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8 15:3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练习题
一、单选题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
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
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以下对中国古代盛世的命名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康乾盛世
秦以法术为政治指导,汉初“清静无为”的黄老学说成为“休养生息”政策的重要依据,武帝之后,儒术独尊,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法家退出政治舞台
B.
儒法合流开始形成
C.
治国理念因时而变
D.
思想斗争十分激烈
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对作者观点最恰当的理解是(  )
A.
秦亡是由于未贯彻法家的思想
B.
儒家学说呈现缓慢的抬头之势
C.
法家学说无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
D.
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
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
加强了货币管理
B.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
削弱了诸侯实力
D.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汉初实行上计制度,要求郡国在年终将该地区的经济收支、户口多少、土地面积的数量、耕地增减、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治安等状况统一上报到朝廷,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计划经费开支和制定各种有关政策的依据。这一制度
A.
限制了土地兼并
B.
强化了君主专制
C.
加强了国家治理
D.
解决了王国问题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在铜钱的基础上增加了以银、锡为材料的“白金”币和以鹿皮为材料的皮币,并强制性将它们与铜钱的兑换率规定得奇高。这一措施旨在
A.
强化工商垄断
B.
解决财政危机
C.
削弱丞相势力
D.
促进农业发展
王莽代汉后.颁布了以取消土地买卖和恢复井田制为目的的“王田令”,要求豪强地主将多余土地转让给农民,结果招致朝野上下的反对,只得半途而废。据此可知,王莽这一政策
A.
背离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趋势
B.
以恢复分封制为初衷
C.
动摇了封建中央集权制的统治基础
D.
推动了田庄经济发展
“(公元25年)九月,赤眉入长安,更始降,旋为赤眉所杀。光武则乘机南下,攻下洛阳,并定都于此。”后世称“光武”所建的政权为
A.
西汉
B.
东汉
C.
蜀汉
D.
后汉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东汉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人口大大增长的局面,史称其统治为()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汉武帝时在西南地区设郡,封夜郎侯为夜郎王,领诸部,“使其子为令”。后在西夷置十余县,除都尉外,其县令也按“从其俗以长之”的惯例,由本地区王之子或王的嫡亲充任。这些措施
A.
缓和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B.
体现了西汉治理边疆的灵活性
C.
旨在缓解郡国制度的问题
D.
阻碍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开展
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南下与汉人杂居发生在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西晋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于是汉患之,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武帝时)汉使四将军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将军卫青出上谷,至茏城,得胡首虏七百人。”这段记载说明了西汉对匈奴的政策发生了变化,政策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A.
由和亲变为打击其侵扰
B.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C.
汉武帝的执政风格
D.
匈奴和汉族的联系加强
下表显示了东汉中后期9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与表中信息相关的历史现象是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寿命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A.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
诸侯发动“七国之乱”
C.
外重内轻藩镇割据
D.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动摇了东汉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是()
A.
王莽改制
B.
光武中兴
C.
党锢之祸
D.
黄巾起义
西汉初,丞相选用列侯(列侯:一种爵位,在中央任职)充任,汉武帝时不用列侯为相,而是在确定丞相后才封侯,东汉光武帝则干脆废除丞相封侯的制度。这一变化
A.
极大削弱了地方诸侯的势力
B.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C.
说明内外朝制度正不断完善
D.
旨在防范权臣加强君主专制
它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东汉班固评价这部著作“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请问“它”是
A.
《论语》
B.
《史记》
C.
《后汉书》
D.
《资治通鉴》
汉末魏晋时期,瘟疫灾害严重,充满原始道教色彩的起义“太平道”和“天师道”开始爆发,得到大批民众支持。明末也爆发了影响甚大的瘟疫,但并没有出现东汉末年的情况。东汉末年道教起义频繁的原因是
A.
儒家伦理支撑起道教思想体系
B.
道教疾病施治的措施科学严谨
C.
道教消极处世观逐渐走向消亡
D.
中医防疫学理论尚未发展健全
汉武帝时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中后期,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
A.
皇帝喜好决定汉赋兴盛
B.
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
C.
汉赋风格深受时代影响
D.
赋仅在汉代民间流行
早在公元前1世纪晚期,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为了能不经过中亚地区与汉朝直接贸易,多次派出探险队收集商路情报。此后多位古希腊地理学家在著作中提到从幼发拉底河渡口出发,最终到达赛里斯国都城赛拉(东汉首都洛阳)的商路。由这些记载可推断出。
A.
