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练习题
一、单选题
观察如图,判断最终结束这一长达数百年分裂局面的是
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572年)
A.
隋朝
B.
唐朝
C.
北宋
D.
元朝
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
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
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
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
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
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
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
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
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皮日休诗中的“千里赖通波”是指大运河()
A.
成为南北交通枢纽
B.
有千里之长
C.
起到防洪作用
D.
发挥灌溉作用
隋朝于公元6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写了一段宛若县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
自然灾害严重
B.
统治十分残暴
C.
外戚、宦官专权
D.
土地兼并严重
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因此唐太宗采取了()
A.
互惠互利的对外政策
B.
开明宽松的民族政策
C.
为国理财的财政政策
D.
求贤纳谏的人才政策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两句诗反映的是谁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
A.
唐高祖统治时期
B.
唐太宗统治时期
C.
唐玄宗统治前期
D.
武则天统治时期
“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盛世的是(
)
A.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B.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C.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如图,在唐朝,许多妇女们上穿小袖短襦,下系紧身长裙。她们还可以和男人一样穿靴,穿着男装出游。这反映出唐朝( )
A.
社会风气的开放
B.
妇女地位的提高
C.
纺织技术的精湛
D.
民族交融的深入
以和亲促进汉蕃友好交流出现于哪一治世?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康乾盛世
唐朝出现诗歌繁荣的局面,主要是因为()
①民族交融形成多元文化????
②唐朝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③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
④开放和宽松的社会环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下列对其评述正确的是()
①在位期间政治清明
?????????????????????②其统治期间唐朝步入全盛时期
③统一青藏高原地区?
????????????????????④被草原各族共同尊为“天可汗”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根据下表,可以得出最合理的结论是
年份
人口数
隋炀帝大业五年
4600万余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
1235万余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5288万余
唐肃宗上元元年
1690万余
A.
人口上升与赋税制度变化相关
B.
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北人南迁
C.
人口骤降的原因是暴政和叛乱
D.
唐代人口出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唐朝曾经强盛一时,8世纪中期之后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A.
农民起义
B.
武则天当政
C.
唐玄宗即位
D.
安史之乱
对下图所示的历史变化,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
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
B.
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C.
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
D.
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二、材料解析题
某历史兴趣小组举行以“唐朝的兴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搜集到以下材料,并提出了一些探究问题,邀请同学们帮忙解决。
(政治制度篇)
材料一?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
时间
人口数(单位:万人)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约1900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26年)
约4142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
约4532
唐玄宗天宝二十三年(755年)
约5291
唐玄宗上元元年(760年)
约1699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约1576
(走向衰亡篇)
材料三
?公元755年12月,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见朝廷空虚,联合同罗、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长达8年的战乱。……战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的相关数据分析,从649年至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现什么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三中的“战乱”指的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宗)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引自《贞观政要》卷八
材料二
武周时期搜罗人才,尝十道使人,天下选残明经、进士,及下村教童蒙博士,皆被搜扬,不曾试练,并与美职。能够重视农业,规定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则予以升奖。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表现在户数增长上,从永昌(689年)时的三百八十万户,到她去世时增至六百一十五万余户。
——摘自《隋唐五代史纲》
材料三
(开元)是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绢一匹,钱二百……天下岁入之物,租钱二百余万缗,粟千九百八十余万斛,庸调绢七百四十万匹……布千三十五万余端。
——《新唐书》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谁在位时期的统治局面?
(2)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指出这些局面的共同点。
(3)这些局面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处于什么时期?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选官有了统一的标准,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从而吸引全社会的知识分子埋头读书,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材料二
??太宗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材料三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四
??西北行三百余里,度石碛,至凌山,此则葱岭北原,水多东流矣。山谷积雪,春夏含冻,虽时消泮,寻复结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陵犯……
——《大唐西域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隋唐时期选拔官吏的制度是什么。选官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皇帝在位期间开创的盛世局面是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思考,材料三中的“朕”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列举项他统治时期,促进汉藏友好交往的具体措施。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出记录这一幕情境的人物是谁。他出行的目的地印度在唐朝时称为什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572年,北齐、北周和陈对峙,公元581年2月,北周静帝禅让于丞相杨坚,北周覆亡。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故A项正确,BCD错误。??
2.【答案】D
【解析】A.题干内容无法说明当时中国的人工运河修建技术是否领先世界,故排除A。
B.京杭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沟通,但没有体现水陆交通是否成为主要交通形式,故排除B。
C.题干内容与经济重心转移无关,故排除C。
D.根据“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可知,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沟通南北的交通建设有利于唐朝对经济发达地区的控制,强化长安的文化和政治重心地位,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稳定,故D正确。
?故选D。??
