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8 16:4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练习题
一、单选题
汉代田赋为十五税一或三十税一,算赋,口赋等人头税收20-120个铜钱。《三国志?魏志》记载:204年曹操实行租调制,规定:“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这意味着()
①以定额田租代替定率田租?????????
②以户税代替人头税
③以纺织品代替金属货币???????????
④农民负担大为减轻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A.
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
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C.
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
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其社会意义在于()
A.
简化了税收名目
B.
扩大税源,增加了政府的税收
C.
均田制得以维持
D.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
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C.
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
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在唐太宗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中,对调整生产关系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的措施是()
A.
实行三省六部制
B.
实行科举考试制度
C.
修改、颁布《唐律》
D.
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  )
A.
土地税
B.
丁税
C.
户税
D.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
征辟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郡县制的推行
B.
九品中正制的变化
C.
科举制的设置
D.
中央集权的加强
“门阀之家,在选举上占优势,原因其在乡里有势力之故,离开了乡里,就和“白屋之子’无甚不同;而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材料(  )
A.
指出了九品中正制垄断选官权
B.
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的双重作用
C.
肯定了科举制带来的社会流动
D.
说明科举制彻底扭转了门第观念
秦、隋两个王朝国祚短促,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A.
制定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
B.
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运输通道
C.
修筑了规模庞大的军事战略防御工程
D.
推行了思想统一服务政治统一的方法
下列对古代中国官员选拔任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
汉武帝选拔身份低微的士人组成外朝以牵制内朝
B.
九品中正制是世官制的一种,强化了中央的权力
C.
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政治公平性加强
D.
元朝行省长官不再由中央任免
下表为唐代前期宰相人数及科举出身的宰相人数统计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时期
宰相人数
科举出身的宰相人数
唐太宗
26
3
唐高宗
41
13
武则天
40
20
唐玄宗
27
18
A.
官员的入仕途径较单一
B.
宰相制度的变化较大
C.
科举制的地位逐步上升
D.
科举制的发展不完善
唐代规定左丞统吏部、户部、礼部,右丞统兵部、刑部、工部。左丞与右丞两个官职所隶属的中央机构是()
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枢密院
既有效地防止了少数大臣的专权乱政,又充分发挥了官员的集体智慧,这是唐代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贞观年间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
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B.
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
C.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D.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省)、门下(省)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_______当行驳正”。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是()
A.
尚书(省)
B.
门下(省)
C.
中书(省)
D.
枢密院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
(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中国古代已形成一套完备的文官制度,在用人方面,各个朝代的选官制度趋于完善,不仅对自身统治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指出该制度的弊端。较之于这一制度,隋唐实行的选官制度有哪些进步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大唐六典》
材料二: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
——《新唐书·杨炎传》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几种赋税制度?
(2)归纳材料一中赋税制度的特点。
(3)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赋税制度有哪些进步性?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略
2.【答案】B
【解析】
A.题干体现了严重的土地兼并促使政府进行赋税改革,而不是赋税改革缓解土地兼并,故排除A。?
B.根据“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可知土地制度的变化影响了赋税制度的变化,故选B。??
C.题干中没有体现政府增收的途径,故排除C。??
D.题干体现的是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而不是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故排除D。??
故选B。??
3.【答案】D
【解析】略
4.【答案】B
【解析】A.根据所学可知,两税法并没有废除人丁税,只是改变了“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故不选A。
B.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的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唯以资产为宗”,重视实际纳税能力,这意味着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故B正确。
C.“不抑兼并”的政策是在宋朝实行的,故不选C。
D.两税法的实行是针对安史之乱之后国家财政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并非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故不选D。
故选B。??
5.【答案】D
【解析】D.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分别体现了生产资料的归属、产品的分配,有利于调整生产关系,便于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故D项正确。
ABC.唐太宗在执政时期,发展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考试制度,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社会经济逐步复苏,又重视法制建设,修订、颁布了《唐律》,A、B、C三项说法均正确,但属于唐太宗在政治方面的措施,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6.【答案】D
【解析】
D.据题干信息及所学可知,唐朝实行租庸调制,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故D正确。
ABC.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ABC。
故选D。??
7.【答案】C
【解析】AB.项是在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重视品德和才能,故不选AB。
C.从题干“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可以分析得出此时由门第高的世家大族把持了政治仕途,有才华的人士因为出身低微,不能受到重用。这种制度是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出身作为主要选官标准,故C正确。
D.项是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故不选D。
故选C。??
8.【答案】B
【解析】略
9.【答案】C
【解析】题干“门阀之家,在选举上占优势,原因其在乡里有势力之故”体现是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是不利于人才流动;“而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则说明科举制能促进社会人才流动,故C正确。
AB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D项“彻底”说法绝对,排除。
故选:C。
10.【答案】A
【解析】A.
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A符合题意。
B.
所述内容仅符合隋朝,故排除B。
CD所述内容仅符合秦朝,故排除CD。
故选A。
??
11.【答案】C
【解析】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朝以牵制内朝”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A。
B,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发展,不属于世官制,故B错误。
C.科举制使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增加政治公平性,C项正确。
D.元朝行省长官还是由中央任免,故D错误。
故选C。??
12.【答案】C
【解析】
C.结合表中信息可知,自唐太宗到唐玄宗,科举出身的宰相人数总体越来越多,占宰相总人数的比例也是越来越高,表明唐代科举制的地位逐步上升,故C正确。
A.根据表格可知,科举出身的宰相不是全部,说明还有其他入仕途径,故A错误。
BD.这两项在表格中无法体现,故BD错误。
故选C。??
13.【答案】C
【解析】略
14.【答案】D
【解析】略
15.【答案】B
【解析】略
16.【答案】(1)制度:察举制。作用:崇贤使民俗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
(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
(3)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17.【答案】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门阀士族垄断官场。意义: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
18.【答案】(1)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唐朝后期的两税法。
(2)特点:按丁征税,交纳实物,输庸代役(纳绢布代役)。
(3)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贵族官僚和商人都要纳税,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