汉朝与欧洲有密切的直接往来
B.
西域地区成为东西贸易枢纽
C.
丝绸之路提升了汉朝的影响力
D.
儒家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汉兴至于孝武
,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汉书
·西域传》记载,安息:“其地无丝漆,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它兵器。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不用为币。”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杂记》言: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然今处处田野有之,陕陇人亦有种者”。同时,西域的各种观赏动物和牲畜,也随着丝路的开通而传到中原,既为中原人民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乐趣,也为社会生产和交通运输带来了明显的效益。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动力。
——据陈频《张骞凿空西域及东西方
经济文化交流述论》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的条件以及张骞通西域后中原与西域交流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骞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贡献。
传世文献与历史遗存互证在历史研究中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永元元年……夏六月,车骑将军窦宪出鸡鹿塞,度辽将军邓鸿出稒阳塞,南单于出满夷谷,与北匈奴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追至私渠比鞮海。窦宪遂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
——《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
材料二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后汉书·窦融列传》
材料三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皇,登翼王室,纳于大麓,维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锷。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扫,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殚,反旆而旋。
——[东汉]班固《封燕然山铭》
材料四
2017年,中国内蒙古大学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合作实地踏勘,初步确认在蒙古国杭爱山一支脉上的石刻为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铭》。
阅读材料,说明上述几则材料的史料类型。通过比对几则材料的信息,你有何发现?用文字简要叙述你的发现。
中国货币经历了由自然物货币向金属货币转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铢钱是汉初以来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创造出来的。秦半两钱厚重不方便,汉半两钱又太轻小,而五铢钱最适中,携带或计数都较方便,适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所以历经多次改朝换代还能持续延用不废。五铢钱在形制上,继承了半两钱外圆内方的基本形态,同时又吸收了战国时期的某些刀币在边缘上突起轮廓的钱法,这样既可以保护币面文字不被磨损,又可增加钱币的牢度。五铢钱的制作由朝廷的专门机构负责。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命令上林三官铸造标准的五铢钱,废除以前的钱币。从此,历代王朝都把铸币权集中于中央。
——摘编自萧剑平《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材料二
“白银时代”为何会最终奠定于明代前中期,内在的驱动机制到底为何?总结来说,学界对此问题的解答不外乎以下几点: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产出的手工制品大量出口导致中国出现大量顺差;明代历时漫长的赋役财政改革的结果是贡赋体制日益嵌入白银的运作,规模渐趋庞大,形成了贡赋纳银运作体制;明初政府发行的宝钞由于是不兑换纸币,发行制度存在严重缺陷,导致其贬值急速,迅速走向崩解。
——摘编自邱永志《元明变迁与明代货币白银化的体制促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所铸五铢钱的特点及铸造五铢钱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和影响。
丝路纠纷
材料一
悬泉汉简(A)详细记载了公元前39年的一次纠纷。4名粟特使节向敦煌的中国官员上诉,称他们卖的骆驼价钱太低,中国官员支付的是又瘦又黄的骆驼价,而他们的骆驼是又白又肥的骆驼。公元前39年,敦煌官员为这起纠纷下了定论:粟特人已经得到了合理的报偿。
——王素《悬泉汉简所见康居史料考释》(B)
材料二
“如此不尽人情地对待这些使节,可能是因为汉朝官员一直对粟特人怀恨在心,因为他们和汉朝长久以来的敌人……合作,因此故意少付钱以报复粟特人。”
——荣新江《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C)
注:悬泉汉简出土于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1987年发掘出35000多件废弃的文书,23000多件有汉字的木简。……大约2000根简有纪年,在公元前111到公元107年之间,这正是军营有人驻扎的时期。
问题:
(1)上述材料中划线部分,就研究汉代丝绸之路而言,________是一手材料,________是二手材料。(填写字母)
(2)材料一、二中,对丝绸之路贸易纠纷进行史实陈述的是_____________,对其进行历史解释的是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中所说的“汉朝长久以来的敌人”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上这段贸易纠纷的真实性进行简要说明。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汉初实行黄老学说,是道家思想,故A项错误。
B.题干反映重视秦朝的文书,实际上是继承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汉承秦制,故B项正确。
C.充分发挥文书功能只是表面现象,故C项排除。
D.题干并没有体现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故D项错误。
故选B。??
