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六单元《曹刿论战》导学案
第一课时
导学内容:《曹刿论战》
导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积累文言词语
2、掌握重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准确熟练的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
导学重难点:
1、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掌握重点文言句子。
导学方法:
先利用字典和工具书,初读课文,读懂字音、停顿、培养语感;再结合文下注释,联系上下文,调动文言词语的储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写了什么人、什么事):然后结合人物的言谈举止,把握人物形象,弄清材料的安排点。
导学过程:
一、连接材料导入(走进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二、提出目标:
1、对照预习情况,快速疏通文意,并梳理遇到的疑难词句。
2、归纳文中古今义字释义:
(1)“肉食者鄙”中的“鄙”
(2)“有何间焉”中的“间”
(3)“牺牲玉帛”中的“牺牲”
(4) “小大之狱”中的“狱”
3、朗读课文,翻译句子。
(1)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
(2)肉食者鄙。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7)公将鼓之。
(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三、检查预习
1、为加点字注音
曹刿( ) 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 牺牲玉帛( )身弗福也( ) 登轼而望之( ) 吾视其辙乱( ) 夫战( ),勇气也 望其旗靡( )
2、填空
本文选自( ),题目是编者加的。本文是根据鲁国的历史编写的( )体史书。作者据说是春秋时期的( )。这部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的200年间的史料。题目是一个主谓短语,点明曹刿谈论战争是本文的中心。
四、学习展示
1、归纳文中古今义字释义:
(1)“肉食者鄙”中的“鄙”
(2)“有何间焉”中的“间”
(3)“牺牲玉帛”中的“牺牲”
(4) “小大之狱”中的“狱”
2、朗读课文,翻译句子。
(1)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
(2)肉食者鄙。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7)公将鼓之。
(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五、训练反馈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 )又何间焉( )鄙( ) 弗敢专也( )小惠未编( ) 小信未孚( )
公与之乘( )长勺( )辙( )轼( )竭( ) 盈( ) 旗靡( )夫( )帛( )
2、解释加横线的词的意思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既克,公问其故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齐师伐我 又何间焉 何以战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遂逐齐师 一鼓作气 再而衰彼竭盈
3、古今异义
①又何间焉 ②肉食者鄙 ③牺牲玉帛
④忠之属也 ⑤可以一战 ⑥一鼓作气,再而衰
⑦伐 ⑧加 ⑨安
4、重点句子翻译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④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⑦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⑧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⑨公与之乘,战与长勺。公将鼓之 ⑩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⑾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⑿既克,公问其故
⒀夫战,勇气也。 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⒂彼竭我盈,故克之。 ⒃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⒄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六、预习指向
熟读课文,能理清文章的线索。
第二课时
导学内容:《曹刿论战》
导学目标:
1、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2、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导学过程:
一、检测复习导入
1、理清文章的线索
2、为加点字注音
曹刿( ) 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 牺牲玉帛( )身弗福也( ) 登轼而望之( ) 吾视其辙乱( ) 夫战( ),勇气也 望其旗靡( )
填空
本文选自( ),题目是编者加的。本文是根据鲁国的历史编写的( )
二、提出目标
1、从文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一形象的?
鲁国能以少胜多的原因有哪些?
3、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4、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
6、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1)战前:
(2)战中:
三、 学习展示(通过四人小组讨论选组长)
1、从文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一形象的?
鲁国能以少胜多的原因有哪些?
3、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4、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
6、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曹刿论战的故事众所周知。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之战历史舞台上的主角,他的毛遂自荐的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一战中另一人物鲁庄公姬同,往往认为这一人物是不值一提的,对此,我想:试问:如果说当年不是他启用人才?曹刿的军事思想得以实施,鲁国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吗?你觉得鲁庄公有哪些可取之处?
五、预习指向
1、熟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识记一些文言词语;
2、查资料了解《战国策》。
六、训练反馈
1、文意理解:
(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 和 。
(3)齐鲁“长勺之战”中,鲁国获胜的原因有哪些呢?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给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3、本文略写了哪一部分的内容?结合你的写作经验,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4、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齐鲁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结合课外积累,你能举出另两个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吗?
②鲁国获胜的原因有哪些?其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结合实际简要谈谈。
5、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②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6、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7、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8、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9、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
10、曹刿为什么赞同鲁庄公战前准备的第三个条件,请简要分析。(2分)
11、鲁庄公有很多可贵的地方,请结合文章分析。(2分)
12.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
13.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14.文中曹刿谈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的条件,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也对此作了论述。这分别是:文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5.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16.第二段描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他的什么特点?
17.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在解释原因的时候分哪几层意思?
【课后反思】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