别打它。”桂子大声阻止。
老狼闻声抬头望来,眼含凶光。当它看到站在那里的桂子时,目光又慈祥下来,低下头,叼起自己的狼崽儿,缓缓走向田野深处。
爷爷的枪没有响,爷孙俩看着老狼和小狼崽儿一步步走远,消失在山坳那边。
16.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B)(3分)
A.桂子给父母送饭后回家的路上第一次碰到老狼,她把手中的馒头分给老狼吃,后来老狼就一直跟她走过来,说明了老狼对桂子毫无戒心。
B.当人们拿着棍子、铁锹、砖头扑向老狼时,老狼收住脚,眼中闪过一丝失落,由此可以看出老狼当时对救自己的孩子失去了信心。
C.文中写爷爷是有名的猎人,更是方圆百里闻名的赤脚医生,这为后文写爷爷发现藏身于麦田中正在偷窥的老狼埋下了伏笔。
D.桂子第二次遇到老狼,把它引到麦田边时,怎样招呼它都不走,这是因为老狼前腿受了伤,它害怕村民再来追打它。
【解析】A.从文章中“老狼迟疑片刻”可知,“说明了老狼对桂子毫无戒心”错误。C.文章写爷爷是有名的猎人是为后文写他发现藏身于麦田中正在偷窥的老狼埋下伏笔;而写爷爷是方圆百里闻名的赤脚医生是为下文写老狼咬伤自己“骗”爷爷的药救狼崽儿埋下伏笔;D.根据文意,桂子第二次遇到老狼时,老狼的前腿并没有受伤。老狼的前腿受伤是桂子第三次遇到老狼时。
17.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人与动物只要真诚相待,就可以和谐相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
同意这种观点。①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桂子与老狼的几次相遇。老狼为了得到人类的药,主动接近人类,不伤害人类,桂子和爷爷真诚地给老狼帮助,为它治疗,从而反映出人与动物可以和谐相处的主题。②文章还通过对比手法来反映这一主旨。村民们拿着棍子、铁锹、砖头扑向老狼时,老狼眼中闪过的是失落;爷爷端起枪瞄准老狼时,它眼含凶光;桂子与它接近时,它眼里充满慈祥,跟在桂子身后。③文章的主要记叙对象老狼,善良、慈祥、机智、勇敢,使人产生一种可亲感,兽性人化,反映出人类是能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7分)
材料一:继教育部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后,又一则新闻引发热议:近日公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其中学生网民最多,占比为21.0%。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许多老师和家长其实都曾和孩子围绕手机展开一场场“拔河”,甚至因此与孩子搞僵了关系,闹出悲剧。我们担心孩子在上课时偷看手机不听讲,担心孩子躲在被窝里沉迷手机不睡觉;我们担心孩子沉迷手机游戏,花钱买装备、找代打;我们更担心孩子在用手机上网时会接触到不良信息。
但是,当我们为孩子担心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手机对一个孩子的意义是什么?孩子没办法放下手机的背后的成长诉求是什么?