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文景之治的命名方法采用的是两位皇帝的谥号,其余三项命名方法采用的是年号,故A正确,排除BCD。
故选A。??
3.【答案】C
【解析】略
4.【答案】D
【解析】D.依据题干信息可知,《淮南子》论述的焦点在于法家思想的局限性,故D正确。
A.依据题干信息可知,《淮南子》论述的焦点在于法家思想的局限性,故A错误。
B.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儒家学说,故排除B。
C.此项是对题干信息的片面解读,故排除C。
故选D。??
5.【答案】C
【解析】C.依据题干“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可知购买一张“皮币”要花掉近两年的租税收入,表面上是经济“掠夺”,实际上是削弱诸侯的经济实力,故C正确。
A.“皮币”并非普通的货币,排除A。
B.题干与“思想”统一无关,排除B。
D.“实现”说法绝对,不合史实,排除D。
故选C。??
6.【答案】C
【解析】C.根据题干“要求郡国在年终将该地区的经济收支、户口多少、土地面积的数量、耕地增减、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治安等状况统一上报到朝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政府向朝廷汇报当地的社会经济与财政收支的基本情况,为国家编制财政预算提供依据,加强了国家治理,故C正确。
A.上计制度是古代考绩制度之一,与限制土地兼并无关。故A错误。
B.上计制度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故B错误。
D.D项与史实不符,汉初时期,王国问题并未解决,故D错误。
故选C。??
7.【答案】B
【解析】[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汉朝币制改革及其经济政策,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
[选项分析]汉武帝即位后,由于对外征伐不断,中央财政入不敷出。为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打击大商人,汉武帝进行币制改革,下令铸造三铢钱,井造白鹿皮币和白金三品,白金货币与铜钱之间的兑换比价太高,而政府要求商人交税要用白金币
;皮币是虚值货币,定价奇高。因此打击了大商人和地方诸候,增加了政府收入,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C、D两项均错误。本题考查的是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意图而非表现,,所以A项不符题意。
8.【答案】A
【解析】A.根据题干可知,王莽改制“取消土地买卖和恢复井田制”遭到失败,因为“王田令”违背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和发展的历史潮流,侵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故A正确。
B.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
C.王莽这一改革半途而废,说明王莽改革未能动摇封建中央集权制的统治基础,故C错误。
D.王莽“王田令”针对的是豪强地主土地兼并问题,不可能推动田庄经济发展,故D错误。故选A。??
9.【答案】B
【解析】B.结合所学可知,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随后,刘秀又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故
B正确。
ACD.西汉的建立者是刘邦,蜀汉的建立者是刘备,后汉是五代十国时期由刘知远建立的王朝,故不选ACD。
故选B。??
10.【答案】B
【解析】A.本项出现在西汉初年,故不选A。
B.结合所学可知,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东汉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人口大大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故B正确。
CD.这两项出现在唐朝时期,故不选CD。故选B。??
11.【答案】B
【解析】B.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封夜郎侯、由本地区王子或王的嫡亲充任地方官吏等,体现了西汉治理边疆的灵活性,故B项正确。
A.针对西南民族的措施不能缓和各民族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
C.汉武帝管理西南民族的措施与缓解郡国问题不符,故C项错误。
D.汉武帝因地制宜的做法促进而非阻碍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故D项错误。
故选B。??
12.【答案】C
【解析】AB.秦、西汉时期打击匈奴,匈奴并未分为两部分,故不选AB。
C.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时期匈奴分为两部分,南匈奴南迁与汉人杂居,故C正确。
D.西晋时期匈奴人与汉人杂居已久,故不选D。
故选C。??
13.【答案】B
【解析】B.题干记载了汉高祖时,西汉与匈奴和亲,并赠送丝絮粮食等物品给匈奴单于;到汉武帝时,卫青率军打击匈奴。故这段记载说明了西汉对匈奴的政策从和亲变为打击其侵扰。汉武帝政策改变的主要原因是经过“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强势,有了武力征服匈奴的物质基础,故B正确。
A.该项是题干反映的变化,而非原因,故排除A。
C.该项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C。
D.匈奴和汉族的联系加强无法解释汉武帝时期武力打击匈奴的史实,故排除D。
故选B。??