3.【答案】D
【解析】D.依据“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可知,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国家统一,故D项正确。
A.题干信息无法说明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故A项错误。
B.唐朝时期交通形式是海路并举,故B项错误。
C.题干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故C项错误。
故选D。??
4.【答案】A
【解析】A.题干诗句意思是:都说隋朝亡国是因为这条河,但是到现在它还在流淌不息,南北舟楫因此畅通无阻。这说明到皮日休生活的时代,大运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南北的交通全靠它通波,说明大运河当时成为了南北交通枢纽,故A正确。
B.“千里”是文学语言,并非确数,故B错误。
CD.题干没有涉及大运河的防洪和灌溉作用,故CD错误。
故选A。??
5.【答案】B
【解析】B.隋炀帝对内大兴土木,对外三征高丽,繁重的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大量的劳动力用于非生产上,导致劳动力空前缺乏,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其结果必然引发农民起义。故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暴虐无道的统治,故B正确。AD.这两项均不是隋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故排除AD。
C.该项是东汉后期的政治特点,故排除C。
故选B。??
6.【答案】B
【解析】A.题干是关于民族关系的政策,不是对外政策,故A错误。??
B.题干表明,唐太宗认为应以德泽来对待少数民族,因此,他采取了开明宽松的民族政策,故B正确。
C.题干未涉及唐太宗的理财政策,故排除C。??
D.题干未涉及唐太宗的求贤纳谏的人才政策,故排除D。
故选B。??
7.【答案】C
【解析】A.唐高祖是唐朝的建立者,与题干“开元”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
B.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与题干“开元”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国力强大,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根据题干“忆昔开元全盛日”可知诗句描写的是“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故C符合题意。??
D.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与题干“开元”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答案】A
【解析】A.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了的唐代开元盛世的经济繁荣局面,故A项正确。
B.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反映的是和亲政策,民族融合,故B项错误。
C.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反映的是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故C项错误。
D.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反映的郑成功收复台湾,故D项错误。
???????故选A。??
9.【答案】A
【解析】A.唐朝妇女的服饰样式体现开放,妇女还可以穿男装,说明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故A正确。
B.妇女的服饰情况无法体现妇女地位的提高,故排除B。
C.从妇女的服饰样式,看不出服饰布料的纺织技术,故排除C。
D.材料无法体现唐朝妇女具有其他民族服饰的影响,无法体现民族交融,故排除D。
故选A。??
10.【答案】C
解析】C.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公元641年派文成公主入藏,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唐蕃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可见以和亲促进汉蕃友好交流应出现于贞观之治,故C正确。
AB.两项所处的朝代没有汉蕃友好的史实,故AB错误。
D.康乾盛世时期,清朝通过册封、设立统治机构等方式,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故D错误。
故选C。??
11.【答案】D
【解析】略
12.【答案】A
【解析】略
13.【答案】C
【解析】
A.题干表格信息中呈现的人口变化的情况,无法说明人口上升与赋税制度变化相关,故排除A。
B.根据所学可知,北人南迁并不是隋唐时期人口的增长的主要原因,故排除B。
C.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和所学可知,人口数从隋炀帝大业五年的4600万余下降到唐太宗贞观十三年的1235万余,主要原因是由于隋炀帝实行残暴统治和隋末农民战争;唐玄宗天宝十三年的5288万余下降到唐肃宗上元元年的1690万余,主要原因是中间发生了安史之乱。故C正确。
D.此项与表格信息不符,故排除D。
故选C。??
14.【答案】D
【解析】BC.武则天当政、唐玄宗即位时期唐朝仍然属于强盛时期,故BC错误。
AD.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故D正确,排除A。
故选D。??
15.【答案】B
【解析】B.依据图示可知,图1反映的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图2反映的是五代十国前期的各政权并立的局面,结合所学可知,五代十国前期的各政权并立的局面是由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发展而来的,说明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故B正确。
A.图示不能说明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故A项错误。
C.本项明显错误,而且绝对化,故排除C。
D.图示不能体现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故D项错误。
故选B。??
16.【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既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
(2)趋势:649年到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原因:在唐太宗的清明统治下,出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17.【答案】(1)材料一:唐太宗;材料二:武则天;材料三:唐玄宗。
(2)共同: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力强盛。
(3)时期:繁荣开放时期。
18.【答案】(1)科举制;考试成绩(才能)。
(2)贞观之治。
(3)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
(4)玄奘;天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