是孩子渴望陪伴,渴望交流,渴望认同,渴望归属……在网上遇到知音,在游戏里获得队友,在朋友圈和QQ空间中得到认同……凡此种种,满足了孩子的社交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甚至自我实现的需求。
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要把孩子从虚拟的手机世界中拉回来,就必须在现实世界中满足孩子的这些需求。家长可以先与孩子共同协商制定手机使用规则,家长和孩子共同遵守。父母应当言传身教,不要一下班就坐在沙发上玩手机,更不能将手机当作免费的保姆,放任孩子无节制地使用手机。制定规则的同时,可以设计一些家庭活动,如看电影、阅读、运动、旅游等。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理解,给孩子提供比较合适的宣泄压力的渠道,让孩子慢慢地放下手机去做更有意义、价值的事情。
(节选自“凤凰网”2021年2月4日,有删改)
材料二:用手机上网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习,然而其对青少年产生的双刃剑效应也不可忽视。学生用手机学习时,很容易浏览到不健康网页,而他们作为青少年,对不健康网页的免疫力并不强。长期用手机还会影响学生的视力,沉迷网络会减少户外锻炼时间而对身体健康不利。从校园内开始营造学生“脱离手机”的学习环境,其实也是给家长示范“在家庭中如何让孩子少受手机影响,保持健康学习生活习惯”。学校、家长和社会不妨以此为契机,共同营造“尽量让孩子少受手机影响”的学习成长环境,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哪些地方哪些时间不可以使用手机的规矩意识,理应一以贯之。
杜绝手机入校,不应仅仅是“家长和学生服从”的单方面行动,还需要有教师的主动参与。不少老师也是“手机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为了让学生不受手机奴役,老师们自己是否也要首先做手机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呢?还有,一天到晚“响”个不停的家校群是否也该消停下来?部分教师、学校任性肆意地在家长群布置作业的做法是否也要叫停?管控中小学生校园内使用手机,带头的只怕还应该是老师们。
(节选自“搜狐网”2021年2月5日,有删改)
材料三:学校有效引导学生放下手机,可通过管理、诊断、教育三步法。一是管理。家长、学生和教师三方一起制定大家认可的手机管理制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学校还可以通过建设优秀班集体的方式,在班集体形成比较优秀的班级文化,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孩子放下手机,去做更有价值、意义的事情。二是诊断。对那些不能遵规守纪的学生,要了解他们无法放下手机的原因和背后的成长诉求。三是教育。现在不少家长甚至老师简单地用没收、摔手机的方式解决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化矛盾而不是解决矛盾。选择教育方法要入情入理,要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有些办法可以让孩子慢慢远离手机,如增加户外活动、帮助孩子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表等。
(节选自《潮州日报》2021年2月2日,有删改)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据统计,我国网民中,学生网民最多,因而给手机管理带来了极大困难。
B.学生长期使用手机,会影响视力,也会减少户外锻炼时间而不利健康。
C.杜绝手机入校,家长和学生要配合,教师也要主动参与。
D.家长和老师要用入情入理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合理使用手机。
【解析】“学生网民最多”与“给手机管理带来了极大困难”不存在因果关系。
19.结合材料一,说说家长应如何让孩子自觉地远离手机。(4分)
①与孩子共同协商制定手机使用规则,家长和孩子共同遵守。②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理解,带领孩子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家庭活动。
四、名著阅读(10分)
20.下列对《朝花夕拾》和《西游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3分)
A.《朝花夕拾》文字简洁舒缓,充满温情童趣,又兼有有趣的议论、犀利的批判和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B.在《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都对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所叙述。
C.《西游记》中石猴觅得水帘洞,众猴讲信义拥戴他为王,这一情节印证了“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D.《西游记》中牛魔王据守火云洞,欲食唐僧肉。悟空抵不过三昧真火,请来菩萨降妖,牛魔王被降伏,做了善财童子。
【解析】据守火云洞,欲食唐僧肉的是“红孩儿”,不是“牛魔王”。
21.《范爱农》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十篇文章中的一篇,文中记叙的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根据文章内容,说说范爱农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范爱农是个有性情、高傲耿直、愤世嫉俗、待人至诚、憎恶分明、正直倔强、对工作认真负责却又难酬壮志的爱国志士。
22.《西游记》中很多人物既保持着动物性,又有神的本领,还兼有人的特点,请从孙悟空和猪八戒中任选其一,结合原著简要分析。(4分)
孙悟空:①动物性:长得一副猴相,雷公嘴、毛脸,具有猴子机敏乖巧、好动的习性;②神的本领(神性):神通广大,有七十二般变化的神奇本领;③人的特点(人性):心高气傲,容易冲动,爱捉弄人,信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
五、写作(50分)
23.请以“________,让我心生敬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行文。(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