14.【答案】A
【解析】A.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和所学可知,东汉末年统治黑暗,皇帝大多年幼,只能依靠外戚势力维护统治,但成年后又依靠宦官势力来扫除外戚势力,这样就形成了外戚宦官专权的局面,故A正确。
B.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题干是东汉时期,故排除B。
C.藩镇割据是唐朝中后期出现的问题,故排除C。
D.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是秦末发生的,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故排除D。故选A。??
15.【答案】D
【解析】略
16.【答案】D
【解析】[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西汉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考查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历史解释素养。
由材料可知从汉武帝到东汉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都削弱了丞相的地位,这一做法的目的在于打击防范权臣加强君主的权威,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君权和相权的关系,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B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内外朝制度,故C项错误。
17.【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西汉中期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000
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史记》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不隐恶,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故B正确,排除ACD。
故选B。??
18.【答案】D
【解析】
A.儒家伦理支撑起道教思想体系不符合史实,并且题干中也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
?
?
?
?
?
?
?
?
B.道教疾病施治的措施并不是科学严谨的,故B项错误。
C.走向消亡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
?
?
?
?
?
?
?
?
D.根据题干信息汉末魏晋时期,瘟疫灾害严重,充满原始道教色彩的起义“太平道”和“天师道”开始爆发,得到大批民众支持,其主要原因是中医防疫学理论尚未发展健全,因此道教可以借助治病救人获得民众支持,明末也爆发了影响甚大的瘟疫,但并没有出现东汉末年的情况,说明当时中医防疫学理论走向发展健全,故D项正确。
故选D。??
19.【答案】C
【解析】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富强,对外打击匈奴,军功强盛,因此,规模宏大、规模宏大的大赋兴盛;东汉中后期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国家逐渐衰落,所以,抒情小赋取代了大赋。?由此可知,汉赋的风格受到时代的影响,故C正确。
A.皇帝喜好是影响汉赋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故排除A。
B.根据东汉的小赋“以抒情为主”可知,B项说法片面,故排除B。
D.赋是汉代主要文学体裁,并不仅仅流行于民间,故排除D。
故选C。??
20.【答案】C
【解析】
C.依据“公元前1世纪晚期”、“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为了能不经过中亚地区与汉朝直接贸易,多次派出探险队收集商路情报”,结合所学可知,汉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汉朝对西方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故C项正确。
A.题干没有涉及汉朝与欧洲的直接往来,故A项错误。
BD.题干没有涉及西域地区和儒家文化的吸引力,故BD两项错误。
故选C。??
21.【答案】(1)条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武帝宣扬大汉威德的政治需要;匈奴对西域、中原的威胁;汉武帝的雄韬武略;张骞本人不畏艰险、忠贞不屈的意志和坚毅的品质等。
特点:双向交流;中原输入西域的主要是先进的技术和制度,西域传到中原的多为地方特产;中原先进文化发挥中心辐射的作用;共赢互利,共同发展;影响深远,开辟了中西方之间的直接交流等。
(2)贡献:沟通了中原与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联系;促进西域地区的开发和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弘扬了汉朝文明;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促进了中西交流;对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起到催动作用。
22.【答案】史料类型:《后汉书》是传世文献。《封燕然山铭》石刻是实物史料,是历史遗存的证据。
发现的视角包括:时间确认,事实确认,功绩确认,战况,铭文作者与石刻记录相似程度,等等。
示例:班固于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作《封燕然山铭》,“刻石勒功”,记载了窦宪与北匈奴战争的胜利。结合古代正史记载和石刻铭文的相关信息,相互印证后可以确认窦宪大胜北匈奴并刻石记功的真实性。
23.【答案】(1)特点:大小、轻重适度;形制铸造先进;圆形方孔;铸币权集中于中央。积极作用:促进了商品流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中国货币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原因:生产力的恢复,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格局演变的产物;海外白银大量内流;原有货币制度的缺陷;白银作为货币本身的优势;国家赋税改革的推动。影响: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和互动;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市场经济结构;改变了财政运作方式以及货币流通制度。
24.【答案】(1)一手材料:A。二手材料:BC。
(2)史实陈述:材料一(B)。历史解释:材料二(C)。
(3)匈奴。从材料看,悬泉汉简记载属于一手资料,可证贸易纠纷;从历史看,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商业发展;汉武帝时解除匈奴对西域威胁,公元前60年汉政府设西域都护,设河西四郡,驻军防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